-
1 # 巫女阿滿
-
2 # 一老沈一“社稷”的含義。
“社稷”指國家,不錯,但已經是引申義。
在遠古,“社稷”的第一個含義,是土谷之神。《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周禮.注》解釋說,“社稷土谷之神”。
第二個含義,是“國家”供奉土谷之神的祭祀場所。《周禮.祭義》說,“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所以,歷代王朝,建國之始,必先立社稷壇墠(shàn);滅人之國,必變毀被滅國的社稷。
第三個含義,因為以社稷作為國家政權的標誌,所以,“社稷”成為了國家和政權的代名詞。始作俑者,應該是孟子——《孟子.盡心下》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社稷”中的“社”是什麼意思。如前所說,“社”是“土地之神”,也是祭祀“土地之神的壇墠”。
不過還不這麼簡單。
第一,“社”,和土地有極密切的關係。
在甲骨文裡,已經有了“社”字——就是假借了“土”字,有的對“土”字稍加修飾——稍加修飾的“土”,在甲骨文裡也用作“土。就是說,“社”是“土”的同源分化字。而且,“社”就發“土”音——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對“社”的註釋是,“土聲”。 第二,“社”,和土地私有制有極密切的關係。
許慎在《說文》裡說,“社,地主也”——社,表示的是對土地的擁有關係。許慎對“土”的解釋是,“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土地在古代太重要了。所以,土地的擁有者,需要用“社”這種方式,把土地的私有關係固定下來。
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按照許慎的說法——“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共工和大禹的爸爸鯀一輩,共工的兒子就是和大禹一輩。大禹和他的兒子啟,究竟誰是夏王朝的開山之祖一直爭論不休。不過,可以確定,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之初,已經有了土地私有制。
如果說,夏代目前還缺乏充分的考古證明,不足為憑。那好吧,退一步講,甲骨文中,已經有很多為“王田”祈雨的卜辭,商代的確土地私有了。
到了西周更不用說。《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但土地,連生活和勞作在土地上的官員及勞力,也都屬於周王所有。
所以,“社稷”的“社”,最根本的內容,是古王朝的社會制度,是一種政治上層建築。
關於“社”的具體內容。古時的“社”,有“公社”和“私社”。
《禮記.祭法》說:“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 立社曰置社”——這裡說的“大社”、“國社”是在王都、國都內,是“公社”。另有“邑社”、“州社”、“鄉社”、“里社”,也是公社。“王社”、“侯社”是“私社”。
大社、國社,是作為土地所有權集中於王和諸侯的表徵和制度。卿大夫可以有食邑、采地,卻無土地所有權,所以不能立社。 後面說到的那些,如“里社”等,也是公社,表明土地歸於王或諸侯。
由此,可以知道,現代所說的“公社”這個名詞從何而來。
所謂“私社”,是指王侯的“王社”和“候社”,設在“籍田”。《詩經.載芟.序》說:“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毛亨《詩經.瞻仰》傳說:“古者天子為籍千畝,諸侯百畝。”可見,籍田是王侯的私田,其產品供王侯個人的生活用度。什麼是“籍田”呢?古籍裡有很多解釋,說白了,就是奴隸進行無償的耕耨勞動,也叫力役之徵。 其實,公社和私社,公田和私田,沒有根本區別,都是歸王或諸侯所有;其上的產品,也都歸其支配。
“社”,作為祭祀的壇墠,是有“形制”的。許慎說到,周禮二十五家為社,樹起木牌作為標誌。其實,古時所有“社”,都有具體的“形制”。小的“社”豎木牌。大的,如大社、王社,要建圍障,叫“社宮”。“宮”的原意不是“殿宇”,而是圍障——《禮記》、《爾雅》、《晏子》都有記載。
另外,戰勝之國的“社”,也有具體的說法。 “社”裡祭祀的神,亦有說法——共工的兒子是一個;小的“社”裡會有不同。
《禮記》、許慎、《淮南子》、《釋文》等不少文獻都說到,“江淮謂母為社”。這是把土地、土地之神,視為母親。這與拉丁語的土地、土地之神、偉大母親的幾個詞出於同一詞根,是一個道理。
於是,也就能理解,現代人說的“大地母親”和“祖國啊母親”的由來。
參考文獻:宋鎮豪《商代史》、呂思勉《先秦史》、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
-
3 # 嚴師說字
社(舍shè)是由示“礻”和土結合而成。示(是)上面的“二”是古文“上”,指上天、祖宗,下面的“小”表示“晚輩”,在祭祖的牌位上,長輩在上,小輩在下,指的是廟宇中展示的族譜。後作偏旁“礻”,表示與祭祖,敬神有關的字。借“是”聲,表示祭祖、敬神的目的是為了後人明辨是非,一心向善。土指土地神主,就是《西遊記》中土地公公、土地爺。示和土結合的社,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即土地廟。最大的土地廟就是北京的社稷壇。借“舍”聲表示是人們集聚的地方。在周代二十五家為一社。可演義為某些團體或機構如合作社、通訊社、社群等。
社的本義是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禮,如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後用以借指國家)。可以引申為1.集體性組織,團體,如社友(同社之人)、社家(內行人)、社陌(社會,社團)社條(社團組織制定的條例);2.為他人辦理某種業務的機構,如廣告社;3.政府的一個部門或行政單位;如新華社;4.祭祀社神,如社飯(祭社時所供的飯食)、社頭(迎神賽社的領土)、社酒(古代祀社神用的祭酒)、社賽(祭祀酬謝社神的賽會)、社日(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
4 # 小漢字見大歷史
「社稷」表示「國家」就是一種代喻,跟「規矩」「干戈」的意思一樣,以實物表達一個很抽象的意思。這是漢語詞彙很常見的一種修辭方式。
凡是漢字從「示字旁」,一定跟宗教祭祀有關,「社」也是一樣。「社」大致上可以說是一種「土地神靈」,反應了華夏先民的土地崇拜。《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白虎通.社稷》:社者,土地之神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土地廣博,不可徧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封稷而祭之也。「社、土」是同源字,古無舌上音,二者的古音是一樣的,魚部字,禪透鄰紐。「社」在甲骨文中就寫作「土」,像「土堆」之形:
引自:《字源》,頁12如:
《甲骨文合集456》:「尞(燎)於土(社)」——意思在神社舉行燎祭。
《甲骨文合集846》:「(禱)年於封土(社)」——在神社祈禱祭祀。其實,「土、社」同源其實是訓詁學中的常識,本來沒必要強調,但還是訴諸權威,引用一下王力先生的解釋吧:
所以,古代的農業社會的先民,祭祀土神是必須的,「土神」開始就是用「土」字表示,後來加「示」部分化出「社」。
所以,「土」是初文,「社」就是後起字。
北京的社稷壇:先民在土地神社祠周圍結社而居,在《周禮》中二十五家為「社」,這個詞後來繼續引申,繼而表示「社會」。
其實周禮成書比較晚,有很多是儒家理想化成分,不一定是二十五家就結社,大致是這個意思。
因此華人用最重要的兩個事物:「社稷」,來代表國家——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和五穀最為重要。 -
5 # 樹德漢碩
社稷的社,是個象形兼會意字,從示從土,本義是社神,即土地神,引申為土地神的神像,牌位,祭祀土地神的場所,祭社時人們聚集在一起,又引申指集體性的組織、團體,如詩社,雜誌社,合作社之類,成了人們共同學習工作生活的一種集體組織。社在古時就是土神和祭土地神的地方,社稷的社是指土地,喻指國家,稷是穀物總稱,指糧食,社稷就是土和糧食,總指國家。
社的來源,是先人出於對土地的崇拜。我們的祖先造字也挺有意思的,凡示旁的字都與祭祀崇敬崇拜有關,社是示土,土即土地,對土地是非常崇敬崇拜的,封為神靈敬拜。<春秋傳>裡說: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這是喻人化了。<周禮>裡講: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空之木。現我地鄉村,村村寨寨有社,有樹為號,那樹是神樹,無人敢斬,年年過年過節,有大小喜事都要先去祭拜社神。
我問過許多人,社是何意,有何來頭,沒幾個能說上個所以然來。說是土地神,也喻指土地國家,有點文化的都明白,要說來源,真沒幾人考究過。社與祭祀有關,與對土地崇拜有關。古人認為,人生土地上,要借土地居住,用土地種作得糧食,土地不可少,於是產生了對土地無限崇敬崇拜,並視為神靈敬仰,便立土堆土封土種樹為號而敬祭之,久而久之,便約定成習成俗傳了下來。一個國家,也離不開地土與糧食。所以,後來就有以社稷喻國家的,稷是穀物之總稱。
鄉民對社的崇敬是有歷史有傳統的,在曆法通書,干支紀年上,也專設有社日,分春社秋社,在春分秋分前後的第一個戊日便定為社日,用以集中祭拜社,戊是陽土,也是敬土崇土之意。社土保平安,鄉下村人歷來敬社拜社,年年都會在社壇前叩福祭拜,祈許願望,求社神護民保眾,家家得平安。所以每逢節日過年或有大小喜事,總會先到社壇拜。由此可知人們對社的崇敬仰慕程度。入鄉要隨俗,入村先拜社,社保人平安,社土人人敬。在鄉下,沒有人敢對社有不尊不敬的。
-
6 # 止0X
“社”,從“示”、從“土”。
已經很明顯了,祭祀土地。土地神是也,當然或許不叫“土地神”,意思不會錯。
“稷”,左形右聲,一種穀物。
所以社稷連在一起,以土地和糧食來指代政權。“民以食為天”,在農耕時代,轄區內的百姓都能吃飽飯,政權自然穩固。
而“江山社稷”,是“江山”和“社稷”兩個概念。“江山”指代國家,“社稷”指代政權。
回覆列表
社稷是國家的象徵,社稷的“稷”字大家都知道是指五穀,“社”字則比較複雜了。
《管子》裡記載“封土為社”,意思是說,用土壘起來的高臺為社,陳夢家考殷墟甲骨文“土”字的時候的時候,認為後世的社與甲骨文“土”字形狀相似。
此外,很多典籍裡也有“以樹為社”的記載,這種習俗直到今天很多少數民族都依然保留著,比如雲南的一些村落旁邊,都會有一片禁止砍伐的“神林”。
與此類似的還有“以叢為社”。
有學者將上述兩種說法綜合起來,認為社有可能既要在樹木茂盛的地方,也需要壘土為社。
古代文獻裡普遍認為“社”是土地,《風俗通義》裡說“社者,土地之主”。
這種觀念被廣泛接受,但是在有些材料表明,中國早期的社,不只是土地,還包括時令、四方神、天等元素。
此外,有神話傳說共工之子句龍因為能夠治理九州土地,因為作為社神祭祀。
社具有很強的宗教性,是勾連天地的重要地點。劉宗迪《失落的天書》裡曾詳細的論述了社的測天功能,一些出土的文化遺址也印證了這種觀點。
總之,社是遠古社會的產物,在農業社會初期有著巨大作用——農業社會對天氣自然有著極強的需求。在後來,社的含義主要以土地為主,但社其實是一個綜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