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applebaby1202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從宋朝開始,盞成為喝茶的專用器具,也意味著喝茶這件事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層面

    壓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細潤,這個形狀也是最常見的。

    雞缸杯

    明代成化朝御窯廠創制的一種杯式。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

    六方杯

    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稜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稜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有方有圓。

    斗笠杯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雅,燒成難度高,於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取杯品茶,若姜尚之於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於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直筒杯

    出現最早的杯子器型,有大有小,小型直筒杯稱為“聞香杯”,專用於品聞茶香,從漢代原始的青瓷就開始製作。

    方鬥杯

    流行於明代嘉靖時期的一種杯式,因形似方鬥而得名。其工藝比較特殊,需要將坯泥製成片狀粘接而成。由於工藝複雜,技術侷限,嘉靖時期方鬥杯多不規整。清康熙時期,出現一種提樑式方鬥杯。杯內有一橫樑,將兩側內壁連線起來,由此加強了方鬥杯在燒製過程中的強度,使器形十分規整。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鬥彩等。

    馬蹄杯

    流行於明清。敞口,斜削腹,內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鬥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鈴鐺杯

    亦稱仰鍾杯、金鐘杯、磬式杯,流行於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明成化、嘉靖、萬曆時鈴鐺杯有白釉、鬥彩、青花等品種。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

    臥足杯

    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凹的臥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雞心杯

    敞口,口以下內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底心凸起雞心形,故名。明永樂時景德鎮窯燒製有青花雞心杯和白釉雞心杯兩種。

    羅漢杯

    以佛教十八羅漢為主題,將粉彩工藝手法與釉下五彩工藝相結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粉潤、柔和的畫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瑩光亮、潤澤飽滿的水份感。

    花神杯

    源自康熙時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畫花卉,後根據這種杯型,畫出各式紋路,屬於釉下彩,花紋清晰,簡約大氣。

    三秋杯

    明成化鬥彩杯的一種,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奼紫點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

    高士杯

    明成化鬥彩杯之一,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季三角梅老枝老樁如何扦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