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東小白板的話事堂

    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他的作用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在面對他的叔叔叛亂時,最初只打算派遣將領去平叛,但是一位大臣對他說“陛下難道忘了李景隆的事嗎”,就使得宣宗御駕親征,避免了變數

  • 2 # 中孚鑑

    李景隆是明朝時期之人,他是明朝開國功臣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承襲曹國公的爵位,後來李景隆協助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後,建文帝封李景隆為大將軍,征討朱棣。

    但李景隆之後卻被燕王朱棣的軍隊打敗,朝廷軍隊損失慘重,因此李景隆就招回京城。而後李景隆卻在朱棣離南京很近的時候,開啟金川門迎接燕王朱棣之軍,導致南京被朱棣所得。

    朱棣打敗建文帝后,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永樂大帝,封李景隆為太子太師,加柱國。

    那李景隆本是協助建文帝的,為什麼他會背叛建文帝呢?

    在燕王起兵、靖難之役開始的時候,建文帝的明朝廷是有絕對的優勢的,又拜李景隆為將。讓他征討朱棣。

    建文帝為了讓李景隆更方便指揮軍隊,給了他非常高的權利,授他“專征伐”的權利。

    然而戰爭的結果卻不盡人意,李景隆前後和朱棣交戰,損失軍隊數十萬,讓建文帝和朱棣之間的形式發生了攻守易行,明朝廷再也很難組織大規模的軍隊。

    雖然李景隆前後損失數十萬,但建文帝並沒有處置李隆基。因此招到大臣們的不滿。很多大臣都紛紛上書建文帝,請求誅殺李景隆以謝天地。但建文帝始終不殺李景隆。

    可想而知,李景隆喪師數十萬,雖然建文帝不殺他,但大臣們也很難容下他,同樣也很難保建文帝以後不會殺他。而當時李景隆已經看到建文帝大勢已去。他也要為自己考慮後路

    所以李景隆會背叛建文帝,在燕軍到金川門的時候,發生了金川門之變,李景隆開城投降迎接燕王朱棣之軍。

  • 3 # 奉木

    李景隆!建文帝討伐朱棣最為倚重的大將,幾乎統領建文帝全部兵馬,卻幾番大敗,將精銳損失殆盡,建文帝一直讓他統兵,說明建文帝實在沒有識人之明!可笑的是,建文帝如此厚待李景隆,群臣皆要殺李景隆,建文帝死保,李景隆卻成了靖難第一功臣,真是可笑至極!在我看來,趙括雖紙上談兵,但趙括雖敗而戰死,也算忠臣,李景隆此子,當真給他爹曹國公李文忠丟臉!

    李景隆,小字九江,盱眙(今江蘇盱眙)人,明朝將領,曹國公李文忠之子。 李景隆早年襲爵曹國公,常奉旨出京練軍,後協助建文帝削藩。靖難之役時,李景隆被拜為大將軍,率朝廷軍隊征討燕王朱棣,結果先後在鄭村壩、白溝河被燕軍擊敗,喪師數十萬,以致攻守形勢逆轉,最終被奪職召回。 在我看來,這就是另一個趙括啊!

    成祖朱棣在聽到李景隆統兵時,不懼反喜,笑道:“李景隆缺乏計謀又驕傲自負,外表強硬而內心缺乏勇氣,刻薄善妒卻又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如今朝廷將傾國之兵託付於他,純屬自坑。漢高祖大度知人,擅長任使,英雄都為其所用,也不過只能將兵十萬。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夠統率五十萬兵馬?趙括之敗必能重現!

    最後為何投降?

    說白了,怕死!真是虎父犬子!將門世家,貪生怕死,紙上談兵,朱棣能登基,全靠他虧沒了建文帝幾十萬精銳兵馬,他確實稱得上靖難第一功臣!輸了也就罷了,你好歹戰死沙場,也算對得起國家人民,這個人偏偏還怕死,怕被建文帝和他的大臣問責,最後還開門投降!懦夫耳!草包一個!

  • 4 # 青燈問史

    李景隆,跟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出生入死的大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和朱棣算是親表兄關係,後被封為曹國公,李景隆是典型的官二代。

    李景隆是建文帝時代的趙括,誇誇其談,紙上談兵還行,要說統軍打仗,那可就差得遠了,雖練過兵,但統軍不過十萬。靖難之役發生時,耿炳文作為朝廷的大將,善守不善攻,靖難之役起始之處,被朱棣打的很慘,但是正待耿炳文發揮守衛優勢,預備反擊朱棣的時候。書生黃子橙強烈建議建文帝朱允炆換掉耿炳文,由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戰朱棣。黃子橙是朱允炆的師傅,完全不懂打仗,而朱允炆又削藩心切,見耿炳文戰敗就坐不住了,於是採納了黃子橙的意見,拜李景隆為將,統領朝廷五十萬兵馬,迎擊朱棣。

    李景隆一個紈絝子弟,算輩分,還是朱棣的表侄兒。朱棣與李文忠關係本身就很要好,朱允炆也是腦子進水了,偏偏派李景隆出戰,誰知道他會在戰場上玩出什麼花兒來。

    本來,以朱允炆為代表的朝廷無論從氣勢還是兵將上都勝過朱棣,朱棣也在靖難之役中吃過很多虧,比如遇著小將平安,差點丟命,遇著瞿能,也差點沒跑掉。李景隆打到北京城邊後,城門都破了,愣是讓守城的朱棣兒子把城門修好後再攻擊,無不說明當時朝廷的軍隊遠遠勝過朱棣。《明史》上記載了三次詭異的大風,都是在朱棣走投無路的時候颳起的,偏偏就這麼巧,天要朱棣生麼?

    我們無法判定李景隆是不是真的在靖難之役的開始就已經背叛了建文帝,但是南京城的大門最後是李景隆開的這是事實,靖難之役後也沒有被朱棣殺害,這也是事實。至於最後被朱橚等揭發說他包藏禍心要謀反,認真推敲,實在是站不住腳,說是硬生生逼死李景隆倒可能是真。

    如果硬說李景隆是背叛了建文帝朱允炆,主要大概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1.與朱棣的關係。李景隆是朱棣的親表侄兒,李文忠在世的時候,與朱棣關係密切,李景隆本身繼承了李文忠的爵位,在靖難之役的初期,他已經是典型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若說是要背叛朱允炆,可能性不大,他幾乎犯不著為了處於劣勢的朱棣而背叛朝廷。

    2.自身能力有限。李景隆雖說到處練兵,但是畢竟作戰經驗不足,其個人能力甚至難比趙括,統領朝廷五十萬兵馬的建議是黃子橙的提議,如果說李景隆背叛,還不如說是黃子橙背叛。當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戰的時候,朱棣幾乎笑掉大牙,充分說明,李景隆是草包將軍一個,是朱棣的下飯菜而已。

    3.詭異大風載入《明史》。朱棣與朱允炆一戰,有三次是被朝廷軍追著打,眼看著朱棣就快沒命了,天地卻颳起了大風,大到朝廷軍睜不開眼,自動退卻了。正所謂事不過三,一次兩次倒可能,出現三次的可能性就不大了,那麼是誰在操控這詭異的大風呢?關鍵是,還載入了《明史》,以神話朱棣的天命。

    4.政治投機心理。李景隆是草包將軍這點不假,所以,要在戰場上與朱棣見分曉,李景隆要不是靠人數多還真的立刻就見了分曉,也許他還存在一定的政治投機思想。朱棣卻打的是硬仗,在這場博弈之中,李景隆身處政治的中心,有些許政治投機心理也是很正常的。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說起李景隆這個人,可不是一般二版的人物,他的祖母是著名的曹國長公主朱佛女、父親是岐陽武靖王李文忠。 那麼,朱佛女和李文忠又是誰呢?

    朱佛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嫡親二姐,而且是關係最親的姐姐。朱元璋尚未發跡之時,家中赤貧、衣食無著,家中親戚也基本都是家徒四壁,唯獨二姐夫李貞家日子還算過得去。因為,大姐去世比較早,大姐家和朱元璋走動並不太多。而生活還過得去的二姐和二姐夫對落魄之時的朱元璋非常照顧,經常予以接濟,這一切,朱元璋都記在了心裡。成為皇帝之後的朱元璋,對當年二姐和二姐夫的照顧依然沒有忘記,不僅追封二姐為孝親公主、隴西長公主、曹國長公主。對尚在人世的二姐夫李貞,朱元璋也是關懷備至。登基之初,便封李貞為恩親侯,這爵號等於就是明著說:"這就是專門給我二姐夫留的,你們別眼紅。"之後又晉封李貞為曹國公。這還沒有完,李貞死後被朱元璋追贈隴西王,並贈祖上三世王爵。駙馬都尉封王者,明朝二百餘年僅此一例。要知道,明朝的開國巨勳徐達、常遇春、湯和,包括李貞的兒子李文忠,死後也不過追贈了這個一個王爵而已。李貞幾乎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卻能獲此殊榮,可見其一家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再說李文忠,他就是朱佛女唯一的兒子,朱元璋唯一的親外甥。因為元末的亂世,李貞一家也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朱元璋參加紅巾軍發跡之後,姐夫李貞帶著外甥李文忠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看見姐夫和這個外甥,自然而然想起來已故的胞姐和當年二姐和二姐夫對自己的關照。二話不說,給二姐夫和外甥好吃好喝招待著。之後,直接把李文忠留在身邊當親兒子養,並直接讓李文忠改了母姓,更名朱文忠。在朱元璋的培養和放手歷練之下,朱文忠逐漸成長為朱元璋麾下一員彪悍的將領,跟隨孃舅兼養父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在大明王朝開元建國前不久,朱元璋可能是出於規範宗室制度的考慮,讓朱文忠恢復原姓氏,重新更名李文忠。洪武三年,李文忠因軍功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為曹國公,參與軍國大事,年俸祿三千石,並被授予世襲憑證。洪武十六年,李文忠去世後,被孃舅朱元璋追贈岐陽王,諡“武靖”。因為他的去世,朱元璋還遷怒了一大群人,甚至廢黜並流放了淮安侯華中(明朝開國元勳華雲龍之子)及其全家,並殺光了所有給李文忠治病的醫務人員。由此,足可見李文忠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李景隆就是這位岐陽武靖王李文忠的嫡長子。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註定了李文忠不是一般二般的人物,明太祖是他舅爺爺,懿文太子朱標和明成祖朱棣是他表叔。李文忠去世後,李景隆承襲了曹國公的爵位。扛著父親光環的李景隆頗受朱元璋栽培,經常讓他外出練兵,或許朱元璋是想他能成為他父親一樣的人吧。但是,實際上李景隆並沒有他老爹的能力,而是一個十足的草包、紈絝子弟。朱棣“靖難”起兵之後,朱允炆倉促應戰,以老將耿炳文掛帥,這樣的安排應當說是合理的。但是因為耿炳文久戰不決,朱允炆在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出了一記大昏招,用表大爺李文忠的紈絝兒子李景隆換下久經沙場的耿炳文。這下好,朱棣笑了,這表侄兒掛帥?好嘛,給我送江山來啦。於是,三下五除二,李景隆被表叔朱棣收拾得一敗塗地。回到南京之後,輿論譁然,群臣紛紛要求重懲李景隆。雖然如此,朱允炆卻沒有處置李景隆,只是讓其賦閒回家而已。建文四年,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方孝儒請誅李景隆,朱允炆依舊沒有同意,反而派李景隆去和朱棣談判,未能達成協議。之後不久,燕軍攻擊金川門。李景隆夥同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開啟金川門降燕,朱允炆最終一把大火結束了建文朝。

    從朱允炆三番五次頂住壓力沒有殺掉李景隆來看,應當說李景隆和表叔家這位公子的關係還是比較不錯的。當然,可能也有戰爭時期自斬大將與戰局不利的原因。但是我們要看到一點,當時的群臣都在要求誅殺李景隆,甚至連方孝孺這樣的人也出來說話了。李景隆沒有死,完全是因為朱允炆硬扛著,不讓人動他。可是,一旦戰事結束或者與燕藩達成暫時和平之後呢?一浪接著一浪的輿論壓力、群臣上書,朱允炆還會不會繼續硬扛著?很難說,而且李景隆心中更是沒底。這時候的李景隆已經在為自己另尋出路了。此外,李景隆降燕的第二個原因是,彼時的燕軍已經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雖然打仗不行,但是這樣一個兵臨城下的局面,結局如何,還是搞得清楚的。朱允炆下臺只是時間問題了。因此,李景隆不得不為自己考慮。有之前和表叔朱棣兵戎相見的樑子,想像其他表叔那樣安安分分等著肯定是不行的,必須先遞上一記投名狀。因此,就有了後來的金川門事件。因為,對於李景隆而言,朱標是表叔、朱棣也是表叔,而且朱標、朱棣和自己老爹李文忠的關係都還是不錯的,跟著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還是跟著朱棣,對他而言,其實差不多。而且,因為李文忠常年在北方與蒙元殘部作戰,和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關係還是很不錯的,這可能也是李景隆最終選擇降燕的原因之一。

    有了這記投名狀,加上老李家和老朱家的關係,朱棣自然不好再追究什麼。但是,心中多少還是不爽的。雖然登基伊始,朱棣對李景隆加官進爵。但是,永樂二年,便授意或默許群臣彈劾李景隆,之後,李景隆被革職、削爵、軟禁,最終死於永樂末年。或許有人要說朱棣冷酷無情,實際上,以朱棣的行事風格,對於李景隆的處置已經算是給死去的姑姑朱佛女和表哥李文忠留了情面了。看看方孝孺的下場,對比一下,難道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婚姻中,女人要獨立,但別太要強”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