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薛洪言
-
2 # 風吹落葉處
新零售我們不需要想的多麼複雜,多麼難以實現。
很多年以前,我就說過,線上線下的關係早晚會從你死我活走到相互依託的局面。
那麼新零售簡單的說,就是三點:
一,線上雲平臺展示,利用線上的易瀏覽,低成本高人流量的優勢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產品。
二,線下實體零散店體驗,線上的侷限在於無法真正的觸控到,那麼線上被吸引後,可能在身邊3平方公里內就有好幾個線下體驗店可以去真正的嘗試和體驗,大大降低購物後悔率,退換貨率,大幅提升購物體驗。
三,物流快遞直送,四通八達的物流快遞配送方式,讓人們購物沒有了後顧之憂,再也不擔心我坐地鐵購物,我沒開車購物,怎麼拿回家,我懶得拿等等。
這三位一體的綜合模式就是未來新零售的雛形和發展趨勢。
沒有任何事情是隻有優點沒有缺點的,也沒有任何事情只有缺點沒有優點的。
如何整合好各個領域的之間的關係,發揮各個領域的優勢,揚長避短。
最終還是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優秀的生活體驗。
人類社會在進步,沒有哪個模式可以停留下來長久不變。
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
從2018年,很多企業正在往這個方向開始嘗試和推進,相信在今後的時間內,這個大趨勢會更加的明確和發展的更加完善。
-
3 # 豫見管理
新零售需要新的技術手段進行支援,2018是人工智慧,雲服務,區塊鏈的升級之年,同樣,新的技術日益完善,新的消費模式就有可能大規模普及。不過。這些是以技術的發展為前提的。
-
4 # 雨軒XO
阿里收購三江購物打響了新零售的第一槍,隨後又完成了對蘇寧易購和新華都的入股,把資本的觸角更加延伸。
騰訊後來居上,2017年末完成了對永輝超市和海瀾之家的戰略投資。兩大巨頭大手筆佈局新零售使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對改領域充滿了期望。
2018年,對新零售來說必定是風起雲湧的一年。巨頭們在完成資本佈局後必將有下一步的動作。讓我們拭目以待!
每逢歲末年尾,都是回首過去與展望未來之時。
2018年的新零售,告別了問世初期(2017年)的青澀懵懂,轉而以更加成熟的面貌開足馬力前進,各種精彩紛呈也接踵而來。那麼,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新零售行業都經歷了什麼?2019年又將迎來什麼?請看下文分析。
引領:生鮮超市繼續堅挺
提起新零售,不少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生鮮超市。誠然,正是這種零售新業態的問世,人們才切身感受到,馬雲所謂的“新零售”並不是嘴上說說而已。
以盒馬鮮生為例,憑藉著集“生鮮超市+餐飲體驗+線上業務倉儲配送”於一體的開創性零售模式,廣大消費者收穫了耳目一新的購物體驗:一進入購物區,各種“蝦兵蟹將”琳琅滿目,旁邊設定了烹飪區,透過收取並不高的加工服務費,片刻間就可以為購買生鮮的顧客提供美味佳餚。
除了線上下門店內“逛吃逛吃”,盒馬鮮生的線上體驗同樣不凡。透過電子價籤等新技術手段,實現線上線下同品同價;再基於門店自動化物流裝置,確保了門店的分揀效率,之於顧客便是足不出戶地在App上下單後,只要位於門店方圓5公里內,30分鐘即可送貨到家。
這種商業模式完美詮釋了馬雲對於新零售“線上+線下+物流”的最初構想,不僅一出世便成了人們眼中的“網紅店”,還為傳統超市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參考樣本。
風口來襲,勢不可擋。進入2018年,各路商家紛紛進入生鮮超市賽道,行業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例如,蘇寧旗下的蘇鮮生於元旦前夕在北京、南京、成都三地同時開業,而後相繼進軍西安、廣州等城市;美團旗下的小象生鮮于5月正式亮相北京方莊,緊接著又拓展到無錫、常州;而諸如物美超市、王府井百貨等老牌零售勁旅先後推出了自有的生鮮品牌……悄然間,生鮮超市成為了新零售戰場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與此同時,生鮮超市自身也在持續進化。例如,“瘦身後”的中小型生鮮超市——盒小馬與蘇寧小店,較輕的資產模式有助於它們以更低的成本與更快的速度觸及千家萬戶。
從另一個角度看,生鮮超市的不斷擴張,凸顯的是線下門店的興旺。
整合:科技賦能線下零售
近兩年,線上流量紅利的衰減與各種成本的居高不下,讓各路電商的經營壓力陡增。同時,“消費者主權”時代的來臨推動了整個零售行業的價值鏈重構,消費者需求成為一切商業價值的原點;而顧客對於體驗式消費的追求,也不斷放大著線上購物的短板。人們終於意識到線下門店的價值所在——不僅能給消費者帶來切實的消費體驗,還可以作為新的流量入口加以利用。
於是,我們看到,2017年的“新零售元年”裡,線上巨頭對線下門店的渴求,從BAT到美團、小米,無一例外地加入到實體資源爭奪戰中。比如,阿里入股新華都和高鑫零售,騰訊繼續鞏固與永輝超市的結盟,各種零售便利店主更是在“一夜之間”成了網際網路巨頭家的“員工”。
狂熱的跑馬圈地後,時間來到了2018年,行業格局已基本確定。此時,如何發力門店的精細化耕耘與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成為了兩個新的問題。
精細化耕耘門店,本質上還是透過對傳統實體店的改造升級來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總結起來,在2018年,商家的做法主要有兩個:
一是推動零售場景與其他場景的跨界融合,讓門店內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加多元化的感官刺激。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書店在售賣咖啡,大型商場裡出現了室內花園,賣場裡充斥著休閒娛樂元素,而前文所說的生鮮超市,也是零售與餐飲的跨界融合。
二是植入科技元素為門店增光添彩。以2018年亮相於北京的蘇寧“無人店Biu”為例,其最大亮點——刷臉支付黑科技堪稱驚豔:只需事先在手機App中錄入自己的臉部資訊,便可實現購物全程刷臉買單,哪怕是做鬼臉、戴帽子甚至是遮住自己的半張臉也能夠被識別出來。
至於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其關鍵在於資料的融合。作為新的流量入口,線下門店想要獲取消費者的近場資料,必須要依靠科技的賦能。仍以刷臉支付為例,除了消費體驗外,其底層的人臉識別技術還可以對入店人群進行包括客流量、性別、年齡、表情、偏好等特徵在內的精準分析,讓使用者畫像更加清晰明確,從而最佳化商品配置、提高轉化率,並可以反哺線上,將所得資料透過線上反饋給廠商,幫助廠商更全面地瞭解消費者需求,進而精準地研發產品,規劃營銷策略。
正因為如此,2018年,零售科技迎來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據品途智庫的研究報告顯示,零售科技的基礎技術層(包括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機器人等領域)的投資金額和投資數量佔比均呈現大幅提升態勢。
然而,同樣是經歷了瘋狂搶佔,有一些事物還沒等到花開,就已瀕臨凋謝。
泡沫:無人貨架由盛及衰
在新零售的熱風下,起飛的除了生鮮超市,還有無人貨架;而後者的由盛及衰,頗讓人感嘆。
無人貨架的興起,要從亞馬遜說起。2016年底,亞馬遜革命性地提出了線下實體商店Amazon Go,將“無人零售”這一概念推上了風口。憑藉著貨櫃直接進入辦公室、消費者觸手可及、省時便捷、成本低廉等特點,無人貨架行業引來了資本熱錢的瘋狂湧入。
按照《2017年無人貨架行業白皮書》的資料,截至2017年底,數十家無人貨架創業企業的累計融資額超過30億元,其中,每日優鮮便利購以超過10億元的鉅額融資領跑行業,果小美、猩便利、小e微店等也均獲得了數億元融資。除了新興的創業者之外,蘇寧、順豐、餓了麼、獵豹、便利蜂等巨頭也紛紛入場。一時間,整個行業風光無限,各種零食飲料湧進了各大商場與寫字樓。類比當年外賣業的“百團大戰”與共享單車的“彩虹大戰”,稱這場圍繞投放點展開的爭奪為“百架大戰”也不為過。
在頭部玩家的眼裡,2018年的無人貨架行業是一片星辰大海,比如,果小美要在2018年做到100萬貨架,便利蜂要在全國開出10000家店,每日優鮮便利購計劃2018年鋪上30萬個點位……可誰知,2018年臨近結束,大多數玩家“唱起了傷心太平洋”。
自2018年1月便利蜂被曝出撤離三四線城市開始,猩便利、果小美、便利購、七隻考拉等等接連曝出裁員和撤點,還有的乾脆倒閉或被吞併。虛火過後是一地雞毛,而無人貨架行業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潰千里。風口來得太快,去得也太快,時至今日,僅剩下蘇寧、餓了麼等幾家巨頭旗下的無人貨架仍挺立市場,昔日絕大多數玩家已經黯然退場。
回過頭來看,透過“無人”降低成本的初衷、形式上的耳目一新以及商品供給渠道的下沉,使得無人貨架一度引發了市場對新零售的無限期待。然而,技術不過關、商品維護不善、難以防止盜竊、供應鏈低效高成本等問題頻發,戳破了無人貨架的泡沫,很多平臺甚至還沒被聽說就已沒落。人們也開始認識到:只有形式上的新穎,還不足以成為新零售,而怎樣減少成本、提高效率與增進體驗,依然是零售行業需要面對的永恆話題。
老話說得好:“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必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形式上的新穎雖然沒有成就無人貨架的輝煌,卻催化了另一些事物的興旺。
鯰魚攪動:社交電商大行其道
儘管上市後因商品質量問題備受爭議,但拼多多的崛起,還是讓“社交電商”這一模式進入大眾視野,在主流電商行業格局幾乎已經確定的今天,社交電商宛如一條鯰魚,攪動了整個市場。
與主流電商相比,社交電商徹底顛覆了過去“自上而下蔓延”的發展思路,其正規化決定了他們是與生俱來的流量磁鐵,在低廉的商品價格與各種優惠活動的引導下,利用社交媒體實現裂變式傳播,以非常低的成本代價獲取了海量的使用者。同時,基於熟人之間的信任與分享,社交電商還達成了購物資訊的即時推廣,從而大大提高商品轉化率。
如此一來,當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期漸逝、主流電商獲客成本顯著提升、流量轉化率整體走低之時,社交電商便成為了新的風口。繼拼多多之後,蘑菇街也於前不久達成了美股上市,有贊、雲集、禮物說、貝店等平臺也正在大放異彩,而騰訊對每日一淘的投資以及蘇寧推出的拼購平臺,更是顯示出巨頭對社交電商的青睞有加。
展望:供給提效,需求下沉
除了上述種種外,2018年的新零售還有很多動向無法窮盡。比如在零售新業態上,永輝孕育出超級研習社,網易嚴選、蘇寧極物等ODM平臺引領著“去品牌化”的新潮流;在領域上,新零售的戰火已經燃燒至家居與汽車行業,同樣是巨頭紛紛發力,後起之秀競相入局……
那麼,在即將到來的2019年,行業又將何去何從?
在筆者看來,“供給提效”與“需求下沉”會是兩個重要的方向。
先說前者。經歷了兩年的發展後,網際網路巨頭已經大體上完成了合縱連橫與攻城略地,市場格局趨於穩定。從需求端看,零售新物種、新業態層出不窮,C端廣大消費者也因此受益匪淺。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紅利的消失,整個零售行業正由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零售理念也從經營“流量”逐漸轉向經營“人”。而為了實現對“人”更好的經營,供給端的變革必不可少。因此,打造更加高效的供應鏈體系,推動上游B端各個企業的協同整合,進而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性價比的商品與更為優質的服務,將成為賽道上所有玩家的重要發力點。
再說後者。雖說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期已過,但也不意味著C端已成為紅海。客觀地說,新零售至今仍屬於一二線城市的居民,而三線以下城市似乎還沒有被覆蓋。事實上,網際網路的普及與收入的提高,讓低線城市居民的消費潛力正逐步得到釋放,而新的商機也盡在於此。究竟誰能夠率先在這片擁有10億長尾使用者的巨大市場中開拓出新的天地呢?2019年,且讓我們靜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