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之夭夭老牛

    這幾個字在平水韻中都是多音字,“看”“漫”“難”都分屬“十四寒平聲,十五翰去聲”;“重”分屬“二冬平聲,二宋去聲”;“量”“忘”分屬“七陽平聲,二十三漾去聲”;“為”分屬“四支平聲,四寘去聲”。

    在實際運用中也是這樣。

    一枝花(唐·何希堯)七絕

    幾樹晴葩映水開,亂紅狼藉點蒼苔。

    東風留得殘枝在,為惜餘芳獨來。看是去聲。

    七夕(唐·杜牧)七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牽牛織女星。看是去聲。

    萬壽寺歌詞(唐·張隱)七絕

    位乖燮理致傷殘,四面牆匡不忍

    正是花時堪下淚,相公何必更追歡。看是平聲。

    乞竹(唐·王建)七絕

    乞取池西三兩竿,房前栽著病時

    亦知自惜難判割,猶勝橫根引出欄。看是平聲。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唐·張說)七絕

    暮春三月日三,春水桃花滿禊潭。

    廣樂逶迤天上下,仙舟搖衍鏡中酣。重是平聲。

    不見來詞(唐·施肩吾)五絕

    烏鵲語千回,黃昏不見來。

    漫教脂粉匣,閉了又開。重是平聲

    樂府雜詠六首·金吾子(唐·陸龜蒙)

    嫁得金吾子,常聞輕薄名。

    君心如不,妾腰徒自輕。重是去聲

    再謫夷陵題長樂寺(唐·李涉)七絕

    當時謫宦向夷陵,願得身閒便作僧。

    誰知漸漸因緣,羞見長燃一盞燈。重是去聲。

    上清辭五首(唐·李九齡)七絕

    入海浮生汗秋,紫皇高宴五雲樓。

    霓裳曲罷天風起,吹散仙香滿十洲。漫是去聲。

    使東川·江上行(唐·元稹)

    悶見漢江流不息,悠悠漫漫竟何成。

    江流不語意相問,何事遠來江上行。漫是去聲。

    從幸秦川過白衛獻詩(唐·韓昭)七絕

    為雲巫峽雖神女,跨鳳秦樓是謫仙。

    八駿似龍人似虎,何愁飛過大天。漫是平聲。

    八月九月望夕雨(唐·徐凝)七絕

    八月繁雲連九月,兩回三五晦漫漫

    一年悵望秋將盡,不得常娥正面看。漫是平聲。

    書從事廳屏上(唐·劉坦)七絕

    金殿試回新折桂,將軍留闢向江城。

    一醉猶難得,辜負揚州管記名。量是平聲。

    元日有題(唐·崔道融)五絕

    十載元正酒,相歡意轉深。

    麋鹿分,只合在山林。量是平聲

    書事(宋·戴復古)

    喜作羊城客,忘為鶴髮翁。

    問天求酒,翻海洗詩窮。

    已過西南道,適遭東北風。

    扁舟載明月,枉作賣油公。量是去聲。

    和段仲衡譙樓新軍額二首(宋·陳傅良)

    筆落元戎,詩成坐客新。

    譙門雙壯觀,邊將一團春。

    夢破盤行玉,名存甕得銀。

    衰遲亡補報,著意與民親。量是去聲。

    七夕(唐·李中)七絕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

    可惜穿針方有興,纖纖初月苦留。難是平聲。

    上禮部侍郎陳情(唐·施肩吾)七律

    九重城裡無親識,八百人中獨姓施。

    弱羽飛時攢箭險,蹇驢行處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反,貧女如花鏡不知。

    卻向從來受恩地,再求青律變寒枝。難是平聲。

    勉兒子(唐·韋莊)五絕

    養爾逢多,常憂學已遲。

    闢疆為上相,何必待從師。難是去聲。

    和峽州馮使君題所居(唐·吳融)七律

    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誅茅葺所居。

    曉岫近排吟閣冷,夜江遙響寢堂虛。

    唯懷避地逃多,不羨朝天臥直廬。

    記得街西鄰舍否,投荒南去五千餘。難是去聲。

    上兜率寺(唐·杜甫)五律

    兜率知名寺,真如會法堂。

    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

    庾信哀雖久,何顒好不

    白牛車遠近,且欲上慈航。忘是平聲

    二靈寺守歲(唐·戴叔倫)七律

    守歲山房迥絕緣,燈光香灺共蕭然。

    無人更獻椒花頌,有客同參柏子禪。

    已悟化城非樂界,不知今夕是何年。

    憂心悄悄渾寐,坐待扶桑日麗天。忘是平聲。

    與清江上人及諸公宿李八昆季宅(唐·耿湋)五律

    湯公多外友,洛社自相依。

    遠客還登會,秋懷欲歸。

    驚風林果少,驟雨砌蟲稀。

    更過三張價,東遊愧陸機。忘是去聲

    代州民問(唐·白居易)七絕

    龍昌寺底開山路,巴子臺前種柳林。

    官職家鄉都卻,誰人會得使君心?忘是去聲。

    一片(唐·李商隱)

    一片瓊英價動天,連城十二昔虛傳。

    良工巧費真累,楮葉成來不直錢。為是平聲。

    三代門夏禹(唐·周曇)

    堯違天孽賴詢謨,頓免洪波浸碧虛。

    海內生靈微伯禹,盡應隨浪化魚。為是平聲。

    萬年厲員外宅殘菊(唐·顧非熊)五律

    才過重陽後,人心已殘。

    近霜須苦惜,帶蝶更宜看。

    色減頻經雨,香銷恐漸寒。

    今朝陶令宅,不醉卻應難。為是去聲

    上崔十五老丈(唐·劉商)七絕

    天漢乘槎可問津,寂寥深景到無因。

    看花獨往尋詩客,不經時謁丈人。為是去聲。

    古人對多音字處理是比較寬泛的,按照格律的要求靈活運用,不像我們今天一定要符合音義的區別使用。瞭解這一點對於學習寫作格律詩的朋友們還是有用的。

  • 2 # 梅鶴讀書

    沒錯,看、重、漫、量、難、忘、為這些字,都是平仄兩讀的,像這樣的字還有“聽、醒、令、教、思”等。借這幾個字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平水韻》中所屬韻部

    “看、重、漫、量、難、忘、為”這幾個字,前邊的網友說得也比較細,我著重說一下後邊這幾個。

    “聽”分屬下平聲九青、上聲十二吻和去聲二十五徑。“醒”分屬下平聲九青、上聲二十四迥和去聲二十五徑。“令”分屬下平聲八庚和去聲二十四敬。“教”分屬下平聲三餚和去聲十九效。“思”分屬上平聲四支和去聲四寘。

    例項

    歐陽修《畫眉鳥》“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橫放吟嘯且徐行”。以上的“聽”為去聲。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聽”為平聲。

    張先《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聽、醒”均為去聲。

    納蘭容若《南鄉子》“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醒”為平聲。

    陸游《東關》“三更酒醒殘燈在,臥聽瀟瀟雨打篷”,“醒”為上聲,“聽”為去聲。

    宋之問《度大庾嶺》“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李商隱《籌筆驛》“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令”均為平聲。

    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列聖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令”為去聲。

    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教”為平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教”為去聲。

    王維《相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思”為平聲。

    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思”為去聲。

    我的體會

    我的體會,平時讀詩背詩,儘量留意一下平仄兩讀的字和入聲字,入聲我不會讀就讀成去聲。讀古詩詞要讀在平仄上,就像唱歌要唱在旋律上。這樣對格律的掌握、對平仄兩讀的字的識別,對平水韻中入聲字的識別,都是有好處的。因為堅持時間長了,就會有語感,到時候自然而然,感覺就應該這樣讀。比如晏幾道的《南鄉子》“新月又如眉,長笛誰教月下吹”,我自然會把“教”讀平聲,“笛”是入聲直接讀去聲。有語感了,就很自然了,不用刻意再去留意什麼。

    建議大家多聽一聽葉嘉瑩先生讀詩、講詩和吟誦,葉先生讀詩詞的方法非常值得學習。

  • 3 # 桃之夭夭老牛

    這幾個字在平水韻中都是多音字,“看”“漫”“難”都分屬“十四寒平聲,十五翰去聲”;“重”分屬“二冬平聲,二宋去聲”;“量”“忘”分屬“七陽平聲,二十三漾去聲”;“為”分屬“四支平聲,四寘去聲”。

    在實際運用中也是這樣。

    一枝花(唐·何希堯)七絕

    幾樹晴葩映水開,亂紅狼藉點蒼苔。

    東風留得殘枝在,為惜餘芳獨來。看是去聲。

    七夕(唐·杜牧)七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牽牛織女星。看是去聲。

    萬壽寺歌詞(唐·張隱)七絕

    位乖燮理致傷殘,四面牆匡不忍

    正是花時堪下淚,相公何必更追歡。看是平聲。

    乞竹(唐·王建)七絕

    乞取池西三兩竿,房前栽著病時

    亦知自惜難判割,猶勝橫根引出欄。看是平聲。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唐·張說)七絕

    暮春三月日三,春水桃花滿禊潭。

    廣樂逶迤天上下,仙舟搖衍鏡中酣。重是平聲。

    不見來詞(唐·施肩吾)五絕

    烏鵲語千回,黃昏不見來。

    漫教脂粉匣,閉了又開。重是平聲

    樂府雜詠六首·金吾子(唐·陸龜蒙)

    嫁得金吾子,常聞輕薄名。

    君心如不,妾腰徒自輕。重是去聲

    再謫夷陵題長樂寺(唐·李涉)七絕

    當時謫宦向夷陵,願得身閒便作僧。

    誰知漸漸因緣,羞見長燃一盞燈。重是去聲。

    上清辭五首(唐·李九齡)七絕

    入海浮生汗秋,紫皇高宴五雲樓。

    霓裳曲罷天風起,吹散仙香滿十洲。漫是去聲。

    使東川·江上行(唐·元稹)

    悶見漢江流不息,悠悠漫漫竟何成。

    江流不語意相問,何事遠來江上行。漫是去聲。

    從幸秦川過白衛獻詩(唐·韓昭)七絕

    為雲巫峽雖神女,跨鳳秦樓是謫仙。

    八駿似龍人似虎,何愁飛過大天。漫是平聲。

    八月九月望夕雨(唐·徐凝)七絕

    八月繁雲連九月,兩回三五晦漫漫

    一年悵望秋將盡,不得常娥正面看。漫是平聲。

    書從事廳屏上(唐·劉坦)七絕

    金殿試回新折桂,將軍留闢向江城。

    一醉猶難得,辜負揚州管記名。量是平聲。

    元日有題(唐·崔道融)五絕

    十載元正酒,相歡意轉深。

    麋鹿分,只合在山林。量是平聲

    書事(宋·戴復古)

    喜作羊城客,忘為鶴髮翁。

    問天求酒,翻海洗詩窮。

    已過西南道,適遭東北風。

    扁舟載明月,枉作賣油公。量是去聲。

    和段仲衡譙樓新軍額二首(宋·陳傅良)

    筆落元戎,詩成坐客新。

    譙門雙壯觀,邊將一團春。

    夢破盤行玉,名存甕得銀。

    衰遲亡補報,著意與民親。量是去聲。

    七夕(唐·李中)七絕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

    可惜穿針方有興,纖纖初月苦留。難是平聲。

    上禮部侍郎陳情(唐·施肩吾)七律

    九重城裡無親識,八百人中獨姓施。

    弱羽飛時攢箭險,蹇驢行處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反,貧女如花鏡不知。

    卻向從來受恩地,再求青律變寒枝。難是平聲。

    勉兒子(唐·韋莊)五絕

    養爾逢多,常憂學已遲。

    闢疆為上相,何必待從師。難是去聲。

    和峽州馮使君題所居(唐·吳融)七律

    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誅茅葺所居。

    曉岫近排吟閣冷,夜江遙響寢堂虛。

    唯懷避地逃多,不羨朝天臥直廬。

    記得街西鄰舍否,投荒南去五千餘。難是去聲。

    上兜率寺(唐·杜甫)五律

    兜率知名寺,真如會法堂。

    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

    庾信哀雖久,何顒好不

    白牛車遠近,且欲上慈航。忘是平聲

    二靈寺守歲(唐·戴叔倫)七律

    守歲山房迥絕緣,燈光香灺共蕭然。

    無人更獻椒花頌,有客同參柏子禪。

    已悟化城非樂界,不知今夕是何年。

    憂心悄悄渾寐,坐待扶桑日麗天。忘是平聲。

    與清江上人及諸公宿李八昆季宅(唐·耿湋)五律

    湯公多外友,洛社自相依。

    遠客還登會,秋懷欲歸。

    驚風林果少,驟雨砌蟲稀。

    更過三張價,東遊愧陸機。忘是去聲

    代州民問(唐·白居易)七絕

    龍昌寺底開山路,巴子臺前種柳林。

    官職家鄉都卻,誰人會得使君心?忘是去聲。

    一片(唐·李商隱)

    一片瓊英價動天,連城十二昔虛傳。

    良工巧費真累,楮葉成來不直錢。為是平聲。

    三代門夏禹(唐·周曇)

    堯違天孽賴詢謨,頓免洪波浸碧虛。

    海內生靈微伯禹,盡應隨浪化魚。為是平聲。

    萬年厲員外宅殘菊(唐·顧非熊)五律

    才過重陽後,人心已殘。

    近霜須苦惜,帶蝶更宜看。

    色減頻經雨,香銷恐漸寒。

    今朝陶令宅,不醉卻應難。為是去聲

    上崔十五老丈(唐·劉商)七絕

    天漢乘槎可問津,寂寥深景到無因。

    看花獨往尋詩客,不經時謁丈人。為是去聲。

    古人對多音字處理是比較寬泛的,按照格律的要求靈活運用,不像我們今天一定要符合音義的區別使用。瞭解這一點對於學習寫作格律詩的朋友們還是有用的。

  • 4 # 梅鶴讀書

    沒錯,看、重、漫、量、難、忘、為這些字,都是平仄兩讀的,像這樣的字還有“聽、醒、令、教、思”等。借這幾個字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平水韻》中所屬韻部

    “看、重、漫、量、難、忘、為”這幾個字,前邊的網友說得也比較細,我著重說一下後邊這幾個。

    “聽”分屬下平聲九青、上聲十二吻和去聲二十五徑。“醒”分屬下平聲九青、上聲二十四迥和去聲二十五徑。“令”分屬下平聲八庚和去聲二十四敬。“教”分屬下平聲三餚和去聲十九效。“思”分屬上平聲四支和去聲四寘。

    例項

    歐陽修《畫眉鳥》“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橫放吟嘯且徐行”。以上的“聽”為去聲。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聽”為平聲。

    張先《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聽、醒”均為去聲。

    納蘭容若《南鄉子》“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醒”為平聲。

    陸游《東關》“三更酒醒殘燈在,臥聽瀟瀟雨打篷”,“醒”為上聲,“聽”為去聲。

    宋之問《度大庾嶺》“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李商隱《籌筆驛》“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令”均為平聲。

    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列聖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令”為去聲。

    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教”為平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教”為去聲。

    王維《相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思”為平聲。

    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思”為去聲。

    我的體會

    我的體會,平時讀詩背詩,儘量留意一下平仄兩讀的字和入聲字,入聲我不會讀就讀成去聲。讀古詩詞要讀在平仄上,就像唱歌要唱在旋律上。這樣對格律的掌握、對平仄兩讀的字的識別,對平水韻中入聲字的識別,都是有好處的。因為堅持時間長了,就會有語感,到時候自然而然,感覺就應該這樣讀。比如晏幾道的《南鄉子》“新月又如眉,長笛誰教月下吹”,我自然會把“教”讀平聲,“笛”是入聲直接讀去聲。有語感了,就很自然了,不用刻意再去留意什麼。

    建議大家多聽一聽葉嘉瑩先生讀詩、講詩和吟誦,葉先生讀詩詞的方法非常值得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時尚休閒男裝哪個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