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淵源166339088
-
2 # 楓丹白露211735932
就二戰歐洲戰場總體規模而言,斯戰與庫戰是兩場最大的陸地爭奪戰。
相同之處:
一,德蘇交戰雙方各投入兵力達百萬,進行密集性集團作戰。
二,德軍進攻,蘇軍防禦。兩場戰役都是大仗、硬仗,都同時在夏季開始。
三,交戰地方均在陸地進行。交戰不受氣候、時間和兵力的侷限。
四,交戰雙方都派出最優秀的將領擔任一線指揮官。
五,交戰雙方均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和重型武器,釆用集團輪番衝鋒,反覆爭奪。其中得而復失是最大特點。
六,雙方都動用空軍交戰。交戰範圍較為集中,戰場縱深十分有限。且一交火就白熱化。一旦開火就不停戰,直到打出勝負。
七,無論攻方或守方,戰前在兵力、武器、技術裝備及補給上,作了充分準備。
不同之處:
一,斯戰在城市裡交戰,庫戰在平原上。
二,斯戰德軍在兵力、裝甲部隊、炮兵上佔優勢,蘇軍在地形上佔優勢。德軍大量使用裝甲兵,蘇軍多為步兵。
三,庫戰德軍無論在兵力、坦克數量上不佔優勢,優勢在蘇軍一方。但徳軍在單兵作戰素質、裝甲火力、自行火炮上遠勝蘇軍。
這兩場大戰意義都十分重大。相比之下,斯戰是東線的轉折,它不僅改變了徳蘇雙方兵力對比,挫傷了德軍士氣,重要意義在於,法西斯德國雖然強大,但決不是不可戰勝的。
庫戰是一場大規模的以裝甲部隊交戰為主,步兵部隊交戰為次的集團軍群規模的大戰役。此役,蘇軍雖勝,可損失超過德軍。然而,它的意義在於,這場大戰徹底打垮了徳軍主要突擊力量的"裝甲之花"。徹底消除了蘇軍對"虎"式、"豹"式坦克的畏懼心理。不可一世的徳軍裝甲部隊,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力量東山再起。
-
3 # 挖掘機式遂發槍
對德華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正義之師的正義聯盟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成敗得失更關鍵。德華人終於明白了德國國防軍不是不可戰勝的武裝力量,德國納碎黨與全世界為敵的最終結局可能會非常悲劇!
連遠東戰區的八路軍總部的根據地機關報《解放日報 這個東方地方報紙都發了社論評價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華人的失敗。嗯,歐洲被法西斯佔領地區的抵抗力量看到了暑光,
蘇聯紅色諜報地下組織也重新鼓起勇氣,把諜報觸角發展到了德國最高統帥部。給後面的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備戰提了醒,免得被突然襲擊
再來說斯大林格勒的會戰勝利讓反法西斯兵工廠的北美洲發行勝利債券的工作更好開展了,
-
4 # 沉140769451
斯大林格勒戰役最重要。莫斯科戰役終結了德國的全面進攻的戰略態勢,斯大林格勒戰役則終結了德國的重點進攻的戰略態勢,戰爭雙方在戰略進攻與防禦之間己經發生了角色互換,德國由戰略進攻方變成了戰略防禦方,蘇聯由戰略防禦方變成了戰略進攻方。雖然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兩邊似乎取得了兩次反擊的勝利,但都只是戰術層面的,實際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收尾,是蘇軍在一段時間內的反擊作戰達到了末梢,軍隊己經疲憊,戰損己經達到極限,應該停下來休整之後再戰的時刻,但趁勝追擊的蘇軍,顯然過分自信,以為德軍己經全面崩潰,而不顧一切的追擊下去,德軍利用這一點,透過反擊,暫時結束了自己節節敗退的局面,穩定了自己的戰線,而不是說蘇軍己經失去了戰略進攻的態勢。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企圖重新奪回戰略進攻的態勢,但不論是曼施坦因主張的早點發起戰役,還是希特勒推遲發起戰役,面對己經全面進入戰爭狀態,擁有強大人力和物力資源的蘇軍來說,德軍都己經不具備扭轉戰略態勢的能力。德國始終沒有實現全民總動員,不是因為德國缺少兵源或是低估蘇聯,而是沒有足夠的物力資源去武裝更多的軍隊,物力資源己經達到了供應極限,只能勉強保障那麼多軍隊作戰的需要,而蘇聯完全具備承受更大損失的能力。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己經找到了擊敗德軍的正確方法,但重新武裝起來的軍隊仍存在經驗不足,盲目自信的狀態,並沒有按照莫斯科保衛戰的經驗,嚴重低估了德軍的戰鬥力,除領導莫斯科戰役勝利的朱可夫外,斯大林等大多數蘇軍高層領導人,都以為德軍己經喪失了進攻能力,草率的發動了反擊,導致斯大林格勒戰役初期的失敗,遭到了德軍的“意外”打擊,可以說是讓莫斯科戰役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而忘乎所以。但蘇軍迅速從失敗中找回了莫斯科戰役的成功經驗,從而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蘇軍己經能夠運用取得勝利的正確戰術,而擊敗德軍,其在哈爾科夫的新失敗,僅是又一次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激進,但也只是一次戰術挫折。朱可夫顯然很清楚蘇軍自身存在的問題,這支軍隊容易驕傲輕敵,基層指揮仍很僵硬,缺乏主觀能動性,習慣對上級指令的服從,而上級往往不瞭解實際情況,作出盲目樂觀的指揮決定,它只能集結足夠強大的力量,才能避免更多盲目的犧牲,以敵人無力扭轉局面的方式戰鬥。而不像更善於打順風仗的鐵木辛哥、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和被丟在斯大林格勒去拼命,當誘餌的葉廖緬科,他們都不具備當決策、扭轉大局的統帥的能力。庫爾斯克戰役,朱可夫仍然運用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成功經驗,他知道德軍仍然具備一定的進攻能力,仍然需要先消耗它,再進行反擊,以打掉它最後的一點反擊能力。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沒能扭轉戰略態勢,完全喪失了最後的反擊能力,開始了徹底的失敗,對德軍自己看來很重要,但它並沒有清醒認識到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所以才自以為可以透過這個反擊轉敗為勝,完全缺乏戰略認識。缺乏真正的戰略家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是德國失敗的真正原因,曼施坦因們只是優秀的戰術家,而不是戰略家。希特勒上臺,卻找不到使德國擺脫經濟危機的正確辦法,只是透過對猶太人的掠奪和大規模擴軍,來暫時緩解德國的經濟危機,讓許多找不到工作的非猶太德華人透過擠佔猶太人空出的工作崗位和進入只消耗不產生經濟價值的軍隊來解決就業,騙取德國民眾的支援。但大量不產生經濟價值的軍隊,終會消耗掉從猶太人那裡掠奪來的資源,一旦消耗完,德國將徹底崩潰,希特勒就將喪失自己的地位和聲譽,戰爭就是他不得不作出的選擇,即使他不是個戰爭狂。但對於戰爭,德國卻存在一個致命缺陷,它不缺人口,而是缺戰爭需要的資源,它只能打一場快速而短促的戰爭,而無法打一場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希特勒才很容易的接受了古德里安的閃擊戰術思想,但這一戰術思想當時只適用於像歐洲大多數缺乏戰略縱深和資源的小國,並不適用於蘇聯這樣的,擁有廣大戰略縱深、資源及惡劣地理環境的大國,蘇聯在戰爭爆發前向西的擴張,也進一步增加了自己的戰略縱深,使得德國在戰爭初期所取得的勝利,多半不是在原蘇聯的領土上,除了消滅了一定數量的蘇聯軍隊,對蘇聯人口、工業基礎和資源並沒有造成多麼巨大的損失,早在戰爭爆發前,蘇聯己經將自己工業、資源基礎的三分之一,配置在了戰爭無法影響到的烏拉爾以東地區,而德國對蘇聯新擴張領土的進攻,為集中於伏爾加河流域的蘇聯工業爭取了寶貴的遷移時間,也為蘇聯迅速重新恢復、壯大自己的軍力爭取了時間,而英美的援助,實則是杯水車薪,也為蘇聯儲存更多戰爭資源,以應對蘇德戰爭之後,可能出現的與英美盟國之間新的戰爭,藉著蘇德戰爭,蘇聯的國家機器己經全面啟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所擁有的實力實際阻止了戰後英美的戰爭冒險。古德里安是少數認識到蘇聯戰爭潛力的德軍高階將領,其在戰爭爆發前,就寫了一本客觀分析蘇聯實力的小冊子,但沒有受到德軍高層和希特勒的重視,作為軍人,他不得不投入一場他並不太看好的戰爭,希望透過竭盡全力創造奇蹟,但現實很殘酷。當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希特勒曾後悔的對古德里安說:古德里安,如果知道你當初說的都是真的,我是絕對不會發動這場戰爭的。後悔藥沒地方去吃,希特勒在德國推行的政策,迫使他只有戰爭一條路可以選擇,不行也要打下去,而曼施坦因們還在下面作夢,以為可以透過他們的戰術勝利挽回戰略失敗,他們認識不到持久的、擴大規模的戰爭,是德國根本承受不了的。歐洲除了俄國,其他任何國家都和德國一樣,沒有這個承受力,所以它們才都懼怕唯一擁有這一承受力的俄國,始終不能接納俄國,只能與俄國為敵,排斥它、仇視它,即使它幫助打敗了拿破崙和希特勒,它們只得拉著同樣擁有龐大人口和資源的域外國家——美國,來抗衡家門口強大的俄羅斯,達到歐洲的力量均衡。支解俄羅斯,讓它四分五裂,最符合歐洲國家的利益,美國也不希望有這樣一個強勁的對手,同樣符合美國利益的需要。
-
5 # 戰略論
無疑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重要性和意義更大,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軍第一次完全粉碎了德軍的戰略進攻,並向德軍發起了一場成功的戰略反擊,德軍一個完整的野戰集團軍和另外四個聯軍集團軍被蘇軍所殲滅,這使得德軍再也沒有能力發起之前那樣的長達上千公里的戰略打擊了,東線也轉入了戰略相持階段。從整體戰略上來看,德國所面臨的威脅並非只有蘇聯一個,隨著盟軍不斷的在英國本土和北非戰場增加兵力,德國急需加強這些方向上的防禦,而這些兵力只能從東線戰場抽調,所以德國必須迅速取得東線的勝利才能轉而去應付其他戰場的危機。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徹底打消了德國的這一戰略企圖,東線德軍已經不可能從軍事上打敗蘇聯,德國取得最終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二戰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同樣是一場具有戰略意義的會戰,德軍第一次在夏季的攻勢中遭到嚴重的挫折,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成功阻止德軍的夏季戰略攻勢,即便蘇軍在1941年的冬季給東線德軍造成了重創,到1942年的夏季德軍的“閃電攻勢”再次席捲東線戰場,給南翼蘇軍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在蘇德兩軍中基本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在夏季德軍將佔據明顯的優勢,而在冬季蘇軍將重新奪回主動權,所以在1943年的夏季,即便蘇軍在去年冬季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仍舊決定在夏季實施戰略防禦而不是繼續進攻。反過來德軍在經歷了冬季作戰的嚴重損失後,仍舊在1943年的夏季選擇了繼續進攻,雙方圍繞庫爾斯克會戰投入了空前的兵力,戰場上坦克的密度是最高的,最終的結果是蘇軍頂住了德軍的戰役進攻,德軍裝甲部隊遭受重創。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宣告了德軍1942年東線戰略攻勢的失敗,也宣告了德軍在東線戰略進攻能力的喪失,德軍已經不可能在軍事上打敗蘇聯。而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則宣告了東線兩軍戰略相持階段的結束,德軍被迫全線轉入戰略防禦,而蘇軍則開始實施規模宏大的、連續的戰略進攻,也就是說庫爾斯克會戰宣告了德軍在東線的失敗。從1944年蘇軍在白俄羅斯戰役中幾乎殲滅了德軍整個中央集團軍群就可以看出東線的平衡已經被打破,東線德軍已經無法抗衡蘇軍的進攻。
考慮到1943年盟軍已經在義大利開闢新的地面戰場,而在西線的登陸準備也已經基本完畢,並吸引了近100萬的西線德軍,從戰略上來看德國已經失敗了,即便德軍取得了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也沒有新的戰略預備隊可以發展勝利,而蘇軍卻有大量的預備隊投入反擊,而且一旦盟軍提前在西線發起登陸行動,西線德軍基本不可能抵擋住,最終德軍還是要從東線抽調部隊前往西線,所以東線的攻勢也不可能得以維繫,所以從全域性戰略上來看,庫爾斯克會戰的勝負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而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則遠比庫爾斯克會戰要艱難,剛剛經歷了1491慘重損失的蘇軍不得不再次和德軍主力展開決戰,而1942年盟軍在西線和北非戰場並沒能牽制太多的德軍,這場勝利贏得更加艱難,意義也更為深遠!
回覆列表
對世界來說,斯大林格勒站役更重要!打破德軍攻勢,是二戰蘇德戰場的轉折點。從此德軍進入守勢。庫爾斯克戰役對德軍也很重要。當時德軍兩線作戰了。希特勒想投入最精銳裝甲裝甲部隊給蘇軍一個重擊,之後可以抽調部隊對美英的西線作戰,可惜德軍最後大規摸的反擊戰也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