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南宋李嵩的《骷髏幻戲圖》,大骷髏操縱小骷髏,可以說是細思極恐。但骷髏的形態非常符合解剖學的要求,說明中國古代有很高的解剖知識。

    我們再透過以下幾個事例來說明中國古代的人體解剖情況。

    1,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記載了古代解剖,詳細描述了臟腑的大小、堅脆、容量以及血脈的長短、清濁等。如《靈樞》篇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靈樞》中《脈度》和《骨度》等篇描述了血脈的走向和人體骨骼的長短。這證明《黃帝內經》有著堅實的解剖學基礎。

    2,《難經》傳說是扁鵲所做,至少在漢朝以前就有,記載了“肺重三斤三兩,六葉二耳。”肺臟的重量與現代人的數值比較接近。

    3,《漢書》記載了王莽主持的一次活體解剖事件:抓到叛亂的王孫慶後,王莽下令太醫、皇宮尚方(皇家制器負責人)和屠夫,一起把王孫慶解剖了,挖出五臟六腑,進行醫學測量,用細竹條匯入血管,檢視血管通往哪裡,用以治病。雖然王莽很殘忍,但也留下了一些解剖知識。

    4,東漢末年的華佗能做外科手術,必定有大量的人體解剖知識,《後漢書》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華佗可以用曼陀羅汁麻醉病人,剖肚斷腸,清除病灶後,再把腸肚縫起來。

    5,《宋史》卷285記有慶曆年間的一起人體解剖事件。慶曆五年,杜杞假意招安叛匪歐希範等人,在會盟設宴時,用曼陀羅酒灌醉並殺之,讓醫者、畫工解剖屍體繪成圖。

    6,宋代的法醫著作《洗冤集錄》,內記人體解剖、屍體檢查、現場勘察、死傷原因鑑定及急救、解毒等內容,是中國現存第一部有系統之古代司法檢驗專書。其中第十八篇《論沿身骨脈及要害去處》就含有大量解剖學內容。

    7,凌遲的刑罰也讓人們以極其殘忍的方式獲得解剖知識。南宋陸游 《渭南文集》卷五:“五季多故,以常法為不足,於是始於法外特置凌遲一條,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凌遲大約產生於五代十國時期,犯人皮肉割盡後,體內的內臟還保持完整。

    還要補充幾點:

    1,道教的《黃庭內景經》由三國時期的魏夫人傳出,以道教的養生內修方法,去內視人體內的五臟六腑,介紹了五臟六腑種種功能。《外景經》當在漢朝成立,但已失傳。

    2,東漢末年,佛教的白骨觀等禪觀傳到中國。僧人以禪修內觀的方式,觀察內臟骨骼的種種不淨,以摒除貪慾,也需要一定解剖知識。

    3,古埃及人是最早懂得並使用外科手術的人。透過製作木乃伊,古埃及人掌握到了許多解剖知識。

    4,公元前六世紀印度的兩大醫學古典是《遮羅迦集》和《妙聞集》,《妙聞集》第二卷:“一心想要獲得知識者,應以適當方法洗淨死體,解剖後仔細觀察。為何如此?因為親眼觀察實物與學習醫典,均可不斷擴充知識。”

    5,西方(指歐洲)醫學的解剖學,是從古代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開始的。他研究頭骨等骨骼,卻混淆了神經和肌腱。蓋倫(公元130-200年)是古羅馬的著名醫生和解剖學家,指出血管裡是血液,而不是氣,但他只解剖動物。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統治一切,絕對禁止解剖,否則被認定為巫師和邪術。在中世紀,歐洲的醫學大大落後於阿拉伯和中國醫學。15世紀文藝復興以後,人體解剖學才有了巨大的發展。

    6,古代阿拉伯的拉齊被譽為“阿拉伯的蓋倫”,其代表作《醫學整合》是阿拉伯醫學百科全書,於1279年被譯成拉丁文在歐洲廣泛傳播。阿維森納被稱為“中東醫聖”,與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古羅馬的蓋倫一起,被視為西方醫學史上三位大師。阿維森納的《醫典》,吸收了古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國的醫學成就,體現了當時世界醫學的先進水平。全書有百萬字,涉及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飲食學等多方面知識。

    可見在古代,很多文明都有相應的人體解剖。宋代時期,中國的解剖學知識也是世界領先水平,至少和當時的阿拉伯醫學是並駕齊驅的,遠超過中世紀的歐洲。

    中國古代雖然有很多解剖的事例,但沒有持續化和系統化,沒有發展成一門學科——解剖學。到了明清時期,八股的科舉使統治思想愈來愈僵化,人們越來越不敢解剖人體了。

  • 2 # 透明流動虛無

    這種說法是相當不嚴謹的。《骷髏幻戲圖》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副作品,但單憑一幅畫(須知在中國畫中出現骷髏的意向是相當少見的,相反在西方藝術中有好幾方面的脈絡傳承)便得出東西文化在某方面的優劣勢是非常不可取的。解構出來可以分成好幾個問題:《骷髏幻戲圖》需要單獨解釋;西方藝術中的骷髏符號;最後才是解剖的問題,也應先區分藝術史中的解剖(藝用人體解剖)以及現代意義上的解剖學(醫學)。

    李嵩(1166-1243),今杭州人,年少曾為木工,後三朝畫院待詔,其作品尤以風俗畫見長。如《貨郎圖》、《市擔嬰戲圖》等。

    這幅《骷髏幻戲圖》是李嵩作品中非常突出的一副,充滿趣味活靈活現地描繪了市井生活的同時畫面本體又頗有戲劇性,被骷髏所“迷惑”的孩童與象徵死亡的骷髏將隱喻悄悄地將矛盾與寓意推到了觀者的面前。畫面描繪的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中的懸絲傀儡表演,這種提線木偶劇在中西文化中均有源遠的歷史,在現代社會的符號和隱喻體系中也時常有表現,當代藝術家馬修巴尼便創作過知名的《懸絲》系列。但該畫作的真正意圖千百年來卻疑雲重重,幾代畫冊中均有對該畫作的記載和描述,但《骷髏幻戲圖》所描繪的確切劇目和畫面的真實意圖仍舊有待考證。

    骷髏幻戲圖的細節

    可以肯定的是,《骷髏幻戲圖》中所描繪的場景以及表演涉及的內容,在當時的中國是頗為流行的。周知,宋代科學技術水平領先於世界,奇技淫巧亦斥於民間,從上述影象中我們也能觀察到各式各樣的民間物件兒,無不精美絕倫,雖然畫作深刻的寓意終究難以明言,但其中展現的生死幻夢,奇譎詭誕卻透過骷髏的意象表達得十分明確,而彼時民間鬼怪故事之豐富也側面反映出宋時百姓精神世界之複雜,遠非今日現代人可恣意瞎想。

    這便要說到第二個主題,骷髏在藝術中的象徵表達,開篇也說到,骷髏在中國畫中是屬於比較罕見的元素,相反在西方美術史中則多有表現。邁過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期間人文主義得到飛速地發展,人們對生死的哲學思考亦複雜起來,在後來,光“頭骨”這一個符號,便發展出了好幾條線索。然而要注意到的是,我們談論藝術作品中的“頭骨”或者“骷髏”符號與解剖並不能一概而論,如若將南宋李嵩的《骷髏幻戲圖》中對骷髏的寫實描繪當做是東方解剖學上的領先,那西方古希臘羅馬所出土的栩栩如生的雕塑又作何解釋呢?

    比《骷髏幻戲圖》早1000多年的古希臘雕塑作品《拉奧孔與兒子們》,如非對人體解剖的精深理解,又如何塑造如此活靈活現的人物?

    用某一文化特定時期的某一件作品去進行文化領域的優劣判斷是意義不大的。更何況要清楚的是,“骷髏”在人類視覺文化中一直以來和“肉體”一樣是在顯性位置的,它是生命的終極物理表現,在許多文化中,亡身化枯骨是最根本的自然現象,驅動了一切意義的產生,人死去後,肉身不見,化作枯骨,百年不變,這可能連幾歲的孩童都熟知於心。但現代意義上的“解剖學”卻是要搞清楚“肉身”和“枯骨”這兩層表象間發生了什麼。於是乎,學術意義上最早的解剖學應用在很多文化中都表現為——屍體防腐技術。如何防止人體的表現從“肉身”滑向“枯骨”。早在戰國時代(公元前500年),中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即有“若夫八尺之上,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屍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皆有大數”之說,可見,彼時隨不能說對人體知識全然於胸,但“皆有大數”,且確實地提出了“解剖”一詞。而古埃及文化中的“木乃伊”形象更是透過影視創作被熟知於全世界。

    “骷髏”作為視覺文化中重要的象徵符號,在西方藝術史中也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可以說,從影象史的角度,骷髏也是一直作為顯性因子存在的,相反解剖學的發展程度是隱性的。下圖中出土於龐貝文化的馬賽克鑲嵌畫(公元前79年)表現的頭骨:

    西歐的文藝復興全方面的推動了現代意義上的解剖學的發展。在此之前的幾百年間,在宗教的黑暗統下,人體解剖大多是嚴格禁止的,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圍繞人的“表象”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更精確的資料和更嚴格的體系劃分越來越被需要,起初的藝術家們像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學習人體表現,但很快“肉身”和“骷髏”兩種顯性因子便不足夠了,很多藝術家選擇直接研究人體,進行“解剖”,即便仍然是被教會所禁止的。而從更多其他學科的角度,人及其生命都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起來,解剖無疑是被各種訴求所催促著發展。

    達芬奇的解剖素描手稿在今天看來,其精妙程度都讓人歎為觀止。

    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家Vesalius(1514-1564)被認為是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人,他冒著被宗教迫害的危險,事必躬親地進行解剖學研究,最終於1543年成就了《人體構造》一書,真正的為現代醫學提供的新的路徑。與此同時,在藝術上,骷髏的顯性地位也愈發突出,體現在更復雜的影象隱喻系統中,從形而上的層面,更深刻的關於“肉身”滑向“骷髏”的思考也被構建起來,比方說流行於15世紀之後的“Vanitas”主題。

    Vanitas意為虛空,這一主題常為靜物畫,美豔的鮮花或水果提供瞬時性的短暫的美好,象徵著韶華易逝,儘管物件精巧樂器玲瓏,但轉瞬皆空,唯有枯骨面目示人。又如另一句拉丁名言:Memento mori ——凡人終有一死,又或,記住你也會死亡。

    這裡自然少不了霍爾拜因藝術史上著名的玩笑了。

    類似的藝術史主題還有“ET IN ARCADIA EGO”,在潘諾夫斯基的解讀下,這句話的意義也清晰起來:“即便在阿卡迪亞,我(死神)也存在。”雖然這一主題最著名的詮釋,尼古拉普桑的《阿卡迪亞牧羊人》中沒有出現“骷髏”符號,但該符號的能值卻是大寫的“在場”姿態。這也說明對於生命的思考隨著各學科(尤其是解剖學,從意象面,能指鏈的構建方面)的進步也逐漸抽象和複雜起來,既然從“肉身”向“骷髏”的滑動是不可見的(非瞬時態),其中時間的可能性也。

    畫家Guercino於1618年創作的《ET IN ARCADIA EGO》中蒼蠅老鼠相伴的骷髏頭

    至於其他西方藝術中“骷髏”元素主導的主題還有很多,如DANSE MACABRE,“死亡之舞”,感興趣的自己搜尋吧。至於解剖學,很多今天的醫學常識都是建立在解剖學有了一定的發展之上才得以被印證,比如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血液迴圈”,便是Harvey於17世紀在Vesalius的《人體構造》基礎之上利用動物實驗所證實的。中國的解剖學研究雖然在古代也頗有成就,但現代解剖學依然是在十九世紀西歐現代醫學上建立的基礎。

  • 3 # 阿斯蒂起泡酒

    絕對的,想想神農的傳說,他的身體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藥物反應,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有一個身體透明的解釋,這反應了領先世界的分析精神,分析人體分析藥物,神農中醫之祖,中醫從創立之出就有著微觀分析人體反應,藥物反應這樣的科學精神,領先世界5000年啊,再到華佗做手術,宋朝法醫,有什麼好奇怪的,這不就是分析精神一脈相傳嗎,神農透明的三歲孩童都知道。

  • 4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南宋李嵩的《骷髏幻戲圖》,大骷髏操縱小骷髏,可以說是細思極恐。但骷髏的形態非常符合解剖學的要求,說明中國古代有很高的解剖知識。

    我們再透過以下幾個事例來說明中國古代的人體解剖情況。

    1,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記載了古代解剖,詳細描述了臟腑的大小、堅脆、容量以及血脈的長短、清濁等。如《靈樞》篇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靈樞》中《脈度》和《骨度》等篇描述了血脈的走向和人體骨骼的長短。這證明《黃帝內經》有著堅實的解剖學基礎。

    2,《難經》傳說是扁鵲所做,至少在漢朝以前就有,記載了“肺重三斤三兩,六葉二耳。”肺臟的重量與現代人的數值比較接近。

    3,《漢書》記載了王莽主持的一次活體解剖事件:抓到叛亂的王孫慶後,王莽下令太醫、皇宮尚方(皇家制器負責人)和屠夫,一起把王孫慶解剖了,挖出五臟六腑,進行醫學測量,用細竹條匯入血管,檢視血管通往哪裡,用以治病。雖然王莽很殘忍,但也留下了一些解剖知識。

    4,東漢末年的華佗能做外科手術,必定有大量的人體解剖知識,《後漢書》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華佗可以用曼陀羅汁麻醉病人,剖肚斷腸,清除病灶後,再把腸肚縫起來。

    5,《宋史》卷285記有慶曆年間的一起人體解剖事件。慶曆五年,杜杞假意招安叛匪歐希範等人,在會盟設宴時,用曼陀羅酒灌醉並殺之,讓醫者、畫工解剖屍體繪成圖。

    6,宋代的法醫著作《洗冤集錄》,內記人體解剖、屍體檢查、現場勘察、死傷原因鑑定及急救、解毒等內容,是中國現存第一部有系統之古代司法檢驗專書。其中第十八篇《論沿身骨脈及要害去處》就含有大量解剖學內容。

    7,凌遲的刑罰也讓人們以極其殘忍的方式獲得解剖知識。南宋陸游 《渭南文集》卷五:“五季多故,以常法為不足,於是始於法外特置凌遲一條,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凌遲大約產生於五代十國時期,犯人皮肉割盡後,體內的內臟還保持完整。

    還要補充幾點:

    1,道教的《黃庭內景經》由三國時期的魏夫人傳出,以道教的養生內修方法,去內視人體內的五臟六腑,介紹了五臟六腑種種功能。《外景經》當在漢朝成立,但已失傳。

    2,東漢末年,佛教的白骨觀等禪觀傳到中國。僧人以禪修內觀的方式,觀察內臟骨骼的種種不淨,以摒除貪慾,也需要一定解剖知識。

    3,古埃及人是最早懂得並使用外科手術的人。透過製作木乃伊,古埃及人掌握到了許多解剖知識。

    4,公元前六世紀印度的兩大醫學古典是《遮羅迦集》和《妙聞集》,《妙聞集》第二卷:“一心想要獲得知識者,應以適當方法洗淨死體,解剖後仔細觀察。為何如此?因為親眼觀察實物與學習醫典,均可不斷擴充知識。”

    5,西方(指歐洲)醫學的解剖學,是從古代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開始的。他研究頭骨等骨骼,卻混淆了神經和肌腱。蓋倫(公元130-200年)是古羅馬的著名醫生和解剖學家,指出血管裡是血液,而不是氣,但他只解剖動物。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統治一切,絕對禁止解剖,否則被認定為巫師和邪術。在中世紀,歐洲的醫學大大落後於阿拉伯和中國醫學。15世紀文藝復興以後,人體解剖學才有了巨大的發展。

    6,古代阿拉伯的拉齊被譽為“阿拉伯的蓋倫”,其代表作《醫學整合》是阿拉伯醫學百科全書,於1279年被譯成拉丁文在歐洲廣泛傳播。阿維森納被稱為“中東醫聖”,與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古羅馬的蓋倫一起,被視為西方醫學史上三位大師。阿維森納的《醫典》,吸收了古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國的醫學成就,體現了當時世界醫學的先進水平。全書有百萬字,涉及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飲食學等多方面知識。

    可見在古代,很多文明都有相應的人體解剖。宋代時期,中國的解剖學知識也是世界領先水平,至少和當時的阿拉伯醫學是並駕齊驅的,遠超過中世紀的歐洲。

    中國古代雖然有很多解剖的事例,但沒有持續化和系統化,沒有發展成一門學科——解剖學。到了明清時期,八股的科舉使統治思想愈來愈僵化,人們越來越不敢解剖人體了。

  • 5 # 透明流動虛無

    這種說法是相當不嚴謹的。《骷髏幻戲圖》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副作品,但單憑一幅畫(須知在中國畫中出現骷髏的意向是相當少見的,相反在西方藝術中有好幾方面的脈絡傳承)便得出東西文化在某方面的優劣勢是非常不可取的。解構出來可以分成好幾個問題:《骷髏幻戲圖》需要單獨解釋;西方藝術中的骷髏符號;最後才是解剖的問題,也應先區分藝術史中的解剖(藝用人體解剖)以及現代意義上的解剖學(醫學)。

    李嵩(1166-1243),今杭州人,年少曾為木工,後三朝畫院待詔,其作品尤以風俗畫見長。如《貨郎圖》、《市擔嬰戲圖》等。

    這幅《骷髏幻戲圖》是李嵩作品中非常突出的一副,充滿趣味活靈活現地描繪了市井生活的同時畫面本體又頗有戲劇性,被骷髏所“迷惑”的孩童與象徵死亡的骷髏將隱喻悄悄地將矛盾與寓意推到了觀者的面前。畫面描繪的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中的懸絲傀儡表演,這種提線木偶劇在中西文化中均有源遠的歷史,在現代社會的符號和隱喻體系中也時常有表現,當代藝術家馬修巴尼便創作過知名的《懸絲》系列。但該畫作的真正意圖千百年來卻疑雲重重,幾代畫冊中均有對該畫作的記載和描述,但《骷髏幻戲圖》所描繪的確切劇目和畫面的真實意圖仍舊有待考證。

    骷髏幻戲圖的細節

    可以肯定的是,《骷髏幻戲圖》中所描繪的場景以及表演涉及的內容,在當時的中國是頗為流行的。周知,宋代科學技術水平領先於世界,奇技淫巧亦斥於民間,從上述影象中我們也能觀察到各式各樣的民間物件兒,無不精美絕倫,雖然畫作深刻的寓意終究難以明言,但其中展現的生死幻夢,奇譎詭誕卻透過骷髏的意象表達得十分明確,而彼時民間鬼怪故事之豐富也側面反映出宋時百姓精神世界之複雜,遠非今日現代人可恣意瞎想。

    這便要說到第二個主題,骷髏在藝術中的象徵表達,開篇也說到,骷髏在中國畫中是屬於比較罕見的元素,相反在西方美術史中則多有表現。邁過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期間人文主義得到飛速地發展,人們對生死的哲學思考亦複雜起來,在後來,光“頭骨”這一個符號,便發展出了好幾條線索。然而要注意到的是,我們談論藝術作品中的“頭骨”或者“骷髏”符號與解剖並不能一概而論,如若將南宋李嵩的《骷髏幻戲圖》中對骷髏的寫實描繪當做是東方解剖學上的領先,那西方古希臘羅馬所出土的栩栩如生的雕塑又作何解釋呢?

    比《骷髏幻戲圖》早1000多年的古希臘雕塑作品《拉奧孔與兒子們》,如非對人體解剖的精深理解,又如何塑造如此活靈活現的人物?

    用某一文化特定時期的某一件作品去進行文化領域的優劣判斷是意義不大的。更何況要清楚的是,“骷髏”在人類視覺文化中一直以來和“肉體”一樣是在顯性位置的,它是生命的終極物理表現,在許多文化中,亡身化枯骨是最根本的自然現象,驅動了一切意義的產生,人死去後,肉身不見,化作枯骨,百年不變,這可能連幾歲的孩童都熟知於心。但現代意義上的“解剖學”卻是要搞清楚“肉身”和“枯骨”這兩層表象間發生了什麼。於是乎,學術意義上最早的解剖學應用在很多文化中都表現為——屍體防腐技術。如何防止人體的表現從“肉身”滑向“枯骨”。早在戰國時代(公元前500年),中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即有“若夫八尺之上,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屍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皆有大數”之說,可見,彼時隨不能說對人體知識全然於胸,但“皆有大數”,且確實地提出了“解剖”一詞。而古埃及文化中的“木乃伊”形象更是透過影視創作被熟知於全世界。

    “骷髏”作為視覺文化中重要的象徵符號,在西方藝術史中也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可以說,從影象史的角度,骷髏也是一直作為顯性因子存在的,相反解剖學的發展程度是隱性的。下圖中出土於龐貝文化的馬賽克鑲嵌畫(公元前79年)表現的頭骨:

    西歐的文藝復興全方面的推動了現代意義上的解剖學的發展。在此之前的幾百年間,在宗教的黑暗統下,人體解剖大多是嚴格禁止的,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圍繞人的“表象”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更精確的資料和更嚴格的體系劃分越來越被需要,起初的藝術家們像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學習人體表現,但很快“肉身”和“骷髏”兩種顯性因子便不足夠了,很多藝術家選擇直接研究人體,進行“解剖”,即便仍然是被教會所禁止的。而從更多其他學科的角度,人及其生命都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起來,解剖無疑是被各種訴求所催促著發展。

    達芬奇的解剖素描手稿在今天看來,其精妙程度都讓人歎為觀止。

    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家Vesalius(1514-1564)被認為是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人,他冒著被宗教迫害的危險,事必躬親地進行解剖學研究,最終於1543年成就了《人體構造》一書,真正的為現代醫學提供的新的路徑。與此同時,在藝術上,骷髏的顯性地位也愈發突出,體現在更復雜的影象隱喻系統中,從形而上的層面,更深刻的關於“肉身”滑向“骷髏”的思考也被構建起來,比方說流行於15世紀之後的“Vanitas”主題。

    Vanitas意為虛空,這一主題常為靜物畫,美豔的鮮花或水果提供瞬時性的短暫的美好,象徵著韶華易逝,儘管物件精巧樂器玲瓏,但轉瞬皆空,唯有枯骨面目示人。又如另一句拉丁名言:Memento mori ——凡人終有一死,又或,記住你也會死亡。

    這裡自然少不了霍爾拜因藝術史上著名的玩笑了。

    類似的藝術史主題還有“ET IN ARCADIA EGO”,在潘諾夫斯基的解讀下,這句話的意義也清晰起來:“即便在阿卡迪亞,我(死神)也存在。”雖然這一主題最著名的詮釋,尼古拉普桑的《阿卡迪亞牧羊人》中沒有出現“骷髏”符號,但該符號的能值卻是大寫的“在場”姿態。這也說明對於生命的思考隨著各學科(尤其是解剖學,從意象面,能指鏈的構建方面)的進步也逐漸抽象和複雜起來,既然從“肉身”向“骷髏”的滑動是不可見的(非瞬時態),其中時間的可能性也。

    畫家Guercino於1618年創作的《ET IN ARCADIA EGO》中蒼蠅老鼠相伴的骷髏頭

    至於其他西方藝術中“骷髏”元素主導的主題還有很多,如DANSE MACABRE,“死亡之舞”,感興趣的自己搜尋吧。至於解剖學,很多今天的醫學常識都是建立在解剖學有了一定的發展之上才得以被印證,比如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血液迴圈”,便是Harvey於17世紀在Vesalius的《人體構造》基礎之上利用動物實驗所證實的。中國的解剖學研究雖然在古代也頗有成就,但現代解剖學依然是在十九世紀西歐現代醫學上建立的基礎。

  • 6 # 阿斯蒂起泡酒

    絕對的,想想神農的傳說,他的身體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藥物反應,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有一個身體透明的解釋,這反應了領先世界的分析精神,分析人體分析藥物,神農中醫之祖,中醫從創立之出就有著微觀分析人體反應,藥物反應這樣的科學精神,領先世界5000年啊,再到華佗做手術,宋朝法醫,有什麼好奇怪的,這不就是分析精神一脈相傳嗎,神農透明的三歲孩童都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3月份辭職到現在沒有合適工作,我做餐飲管理的,現在心態快崩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