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看美劇

    月經是指有規律的、週期性的子宮出血。又稱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嚴格說來,伴隨著這種出血,卵巢內應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黃體形成,子宮內膜有從增生到分泌的變化。但是在臨床上常有不經過排卵而有子宮出血的現象,叫做無排卵性月經。  月經第一次來潮稱為初潮,初潮年齡大多數在13~15歲之間,但可能早在11~12歲,晚至17~1 8歲。中國各地區初潮年齡相差不大,但體弱或營養不良者初潮可較遲,體質強壯及營養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經到49歲左右則自行閉止,歷時約35年左右。  月經應該有正常的週期、經期、經量、經色和經質。  出血(即經血來潮)的第一天稱為月經週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一天的間隔時間稱為一個月經週期,一般為28~30天,和農曆一個月的時間差不多。週期長短因人而異,偶而提前或延後不超過7天仍可視為正常,即月經週期不應少於21天,也不能超過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經會停止。  經期是指經血來潮的持續時間。正常月經持續2~7天,一般為4~5天。經量是指經期排出的血量。月經量的多少很難統計,臨床上常用每日換多少次月經墊粗略估計量的多少。有人測定正常人月經血量約為10~58ml,個別婦女月經量可超過100ml。有人認為每月失血量多於80ml即為病理狀態。一般月經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於個人的體質、年齡、氣候、地區和生活條件的不同,經量有時略有增減,均屬正常生理範疇。  經色是指月經血的顏色。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開始色較淺,以後逐漸加深,最後又轉為淡紅色而乾淨。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子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月經血的主要特點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況下偶爾也有一些小凝塊。  經質是指月經血的性狀,正常情況下經質不稀不稠,不易凝固,無明顯血塊,無特殊氣味。經質的病理改變,不僅是常見的月經疾病,還是臨床辨證的重要依據。通過了解經質的改變,可為臨床提供重要的辨證資料。婦女月經來潮,經血濃稠或粘膩者,稱為“經質粘稠”。  月經病泛指與月經或月經週期有關的各種病證。包括經期、經量、經色、經質和月經氣味等的異常,或經期及其經行前後週期性出現的各種較為明顯的證候。如果臨近月經來潮之前或經行初期,伴有輕微的小腹脹痛或腰部痠痛,或乳房輕微作脹,或情緒不太穩定等現象,但不影響工作與生活,月經來潮後或乾淨後便自然消失者,這是常有的生理現象,一般不需作任何治療。有的青年女子,在月經初潮後的頭一二年之內,月經不能按時來潮,或提前或延後,甚或停閉數月,這是由於腎氣未能充盛所致,這些女子只要無明顯全身證候,待身體逐漸發育成熟後,自能恢復正常。還有一些絕經期前後的婦女,常會出現月經紊亂,其週期、經期、經量以及經質都不甚正常,情緒也表現得不太穩定,只要是對生活與健康沒有危害,一般也不作病態而論。  此外,有少數婦女,身體無特殊不適,而定期兩個月或三個月,甚至一年,月經來潮一次者,古人分別將定期兩個月月經來潮一次者稱為“並月”;三個月月經來潮一次者稱為“居經”;一年一行者稱為“避年”。也有極個別的婦女,終生沒有月經來潮,但又不影響正常生育者,古人稱之為“暗經”。還有的婦女在懷孕早期,仍按期有少量月經來潮,但對胎兒無不良影響,古人稱之為“激經”,這都屬於個別現象。  一般月經期無特殊症狀。有些婦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沉重下墜感覺,個別可有膀胱刺激症狀如尿頻,輕度神經系統不穩定症狀如頭痛、失眠、精神抑制、易於激動,腸胃功能紊亂如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月經來潮並不影響工作和學習。但不宜從事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應避免洗冷水浴及下水田勞動,禁止性交,注意經期衛生。  從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有周期性的改變併產生月經。子宮內膜的週期性變化,是由卵巢激素週期性的作用所引起,可分為以下4期:  (1)增生期:約在月經週期第5~14天,相當於卵泡發育成熟階段。月經期子宮內膜剝脫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增生、變厚、腺體增多而彎曲;間質逐漸增生變為緻密;內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狀。  (2)分泌期:約為月經週期第15~23天,相當於排卵後黃體成熟階段。黃體產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宮增生期內膜繼續增厚,腺體進一步擴大、彎曲,並出現分泌現象。間質疏鬆水腫、血管也急速增長,更加彎曲、內膜鬆軟,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適宜於受精卵的種植和發育。  (3)月經前期:約在月經週期的第24~28天,相當於黃體退化階段。黃體退化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間質水腫消失而變為緻密,血管受擠壓而彎曲,使血流瘀滯。在來月經前4~24小時,內膜血管呈痙攣性收縮,使內膜缺血壞死,血管收縮後又舒張,以致破裂出血,在內膜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剝脫而出血,即為月經來潮。  (4)月經期:約為月經週期的第1~4天,此時內膜功能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成片狀或小塊狀剝脫,隨血液一起排出。在臨床上,一般將月經來潮作為下一週期的開始。  參考資料:  月經是怎樣形成的?如何計算月經週期?  月經是由於卵巢激素週期性變化引起子宮內膜週期性的脫落而導致的陰道出血。青春期後卵巢在下丘腦一垂體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漸發育。在垂體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漸生長,發育成熟,並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增生變厚,呈增殖期變化。在黃體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後卵泡形成黃體,黃體細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宮內膜進一步增殖,並由於其腺體上皮細胞分泌而呈現分泌期變化。若卵子未受精,黃體即開始萎縮,一般黃體的壽命平均為14天。黃體萎縮後,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支援而萎縮,且由於缺血壞死而脫落,於是出現陰道出血,即通常所說的月經來潮。  月經第1次來潮稱為月經初潮。初潮的年齡大多在13~15歲之間,其遲早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如氣候、個人體質、營養狀況等。出血的第1天為月經週期的開始,兩次月  經第1天的間隔時間稱為月經週期,因此月經週期的計算應包括月經來潮的時間。有些婦女只計算月經乾淨的時間,這樣就可能認為月經週期縮短了,臨床上有的婦女常自訴月經不正常,一個月月經來潮兩次。其實仔細算來,月初及月末各來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經週期為28~35天,週期長短可因人而異,提前或錯後7~10天可視為正常範圍,只要  能保持一定的規律性就不能認為是月經不調。末次月經是指距就診日最近的一次月經,應從出血第1天計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經係指此次月經與通常一樣的行經持續時間及量,不要將陰道不正常出血誤認為是月經。此種出血一般量較月經少,時間或短或延長,或失去平時月經來潮的規律。  月經來潮的持續時間一般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內,以第2~3天為最多。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不凝固,除血液外,還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一般婦女月經期無症狀,少數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墜感、乳房脹痛、便秘或腹瀉、頭痛等不適,一般不影響日常的工作、學習及生活。  怎樣才算正常的月經  由於月經可能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故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變化的範圍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就屬於正常月經。正常的月經應具有以下特徵:  (1)月經週期大多數女子的月期週期在28-30天,約有20%的婦女月經週期要長些或短些,只要在20-36天限度內,臨床即屬正常,即使有些人的週期一貫為40天或更長,但其生理及生殖功能沒有受影響,仍可視為正常。  (2)月經天數一般為3-7天。一次月經量出血30-80毫升。多數人來月經的第二三天偏多,相當於每天更換衛生巾3-5次。  (3)經血性質經血與人體內的血液沒有區別,但經血流出時混有子宮內膜碎片和粘液,因而為暗紅色,比較粘稠,不易凝結。  (4)伴隨症狀月經期前後,由於體內激素水平的波動,血管張力的變化以及盆腔器官充血,可以出現以下反應:1)精神和情緒的改變,如焦慮不安、激動、頭疼等;2)乳房可有輕微的脹痛和觸痛;3)輕微的腰痛、下腹脹痛或下墜感。  婦女為何常有經前期情緒低落  月經是婦女特有的生理現象,月經週期既反映了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變化,也反映出與生殖功能有關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變化。月經週期中無論是性激素,還是垂體促性腺激素都將發生一系列變化,它們將透過一定的神經機制影響著婦女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引起一些情緒變化。當然,情緒變化和緊張也能影響生殖激素的水平.並導致排卵抑制和週期紊亂。  眾所周知,許多婦女在月經週期中存在情緒波動問題,尤其是在月經前和月經期,情緒十分低落,抑鬱或脾氣急躁。主要表現為煩躁、焦慮、易怒、疲勞、頭痛、乳房脹痛、腹脹、浮腫等,她們常常會說:"又快倒黴了"。"倒黴"是婦女對月經的俗稱。統計結果表明,很大比例的婦女暴力犯罪活動和自殺都發生在經期4天和經期前4天這段時間內。將近半數的工廠女工會認為她們的工作有危險性,將近半數的女精神病患者是這幾天入院的,將近半數的婦女緊急事故也發生在這幾天。就連帶孩子看病也受到這種情緒波動的影響,母親因自身焦慮,哪怕孩子沒多大問題也要往醫院跑一趟。當然,並非所有婦女都存在這種情緒改變,情緒改變也不會全這麼嚴重。目前尚未發現有任何有效的、特效的經前期綜合徵的治療藥物。  那麼造成情緒波動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生物學角度看,顯然要涉及到月經週期中固有的性激素的波動。在經前期、絕經期、產後及服用避孕藥的婦女中常見抑鬱的發生。看來性激素和抑鬱二者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絡。例如,有人研究了用口服避孕藥控制激素水平時的情緒波動問題,把受試者分為三組。 (1)過去和現在都不服用口服避孕藥。 (2)服用複合口服避孕藥(提供穩定、高劑量的雌激素、孕激素)。 (3)服序貫口服避孕藥(前15天服雌激素,後5天服雌、孕激素複合片,摸擬自然週期,但激素處於高水平)。  然後觀察這些婦女在月經第4,10,16天和經前2天的情緒。結果表明,不服藥組婦女在月經週期中焦慮、易怒和敵對行為有統計學意義的改變;服序貫片的婦女也有類似發現;而服複合避孕藥的婦女的情緒、敵對行為和焦慮則無明顯變化。因此該項研究提示,女性性激素水平恆定時情緒也是穩定的。  另一些研究人員則認為情緒波動與文化修養、社會環境因素有關。由於傳統習俗的長期影響,使婦女認為月經前必然出現焦慮,這是對婦女文化壓迫的結果,她們在經前期總是期待焦慮、情緒低落的發生。實驗研究也提供了類似的證據:告訴預期1周後會來月經的婦女,醫生可以用一套新儀器準確測出她們下次行經的日期。受試者分為3組,第一組:告訴她們月經在 1-2天后發生;第二組:告訴她們至少在 7--10天后才會行經;第三組:什麼也不告訴。然後讓她們報告自己經前的一系列問題。結果表明第一組經前浮腫、乳房脹、頭痛等症狀的發生明顯多於第二組。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證據說明情緒與激素水平的關係。如痛經婦女的心理發展可能不成熟,表現有神經質的性格。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病人中有70一80%具有情緒障礙和性生活的問題,這都是因為緊張情緒會促進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異常,進而引起血管變化而大量出血 。 假孕則是更典型的事例,婚後多年未孕的婦女確信自己已懷孕時可見有類似妊娠的閉經、乳房腫脹和早孕反應。這種現象有雌激素的變化因素,而更多的是渴望懷孕和害怕懷孕的矛盾心理所致。子宮內膜切片或陰道塗片研究發現,經前焦慮病人在經前一週內的雌激素量增高,黃體酮量減少;經前抑鬱病人的黃體酮則略低。  看來,生物學因素(激素水平)和非生物學因素(文化、社會、環境)都起著一定的作用。激素、其他生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影響,它又因文化、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得到放大,二者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於是出現一些婦女情緒低落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有一個極其自私的爸爸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