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壺老酒半支菸

    “白帝託孤”來自《三國志》:“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但劉備給魯王劉永的遺言是這樣的:“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意思是說,你跟你哥阿斗都要把諸葛亮當爹,但你和諸葛亮都是你哥手下的臣子,有事你跟諸葛亮商量著辦。從《三國志先主傳》這段話中,我們就知道劉備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啥意思了:“阿斗行,你就幫著他幹,如果他不行,就換阿永來幹!”

    屢敗屢戰永不放棄劉備是以深謀遠慮和知人善任著稱於三國的,他從稱帝到駕崩都沒讓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 “白帝託孤”只是陳壽的說法,被羅貫中引用並放大了。而即使按照陳壽的說法,諸葛亮得到的劉備遺命也是“輔政”而不是“親政”——“輔之”,“自取”,而不是“代之”。

    要知道所謂的“白帝託孤”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這一點我們看看兩個人的生卒時年表就知道了:建安十二年出生的劉禪,那一年已經十七歲了,已經不算黃口小兒,而且他正規的“母后”吳夫人(嗣子以正後為母)還在世(延熙八年去世)。所謂孤兒,一定是“指失去父母的兒童或者是未成年人”,所以劉禪既不是“孤”,也不是“小兒”,按照字面解釋,根本就不用“託”,只要有個老成持重的大臣輔佐一下就行了。但實際情況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咱們再來看看當時或此前此後,十七歲或比十七歲更小的君主,漢武帝劉徹十六歲登基,沒有託孤大臣(只有個半失明的竇太皇太后);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就把四個顧命大臣整沒了(自己死了一個,鰲拜殺了一個,康熙關了鰲拜免了遏必隆)。即使是劉備的大舅哥孫權,在接班的時候,也只有十九歲。但是劉禪是什麼時候伸開腰的呢?那是在諸葛亮逝世之後,他廢除了丞相制度,將權力切分給了費禕蔣琬姜維等人,那一年劉禪已經二十八歲了。

    其實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所謂的劉備“白帝託孤”根本就不存在,他只是給劉禪指定了幾個幫手,只是這幾個幫手不爭氣,劉禪也實在沒啥魄力。諸葛亮這才不得不挺身而出,累得昏天黑地,但還是搞得“益州疲弊”,到了“危急存亡之秋”。這當然不能怪諸葛亮,因為他實在是太忙了:李嚴這個尚書令成了純粹的軍事將領駐守永安,根本就幫不上啥忙,要是沒有諸葛亮撐著,後來的劉禪連樂不思蜀的資格都沒有了……

  • 2 # 傲視蒼穹39

    劉備臨終託孤的時候,要諸葛亮自己為王的一段;並不是《三國演義》的杜撰,還真的是出自於陳壽的《三國志》。但是,雖然此段記述出自於陳壽的手筆,我也不相信是真的!我以前有好幾遍文都說過;蜀漢光是不設史官,就足以令人質疑諸葛亮的“忠心”。不設史官,對一個控制國家核心權力、皇帝前後左右、軍隊核心權利的權臣來說,是有無限好處的;

    1、可以為所欲為而不被記錄。

    2、即使被記錄存檔了,也可以透過自己或親信調出來重新編寫。

    3、可以無限誇大自己的功勞,貶低任何自己不喜歡的人的作用!

    4、還可以欺騙世人;說自己不設史官,是為了“減低人民的負擔”!

    諸葛亮是不是這樣的人?無所考究。但從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不許官員奔喪,甚至不許民間弔唁看;他對諸葛亮的不滿,是溢於言表的。但是,後主的掙扎也無濟於事,後來的朝政、皇宮內外、軍權仍然是掌握在諸葛亮的一大班親信大臣手中。直到蜀漢將亡,劉禪也沒能完全掌握國家政權。所以才有劉禪居然為了黃皓,要向姜維求情、說好話的地步。不管劉禪是不是昏君,為一個身邊的近臣,居然要向屬下“大將軍”請求,這皇帝也是白當了!所以,《三國志-蜀書》部分的真實性,就更加令人存疑了!而陳壽寫史,首先要呼叫的;就是蜀漢已存的檔案,其次是諸葛亮的文稿。然後才是根據一些傳說,進行調查取證後記錄。而只有蜀漢的存檔資料,是不需要調查取證的。“蜀書”所載內容,也是矛盾之處最多的!

    正因為上述原因,我認為劉備已經是看到了他死後,諸葛亮會怎樣做。但是,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只能盡力而為。在劉備看來;不管劉備託不託付諸葛亮,諸葛亮是丞相,掌握大權是無可避免的。此時劉封已經死了(劉封死後,劉備後悔痛哭,應該是有預見的),魏延出身太低(半奴才性質的親兵出身)。儘管魏延軍事能力很強,但魏延不問政治,也不懂政治,而且已經是升的太快了,難孚眾望。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寄希望於李嚴的“益州派”,希望李嚴能對諸葛亮起到牽制的作用,所以要李嚴管軍事。如果劉備真的說過要諸葛亮“自取”的話,那是他已經預見到;李嚴無法與諸葛鬥,是不可能承擔起他的“託孤”重任的,只好先跟諸葛亮說明,一則是希望諸葛為劉禪留一條活命之路。二則是想堵住諸葛亮的過分所為!

    事實的發展,應該說跟劉備的預料應該是差不多的;李嚴果然鬥不過諸葛亮,很快就被諸葛亮剝奪了軍權。剝奪李嚴的軍權很容易;首先令李嚴率駐永安不能動,而李嚴手上的兵力僅是他本部的四千人。其次,當時劉備東征的兵力,來源於法正的京畿駐軍,和閬中張飛的機動兵團。東征損失約有兩萬餘人,剩下約三萬餘人都跟著劉備在白帝城,也就是已經在諸葛亮手上。其三,再把魏延拉入他的“相府”為屬員——“丞相司馬”。其四,趙雲雖然沒多少兵,但是趙雲是劉備的老朋友兼老部下,軍中有相當的威信。因救駕有功被升為了徵南將軍、中護軍、永昌亭侯。再加一級,升為與魏延一樣級別的鎮東將軍。這樣,諸葛亮有魏延、趙雲的軍中大將支援,再有接管了劉備的東征餘部、魏延的漢中野戰軍主力、趙雲的留守部隊,實力大增。至此,李嚴再也無法執行劉備的囑託了。從一個“國家軍政核心領導人”之一,一下變成了諸葛亮可以隨意擺弄的一般將軍。完全被邊沿化了!

    諸葛亮雖然沒有按劉備說的“自取”,但和“自取”也並沒多大區別。看看劉備的舊臣待遇;李嚴剛才已經說了。魏延因為掌握著蜀漢野戰軍主力數萬人,並且是一方大員,被諸葛亮拉入了軍隊領導核心班子——“丞相司馬(相府主管軍事屬吏)”,但因為魏延的作戰理念和諸葛亮有分歧,又喜歡提意見。趁著魏延立了大功,被排除出“相府屬吏”的關鍵位置,成了“前軍師”。表面看升官了,實際上是被踢出了“相府核心——丞相司馬”。趙雲儘管被升了官,但並沒有進諸葛亮的軍事核心領導班子(非相府屬吏)。吳懿是國舅、宿將,既不能管政,也不能掌軍,也被邊緣化了。廖化是關羽部曲,關興是關羽次子、馬超族弟馬岱、吳懿族弟吳班(懂水軍水戰)等等,全部都被排除在國家、軍隊的核心圈子——相府屬吏之外。

    而諸葛亮的親信馬謖——相府參軍,楊儀——相府長史,蔣琬——相府參軍,費褘——相府參軍,王平——相府參軍(因諫馬謖要堅決執行諸葛命令被提升),姜維——蔣琬的“大將軍府司馬”等等,蜀漢的國家、皇宮、軍隊的各個核心要害部門,都由這些人執掌。所以說,蜀漢的一切,都是由這些人說了算的。除非天下共知的事以外,“蜀書”還有幾分可信?劉備死時,劉禪已經17歲。按慣例是劉備死,劉禪是夠年齡執政的,根本就不需要“託孤”。所以,連劉備有沒有“託孤”,我是存疑的。更別說,要諸葛亮“自取”的話了!

  • 3 # 一天往往一生

    謝謝邀請。這句話本身正史裡面也有,但與正史的幾句對話相比,《三國演義》小說中白帝城託孤被羅貫中描繪的跌宕起伏,回味無窮。 那麼羅貫中如此渲染,起到什麼作用了呢?我以為主要是羅貫中透過該段場景對話進一步強化了諸葛亮高大上的智慧能力和忠義形象,理所應當地為劉關張死後諸葛亮成為小說第一主角做了深入的鋪墊。

    我們不妨分析分析。首先我們知道白帝城託孤是在劉備吃了夷陵敗仗後即將離世前招諸葛亮及一眾官員從成都到白帝城託孤的,不要說劉備在白帝城已經痛苦地思考了半年多,就是詔令下達從成都到白帝城也要走不少時間,足夠劉備這樣的政治家在託孤前對所有身後甘心或不甘心的事考慮安排妥當,因此劉備託孤是深思熟慮的。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荊楚集團遭到了重大創傷,劉備在病榻上是心知肚明。就好比一家剛崛起全國的家族式大企業,不幸遭遇公司最重要幾個專案連遭夭折,資金鍊中斷,大批中高層幹部出走。而創始人病入膏肓,眼看不保,繼承的後人卻能力不顯沒有任何經驗。這時公司怎麼生存並發展下去?作為創始人必然會尋求自己打天下時最親密的、最得力的合作伙伴幫忙,協助自己的後人穩住公司陣腳。公司如此,政權亦同樣。像劉備這樣經驗豐富的政治家放眼望去,唯一有資格的目前只有諸葛亮。劉備的識人用人水平在三國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有目共睹的,從“隆中對”開始,劉備雖然不太認可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但始終和諸葛亮是一生知己,是他仰仗的“總理”式合夥人才,彼此惺惺相惜。而且蜀漢從無到有建立雙方共同合作相識太久,如果這麼危急時刻還像對待不熟悉的人一樣裝模作樣演戲,這無疑對如此睿智的兩人智商情商都是侮辱。因此以劉備的氣概,對諸葛亮託孤,絕不會像後世小人般扭扭捏捏,矯揉造作。陳壽《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寫的這段: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是相當準確的。劉備囑咐的簡潔有力,含義深遠,配得上劉備一代政治家臨終託付水平;諸葛亮的表現是既對劉備即將離去感到難過,也同時對亦君亦友的皇帝的充分信任感激而滿臉涕淚,唯獨沒有任何惶恐情緒。

    而羅貫中由於書中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太高大上,為了表現諸葛亮的能力和忠義,不得不把昭烈皇帝形象弱化。先看一段:先主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整個一個不聽諸葛亮言,吃虧在眼前的後悔漢形象。自“隆中對”後凡是諸葛亮說對的一定正確,凡是諸葛亮反對的一定錯誤,這下劉備必須表示出還是丞相可靠。可只慚愧還不行啊,所以劉備拿出他的拿手好戲哭來進一步表明懺悔之情: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一番哭啼依賴的力度著實不小,即表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徹底信服,也表達了諸葛亮的德才兼備光芒萬丈。可皇帝都又哭又低頭了,羅貫中不能不把諸葛亮折騰折騰,否則無法表現諸葛亮的忠義之心啊,於是乎: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這一通描寫,劉備哀求低調,孔明誠惶誠恐,雙方之間完全是君臣關係,看不出多少並肩戰鬥的戰友情。最後得出答案:先主謂眾官曰:“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終於使得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的蜀漢主角地位名正言順屹立不倒。

    實際上,劉備和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君臣和諧的典範。陳壽的評價: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劉備託孤之時,命劉禪以父侍諸葛亮,並說出君可自取這樣的話,是以國士和老戰友身份看待諸葛亮,而諸葛亮既然自比管仲樂毅,自然也是如此認為,方才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決心和態度。《三國演義》白帝城託孤羅貫中圍繞“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來烘托諸葛亮的描寫精彩是精彩了,我覺得有點過火,使得後人往往認為“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更有人懷疑劉備要麼備了刀斧手要麼雙方都是影帝出身相互試探。

  • 4 # 半壺老酒半支菸

    “白帝託孤”來自《三國志》:“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但劉備給魯王劉永的遺言是這樣的:“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意思是說,你跟你哥阿斗都要把諸葛亮當爹,但你和諸葛亮都是你哥手下的臣子,有事你跟諸葛亮商量著辦。從《三國志先主傳》這段話中,我們就知道劉備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啥意思了:“阿斗行,你就幫著他幹,如果他不行,就換阿永來幹!”

    屢敗屢戰永不放棄劉備是以深謀遠慮和知人善任著稱於三國的,他從稱帝到駕崩都沒讓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 “白帝託孤”只是陳壽的說法,被羅貫中引用並放大了。而即使按照陳壽的說法,諸葛亮得到的劉備遺命也是“輔政”而不是“親政”——“輔之”,“自取”,而不是“代之”。

    要知道所謂的“白帝託孤”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這一點我們看看兩個人的生卒時年表就知道了:建安十二年出生的劉禪,那一年已經十七歲了,已經不算黃口小兒,而且他正規的“母后”吳夫人(嗣子以正後為母)還在世(延熙八年去世)。所謂孤兒,一定是“指失去父母的兒童或者是未成年人”,所以劉禪既不是“孤”,也不是“小兒”,按照字面解釋,根本就不用“託”,只要有個老成持重的大臣輔佐一下就行了。但實際情況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咱們再來看看當時或此前此後,十七歲或比十七歲更小的君主,漢武帝劉徹十六歲登基,沒有託孤大臣(只有個半失明的竇太皇太后);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就把四個顧命大臣整沒了(自己死了一個,鰲拜殺了一個,康熙關了鰲拜免了遏必隆)。即使是劉備的大舅哥孫權,在接班的時候,也只有十九歲。但是劉禪是什麼時候伸開腰的呢?那是在諸葛亮逝世之後,他廢除了丞相制度,將權力切分給了費禕蔣琬姜維等人,那一年劉禪已經二十八歲了。

    其實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所謂的劉備“白帝託孤”根本就不存在,他只是給劉禪指定了幾個幫手,只是這幾個幫手不爭氣,劉禪也實在沒啥魄力。諸葛亮這才不得不挺身而出,累得昏天黑地,但還是搞得“益州疲弊”,到了“危急存亡之秋”。這當然不能怪諸葛亮,因為他實在是太忙了:李嚴這個尚書令成了純粹的軍事將領駐守永安,根本就幫不上啥忙,要是沒有諸葛亮撐著,後來的劉禪連樂不思蜀的資格都沒有了……

  • 5 # 傲視蒼穹39

    劉備臨終託孤的時候,要諸葛亮自己為王的一段;並不是《三國演義》的杜撰,還真的是出自於陳壽的《三國志》。但是,雖然此段記述出自於陳壽的手筆,我也不相信是真的!我以前有好幾遍文都說過;蜀漢光是不設史官,就足以令人質疑諸葛亮的“忠心”。不設史官,對一個控制國家核心權力、皇帝前後左右、軍隊核心權利的權臣來說,是有無限好處的;

    1、可以為所欲為而不被記錄。

    2、即使被記錄存檔了,也可以透過自己或親信調出來重新編寫。

    3、可以無限誇大自己的功勞,貶低任何自己不喜歡的人的作用!

    4、還可以欺騙世人;說自己不設史官,是為了“減低人民的負擔”!

    諸葛亮是不是這樣的人?無所考究。但從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不許官員奔喪,甚至不許民間弔唁看;他對諸葛亮的不滿,是溢於言表的。但是,後主的掙扎也無濟於事,後來的朝政、皇宮內外、軍權仍然是掌握在諸葛亮的一大班親信大臣手中。直到蜀漢將亡,劉禪也沒能完全掌握國家政權。所以才有劉禪居然為了黃皓,要向姜維求情、說好話的地步。不管劉禪是不是昏君,為一個身邊的近臣,居然要向屬下“大將軍”請求,這皇帝也是白當了!所以,《三國志-蜀書》部分的真實性,就更加令人存疑了!而陳壽寫史,首先要呼叫的;就是蜀漢已存的檔案,其次是諸葛亮的文稿。然後才是根據一些傳說,進行調查取證後記錄。而只有蜀漢的存檔資料,是不需要調查取證的。“蜀書”所載內容,也是矛盾之處最多的!

    正因為上述原因,我認為劉備已經是看到了他死後,諸葛亮會怎樣做。但是,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只能盡力而為。在劉備看來;不管劉備託不託付諸葛亮,諸葛亮是丞相,掌握大權是無可避免的。此時劉封已經死了(劉封死後,劉備後悔痛哭,應該是有預見的),魏延出身太低(半奴才性質的親兵出身)。儘管魏延軍事能力很強,但魏延不問政治,也不懂政治,而且已經是升的太快了,難孚眾望。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寄希望於李嚴的“益州派”,希望李嚴能對諸葛亮起到牽制的作用,所以要李嚴管軍事。如果劉備真的說過要諸葛亮“自取”的話,那是他已經預見到;李嚴無法與諸葛鬥,是不可能承擔起他的“託孤”重任的,只好先跟諸葛亮說明,一則是希望諸葛為劉禪留一條活命之路。二則是想堵住諸葛亮的過分所為!

    事實的發展,應該說跟劉備的預料應該是差不多的;李嚴果然鬥不過諸葛亮,很快就被諸葛亮剝奪了軍權。剝奪李嚴的軍權很容易;首先令李嚴率駐永安不能動,而李嚴手上的兵力僅是他本部的四千人。其次,當時劉備東征的兵力,來源於法正的京畿駐軍,和閬中張飛的機動兵團。東征損失約有兩萬餘人,剩下約三萬餘人都跟著劉備在白帝城,也就是已經在諸葛亮手上。其三,再把魏延拉入他的“相府”為屬員——“丞相司馬”。其四,趙雲雖然沒多少兵,但是趙雲是劉備的老朋友兼老部下,軍中有相當的威信。因救駕有功被升為了徵南將軍、中護軍、永昌亭侯。再加一級,升為與魏延一樣級別的鎮東將軍。這樣,諸葛亮有魏延、趙雲的軍中大將支援,再有接管了劉備的東征餘部、魏延的漢中野戰軍主力、趙雲的留守部隊,實力大增。至此,李嚴再也無法執行劉備的囑託了。從一個“國家軍政核心領導人”之一,一下變成了諸葛亮可以隨意擺弄的一般將軍。完全被邊沿化了!

    諸葛亮雖然沒有按劉備說的“自取”,但和“自取”也並沒多大區別。看看劉備的舊臣待遇;李嚴剛才已經說了。魏延因為掌握著蜀漢野戰軍主力數萬人,並且是一方大員,被諸葛亮拉入了軍隊領導核心班子——“丞相司馬(相府主管軍事屬吏)”,但因為魏延的作戰理念和諸葛亮有分歧,又喜歡提意見。趁著魏延立了大功,被排除出“相府屬吏”的關鍵位置,成了“前軍師”。表面看升官了,實際上是被踢出了“相府核心——丞相司馬”。趙雲儘管被升了官,但並沒有進諸葛亮的軍事核心領導班子(非相府屬吏)。吳懿是國舅、宿將,既不能管政,也不能掌軍,也被邊緣化了。廖化是關羽部曲,關興是關羽次子、馬超族弟馬岱、吳懿族弟吳班(懂水軍水戰)等等,全部都被排除在國家、軍隊的核心圈子——相府屬吏之外。

    而諸葛亮的親信馬謖——相府參軍,楊儀——相府長史,蔣琬——相府參軍,費褘——相府參軍,王平——相府參軍(因諫馬謖要堅決執行諸葛命令被提升),姜維——蔣琬的“大將軍府司馬”等等,蜀漢的國家、皇宮、軍隊的各個核心要害部門,都由這些人執掌。所以說,蜀漢的一切,都是由這些人說了算的。除非天下共知的事以外,“蜀書”還有幾分可信?劉備死時,劉禪已經17歲。按慣例是劉備死,劉禪是夠年齡執政的,根本就不需要“託孤”。所以,連劉備有沒有“託孤”,我是存疑的。更別說,要諸葛亮“自取”的話了!

  • 6 # 一天往往一生

    謝謝邀請。這句話本身正史裡面也有,但與正史的幾句對話相比,《三國演義》小說中白帝城託孤被羅貫中描繪的跌宕起伏,回味無窮。 那麼羅貫中如此渲染,起到什麼作用了呢?我以為主要是羅貫中透過該段場景對話進一步強化了諸葛亮高大上的智慧能力和忠義形象,理所應當地為劉關張死後諸葛亮成為小說第一主角做了深入的鋪墊。

    我們不妨分析分析。首先我們知道白帝城託孤是在劉備吃了夷陵敗仗後即將離世前招諸葛亮及一眾官員從成都到白帝城託孤的,不要說劉備在白帝城已經痛苦地思考了半年多,就是詔令下達從成都到白帝城也要走不少時間,足夠劉備這樣的政治家在託孤前對所有身後甘心或不甘心的事考慮安排妥當,因此劉備託孤是深思熟慮的。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荊楚集團遭到了重大創傷,劉備在病榻上是心知肚明。就好比一家剛崛起全國的家族式大企業,不幸遭遇公司最重要幾個專案連遭夭折,資金鍊中斷,大批中高層幹部出走。而創始人病入膏肓,眼看不保,繼承的後人卻能力不顯沒有任何經驗。這時公司怎麼生存並發展下去?作為創始人必然會尋求自己打天下時最親密的、最得力的合作伙伴幫忙,協助自己的後人穩住公司陣腳。公司如此,政權亦同樣。像劉備這樣經驗豐富的政治家放眼望去,唯一有資格的目前只有諸葛亮。劉備的識人用人水平在三國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有目共睹的,從“隆中對”開始,劉備雖然不太認可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但始終和諸葛亮是一生知己,是他仰仗的“總理”式合夥人才,彼此惺惺相惜。而且蜀漢從無到有建立雙方共同合作相識太久,如果這麼危急時刻還像對待不熟悉的人一樣裝模作樣演戲,這無疑對如此睿智的兩人智商情商都是侮辱。因此以劉備的氣概,對諸葛亮託孤,絕不會像後世小人般扭扭捏捏,矯揉造作。陳壽《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寫的這段: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是相當準確的。劉備囑咐的簡潔有力,含義深遠,配得上劉備一代政治家臨終託付水平;諸葛亮的表現是既對劉備即將離去感到難過,也同時對亦君亦友的皇帝的充分信任感激而滿臉涕淚,唯獨沒有任何惶恐情緒。

    而羅貫中由於書中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太高大上,為了表現諸葛亮的能力和忠義,不得不把昭烈皇帝形象弱化。先看一段:先主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整個一個不聽諸葛亮言,吃虧在眼前的後悔漢形象。自“隆中對”後凡是諸葛亮說對的一定正確,凡是諸葛亮反對的一定錯誤,這下劉備必須表示出還是丞相可靠。可只慚愧還不行啊,所以劉備拿出他的拿手好戲哭來進一步表明懺悔之情: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一番哭啼依賴的力度著實不小,即表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徹底信服,也表達了諸葛亮的德才兼備光芒萬丈。可皇帝都又哭又低頭了,羅貫中不能不把諸葛亮折騰折騰,否則無法表現諸葛亮的忠義之心啊,於是乎: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這一通描寫,劉備哀求低調,孔明誠惶誠恐,雙方之間完全是君臣關係,看不出多少並肩戰鬥的戰友情。最後得出答案:先主謂眾官曰:“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終於使得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的蜀漢主角地位名正言順屹立不倒。

    實際上,劉備和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君臣和諧的典範。陳壽的評價: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劉備託孤之時,命劉禪以父侍諸葛亮,並說出君可自取這樣的話,是以國士和老戰友身份看待諸葛亮,而諸葛亮既然自比管仲樂毅,自然也是如此認為,方才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決心和態度。《三國演義》白帝城託孤羅貫中圍繞“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來烘托諸葛亮的描寫精彩是精彩了,我覺得有點過火,使得後人往往認為“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更有人懷疑劉備要麼備了刀斧手要麼雙方都是影帝出身相互試探。

  • 7 # 關東男人

    謝謝邀請!羅貫中之所以在三國演義裡寫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要諸葛亮必要時可以自立,主要是為後文做鋪墊,打下伏筆,也是一種反襯,褒揚諸葛亮鞠躬盡瘁,一心為國,忠於社稷,忠貞不二!老大劉備已經有遺言:如其不才,可自取。然而諸葛亮並沒有取而代之(劉禪)

    有人說劉備臨終那樣說是一種試探,是口是心非的說法,在下對這種觀點不敢苟同,因為羅貫中先生寫三國演義是站在遵漢室為正統,揚劉抑曹的立場上書寫的,劉皇叔一直是正面形象,劉使君是厚道人,所以劉備對諸葛亮臨終說的一定是肺腑之言,掏心窩子話,諸葛亮卻沒有那樣做,說明了什麼?孔明六出祁山,為的是恢復漢室,以報先帝知遇之恩,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8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才,你可代之!”雖說不完全是自己願意看到的結局,但也很實際,問題是你怎麼想!事情是怎麼發展?

    其買那個時候天下尚未穩定,什麼情況都會發生,這蜀國能否穩定下來還是個未知數,劉備當然希望諸葛亮能盡心輔助自己的子孫穩住蜀國,但這世事無變,諸葛亮不變心也難保其他大臣武將不造反,如果劉禪又昏庸無道地把這苦心經營的蜀國給毀了,或者落別人手裡,相比之下還不如讓諸葛亮來管理。

    劉備這種說法也有道理,用意也深長,那既然諸葛亮你不造反,就該把劉禪當兒子看待,自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全力輔助劉禪治理蜀國。

    劉備這句話使諸葛亮很感動,所以後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報劉備臨終所託,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等事事親為,也是向世人表明心志。因為能盡忠的人不用說都懂得怎麼做,只有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已,不盡忠的人,哪怕是大喊口號,說得天花亂墜,造反時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所以劉備這樣說並非客套話,肥水不流外人田,若劉禪真的無能無道,與其把這蜀國毀了,還不如讓諸葛亮為王,當然諸葛亮是不會這麼做!

  • 9 # 汪西蒙

    題主的觀點我不認同,因為劉備所說“自取”並不是令諸葛亮自立為王,而是讓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其他兒子立為皇帝,若題主的觀點成立,劉備真的想令諸葛亮自立為王,則劉備何不在一開始就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諸葛亮呢?而且劉備也經歷了十八路諸侯討董,知道董卓的下場,所以劉備不會讓諸葛亮自立為王,而且諸葛亮也不想自立為王,諸葛亮也不適合自立為王。曹操曾自立為王。結果被劉備討伐,所以劉備不會想讓諸葛亮自立為王。而且若劉備讓諸葛亮自立為王,那麼劉家天下將不復存在,諸葛亮也只想當個臣子,劉備當時有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劉禪不行的話還可以立劉永或者劉理做皇帝。所以我不認同題主的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牛奪冠那一年含金量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