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345670wys888

    傷寒脈浮,自汗出--頗似桂枝湯證,只是還不能確定,因為這裡只是說“脈浮”,而未言是浮緩還是浮緊,也許是隻有浮象而弱(緩)、緊之象均不明顯,所以此時我們只能認為這個是太陽病,因為根據第一條原文之精神,這樣決定當無問題;但是緊接其後的“自汗出”三個字,似乎是為我們在此太陽病判斷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找到了些許端倪,因為第二條、十二條、十三條等涉及太陽中風的主要臨床症狀中均有“自汗出”一症的存在,如果據此而言,我們就可以將之確定為太陽中風證亦即桂枝湯證了嗎?請稍安勿躁再接著往下看:仲景接著又為我們記錄了一組症狀:“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值此使們們感覺到如果僅將此前的“脈浮、自汗”即視作太陽中風的桂枝湯證就有些片面、武斷和草率了!然而閱讀至此,我突然發現這裡仲景提出的一組症狀有似曾相識之感--哦,對了,應該是第二十條,我們不妨回過來看二十條的原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再次有意識的對比閱讀之後我們會發現,這裡所述的一組症狀與二十條的症狀描述幾乎如出一轍,唯有兩點描述的不同是:在十十條中仲景說的是“小便難”,而此處(29條)是小便數--然而臨床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是小便難還是小便數,均可以理解為小便不利,例如五苓散既可用於治療小便困難又可以治療遺尿甚至尿崩症;再如四逆散既能夠治療小便次頻亦可以用於小便不暢;更有八味腎氣丸既可以用於浮腫的治療(小便當然也是不利的),同時又可以治療尿頻和失禁等等。從病理的角度來講,假定陰(物質基礎)、陽(功能活動)均告不足時,資源的枯竭、減少或者說是匱乏當然會造成小便少(小便難);而功能活動的下降以及退化或者是障礙(亦即所謂的氣化無權)則又可引起小便頻多而不禁(亦即所謂的腎虛而膀胱失約);所以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理解認為無論是小便難還是小便頻數,雖然其在症狀表現上有所不同甚至會出現的矛盾而完全相反,但卻具有著共同的病理機轉,或可說是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態勢,換句話說就更為明白了,也就是說二十條所說的小便難和二十九條所說的小便數的病理機轉亦即其所處的病理生理態勢是相同的!那麼現在只剩下一個症狀就是“心煩”了,我們不妨重新繼續上述的話題,假如我們的上述論點或者說是認識成立的話,我們就可以有足夠的理由認為二十九條的述實乃二十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的翻版!而仲景在這裡只不過是為我們換了個角度、轉換了一種文字敘述的方式而已,但是,發汗後導致的“遂漏不止”所造成的病理生理態勢或可說是後果是具有強烈的共通性的,這一點昭然若揭無可置喙,換句話說,仲景在二十九條之首所述的這一組症狀乃是在用了發汗的方藥而且發汗過度導致了“遂漏不止”之後所造成、引起的也是非常明確的事實!那麼既然如此,我們又知道“血汗同源”、“汗為心液”,而發汗如果過度當然會造成液隨汗洩而津由汗竭,如此氣、津耗傷就可以導致“心下悸欲得按”(64條);而且由於發汗不當不但可以傷陽(氣)而且還能夠耗陰津,如282條:“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這裡的“少陰病但欲寐”代表的是機體的功能衰退而且達到了相當程度的症狀表現而“心煩”,“渴”則說明其陰液亦與此同時而消耗的症狀表現,之所以會“渴”,仲景已作出了推理性的解釋即“虛故引水自救”;再如284條就更為明顯了:“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從這一條我們可以非常明白的看到,強責少陰之汗即可以導致“小便必難”,為什麼呢?陰津損傷而資源枯竭使然甚明矣!所以這裡“發汗遂漏不止”之後所造成的小便難和心煩就一脈相承而不難理解了。而緊接其後的這個“腳攣急”則從另一個側面更加的證實了關於陰液受傷的診斷,如果我們再次結合二十條的“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來看,可以說如同白描般的如在目前了!只不過唯一不同的是二十九所說的是“腳攣急”(腳在東漢時代的古代乃是指脛即小腿以下包括足在內),換句話說也就是雙下肢,而二十條則是四肢微急,所包括的範圍只能說是更為廣泛了一些,但是其病變範圍的廣、狹之別並不影響其病理機轉亦即此時的病理生理態勢的共通性,因為我們知道:就是是完全雷同的病理機轉,在不同的體質狀態的患者個體就會有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外在症狀表現,所以我們醫者也就不能只是根據這些表面的症狀表現來看待和判斷問題,而是需要我們立體的、多維的、多角度的綜合的分析、判斷其內在的基本病理機轉,然後再據之以制定出恰當的治療措施、計劃和方案方為至善,如此而言,我們也就完全有理由認為這裡雖然一條為腳攣急,一條為四肢微急,但是其病理機轉則完全是相同的一個不爭的事實了。行文至此,我們的思路就會漸漸的變得清晰起來,仲景接著為我們講述道:“反與桂枝欲攻其表”,這裡仲景加了一個“反”字,又再一次證明了我們的上述思路的正確性,因為綜合前述,患者此時所處的病理機轉和態勢良好乃是出現了物質基礎(陰)和功能活動(陽)兩個方面均已受到傷害而且均亦不足的的一種狀態,雖然桂枝湯可以調和營衛、強壯機能,然而對於此種重篤之證顯然是力有不逮而難以勝任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傷寒論》中凡是言“發汗”者,概是指用了麻黃劑發汗,而用麻黃劑發汗之後,仲景均常規性的以桂枝類方接方、轉方以為鞏固或者繼續跟進治療,因為我們知道桂枝類方具有調整機體的腸胃機能乃至整體機能而作為一種強壯性的調節劑來理解運用的,既可使發汗後的未盡之邪盡除而達到除惡務盡之目的,同時又可防止汗後再汗而導致對於機體機能的進一步的傷害,再者與之同時還可以適當的補充由於之前所實施的發汗方藥所對機體造成的體能的損耗。那麼再回到本文,儘管如此,而對於目前的情況則又完全不屬於單純的桂枝湯這張方所適用的範圍了,最起碼不可以再用桂枝湯來“發汗”了!因為我們大家都有了解,作為桂枝湯這張方本身來講,該方並不是傳統意義所理解的一張“發汗”方,換句話來說桂枝湯的“發汗”與麻黃湯的“發汗”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因為在《傷寒論》中凡是言“發汗”的基本上都是指用麻黃湯或可說是用麻黃劑來完成的,如“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等皆是。而恰恰桂枝湯或可說是桂枝劑卻常常接方於麻黃劑之發汗之後,這也再次證明了仲景在此用桂枝劑的真正用意不是為了再次發汗,而是為了肅清殘敵之同時兼以補充體力,而其之所以能夠補充體力而達所謂的強壯目的的原因乃是該方具有恢復和振作腸胃中焦的消化機能來實現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桂枝湯確實也是可以達到“發汗”的目的的,所謂的“先其時發汗則愈”、“服桂枝湯,大汗出後”等原文即可以為我們證明桂枝湯的發汗效果;那麼,既然桂枝湯與麻黃湯皆可發汗,是否可以用於相同的場合呢?仲景給我們的答案是:“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我們透過學習仲景的此條原文可以獲得以下資訊:1:說明桂枝湯的發汗作用與麻黃湯的發汗適應證完全不同而且相對,不可以混用,否則會造成不良後果,什麼原因?---體質的強弱不同!麻黃湯證的體質較為壯實而面板粗糙平素無汗,而桂枝湯證的體質則較為柔弱並且平素易汗甚至多汗;2:桂枝湯方的“發汗”機制一如仲景所說是“解肌”。那麼問題接著就來了,即什麼是“解肌”呢?歷代醫家也包括一些近賢都給出了相當的各自不同的解釋,讀之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並且也會給我們以啟發,但是總是覺得不得其要而有失仲景之原意,其實所謂的“解肌”方法並不需要我們大家苦心求索,仲景早已經對我們傾囊相授而且甚至可以說是婆心苦口的反覆交代,君若不信那麼就請看桂枝湯方後之注:“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這種啜熱粥、溫覆的操作方法正是所謂“解肌”法的實施細則,而“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則是解肌發汗法的目的以及具體要求;換句話說,當仲景想要用桂枝怕這張強壯劑亦即所謂的調和營衛之方藥達到“解肌”、“發汗”的目的時除了要準確把握其適宜體質或者適宜的病理生理態勢的同時還必須要實施上述關於這個“解肌”方法的具體方法和步驟,而且還同時要掌握這個分寸以及尺度,而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推理和理解,仲景運用桂枝湯時應該有兩種手法,也就是一種用溫覆、啜粥而另一種不用溫覆啜粥,則分別適用於需要取汗或者不需要再次取汗的具體情況;那麼講到這裡,我們再次的迴歸二十九條條首所述,在如此陰陽兩虛的病理生理態勢下我們還能夠再使用這種取汗目的的“溫覆啜粥”的“解肌”使用方法嗎?答案肯定是不可以的。因為如果我們無視目前的具體情況而依然“照章辦理”的話,很顯然是嚴重的違背了患者目前所處的病理生理態勢,所以仲景才會在這裡“桂枝”二字之前用了一個“反”字,既是作為對一種醫療實施行為正確性的判斷同時也是做為一種警示和告誡,而且更深一層的涵義就是,仲景似乎再次告訴我們---就算是如同像桂枝湯或桂枝劑這樣看起來非常平和甚至可以將之看作是強壯劑的方藥,如果我們用非其時、用非其證、用非其法,一樣會給患者以及我們的後續的醫療造成巨大的副面作用,何以見得?請看仲景緊接在“反與桂枝”下面的四個字“欲攻其表”,仲景為什麼把一張強壯性的調節劑在這裡卻歸之於“攻表”呢?其實我們如果冷靜下來再仔細的深入思考一下的話,這個問題就可以馬上迎刃而解、煥然冰釋,因為仲景這樣講是想告訴我們:1當治療措施不夠妥當甚至是錯誤(哪怕是很小的錯誤)的時候,就算是像桂枝(劑或湯)這樣的調和平營衛的強壯性調節劑對於機體或可說病情的傷害同樣可以將之視為如同所謂的虎狼之藥的“攻”劑;2:如前所述,此時即使是再用桂枝湯來進行治療的話也不可以再運用解肌的啜粥、溫覆的發汗的方法來取汗了,原因很明確,那就是機體此時已經“發汗(過度、或不當而)遂漏不止”了,而且又出現了明顯的陰陽兩虛的症狀諸如“心煩、微惡寒、腳攣急”等,如果我們是作為醫者在此時還不能夠審時度勢精細判斷而予以恰當處理而仍然予以“解肌發汗”,那就當然會導致之後所出現的“虛虛”之變!所以講到這裡,我們方才明白仲景如此這般的大塗筆墨只是為了給我們指出具體的方藥的使用方法乃至變通的運用思路和手法,只不過特意也可以說是無奈的運用了這種倒敘、插敘的寫作手法,其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我們後學在閱讀學習時更加的具有現場感,因為這樣講具體而且生動,不失原則的靈活性並切於實用,而一反教科書式的刻板呆滯、教條蒼白的填鴨般的灌輸方式。

    那麼,假如我們為醫者沒有能夠留意或者注意到上述的具體情況的每一個細節性問題,只是片面而且武斷的從“脈浮”、“汗自出”而認為是桂枝湯證,忽略了對於患者發病史、治療史的詢問及對其臨床症狀表現全面、細緻的綜合性的分析而即施以想當然般的治療措施的話,最後就會導致我們意想不到或者無法預料的各種變證、壞病的產生,正因如此,仲景才要在這裡直截了當的而且可以說是毫不客氣的做出了“此誤也”的最終斷語,緊隨此後的“咽中幹”直至本條最終的“四逆湯主之”則完全是仲景為我們垂教和演示了當誤治以後可能會出現的種種變局的具體應對處治辦法和具體的治療措施乃至於其先後的應用次序,讓我們一如身臨其般的感受到一名經方疾醫在臨床現場如何的運籌幃握、處變不驚,井然有序的冷靜應對的閃耀著經方醫學智慧之光的治療學思維,以及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具體演繹和實施,在後文的交代中讓我們感受到是如此的淋漓盡致,莫不令人拍案叫絕,使我們從論斷方法到處治措施乃至救誤過程等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再次的去感覺和領悟經方醫學的規範性、嚴謹性、靈活性和實用性的無窮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的名字和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