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茶嘆古今

    先說結論,假如沒有清朝,以明朝當時的國力是不太可能打的過葛爾丹。

    葛爾丹上臺大約是1671年左右,而明朝的國力在土木堡之戰就走向了衰落。此後明朝一直處於和蒙古的戰爭中,直到1570隆慶和議,俺答封貢,明朝才停止了和蒙古的戰爭。

    事實上終明一朝也沒有徹底征服蒙古,尤其到了中後期,明朝的內憂外患實在太多。

    正德和嘉靖早期軍力大幅度衰落,還要應對沿海倭寇。

    萬曆早期,因為張居正的改革,明朝一度中興,但是萬曆三大徵基本把家底打光了。

    到了崇禎的時候,大明已經窮的叮噹響了,國力嚴重衰退,以葛爾丹的崛起速度,大明很難打的過。

    另外有一點,康熙之所以能完全征服蒙古,除了武力上的征服,政治上的手段也不少。滿清和蒙古的淵源也很深(主要是與皇室的聯姻上),蒙古臣服滿清相對臣服明朝比較容易接受。

  • 2 # 楊玄機

    明朝從開國以來,除太祖成祖主動出擊過蒙古外,成祖後不過20年,英宗出征便遭遇土木堡大劫。後期嘉靖年間更是幾次入邊圍攻京城。

    要知道這時候遇到的瓦剌和俺答,甚至還算不上國家政權形式,只是強大的蒙古部落而已,而準噶爾已經具備了國家政權形式稱霸整個中亞。

    不僅熟悉成吉思汗時期蒙古遊牧騎射,更是從奧斯曼和西方習得先進火器文明,史稱其火器化程度甚至堪比同時期的沙俄。

    而在準噶爾強大之時,沙皇也要禮讓三分,滿清更是經歷了康雍乾三代七十多年時間才徹底平定了準格爾,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明朝能度過流寇和滿清大劫,要不了多久必然要直接面對準噶爾。

    明末內憂外患

    明朝末年的問題有很多面

    第一是經濟,明朝的軍戶制度和衛所的荒廢,事實上將軍隊變成了類似宋朝廂軍的存在,甚至更悽慘的存在,沒有科舉權,無法脫籍。另一方面,真正的大頭在於土地兼併,即對外貿易的收益,事實上被士紳集團壟斷,國家經濟收入失血,無力承擔軍事改革和用兵消耗。

    第二是政治,國家在經費上的無力,事實上縱容和形成邊鎮地方主力部隊的精銳家丁化,邊鎮各主力部隊,事實上絕大多數空心化,少量精銳已組建,家庭身份存在構成戰略核心,朝廷內部君主和大臣之間相互牽制扯皮的局面。

    第三是藩王,養不起的藩王,為什麼說是養不起的藩王呢,到了明朝末年,皇族俸祿佔國家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指出供養皇族于軍費是存在內在張力的,在明朝的最初幾年,相當大部分收入是用於供養軍隊,到了16世紀,情況大大改變,特別是北方省份,大部分收入不得不被分出,去支付皇族成員的俸祿。”

    明太祖總共有26個兒子,到了明朝後期皇室人員大幅增長,公元1604年達到了8萬人之多。

    除了日常的俸祿之外,皇室宗族人員的吃穿住用,從出生到埋葬全部費用由朝廷買單,一般的親王一年俸祿達到萬石,郡王兩千石,比職位最高的官員還要高六七倍。

    第四是天災,明朝後期小冰河期,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不只是明朝,很多國家引起了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

    當時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達到了自秦朝末年以來最低溫度,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僅整個河北,江南地區都狂降暴雪。

    糧食的減產和鼠疫的爆發,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南下,西北農民起義,大範圍的戰亂和饑荒催化了明朝政權。

    第五是黨爭,明朝末年政權日趨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東林黨與閹黨浙黨之爭,尤其以東林黨閹黨最甚。

    由於萬曆皇帝本人怠於政事,20多年不上朝,導致朝廷內黨爭之風漸起,朝廷內部相互爭鬥,官員之間互相勾結,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力量。

    新生的大明

    如果明朝能夠挺過流賊和滿清,前提條件必須是這五大問題有大的改觀,而不是單純的依賴運氣之類,新生的明朝才有可能生存。

    朱元璋一生都在努力死後還給華夏留下了三個跳板,形成戰略攻勢,大明鐵騎可以隨時威懾漠北,東北一十四衛,三十六所,兩位藩王鎮守,龍威遠勝,群夷跪伏。

    自朱棣登基後,藩王內遷,朵顏三衛給予他人,雖五徵漠北,卻收穫甚少,成祖後的廢開平衛,撤奴兒干都司,整個防線收縮到長城沿線,保守自若,美曰其名,天子守國門,自此中。終明之世,北方邊患無休。

    準噶爾汗國的崛起

    明朝後期,蒙古按照活動地域的不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

    準噶爾部是漠西蒙古四部中的一部,乃是明代瓦剌之後,厄魯特蒙古分為四大部落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部。

    其中土爾扈特部,在準噶爾部擴張的過程中,不斷受到排擠,於是率領其部及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牧民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

    後期土爾扈特部東歸,付出了血和淚的代價,這個暫且不提。

    準噶爾部的鼎盛

    隨著準噶爾部發展起來,漠西厄魯特蒙古,四部結成的鬆散聯盟,也漸漸瓦解,哪怕和碩特部首領作為盟主,也被迫遷到青海和西藏一帶,剩下的杜爾伯特部也屈服於準噶爾部。

    吞併了漠西蒙古各部,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於南明永曆三十二年,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滅亡中亞葉爾羌汗國,掃除了一切障礙。

    準噶爾部漸漸控制天山南北,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控制著西起的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地區。

    統一了西北地區領土,包括了現在的新疆西藏青海,內蒙,西部和中亞五國相當大的一片土地,

    建立了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他們信仰藏傳佛教,對西藏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不僅如此,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確定了法律制度“衛拉特法典”,改進了放牧方法,經營農業種植和手工業,經濟繁榮,國勢大增。

    準噶爾軍事實力

    清朝康熙發動了三次征討葛爾丹之戰,一六九零年的布蘭布通之戰,一六九六年昭莫多之戰,第三次征討噶爾丹戰死。

    噶爾丹的戰死,並沒有將準噶爾帶入衰敗,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接任之後,將準噶爾領導的更加強大,也是也是準噶爾汗國最強大最巔峰的階段。

    人口達到500萬,擁有30萬大軍,期間多次擊敗清朝軍隊。

    康熙五十七年,清軍入藏起來進攻準噶爾,全軍覆沒。

    雍正九年,和通泊之戰,清軍4萬大軍進攻準噶爾,準噶爾大獲全勝,清軍損失38000大軍,僅存活2000人,清朝歷史上第一次最大失敗。

    雍正十年,光顯寺之戰,準噶爾率軍3萬,進攻清朝大敗,被斬殺萬餘人,此戰準噶爾元氣大傷。

    直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5萬大軍進軍準噶爾,才一舉平定準噶爾。

    明末的軍事實力

    萬曆三大徵打出了大明王朝的氣勢,也極為的虛弱了明朝的實力。

    從萬曆四十四年後金的建立,到公元1618年後金與明朝在撫順的首次交鋒,撫順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率領2萬大軍誓師伐明,大破撫順城,總兵和副總兵戰死,接著連下東州,馬根單,俘虜人數三十餘萬。

    接著接著攻破清河城,撫清之戰大敗。

    萬曆四十六年冬,薩爾滸之戰,明朝調集全國各地大軍約9萬人,集合遼東,薩爾滸之戰,明朝出盡全力,由於指揮官的胡亂指揮,明軍大敗,導致薩爾滸之戰,明朝文武官員死300餘人,軍士死亡45800餘人,北韓援軍投降,這一戰的大敗,導致明朝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對後金戰爭。

    萬曆四十七年開鐵之戰,明朝大敗,這一張讓後金佔了開原,形成了進取遼瀋的有利態勢。

    廣寧之戰,明軍大敗,主帥王化貞處死,遼西40餘城失陷,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

    崇禎十二年,明清雙方各投入大軍10多萬,打了將近三年,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戰。明軍大敗,主帥洪承疇投降。

    據清太祖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

    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全部崩潰,在劉東的最後防線只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山海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對比

    雖然明朝有廣大的幅員,人口眾多,但是因為明朝的制度腐朽僵化,國力的衰弱,內部的種種矛盾,在對外戰爭中已經很難取得勝利。

    此時的明朝對上全盛時期的準噶爾,結局不用我說,各位想必也能知道結果。

  • 3 # 繁華萬里

    在清朝建立的前期,清朝與準噶爾部的戰爭,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從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開始,清朝與準噶爾部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直到乾隆皇帝在位的中期,才最終平定了這一部落。那麼,準噶爾部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為何能夠對抗清朝三代皇帝。其實,準噶爾部確實有自己的優勢,但同時劣勢也非常的明顯。

    在清朝逐步崛起的過程中,聯合了蒙古部落的力量,所以被稱為滿蒙聯姻。但蒙古分為各個部落,當時,漠北和漠南蒙古已經投靠了清朝,但漠西蒙古一直與清朝對抗。準噶爾部就是漠西蒙古中最強的部落,從清朝康熙時期開始,準噶爾部開始不斷的擴張,準備重建當年的蒙古帝國。從人口來說,準噶爾部只有60多萬人口,還不如清朝的一個州府。從兵力上說,準噶爾部的常備兵力不超過4萬,即使武裝動員,也就是6萬人左右。

    清朝擁有20多萬八旗兵、幾十萬綠營兵,與清朝相比,準噶爾部差得遠。但是準噶爾部有自己的優勢,作為遊牧民族,準噶爾部的軍隊幾乎全部都是騎兵。在中國古代戰爭中,騎兵的機動性和突擊性都是非常強的。遊牧民族的戰爭成本很低,這也是準噶爾部的優勢。清朝雖然是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進入中原之後,也不得不中原化。清朝軍隊的機動性不如準噶爾部,而且後勤需求量很大,而清朝無力維持長期的戰爭。

    從武器裝備來說,清朝軍隊也沒有優勢。準噶爾部利用自己的關係,從沙俄帝國進口了大量的火槍。根據統計,有一半以上的準噶爾士兵都使用火器,這個比例遠遠超過了清朝軍隊。清朝軍隊雖然也有火器部隊,但數量比較少。正是因為準噶爾部擁有這麼多的優勢,清朝一般需要調動幾倍於對手的兵力迎戰。比如雍正時期,清朝調動了20多萬軍隊迎戰。由於自己的經濟水平有限,清朝只是擊退準噶爾部的進攻,而沒有能力滅掉準噶爾部。

    所以說,清朝與準噶爾部的戰爭打了60多年。期間,雙方几輪較量,可以說互有勝負。當然,準噶爾部也有自己的問題,自己畢竟是一個只有60多萬人口的部落,拼人員和消耗,完全不是清朝的對手。經過幾輪戰役之後,清朝逐步對準噶爾部形成了合圍的態勢。就在這一階段,準噶爾部首領去世,幾位貴族為了爭奪首領的位置,開始打內戰。清朝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乾隆皇帝命令兩路夾擊對付準噶爾部。

    在乾隆皇帝在位的中期,清朝終於平定了強悍的準噶爾部,這個部落是繞不開的話題。在平定了準噶爾部以後,清朝開始逐步向中亞地區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當然,與此同時,英國已經在印度站穩了腳跟,清朝對這些情況並不瞭解。英國曾經派遣馬戛爾尼訪問清朝,英國史書記載是單膝下跪,清朝自己說是雙膝跪地。作者讀了一些相關資料,感覺從英華人寫史書的做派來說,後者的可能性更大,只是後來不承認了而已。

  • 4 # 神算狄仁傑

    得看什麼時候的明朝了,如果是明朝開國前期,甚至是萬曆時期的明軍,準格爾恐怕打不過。如果是明末那種缺少糧餉和軍備的明軍,不用說準格爾了,連農民軍都能擊潰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開始在委內瑞拉撤離“非外交”人員,美國是不是準備要對其採取軍事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