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歡公子

    高俅雖壞,真不是最壞,蔡京才是真正的大壞蛋,禍國殃民,可以說北宋的滅亡,蔡京要背一半責任。

    水滸傳中高俅過分黑化了,真實的高俅至少還做過許多好事,尤其對蘇東坡一家,有情有義,關懷備至,就因為當初蘇東坡在高俅落難時幫助過,高俅知恩圖報,算個真小人。

    蔡京是真正的奸臣,禍國殃民,引誘宋徽宗腐化奢侈,硬是把一個世界上繁華昌盛的大帝國,敗壞了。蔡京是歷史大罪人,改變了歷史軌跡。

    高俅是管軍事的,在北宋,軍人地位低,就算最高軍事長官也低人一等。

    蔡京是宰相,一言九鼎,一人之下,萬萬之上。

    高俅肯定不如蔡京。

  • 2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對於蔡京和高俅,可以說一下我的看法,如有不對我會及時修改,或請網友指正:

    蔡京無論從出身、官徒歷程、擔任的官職、對宋朝的影響力來說,都遠不是高俅能夠達到的高度。所以從權力說,蔡京要遠大於高俅,對大宋江山的破壞力來說,蔡京更是高俅無法企及的高度。

    北宋歌謠:“打了桶(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 [26]

    方珍:“蔡京睥睨社稷,內懷不道,效王莽自立為司空,效曹操自立為魏國公,視祖宗為無物,玩陛下如嬰兒,專以紹述熙豐之說為自謀之計。京不孝夾持人主,下以謗訕詆誣天下。大臣保家族不敢議,小臣護寸祿不敢言。顛倒紀綱,恣意妄作,自古人臣之奸,未有如京今日之甚者。”孫覿:“自古書傳所記,鉅奸老惡,未有如京之甚者。太上皇屢因人言,灼見奸欺,凡四罷免,而近小人,相為唇齒,惟恐失去憑依,故營護壅蔽,既去複用,京益蹇然。自謂羽翼已成,根深蒂固,是以兇焰益張,復出為惡。倡導邊隙,挑撥兵端,連起大獄,報及睚眥。怨氣充塞,上幹陰陽,水旱連年,赤地千里,盜賊偏野,白骨如山,人心攜貳,天下解體,敵人乘虛鼓行,如入無人之境。” [27] 陳東:“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28] 餘應求:“欺君妄上,專權怙寵,蠹財害民,壞法敗國,奢侈過制,賕賄不法者,蔡京始之,王黼終之,則京之罪大於黼審矣。”洪邁:“章惇、蔡京為政,欲殄滅元祐善類,正士禁錮者三十年,以致靖康之禍。”

    高俅,高太尉,高階武官,而宋朝又是抑武仰文的朝代,所以在權力方面高俅不如蔡京。說到高俅不得不說他的大罪:高俅將軍營的地皮建成私宅,這還不算,而且把禁軍當作私役,不管訓練,專管為他營私出力。如果你沒手藝,那麼只能花錢再僱工匠。有錢的,就可以免於操練;沒錢的,只能再找營生賺錢,也無法操練了。於是軍隊“紀律廢弛”、“軍政不修”,成為“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無用擺設,以至當國家危急,面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開封城內幾十萬的禁軍很快瓦解,其罪是難容的。

    上下文帶下劃線為百度內容: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北宋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

    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年),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蔡京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蔡京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高俅宋朝則有臭名昭著的奸臣高俅高太尉。高俅,北宋末年人。初為蘇軾小史(書僮),後事樞密都承旨王銑,因善蹴鞠,獲寵於端王趙佶(即宋徽宗)。徽宗即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在任時宋軍政廢馳。在施耐庵《水滸傳》中對他有深刻刻畫。高俅于靖康初病死。。。。宋王朝在仕進制度上採用“揚文抑武”的政策,不過這是針對權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祿和品級實際並不低。但既然文臣的地位佔先,對其的要求也就比武臣高得多。有宋一朝,擔任縣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進士資格,對於像高俅這般的閒雜人等,要想要擠入文官圈子是不現實的。而武臣體系相對望低權小但用人的資格方面比較低,升遷的伸縮性也大。對於高俅這類人物來說,顯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徑。。。

    好了,除了我的兩句話,以上幾乎全部是百度內容,供參考。

  • 3 # 使用者55213537977

    說到官階,妥妥的蔡京權大;但是實權,還是手握兵權的高俅大。

    蔡京是丞相,自稱“太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高俅只是三公之一的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從官階上來說蔡京比高俅大半級。

    但是北宋採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軍、財、民三權分立,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於民政了。

    所以論實權,蔡京還是略遜於“獨得皇帝專寵”的高俅。從而在《水滸傳》中,出現了太師蔡京是依附於高俅的情形。

  • 4 # 為國釣魚

    建議各位答主同學先讀書再答題,更不要把“水滸高俅”跟“歷史高俅”混淆

    宋史裡高俅沒有傳記,其人其事散見於《本紀.徽宗》,《本紀.欽宗》,《列傳.李綱》,《列傳.李若水》,《列傳.劉錡》,《靖康要錄》,《揮塵後錄》,《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十二》等,對高俅的人生軌跡作一個大致梳理

    高俅本是一潑皮,曾在蘇軾身邊做胥吏(文采應該不會太差),後隨王銑,因踢得一腳好球被端王(徽宗)留用

    政和七年,任職殿前都指揮使的高俅進階太尉

    北宋太尉是一種僅次於太師的高官,地位尊祟,待遇很高。不過,徽宗朝濫進,太師、太尉的含金量應該打點折扣

    高俅執掌的殿前司是個什麼機構殿前司是皇帝身邊的衛隊三衙之一,名義上最高長官都點檢,其次副都點檢,在“杯酒釋兵權”後就都不再設定,而以資歷較淺的將領充任職位較低的都指揮使行使最高長官職責

    三衙長官負責京城、皇宮安全,一般以皇帝親信、家臣充任,高俅執掌殿前司不過是循慣例

    高俅只管殿前司96指揮約三、四萬人(宋軍有吃空餉慣例,實際員額少得多),管不了其它宋軍

    宋朝兵權分立,樞密院、兵部、宰執都有部分兵權,作戰臨時指派帥臣統兵。三衙合起來相當於“首都衛戍區”,有一定的標杆作用,與國防部卻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宣和四年,高俅為開府儀同三司

    “開府儀同三司”是一種文臣榮譽,對提升待遇和權力沒有實際意義,類似“著名專家”,“學科帶頭人”,高俅以武將受,在宋朝政治生態環境中可視為一種變相的地位上升

    宣和末,徽宗強行禪位於欽宗,帶著童貫、高俅南幸,在欽宗之外組成了一個以徽宗為核心的親信小團伙

    護送徽宗跑路有功,高俅加檢校太保(文臣階),封簡國公

    離京期間,童貫與高俅爭寵,高俅因病被留在泗州,不久返回汴京就死了高俅死後,遭到李若水彈劾,沒能享受到國公太尉的待遇

    《李綱傳》記載,陳東上疏乞誅六賊,高俅名列第五陳東上疏原文及欽宗本紀中卻沒有高俅的蹤影,應該是李綱誤記高俅積攢的家財被拿去賠給了金人,高俅的家人後來也被摺合成銀子送給金人

    李若水彈劾高俅“以倖臣居高位,敗壞軍政,以致金人長驅直入”,實際上只不過是北宋末年高階將領中最普遍的現象軍政敗壞,朝廷上下心知肚明,但沒有人因此受到懲處,被貶黜的是李綱、張叔夜這類要和金人拼命的官員

    高俅不過是宋代官場腐敗的縮影

    以高俅的造詣,進奸臣傳、佞幸傳還差點火侯,進忠義傳太噁心,進宦者傳他帶著把,進列傳又怕他拉低平均水平,所以,,,乾脆不立傳記?

    跟開府儀同三司太師尚書左僕射魯國公蔡京比,無論官、職還是權力、影響及破壞力,名列六賊都沒資格的高俅只是渣渣

  • 5 # 肇英

    對於“蔡京和高俅相比,誰的權力更大?”一問——“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與“為國釣魚”兩位的回答,想來已可大致解決題主的疑問,我在此便偷個懶,不再贅述了。

    至於“北宋末年的權臣”,依我個人看法——蔡京固然稱得上權臣、權相,高俅卻是遠夠不上的,其不過佞幸之流罷了……不過,我在這裡想多幾句嘴的,則亦不是這個,而是高俅的官職相關。

    “為國釣魚”兄對高俅官職的解讀,多多少少存在著一些問題。既然他自己表示

    於是我也就不客氣的略微指出一二了:

    一、太尉

    兩宋的“太尉”,以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二十五日為界,分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此前,太尉(正一品)乃是宋代“三公”之首。或作為文臣的本官(文階官),用於寄祿;或作為親王、宰相、使相等的加官,以示榮寵。

    而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宋廷以原來的“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為新的“三公”,廢除舊“三公”中的司徒、司空兩官,並將太尉改成了武臣寄祿官中的最高一階。從此時開始直到南宋滅亡,太尉(政和二年十月三日降為正二品)便搖身一變成了武臣的寄祿官(武階官)。

    政和七年(1117年)正月高俅的那個“太尉”自然是後者。

    二、殿前司都指揮使

    “殿前司”是“三衙”之一。三衙並非“皇帝身邊的衛隊三衙”,而是宋代中央禁軍【1】的最高指揮機構。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前,禁軍最高指揮機構為“兩司”(殿前司、侍衛親軍司);之後,為“三衙”(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注1:北宋的“禁軍”是指正規軍,而非“禁衛軍(近衛軍)”。另外,北宋的近衛部隊,亦即“殿前諸班”和“御龍諸直”也隸屬於殿前司。

    在徽宗朝時,殿前司的直轄兵力(禁軍+諸班直)大約在6萬至7萬間,當然實際員額和戰鬥力另說。

    三、開府儀同三司

    兩宋的“開府儀同三司”也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作為“文散官”最高一階的開府儀同三司。然而,宋代的文散官只決定官員的官服等級,此外並無意義。因而在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的改制中被大體廢除。

    二是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改制後,作為“文臣寄祿官”最高一階的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

    寄祿官(相當於元豐改制前的本官、階官系統)決定了官員的實際品級和基本待遇,相比散官,意義要大得多。何況,高俅的“開府儀同三司”還不是單純的寄祿官這麼簡單,他同時還帶有“奉國軍節度使”在身——元豐改制後的“開府儀同三司+節度使”乃是“使相”【2】,地位尊崇。

    注2:北宋元豐改制前,以“節度使”或“親王”或“留守”等+“中書令”或“侍中”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北宋元豐改制後以至南宋,則以“開府儀同三司”+“節度使”為使相。所謂“使相”,就是有著宰相地位,而無宰相職權的一種官銜。

    四、檢校太保

    宋代的檢校官是一套獨立的官銜系統,因此高俅的“檢校少傅”、“檢校太保”當然也就不會是“文臣階”,而是一種虛銜了。

    具體而言——北宋初到神宗元豐改制前,自“檢校太師”至“檢校水部員外郎”,計有十九階檢校官。神宗元豐三年九月十七日後,剩下檢校太師、檢校太尉、檢校太傅、檢校太保、檢校司徒、檢校司空六階。徽宗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又改為了檢校太師、檢校太傅、檢校太保、檢校少師、檢校少傅、檢校少保六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我一週內就能打贏阿富汗戰爭,但我不想殺死1000萬人”,這種話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