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古代沒有照相技術之相片,科舉制度下應試士子求取功名心切,如何防止冒名頂替等考試作弊?

    歷代科舉考試,為防止作弊,也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嚴防作弊的制度規定,及操作辦法的。

    歷朝歷代對科舉考試公開選拔人才,相當重視,力求公開、公平、公正,弄虛作假,詢私舞弊者,嚴懲重罰。

    嚴厲懲處科舉考試舞弊,嚴厲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清朝曾有官級一品大員科舉考試主考官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柏葰,宰相級的大官耶,競因為科舉考試舞弊案丟了性命,其他考官被斬殺20多人,你看,懲處科舉考試舞弊嚴厲不嚴厲、狠不狠哪!

    大家熟知的大文豪魯迅,其祖父既因科舉考試舞弊案入獄,雖然保住了性命,卻也因此傾家蕩產,家道中落,從此一蹶不振,走了下坡路,以至於魯迅自己在文章中說,小小年紀經常出入當鋪!

    報名也是要進行嚴格的資格條件審查,雖然沒有照片,也要查清祖宗三代,且須有街坊四鄰及在社會有地位身份的人士具保,驗明正身,防止冒名頂替的槍手,如果有問題,是要連坐的,處理起來很嚴厲,甚至殺頭的。

    僅供參考。

  • 2 # 史之策

    別說是在古代了,就算是放在現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仍然有人試圖冒名頂替。更何況古代沒有照片,最多隻不過是指紋,怎麼抵擋得了冒名頂替?

    古代防止冒名頂替這些招,但是用處不大。

    根據網上現有的言論,古代為了防止冒名頂替,發明了戶籍制度。其實剛開始的戶籍也不是防止冒名頂替,主要是為了方便查戶口、徵收稅賦、調派徭役等。

    這種方法出現於春秋時期,到了明朝達到了頂峰。在這樣的情況下,基本上每個人的身份都被官府掌握。如果想要改動的話,就非常困難了。

    但是這些戶籍制度的手段,主要是為了對付某一地區定居的人。古代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經常四處遊走。也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需要進京趕考。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經常調任。

    正如我們題目所說,古代人是如何防止出現冒名頂替的?考取功名任職的人,基本上都會領兩樣東西:敕牒、告身。

    前面是由吏部發放,上面不僅有吏部的大印,還有朝廷很多部門最高官員的簽字。官員到任之後,需要拿出這個東西作為憑證,並把它放在衙門裡面備案。

    後者是用於證明本人的身份,基本上也都是國家特殊部門定製。比如說在宋朝的時候,告身上面會寫清楚官員的籍貫、年齡、外貌、特徵。必須拿這兩樣東西,才能上任。另外在唐朝的時候,考取功名的人還被髮放魚符。三品官職以上用黃金打造,其他的有用銀的也有用銅的。上面刻了這些人的姓名、職務、履歷、外貌等等比較詳細的東西。

    除了這些有官職的人,古代和尚也有自己的身份證明——度牒。在西遊記唐僧取經過程當中,他每到一個地方都需要蓋一個章,其中就有自己的度牒。

    上面寫著每個和尚的俗名、年齡、所屬寺院等等,最早開始於唐朝,後來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的時候。

    基本上上面這些內容,就是古代為了防止冒名頂替的方法。從中可以看出來,雖然記錄的比較清楚,但是想要冒名頂替還是非常容易的。最難的一點在於外貌,只要能夠搞定外貌,其他都不是問題。

    光緒皇帝被冒充,不是沒有發生過。

    光緒戊戌變法失敗,被慈禧太后軟禁在了瀛臺。原本支援他的大臣,一下子全都蔫了。但是也有人提出來一起反上京城,救出光緒皇帝。

    然而在湖北武昌卻發生了一件怪事,當地的一名候補官員,準備把自己一處空的宅子出租出去。正好有三個人過來租房子,而且出手非常闊綽。三個人是明顯的主僕關係,其中有一個人20多歲,是三人當中主事者。男僕人四五十歲的樣子,但是臉上沒有任何鬍鬚,說起話來也娘裡娘氣,看上去像個太監。

    另外還有一個女僕人,看上去像是一名貴婦人。三個人的口音都有明顯的北京腔。自從住進豪宅當中,每天深居簡出,偶爾吟詩作對。每天都有各色人馬帶來各種美食,一看就是揮金如土的主。

    更加奇怪的是僕人每天服侍主人的時候,不僅會行跪拜大禮,而且更是口稱聖上,自稱奴才。候補官員還曾經看過他們曬被子,被子上面繡有五爪金龍。

    這名候補官員連續觀察了幾天之後,他感覺這個人很有可能是北京的那一位。但是自己又拿不準,所以索性把這個事情傳了出去。當時到處都是流言蜚語,說是光緒皇帝微服出訪。

    很多人都跑過來湊熱鬧,想來看一看光緒皇帝的容顏。報紙上也有了各種小道訊息,說是光緒皇帝出逃,來到湖北尋找張之洞護駕。

    後來這種事情越傳越大,最後竟然成為了——光緒皇帝在革命黨的掩護下,已經逃出了北京城,準備前往武昌尋找張之洞,共商未來大計。小道訊息傳出來之後,整個宅子被圍得水洩不通。為了能夠見到皇帝,每個人過來都會帶來一份大禮。而之前那名女婦人,可謂是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事情都鬧得這麼大,肯定瞞不過武昌縣的知縣陳樹屏。但是她的地位太低,根本就擠不上去搭話。每次只能送上一封信,上面寫著希望光緒也能夠賞臉看他一眼。但是回的話只有一句——見張之洞,方可透露。

    陳樹屏只不過是個芝麻小官,只好彙報給了張之洞。當時張之洞在湖北擔任總督,在官場上摸爬滾打這麼多年,知道里面肯定有詐。

    他先是故意拖延時間,然後給北京的同僚發了一封電報,詢問一下光緒皇帝最近的狀況。沒過幾天之後有了回信,說是光緒皇帝從來沒有離開過瀛臺。

    有了這樣的訊息之後,張之洞立刻讓人把他們幾個抓住了。經過一番拷打之後,終於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太監是真太監,所謂的珍妃是妓女,至於光緒皇帝則是一名戲子。

    皇帝的真實身份是八旗伶人崇福,打小就開始學習戲曲,技藝可謂是一流。經常進宮面聖,給皇上解乏。而且他本人長得酷似光緒帝,圈子裡面經常稱他是假皇帝。

    那一個男僕人名叫趙德興,本來是紫禁城倉庫的保管太監。但是由於貪財,經常偷盜倉庫的東西。最後差點被人發現,慌忙之下趕緊逃出北京城。由於他當時在北京城內任職,所以知道真皇帝被關了起來。而且當時北京城裡面很多人都在冒充王爺大臣騙財,他也想效仿一下。於是他找了假皇上,還找了一個妓女扮演珍妃。

    三個人跑到了南方,把武昌城當作是第一站。但是由於送禮的人太多,老太監又比較貪財,兩個腿根本挪不動步。本來想過幾天之後趕緊走,要不然很有可能把張之洞招過來。

    只可惜送禮的人太多,過了一天又一天,最後不僅等來了張之洞,還見到了閻王爺。

  • 3 # 鄧海春

    在古代題材的影視劇或者小說裡,我們也許都看過一種情節——某人含辛茹苦考取功名,卻在赴任途中被半道里殺出來的劫匪給幹掉了,劫匪頂替他去當了大官,好幾十年都沒有被發現。都說文學來源於生活,那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一定發生過,但一定不會太多,不然歷史早混亂成一團漿糊了。那麼問題來了,在沒有相片識人,更沒有手機,電腦隨時交流的古代社會,獲功名做官的人都如何防止被冒名頂替呢?且隨筆者一探究竟。

    其實古代人民是很聰明的,他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為了防作弊,當時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已經擁有一個作用類似如今準卡證的物件,名喚浮漂。考生要想參考,首先得拿著證明自己身份的,寫有籍貫、父祖姓名、本人年齡、面貌等的資料去籍貫所在州、縣報考,待考試進場,也要核對考生本人和上面描述的長相方能放人進場,關於相貌的描述精細到什麼地步了呢?“連考生多少頭髮,幾根鬍鬚都得記載清楚”,稍有出入,可能就失去入場資格了。所以,其實在考試這一關,就已經把的很嚴了。

    也許有人會問,考試把的是嚴,可官員總總不能一直拿張“准考證”吧?這也太不講究了。嘿,你還真說對了,他們肯定不這麼做。事實上,古代官員大概是為數不多有資格擁有“身份證”的群體了。官員的身份證明,形式非常多樣,但以魚符最為通行。什麼是魚符呢?魚符始於唐代,在此之前本為虎符,後為避諱,稱魚符。材料有銅、玉、竹、木等。魚符如其名,形狀似魚,分為左右兩片,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處任職、俸祿多少等資訊。魚符在製作時會根據等級採用不同的材料,因此,也可以直接根據材料判斷。譬如,唐朝時,五品為銅,四品為銀,三品及親王等為金。但魚符也可能被人冒用,所以裝魚符的袋子——魚袋,有時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不同等級配不同魚袋,只有魚符是不被允許的。後來到了明清時期,還發展革新,使用更便攜的牙牌和腰牌,所錄資訊也更加完備,且往往會標明冒名頂替的嚴重後果,以示警戒。

    那麼,新官上任還有什麼可以證明身份的嗎?答案是,有。它叫告身,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委任狀。它是朝廷委任官職的文書。唐朝任命官員,只要考查合格,經尚書僕射同意,報於門下省執行,由監察機構予以監督。被授官者都會拿到蓋有“尚書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武官則由兵部授予。以此來作為新官赴任的憑證。

    還有一個方法,就稍微抽象點了。倘若有人冒名頂替,一旦被抓住,可是死罪一條,嚴重的還會株連九族,一般情況下,沒人願意這樣鋌而走險。退一步講,如果有人冒名頂替了,當初考中的那個人不可能不去拜見主考官,頂替者到了任地之後也不可能不接受朝廷的監督或者升降職的變動,待別人發現容貌有異,抑或籍貫、談吐等等方面對不上號,這樣就很容易暴露了。

    在沒有如今這般簡便的身份驗證系統和便捷通訊網路的古代,要證明“我是我”還真是挺不容易的。但勤勞的古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創造出那麼多證明身份的方法,不由讓人欽佩。

  • 4 # 關河南望

    在古代,科技並不發達,沒有像現在這樣有照片,有指紋錄入,古代的身份識別最主要是靠畫像。但畫像的可信度不高,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冒用官員身份可以一步昇天,獲利極大,,必然會有人鋌而走險。對於這種行為,古代是怎樣預防的呢?

    一、發身份證明

    古代雖然沒有照片、身份證這些先進措施,但也有類似身份證的防偽手段。如唐朝有魚符。還有用牙牌的。清代則以不同帽珠(帽子頂上的珠子)來證明持有人身份,不同的人佩戴不同的帽珠,以此彰顯官員等級的高低與權勢的大小。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材料製作。

    二、文化知識水平難以冒充

    古代的官員都是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他們經過了秀才、舉人和進士數場科舉考試。不管實務能力如何,其知識水平和文化層次,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必然是極高的。因此哪怕有人鋌而走險,冒充官員,也很難冒充官員的文化水平,極易被同僚或下屬識破。

    三、發委任狀

    委任狀是官員上任時的授官憑證,古時候叫告身。官員在走馬赴任前會拿到一張印有“尚書吏部告身之印”的文書,憑此文書才可以去上任,當然告身的式樣也是有講究的,以防仿製。唐代的時候,告身文書以金花五色綾紙製成,宋代時則變成了絲質的花綾。到了明清時期,告身變得更加精美,也是難以仿製的。

    四、犯罪成本高

    在古代冒充官員是要被殺頭的,甚至會株連九族。如此高昂的犯罪成本,會打消很多人冒名頂替的念頭。

    即使在如今科技發達的情況下,還會有考生被冒名頂替,更別說古代了。在一個朝代昌期,這些問題都會被掩蓋,然而隨著朝代腐敗沒落,買官賣官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多,出現這種情況,離一個朝代的滅亡也就不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奶與酸奶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都說喝酸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