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衝的影像聲色

    先講三個不是笑話的笑話。

    有一個女人對丈夫說:“你為什麼不給我買那個1000萬的別墅?”

    丈夫說:“我買不起。”

    “那你為什麼為什麼娶我?”

    丈夫:“......這兩者有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你娶我就必須給我幸福。現在我的幸福=1000萬的別墅,你不買,我就沒有幸福了......”

    一個男人進入一個新公司,因為不認真,能力差,又熱愛八卦,公司將他辭了。

    他說:“什麼破公司,容不下我這種人才。”

    別人問:“你有什麼才?”

    他回答不上來。

    但是說:“雖然我沒啥本事,但要是一個好公司,我的潛能就激發出來了好嗎!”

    第三個女人揪了一把自己腰間的贅肉,說:“我最近胖了。”

    丈夫說:“好像是有點。”

    女人大哭:“都怪你!”

    丈夫懵圈:“我又沒把肉都堆你身上去。”

    “要不是你,我不會生這麼多氣。不生這麼多氣,就不會暴飲暴食。不暴飲暴食,就不會發胖。”

    以上案例中的人,你我都不陌生。

    因為他們以行為、以言語,都在表達同一個意思:“都是你的錯!”

    他們走路踩到屎,吃飯硌到牙,交友遇見渣,做事撞上坑,都怪別人,與自己無關。

    這種心態,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受害者心態”

    即,永遠自以為是受害者,他人永遠欠自己的。

    哪怕明明有錯,哪怕自己虛弱又無能,還是怨天怨地怨眾生。

    這種“受害者”會讓身邊的人透不過氣來。

    她會覺得你幫她,是理所當然。覺得你對她的一丁點疏忽,就是虧欠,就是對不起。

    我的心理老師曾講過一個金句:“假如一個人說到問題時,總是‘你你你你你’,或者‘他他他他他’,這種人,你有多遠離多遠。”

    因為TA會把責任全部推給他人——

    談到婚變,只怪丈夫;談到貧窮,只怪社會;談到工作,只怪領導或同事;談到人生,只怪父母......

    這種人,不會面對自己的失敗,更不會改變自己的失敗。

    他們只會綁架他人,為自己不努力、不執行、不改變、不負責找到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錯誤。

    於是,他們就會成為苦毒的化身,身邊的人為此苦不堪言。

    年輕時,我交過一個男朋友,帥,高,當時一懵就昏了頭。

    但後來發現,好皮囊下,未必有相應的好人格。

    他最令人窒息的點,就是永遠都在貶損他者。

    提到A,說A哪裡哪裡不好。

    提到B,說B有過什麼什麼醜聞或糗事。

    提到C,說他做過的決策,讓自己陷入怎樣怎樣的失敗。

    後來我問他,為什麼你總是在罵別人?

    他說,因為只有在心裡把別人打趴下,我才能舒服。

    分手後,他理所當然地罵我,如同從前罵其他人一樣。但也只能隨他罵了。

    如今幾年過去,聽說他愈發慘淡,工作不順,婚戀更是不順。這與我預料的差不多。一個人如何議論他人,往往就是他內心的投射。

    你是幸福的,看見的世界也會一片金粉洋洋。

    你是暴戾的,你眼中的世界就會一片血雨腥風,刀光劍影。

    所以,當你總是罵罵罵,一直怨怨怨,那麼只能證明,你是一個自我價值極低的人——

    你不喜歡自己。

    覺得自己是個low 貨、賤人或廢物......

    這種自我認知是非常危險的。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講人會不知不覺地,活成自以為的那個樣。

    你如果以為自己差勁,就不會積極努力,去改變目前的困境,等到失敗又一次來臨,你會說:“看,我果然差勁!”

    於是預言發生。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以為,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可能也就是自我價值感低,人生易失敗,沒什麼大害。

    不是的。

    TA會攻擊。

    TA會認為,我是受害者,是被侮辱被損害的人,我不爽時罵一下人、打一下人怎麼了?!

    就這樣,TA成為戾氣本身。

    甚至成為罪惡本身。

    美國有一個電影,叫《美麗田園下的罪惡》,改編自真實案件。

    

    裡面有一個惡毒至極的媽媽。

    她叫格特魯德。

    案發時,格特魯德37歲。已經懷孕13次以上,生過7個孩子,流產6次,幾任丈夫都離她而去,有一個情人,也只是天天向她要錢。

    她不間斷的吸菸,患有哮喘病、支氣管炎和神經衰弱。

    這樣的人生,確實不幸。

    但最糟糕的是,她就是一個有受害者心態的人。

    她的困窘、貧窮與勞碌,都是自己造成的,與他人無關。但她不承認。她百般地攻擊他人,以合理化自己的失敗。

    這個替罪的羔羊,就是一對寄養在她家的小女孩。

    這兩個小女孩是姐妹,姐姐叫西爾維亞,只有10來歲。

    格特魯德將小女孩關在地下室。不給水喝,用菸頭反覆燙她,在女孩無法吞嚥時拿棍子搗她的臉,把她拖入浴缸,注入滾燙的水,號召自己的孩子們都去折磨她。用可樂瓶塞下體,瘋狂地踢陰部,讓女孩吃屎,用燒紅的鐵線在她肚子上刻:我是一個妓女,並以此為榮。把她關在籠子裡,讓所有人來觀賞。

    最終,女孩被活活折磨至死。

    後來在法庭上,媽媽說:

    “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錯。

    我沒有錢,我的丈夫跑了,女兒未婚先孕。我滿屋都是吵鬧的孩子,我情人只想要我的錢,我和他生的孩子天天哭泣個沒完,我對糖漿上癮,我有時候覺得我病了。

    我沒有不對。

    從她(死去的女孩)進屋以來,她給這個家庭帶來的只是不好的影響。

    我教訓她,我做了我份內的事。我沒有錯。”

    當所有人都證實她有罪。她仍然拒絕承認。她大喊大叫:不,他們都在撒謊,所有人,所有人......

    她覺得,自己也是受害者,為什麼大家要罵她,為什麼不寬恕她?

    這就是受害者心態最可怕的地方。

    當TA陷入自我同情,她會覺得,自己永遠無辜。哪怕她傷人,辱人,殺人,都是有理的,都是無罪的。

    就和格特魯德一樣,一直在說“我沒有錯,我沒有錯”。

    《挪威的森林》裡,永澤說過一句話: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最卑劣的人做的事。

    

    John W. Gardner則說,自憐最容易成為最具破壞性的非藥物麻醉。

    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感悟?

    因為,一旦人迷戀於自我同情,離變壞,也就一步之遙了。

    你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

    你困在自我哀憐裡,不辨是非,混淆黑白,作惡而不自知。

    說到這裡,你大概會跟我一樣憎惡這種人。但我要提醒你,很多時候,“他們”就是“我們”,“她”就是“我”,“受害者婊”不是別人,就是自己。

    你也許就有受害者心態。

    你也許正在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各種託辭。

    不管你承不承認,都要記得,別以受害者自居。長此以往,別人沒害你,你會害了自己。

    面對困境,別怨懟,別逃避。像孫行者一樣,哪怕被萬人排斥,承受百年孤苦,仍然不怨不懟。

    他在往事之前,俯下身去,說:我做的,我負責。

    於是,他的苦難,都成為他的修行。500年後,在某個霞光萬里的清早,他與玄奘一起上路,取回經卷,救贖眾生。

    你只有負責,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你只有承擔一切,並超越一己得失,才能解除封印,跳出五行山,以自由之心,看見更大的世界。

    --END--

  • 2 # 薦書三姐妹

    沒人對不起你。

    如果感覺自己很受傷,先從自身找原因。是太笨,還是不成熟,還是思慮不周全。

    人要敢負責。

    有人喜歡反芻年輕時候,受過的傷害,然後怪在別人身上。那又咋樣?

    你不成熟,那就承認,然後變成熟;你不會對待感情,那就承認,然後學會如何愛;你不懂怎麼處理人情,那就承認,然後學習怎麼處理。

    什麼叫吃虧是福?不是句簡單的心理安慰,是改啊!找原因,到處想辦法學啊!犯過的傻,就一次;吃過的虧也就一次。這才是對的啊。

    有時候,看到周圍40、50甚至70、80多的人,說著誰誰誰對不起我。

    停下吧,最對不起你自己的,就是你自己。都白白吃了這麼多苦了,不知道動動腦子,反思下自己或者那段關係嘛?弱者思維,哭著怨別人的樣子,祥林嫂嘛?誰會同情你呢?!再說了,真的要別人來確認你的那段"錯誤"的人生嗎?你自己的內心呢?

    堅強是來自內心的…打過來的子彈,我剜著肉挖出來!然後,我用力,用很大的力擲出去,看它被扔得老遠,遠到我這輩子不會看見。傷口,結痂,褪了之後,傷口上的皮比什麼都硬。

    誰又害了誰,誰又成全了誰?

  • 3 # 小黃媽Y

    受害者心態有三個特徵

    特徵一:推卸責任

    有受害者心態的人往往不懂得檢討自己。他們會責怪別人,怪他人的行為造成他們的不幸。就算真的沒人可怪,他們也會怪命運不公,怪自己運氣不好。

    特徵二:找藉口

    他們喜歡找藉口,找藉口是為了把事情合理化。他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如果是他們的問題,他們會不停的給自己找藉口,試圖證明他們是合理的。這是因為這樣那樣才讓他們把事情搞砸。

    特徵三:抱怨

    他們身上充滿了負能量,他們眼睛只會盯著那些不好的事情,並且不停抱怨,怨天怨地。

    總之,受害者心態就像一種病,而推卸責任,找藉口和抱怨就像是止疼藥,可以一時解決眼前的問題,但是日子久了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在生活中,我們要儘量避免出現這種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逸這款車有哪些特點?是否值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