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娛娛樂
-
2 # 不會畫平行線
電影要想講出好故事,主人公要讓觀眾喜歡。個人總結幾條
1勇敢。主人公要勇敢,反正我是不喜歡懦弱的人,面對壓力選擇逃避,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這樣的人我是不會喜歡的,那這樣的主角,這樣的故事就不會是好故事。在片中男主可以說是刑滿釋放人員,這樣的人在社會中就會受到歧視,但男主面對社會的壓力勇敢的承擔起自己當父親的責任,從內心裡喜歡這樣的故事。
2執著。就算有勇氣還不夠,克服困難還要執著的毅力才行。男主為陪伴孩子,無論面對什麼,都有走下去的動力,這份執著也走心了。
3有能力。這類勵志 的影片,我不太喜歡看到失敗的結局,男主可以在任何方面都很失敗,但在故事 主線方面必需是個“超人”,其實這應該是這類故事的一個模式了。很多片子,主角酗酒,家庭破裂,生活囧破甚至有些連道德上都不行,打老婆,不孝順,賭博等等,但主角在電影主線方面一定是很牛的。主角一定要自發的完成電影交給他的任務,把主線任務做好,如果全靠運氣,那也不會成為一個好故事。最典型的是什麼特工警察之類的。如空中營救,通勤營救等電影。
起初聽到《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有點摸不著頭腦。
沒想到,這部本沒抱什麼期待去看的電影,卻讓自己在從影院回家的路上,整整流了一路的眼淚。
影片中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讓我想起了父親年輕的時候。
看到鄧超與小演員那張極具年代感、毫無PS痕跡的電影海報,讓我瞬間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想到了自己在父親陪伴下度過的年少時光。
相信很多人都同我一樣,對自己的童年並不留戀。
小孩子遇到的坎坷與煩惱並不一定比大人少,而最最無奈的是,身為一個孩子,往往只是大人的從屬品,是沒有權利和資格對生活做出主動選擇的。
無論生活塞給你什麼,無論多不情願,身為孩子,都只能被動接受。
如同《銀河補習班》中童年時的馬飛,小小年紀就要接受父親的離去,母親的改嫁,接受去住宿學校讀書,接受被老師定義為“缺根弦兒“、”壞學生“。
馬飛的父親,在他心中是大人物,在社會上卻是小人物,甚至是外人眼中的“壞蛋“、”反面典型“——但正是這樣的父親,卻給了他足以回味一生的溫暖與支援。
回憶童年,父親是馬飛的年少記憶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而我的父親,於我也是一樣。
多少年後,當我們長大成人,再回頭看,才會意識到當年在我身邊總是來去匆匆的父母,他們的生活到底曾經經歷過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對父母的探索與懂得永遠有時差,這點往往是會令人感到遺憾的。
《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父親——橋樑建築師、亞運會火炬手馬皓文,出場即巔峰。
而這如黑夜般漫長的痛苦時光,在此後足足持續了7年之久。
7年裡,父親馬皓文深陷囹圄,妻子與其離婚、改嫁,他在獄中日夜思念兒子,忍受欺辱,嚐盡心酸困苦。
兒子馬飛與父親分離,被周圍的孩子欺負,母親改嫁,他被迫離開自己熟悉的家…… 7年後,當父親歸來時,曾經乖巧聽話的兒子馬飛早已變得逆反任性,成為了教導主任口中勒令開除的“壞孩子”。
從某種角度說,這對已分別7年的父子,再次相見時,幾乎處於同一境遇。
兒子馬飛,全年級倒數第一,是教導主人口中“屢教不改”的“壞學生”,是“怎麼也洗不乾淨的黑煤球“。
父親馬皓文,是眾人口中“拿了黑心錢“的”大壞蛋“,是人人唾罵的負面典型。
因為曾經設計建造的大橋失敗坍塌,在那個年代擁有大學學歷的馬皓文出獄後即使想去工地做苦力都無人問津,甚至還要當著孩子的面被人辱罵奚落。
此時,兒子與父親同時處於各自生活的谷底。
然而,《銀河補習班》並不是一部催淚的苦情電影,故事中的主人公馬皓文率率經歷挫折,雖苦,卻並不悲。
無論遇到何種苦難,他永遠咬緊牙關,即使忍不住落淚,也會將臉埋在毛巾裡迅速擦掉,永遠讓兒子看到自己堅強的一面——被人絕對否定後,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活,如何在困境中扭轉,如何在困苦的環境下以身作則將兒子培養成才,是本片所要講述的重點。
為了讓兒子馬飛免遭學校開除,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不惜與教導主任打賭:“我敢保證,我的兒子馬飛,這次年級考試能排到全年級前10,不但如此,畢業的時候,他還會成為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孩子!“
此話一出,在教導主任耳中彷彿天方夜譚、胡言亂語。
影片中的這一幕,是馬皓文在與教導主任賭兒子的未來,同時,也是他與生活的一次對賭——重新開始,永不認輸!
“銀河補習班“就此啟動。
在很多以“壞孩子”作為故事起始的影片中,都會出現一個關愛學生、願意因材施教、陪孩子們共同成長的好老師,而在《銀河補習班》中,感化孩子、引導其發生改變的主角不再是老師,而是剛剛出獄、重回社會的勞改犯父親馬皓文。
在電影中,父親馬皓文與教導主任PK,與唯分數論PK,用自己超前的教育觀念為孩子建立了一所“全宇宙最好的補習班”。
而在影片外,電影中的一些情節對我們來說卻並不陌生,甚至會令人聯想到許多與此相似的社會事件——最該去《銀河補習班》補習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如何為人父母”是一件需要學習、並且需要終身學習的大事
《銀河補習班》中教導主任的養子曾是當年學校裡最優秀的學生,上了大學後,由於考試受挫無法忍受養父的冷暴力而跳樓自殺,自殺未遂後,精神崩潰的他被養父拋棄,變成了遊蕩於學校周圍的瘋子。
這樣的事並非僅僅發生在影片中,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並不少見。
殊不知,儘管我們以重視教育自居,但多年來,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卻是全球第一。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佔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
到底因為什麼,能讓這些還未完全體會過生活滋味的孩子走上絕路?
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在《銀河補習班》中對小高老師說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孩子們頭腦中都有一個探測儀,能夠探測出周圍的人是不是真的愛他。”
馬皓文愛兒子,他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兒子馬飛是個好孩子。
當兒子告訴爸爸自己的老師說他是“缺根弦兒”時,即使已是階下囚,他仍會捧著兒子的小臉,堅定地告訴兒子:“李老師她瞎說!你是這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任素汐飾演的馬飛媽媽也愛孩子。
她為了兼顧生意,把兒子送到住宿學校,怕兒子被學校開除低三下四地向老師求情,看到兒子恨鐵不成鋼,罵他“無藥可救”,“給她丟人”,說馬飛“本來就傻”、“徹底沒救了!”
每個父母都會說自己真心愛孩子,但“愛”與“愛”之間的區別真的很大,帶給孩子的影響也是天壤之別。
我身邊很多朋友,即使現在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孩子、做了父親母親,但仍然還會因當年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而痛苦,一再被親情所傷。
有時候想想,為人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對孩子的一生都意義深遠,卻不用透過任何培訓和考試,實在是一件讓人覺得無奈和可悲的事。
吸毒的父親上電視向做明星的女兒索要鉅額贍養費。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無人知曉》,母親拋棄4個年幼的孩子離家出走,導致一個孩子因長期營養不良最終死去……
如果做父母需要考試,有些人根本不可能及格,他們本不配為人父母。
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言傳,而是身教
《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馬皓文一再強調:“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言傳,而是身教。”
在陪伴兒子改變的同時,身為父親的他自己也在努力進取、扭轉自己的命運。
兒子被老師否定、被同學嘲笑的時候,他堅定地告訴兒子:“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你要學會獨立思考,腦子要一直動、一直想。”
而他自己,在找工作受挫、被人奚落時,也是同樣應對的,透過一言一行告訴兒子:“有知識、有本事,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這樣的父親,即使身處逆境,也依然是兒子心中的偶像。
相比而言,天天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天天看電視、打麻將、玩手機,這樣的家長能培養出好孩子嗎?
自己沒耐心,卻樂於像講笑話一樣分享自己輔導孩子功課時的暴躁與崩潰,甚至拍影片記錄孩子的蠢笨,將訓斥孩子當做一種樂事……每次看到這樣的內容,都會覺得做他們的孩子很可憐。
這樣的家長,根本沒能力讓他們的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我們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孩子們的起跑線並不是各種興趣班、輔導班,而是父母——父母的眼界和水平,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在督促孩子比拼未來時,我們首先應該問問自己是不是一個好家長、是否懂得如何教育培養自己的孩子。
《銀河補習班》中,原本是全班倒數第一的馬飛考了倒數第三名,身為父親的馬皓文一樣能欣喜若狂,即使成績仍然不理想,但他能看到兒子的努力,興致勃勃地鼓勵兒子的進步與天分。
在與兒子發生衝突時,他也能充滿歉意地向孩子道歉:“對不起,兒子,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父親。”
作為孩子,要的從不是完美型的父母,而是能理解他、體諒他、陪伴他一起成長、有血有肉的父親母親。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很多父母,以培養孩子成才為藉口,將成功的渴望捆綁到孩子身上,殘忍暴虐地對待孩子。
年少時的朗朗與父親如今享譽中外的鋼琴家郎朗,在童年時曾因參與學校合唱隊伴奏回家晚了一個半小時,耽誤了練琴,令望子成龍的父親勃然大怒。
情緒失控中,郎朗的父親郎國任甚至逼著年少的郎朗在跳樓和服藥自殺間做出選擇,表示要與郎朗同歸於盡。
幸而郎朗當時極力反抗,才未能釀成慘劇。
這件童年往事讓郎朗一度放棄練琴,並對父親心生恨意。
郎朗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連最嚴苛、最以應試教育為目標的老師都無法接受——當對孩子的控制慾強到不惜去殺死自己的孩子時,這叫“虐待”,不叫“培養”。
絕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羨慕郎朗的童年。
而令人覺得悲哀的是,隨著郎朗後來的成功,他的父親當年對他殘忍暴虐的教育方式竟然被傳為了佳話——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成才,很多父母竟然也以此為樣板去培養自己的孩子。
這絕不是教育的進步,而是教育的悲哀。
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幫助人們實現了教育的目的
馬皓文在《銀河補習班》中對兒子馬飛說:“考試永遠只是過程,而絕非終點。人生如同射箭,如果你找不到人生的目標,那每一次努力就是無意義的拉弓。”
話雖淺顯,卻道出了教育的目的與價值。
教育的目的在於喚醒而不是塑造——知識絕非他人所能傳授,而是讓孩子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自我啟發、自我領悟。
教育的價值在於喚醒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的興趣所在,尋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而非僅僅是透過一次考試、獲得一次高分。
如何為人父母,值得每一位父母反覆思考、終身學習。
即使我們的兒女終歸只會成為社會上最平凡的普通人,至少在我們的愛與陪伴下,他們能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畢竟,
幸運的人,可以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