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道家追求真人,儒家追求聖人?
4
回覆列表
  • 1 # 妖鬼雜談錄

    個人認為這是不同體系內的稱呼,聖人通常是對完美人格的稱呼,而真人是修道體系內的稱呼

    1、聖人

    孟子曾經曰過:聖人,人倫之至也

    聖,繁體解釋,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德,德行遍處施行。

    可見聖人是通達天地之理,佈道教化大眾,施以德行的存在。聖人可以說是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對於至善至美人格的終極追求,是專門指向完美的

    所以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先秦時期聖人並非儒家專有,諸子百家、各宗教學派,都有自己認定的聖人。

    2、真人

    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稱之為真人。最早出於春秋戰國《莊子·大宗師》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莊子說的額真人,簡直就是現代修仙小說中那種達到太上忘情,斬掉三尸的存在,也達到了老子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的地步。

    而在其他描述真人的書籍中,無疑不是修煉得道,洞悉萬物本源的情況。

    所以對於真人的描述更多的在修煉體系中,修煉到大成地步的稱呼。

    所以聖人與真人的稱呼是兩個不同體系內的,聖人,偏向於人之完美,真人則是方士、練氣士等修煉者對洞悉宇宙萬物本源的修煉大成的人的稱呼。

  • 2 # 古代哲學思考

    道家是講求真至聖賢四種境界的,這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詳細的記載,當然各種宗教流派所追求的東西是不同的,對於此四種境界大成者也有不同的態度和觀念。

    真人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候的真人,可以把握天地陰陽的規律,吸收日月精華,可以守持自己的精神魂魄,身體機能達到最高的契合和機能,所以真人可以與天地共存,自身順應天地的千變萬化,這是真人的大道。

    《黃帝內經》要逐字逐句的去理解領悟,在這裡也只是翻譯一個大白話的意思,僅供參考說明一下。我們從黃帝對“真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真人的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順應天道。簡單來說,在這類大能的眼中,天大地大,順其自然,追去自身與天道陰陽最大的契合,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在這裡根本沒有“人類社會”的影子。

    說白了,真人是真正的出世之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除去自己所追求的道之外,其他都入不得眼。

    至人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關於至人,我們平時提到的比較少。來看看黃帝是如何描述至人的:中古時期,有至人,大道所成,可以與陰陽相和,又能順應四時天地變化,遠離俗世,精神集中充沛,可以自由遊弋於天地之間,視聽來自各處的聲音和景色,這些也是長壽而且非常強悍的人,也是歸於真人的行列。

    我們從黃帝的描述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真人、至人是非常想象的,他們都是可以與天道自然共生共長的人,讓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窺破天機”“超脫凡俗”,和現在意義上的“神仙”極為相近。

    從道家的角度而言,有很多人被稱為真人,比如孫思邈孫真人,丘處機丘真人……有人可能就說了,就像剛才舉例的這兩位,若是按真至聖賢的說法算起來豈不是比孔子高多了,但是這兩位與孔子比起來,說是鄉村野夫也不為過啊,而且這些人完全不能提攜天地,運籌陰陽,視聽千里之外!其實這種說法是不錯的,因為我們現在大多是按照“孔孟”的標準來衡量,這就跟足球委員會來評定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一樣,沒什麼參考性。

    道家在很多方面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修道修真不一定是世俗標準裡“功成名就”,說到這裡推薦大家看一下《雪中悍刀行》——也不知道這小說拍成電視劇了沒有,在這本書中提到很多成聖大成的人,有習武稱道,有修佛大成,也有讀書成聖……各式各樣,這是小說,但是我覺得這和道家的“修道大成”不謀而合,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會成為聖賢,成為聖賢者不見得能玩的了王者榮耀。這就是“道不同”,不能以篇而論,但是大道至簡,大道所成,總有相似性的。

    之上我們說的是“真至”,超然的存在,現在我們說說“聖賢”。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聖人是什麼人呢,我們看看黃帝是怎麼說的。懂得事物變化的道理,讓自己很好的適用並生活在這俗世浮沉中。修身養性,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世間規則,看得懂世間繁華富貴,懂得享受,懂得世俗人心,於外不會被事情困擾,於內心思清明,悠然自得,不勞形傷神,精氣和神魄正固,聖人也是長命百歲的。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孔子為聖人,他之下還有七十二賢人,個個才華了得。賢人也是懂得天地規律的重要性的,他們鑽研日月星辰的變化,儘量平衡陰陽,順應四時變化,追求上古真人的“大道”,聖人也是健康長壽的,但是生命有時盡,不會到達前三者的境界的。

    至此,聖賢也大概做了簡介,與前面的“真至”很典型的有點是,這後兩者很明顯是世俗中人,懂得天時地利,關鍵是懂得“人和”,他們窺破一些天地之道,並將此運用到人類社會中。比之大部分普通人而言,聖賢是高大神聖的,這種地位並非是聖賢脫俗,正好相反,聖賢是最懂世俗的人,他們的目的在於眼前的芸芸眾生,而不是那些玄而又玄的天道,這也是為什麼真至之人一般不被大多數人知道了解,而聖賢卻是常伴嘴邊的,因為最求不同,目標不同。

    個人感覺現在追求自然天道的人越來越少,浮華社會,大家眼中能看到的只有物質和需求。反之,我們離不開聖賢的開蒙啟發,只有如此才能做好一個“人”的本分,在這裡看來,“真至”的追求顯得是多麼不切實際,不務實,甚至經常和一個詞出現,叫做“迷信”。

    希望在我們越來越會做人,越來越懂人類規則,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之後,嘗試著返璞歸真一下,去追求一下真正的、內心的需求和修煉。

  • 3 # 來取笑

    按照老莊道家經典和黃帝《上古天真論》的說法,首先是真人,其次是至人,再次是聖人,然後是賢人,並且有四個不同的層次和境界,其分別大致如下:

    一、真人永生

    以敦樸之德,全妙用之道,握天地變化之機,掌陰陽消長之要,元炁充盈可使元神出竅,載營抱魄乃至長生不老。以表道成之徵,故能出入六合,遊乎九州,提攜天地,把握陰陽,歷劫常存,壽與道同,化導蒼生,為祖為宗……

    二、至人逍遙

    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夠心遠世紛,身離俗染。可以應和於陰陽之消長、參同於寒暑升降之宜,和之同和;可以調適於四時之變化、切中於長生化育之宜,調之協調;可以神遊於四維之上下、通達於六合八荒之外,優哉遊哉……

    三、聖人不朽

    以恬靜和樂為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遵循天地地、日月、星宿執行規律,順應陰陽、寒暑變化以養性、修身、健體,立德、立言、立功;力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時,注重名節操守、澤被後世……

    四、賢人流芳

    善法天地萬物自然之運,善辨日月星辰之位,善推陰陽逆順之數,善分四時節氣之序。蓋佔天道以盡人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自強不息,精了百端,不慮而通,發謀必當,志侔於天地,心燭於洞幽,所謂“法則天地,象似日月”……

  • 4 # 逛一逛3

    古代所稱的真人與聖人有什麼區別?

    所謂真人:是信奉道教的高層次信徒,屬於宗教神學中的佼佼者,信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相信靈魂不死,信奉神靈……

    追求精神的空靈,現實中的灑脫,思想的自由,把握陰陽,順應自然,領悟真諦,天地人合一,思考(人生)宇宙……

    避世脫俗,自我修行(養),淡泊名利,不為俗事所煩,悟道坐道,是世間最高境界層次的生靈,煉製丹藥,追求長生不老,羽化成仙……

    也可以說,宗教神學中的如佛教、基督教、道教等最高境界層級的信徒都是真人,再進一步就是脫離塵世,得道了,成仙了,昇天了……(進入天庭、極樂世界、天堂)……

    所謂聖人:是世俗中的最高尚、最純粹的人,三代的賢者,到了儒家的“孔孟”也就被後人推崇為“聖人”了……孔子是“至聖先師”,孟子是“亞聖”……

    聖人,思想道德高尚之楷模,積極入世,學以致用,講究自我修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塵世蒼生所想,思考人生(宇宙),心懷家國天下,不貪圖權貴名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死後是世人楷模,為世人所敬仰……

    古代的真人與聖人分屬兩個世界:神界與世俗;屬於不同的層次與境界;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歸宿;……

    卻又都生活在塵世,為俗事奔波,追求自我修養,皆為楷模,為世人所推崇……

    其實,世間本無所謂的“真人”和“聖人”,世間倒是有:真正的人,有道德高尚的人……有真、善、美……

    我們不應該相信和推崇世上有所謂的“聖人”,應該相信、辨識和追求“真、善、美”,才更有利於民主法治的發展和完善……

  • 5 # 抽絲撥繭

    真人行不言之教,行為與自然和諧;聖人以教化天下為己任,行為合乎自定規範。真人無須他人認可;聖人則需要社會公認。

  • 6 # 歷史鹹談

    現在人,尤其是年輕人,受到網路文化的影響,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知道聖人和真人。提起聖人,想到的是老子 元始 通天 女媧 準提 接引。在小說中,證得混元,便是聖人。統治乾坤寰宇,歷萬劫而不磨,沾因果而不染。與天常在,與道同存。而提到真人,想到的往往是掌教真人 太乙真人……這些真人沒有達到聖人那種萬劫不滅的地步,但是也可以與天同壽,朝遊北海暮蒼梧,摘星拿月排江倒海,是修煉有成之人。

    這只是小說裡的定義,是現代小說對修煉層次的劃分,把聖人抬到最高的位置,而把真人放到中間位置。但在我們古代,古人把世人分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來劃分的。

    《黃帝內經》描述真人的:“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對於聖人的描述則是:“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從這裡可以看出,真人是最牛逼的,與天同壽,而聖人只是壽命百歲。真人才是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掌握了大道的人。那為什麼到了後來真人得地位會變低呢?這個還是皇權在作怪。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王權在上,神權只是王權的一種手段。古代帝王尊崇孔子,而孔子才只是被譽為聖人。而且有些帝王也把自己比喻為聖人。而要是真的按照《黃帝內經》來算,聖人之上還有兩個等級。這樣一來皇帝頭上還站著別人,這就是大逆不道的啦。所以為了強化皇權,就慢慢的提升聖人的層次,降低真人了。所以說後來我們看到那些道士一個個都互稱真人。說明那個時候真人得層次已經下降了。

  • 7 # 馬振廷1

    道德經只提聖人,和不尚賢,和善攝生者,沒提到真人吧?把王稱為聖人,與真人是不同的。善攝生者可能就是真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基礎學英語能學會嗎?懂英語的老師路過留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