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實現精準的使用者畫像用什麼系統比較好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行為洞察研究院

    我是利益相關者,從行業參與者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標籤系統,在企業中已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說辭。然而讓使用者標籤價值真正落地企業不多,就像“青少年談性”,有一段話形容得再貼切不過:“everyone talks about it,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o do it, everyonethinks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so everyone claims they are doing it。”(每個人都在說,不知道誰做了,每個人認為另外人在做,所以每個人都聲稱自己在做……)

    一、搭建標籤系統,企業中究竟誰在做?

    在一家企業中,各職能角色更多的關心“能不能使用標籤”,而很少關心“該由誰做標籤的建設者”。事實上,絕大多數企業標籤的建設最終是由企業的一個支撐部門來完成,比如是技術部門或者是資料部門。

    二、看似簡單的“標籤系統搭建”的三步走

    乍一想,構建使用者標籤是很簡單的事情。簡單說,正如“把大象裝進冰箱”三步即可:收集需求——構建標籤框架——填充資料,下面詳細介紹。

    第一步是“需求收集”

    構建企業的標籤系統,支撐部門會把“全公司的所有的需求”都扛在了肩上,因此第一步是收集全公司的需求。市場、運營、產品和技術等對標籤訴求差異很大。

    比如,市場同學關注使用者的整體畫像,更看中“結果”,如他們希望瞭解“渠道屬性”,知道哪些渠道投放後用戶轉化效果會更好;運營同學則希望瞭解更為精準的資料,據此來構建使用者分群,實現使用者的個性化推薦,如給“消費超過 1000 元的使用者”推薦某個活動;產品同學則關注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頁面展示;技術同學追求調取資料的便捷性,希望各職能線將所有資料放在一個平臺上,形成統一的使用者資訊管理平臺,而不是每次開發一個新需求,都要去不同的業務系統調取資料……

    當然,這只是企業內部需求多樣性的縮影。事實上,因為在企業中標籤需求方眾多,即便同樣是產品同學,對標籤的理解和需求也是千差萬別的。

    第二步是“抽象”

    面對收集到的“琳琅滿目”的需求,“抽象”是讓標籤體系滿足多業務線需求的必需步驟,需要抽象成一個標籤框架,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此大部分企業的標籤系統的初始框架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在初始框架中,通常會包括:人口統計學資訊、使用者個人檔案、業務資料沉澱、業務方標記資訊、策略類計算標記等。

    這裡我重點解釋下“策略類計算標記”。我們給使用者打標籤,很多時候不是依賴使用者的填寫的資訊或者採集到的基礎維度的資訊,而是會包含策略計算的標籤,比如我們給“啟動 APP 但七天未註冊”的使用者打上“高流失風險”的標籤,這就是定義的一個策略標籤。

    第三步是在標籤框架中“填充資料”

    資料的來源通常包括:使用者填寫、行為資料、業務端資料、策略規則、外部補充等。其中“行為資料”這一來源中,使用者分群是常用的資料分析模型,比如篩出“半年內看過宮鬥劇五部以上”的使用者群體,並給該群體打上“宮鬥迷”的標籤;“外部補充”不單是購買資料庫這種補充資料的方式,對大企業、大集團來講,多業務線經常會涉及到資料的不斷交流和互相補充。

    三、“大功告成”後逐漸暴露的問題

    整體看來,從收集需求——構建標籤框架——填充資料,這是一套很通暢的邏輯鏈條。許多企業都能做到這一步,但這一步就意味著大功告成了嗎?實際上,在企業走訪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以下幾種更為典型。

    1、 標籤的定義解釋

    通常,標籤系統建設團隊定義一個標籤名為“高價值使用者”,各業務線基於自身對該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對“高價值使用者”存在理解偏差和應用差異,標籤系統建設團隊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來講解標籤的定義,而經常給某業務線同學解釋清楚後,又發現不符合其實際需求……

    2、 更新維護

    標籤是不斷更新的,標籤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交叉與依賴,且系統背後有一定的邏輯關係,而業務方對此並不理解,經常詫異:昨天的標籤資料為什麼沒有跑出來,跑出來的是空值……在應用的時候存在各種顧慮。

    3、 新增需求

    “高中低價值使用者分得太粗,我要⼀個介於中高之間的標籤……”類似這種需求會很多,標籤系統建設團隊會因此排期過滿。

    舉個例子。在一次銀行客戶的拜訪過程中,客戶向我諮詢“開發一個新的標籤需要多久?”對我們來說,建一個新標籤是很簡單的事情,修改規則並跑幾分鐘資料就出來了。而事實上,該銀行客戶從提出使用者分群的想法,到與資料部門溝通並確認需求,再經過排期開發,全過程竟長達一個月。

    為什麼這麼久?客戶解釋:資料部門作為後端支撐部門,在話語體系上是無法和業務口同學直接溝通,比如“高貸款潛力”使用者可能對資料部門是較為陌生的概念。因此雙方在溝透過程中,需要溝通至每個欄位、取值、運算規則等,在明確後又可能因為研發資源不足而需要排期……

    4、 需求衝突

    抽象出來的標籤框架是符合全企業業務線的需求的,比如定位啟動 APP 後七天沒有註冊的使用者是“高流失風險”使用者,有的業務線卻認為“當天沒有下單就是高流失風險使用者”,因此建議標籤系統建設團隊修改標籤,但修改標籤會影響其他業務線對標籤的使用。

    5、 資料輸出

    比如運營團隊會根據使用者分群進行個性化推薦,而推送系統也需要一些標籤,這會造成一定的複雜度。

    基於以上問題,標籤系統建設團隊一直會扛著來自各種業務線的壓力,雖然花費較大精力完成的標籤系統,在內部卻被反饋用不起來。

    四、破局的三種方式

    過去十年中,我幾乎一直在做 C 端的產品設計和運營管理,也有短暫的 B 端經驗,工作中會涉及標籤系統,針對以上情況,我考慮三種比較可行的破局方法:

    1、 放棄⼤而全的框架,以業務場景倒推標籤需求

    前面講到產品、運營、產品等對標籤的訴求有較大的差異,同時不同的運營團隊的訴求也存在很大差異,⼤而全的標籤框架實際是站在使用者視角搭建的,但是標籤的真正應用者是業務方,所以應該從業務視角來實現。

    因此最佳的處理方式是,我們應該放棄頂層的使用者抽象視角,針對各業務線或部門的訴求和實際的應用場景,分別將標籤聚類起來提供給相應部門。

    以某直播平臺的消費者運營為例,其消費者運營分為兩類:大 R 使用者和普通使用者,大 R 使用者年消費從幾萬到上百萬不等,而普通使用者年消費在幾百至幾千元之間。運營團隊對兩類人群的運營思路完全不同,因此對標籤的訴求也不同:針對大 R 使用者,平臺會為該群體提供一對一的服務,因此運營者需要了解大 R 的詳細資料,比如他們的互動物件、關注主播型別等;而普通使用者則通常採用使用者分群的方式運營即可。因此,我們不可能用同一套標籤覆蓋整個運營團隊,這種以業務場景倒推標籤需求的方法,能夠與業務場景貼合更緊密,可用性上升。

    2、 標籤生成自助化,解決效率和溝通成本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標籤生成的自助化能夠讓溝通成本降最低。前面講到各業務線對標籤的定義的理解不同,需要標籤系統建設團隊花費大量的時間溝通。如果能夠讓業務方自己定義規則,這必然是溝通成本最低的方式。

    (2)標籤生成的自助化,可重複修改的規則,降低無效標籤的堆積。業務一直在發展,如果規則一成不變則很難跟上業務節奏的變化。我曾拜訪過一家電商,他們發現半年前定義“母嬰客戶群”的轉化率一直在降低,因此根據實際情況重新修改和定義了“母嬰客戶群”規則,並命名為“母嬰客戶群(新)”,這時之前的規則是無效的,且會一直佔據計算資源……諸如此類,如果支援規則重複修改的話,這一類無效標籤就會大量地消失。

    (3)釋放資料團隊人力,釋放業務團隊的想象力。資料團隊應該花較多的精力在企業的整個資料中臺或新業務模型方面,而不是處理各業務線的標籤訴求和標籤維護上,自動化的標籤生成能夠極大限度地節省人力和釋放團隊想象力。

    舉個例子。有一家線上健身 APP,是神策標籤系統應用較為深度的企業,他們從標籤的建立到推送動作完成的全程不超過半小時,這意味中,他們半小時內即可對一次推送活動的效果進行評估。他們曾給我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公司針對白領推出一款腰椎修復的課程,基於使用者分群篩出使用者群體後,發現效果並不好,然後深入研究發現,此項課程容易堅持的群體特徵是:BMI 指數較高的群體。於是團隊重新建立了新的運營計劃,最終取得較好的效果。

    我們透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到,一旦業務人員能夠快捷地訪問和建立標籤後,這會賦予他們很大業務上的想象空間,讓更多優質的運營場景落地。

    3、 有效的標籤管理機制

    有效的標籤管理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則及元資訊維護:標籤相關的規則和元資訊要儘可能的暴露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在使用的時候,能清楚知道標籤的規則是什麼、建立者是誰、維護者是誰、標籤的更新頻率週期等,而不是沒有規則,或者將規則存在標籤建設團隊內部的一個 word 文件中。

    (2)排程機制及資訊同步:標籤之間有一些關聯,標籤之間的鏈條斷裂,是否有個排程機制或者資訊同步機制讓大家的工作不被影響。

    (3)高效統一的輸出介面:將所有的業務資訊和使用者資料資訊彙總在一起,有統一的輸出介面,改變之前需要針對不同的業務系統開發不同介面的情況。

    我們回顧三種破局方式,本質上是解決了價值、手段、可持續性三方面的問題:以業務場景倒推要求需求,讓業務方用起來作為最終目標,讓標籤系統價值得以實現;標籤生成的自助化,它解決的是我們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實現價值;有效的標籤管理機制,意味著一套標籤體系能否可持續性地在一家企業裡面運作下去。

    總之,對企業最重要的是:一套標籤系統能不能在業務上用起來,能不能覆蓋更廣泛的需求,而不是一個大而全的框架。

  • 2 # 數點商聯

    想要實現精確使用者畫像必然要結合到大資料分析,透過各類標籤對使用者進行一系列的分析與挖掘,這樣做得方式不僅大大降低了獲客成本,也提升了銷售效率。但是市面上的大資料分析企業魚龍混雜,建議還是找一些靠譜的平臺。我用的是數點營銷平臺的潛客挖掘系統,資料精準更新也很及時,你可以瞭解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什麼故事見證了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