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貔貅是龍之九子的說法已經深入民心,但是多方查詢資料並沒有此說法,網上的說法不一。貔貅招財的淵源又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13
回覆列表
  • 1 # 漁耕樵讀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乃修兵振德,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一般認為,這裡面所提到的貔貅是指大熊貓。騎著大熊貓上戰場是不是很拉風。

    而在民間傳說中,貔貅和龍,鳳,龜,麒麟並稱五大瑞獸。傳說貔貅因幫助黃帝,征戰有功,被封為“天祿獸”。又因為它只能進不能出,所以黃帝讓它看守財寶。所以又稱帝寶。後來成為了皇室的象徵。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控制皇室:“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脅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而龍的九子一般沒有貔貅,在說到龍的時候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龍性最淫,遇雌則交。

    龍和牛生囚牛,傳說囚牛喜好音樂,所以被刻於樂器之上。難道這就是對牛彈琴。龍和狼生睚眥,睚眥兇狠殘暴,喜歡廝殺。被刻於劍柄之上。睚眥必報。龍和鳳生嘲風,嘲風喜歡冒險。它喜歡一切有風險的事情,所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龍和青蛙生蒲牢,蒲牢繼承了青蛙的特點,喜歡叫,而且聲音洪亮。所以被用作鐘紐。龍和獅子生狻猊,狻猊形如獅子,喜靜,喜煙。所以一般用於香爐之上。龍和龜生贔屓,贔屓好負重。大禹治水的時候,被大禹制服,大禹命他馱著三山五嶽跑。治水成功後,大禹怕它惹是生非,就用一個大石碑寫上它的功勞,讓它自己馱著去宣揚自己的功勞。龍和虎生狴犴,狴犴急公好義,明辨是非,秉公無私。所以狴犴常用於衙門銜牌之上。龍和龍生負屓,負屓性文雅,好文。常盤旋於石碑之上。與贔屓相對應。龍和大魚生螭吻,螭吻有水屬性,所以喜歡吞火。常用於殿脊兩端寓意防雷滅火。

  • 2 # 北門猿

    龍生九子有三個版本。

    其一來自李東陽。

    龍生九子為:

    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好負重的那個一般都說是“霸下”,也不知道是網上資源有錯別字,還是李閣老記錯了……)

    這段話見於李東陽的文集《懷麓堂集》中,李先生順便還記下了前因後果:

    昔在弘治間,泰陵嘗令中官問龍生九子名目,因憶少時往往於雜書中見之,倉卒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詢之羅編修玘,玘僅疏其五六雲,得於其師左參政贊者止此。又詢於吏部劉員外績,績以故冊來,冊面備録此語,亦不知所從出,因據以覆命。蓋記問之難如此,恐久而復失之,漫識於此,以俟諸他日。

    大意是說,皇上有一天突然興起,問“龍生九子”究竟都是哪幾個。李東陽一時記不起來,於是去找同事詢問,東拼西湊,集合幾個人的力量,終於把龍的九個兒子收集齊全,然後去向皇帝覆命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龍生九子的傳說,在民間已經流傳很久了,但恐怕不見於典籍,只是口口相傳的故事而已,也未必有一個正式的說法。所以李東陽這樣的博學之士,也得想方設法打聽,才能確定下來。

    當然,從陰謀論的角度講,也可以理解為“龍生九子”壓根就沒有一個統一說法,但皇上問話又不能不回。李閣老拉著羅玘編了五六個,又去拉著劉績湊齊了九個,然後忽悠皇帝去了……

    第二種說法來自楊慎。

    分別是:

    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呌吼,今鐘上紐是。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蟲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掓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羙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警巡 。

    楊慎也把這個說法寫進了他的文集。可以看到,兩種說法差別還是挺大的。

    有趣的是,楊慎自稱他這個說法是從李東陽那裡聽來的:

    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弘治中,孝廟御書小帖以問內閣,李文正公具疏以對,據圭峰羅玘蘆泉劉績之言,承上問而不蔽下臣之美,賢相之盛節也。文正嘗為慎言,今影響記之錄於此。

    也就是說,這兩個版本原本應該是一個,不知道為啥會出這麼大岔子……

    這可以有兩種解釋。

    其一,楊慎自己說“影響記之”。也就是說他當時並沒有記下來,而是事後憑藉印象寫的,所以會有偏差。

    其二,楊慎這人在考據界的名聲很壞,他最“臭名昭著”的事蹟,就是編造古籍材料,聲稱自己看到過某某已經散佚的古書,但那些“古書”,其實都是他自己寫出來的。

    所以也保不齊,這個版本的龍生九子,是他自己發明的(可能參考了一些民間傳說),然後假借了李東陽的名頭。

    扯一句別的。李東陽和楊慎記這件事時,都提到了一句“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可能是當時流行的俗語。

    龍王道:“舍妹有九個兒子。那八個都是好的。第一個小黃龍,見居淮瀆;第二個小驪龍,見住濟瀆;第三個青背龍,佔了江瀆;第四個赤髯龍,鎮守河瀆;第五個徒勞龍,與佛祖司鍾;第六個穩獸龍,與神官鎮脊;第七個敬仲龍,與玉帝守擎天華表;第八個蜃龍,在大家兄處砥據太嶽。此乃第九個鼉龍,因年幼無甚執事,自舊年才著他居黑水河養性,待成名,別遷呼叫,誰知他不遵吾旨,衝撞大聖也。”行者聞言笑道:“你妹妹有幾個妹丈?”敖順道:“只嫁得一個妹丈,乃涇河龍王。向年已此被斬,舍妹孀居於此,前年疾故了。”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這幾個雜種?”敖順道:“此正謂龍生九種,九種各別。”

    不過這個版本流傳不廣,最深入人心的還是上面兩個版本。

    當然了,民間傳說很難有統一的規範,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其他候補選手。比如“憲章好囚,饕餮好水,蜥蜴好腥,[蟲蠻][蟲全]好風雨,螭虎好文彩,金猊好煙,椒圖好閉口,虭蛥好立陰,鰲魚好火,金吾不睡,皆龍種也。”等等。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上面總結這一通過後,可以看得很清楚了,貔貅確實不在傳統的“龍子”當中。

    至於貔貅聚財,只進不出的說法,在古代也是沒有的。據說是港臺風水師的發明……

  • 3 # 八磚學士

    所謂“貔貅是龍之九子的說法已經深入民心”,但它並不是龍生的九子之一,所以大家都被商家欺騙了。因此你“多方查詢資料並沒有此說法,網上的說法不一”,這就對了。

    我先談談“龍生九子”的問題:

    今人提到“龍生九子”,一般最早記錄可以上溯道明代李東陽的《懷麓堂集·卷十二·記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屭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後又補充說,“餘又得一處載好負重,今碑下石獸。所述各不同,俟正之博物君子”。

    李東陽的學生楊慎(就是那個給《三國演義》寫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人)則整理出了另一個版本:

    “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以上說法為後世辭書所收,如表所示:

    (據蘭佳麗《“龍生九子”辨——幾部大型詞典在處理相關詞條中的疏漏》)

    李、楊師弟之後,以上說法則被輾轉抄錄,經久不絕,如皇甫錄的《近峰聞略》、胡侍的《真珠船》、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謝肇淛的《五雜俎》、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薈》等等。

    關於各種龍的癖性,往往怪誕不經,如“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五雜俎》卷九)。龍“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卵成蛟”,“不特九種已也”;且雲其中一子名“吉弔,蓋與鹿交,遺精而成,能壯陽治陰痿”(《萬曆野獲編》卷七)等等。

    所以,以上都是學者對龍的各種各樣的“兒子”的猜測,蓋因中國龍文化本來昌盛,但先前並無系統記錄,到了明代被學者奉命整理之後,方才系統性興起。關於各種版本是本源,其中最重要版本李東陽自己在《懷麓堂集·記龍生九子》中說:

    “昔在弘治(明孝宗年號)間,泰陵(孝宗)嘗令中官問龍生九子名目。憶少時往往於雜書中見之,倉促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又詢於吏部劉員外績,績以故冊來,冊備錄此語,亦不知所從書,因據以覆命。”(據豐家驊《“龍生九子”的來龍去脈》,尚民傑《龍生九子雜說》)

    所以,“龍生九子”這個概念本來也就是為了應付領導檢查,從古籍裡找了幾個動物湊一起瞎編的概念。

    貔貅招財的淵源又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答:這完全是個商業運作的結果。

    貔貅在先秦古籍中的兩種猛獸,注意,是兩種動物!!!。《逸周書‧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史記‧五帝本紀》:“﹝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司馬貞索隱:“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這個,我們姑且寫作“貔貅1”

    清朝的徐珂在《清稗類鈔‧動物‧貔貅》中介紹了第二種,則是一種動物了:“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 ——這個東北“白熊”,我們姑且寫作“貔貅2”。

    至於招財的,我們寫作“貔貅3”吧。

    “貔貅3”是哪裡來的呢?是香港的風水產業在1990年代早期商業運營和包裝的結果。他們透過風水書籍、流行媒體大肆網路宣傳,讓古老的貔貅改頭換面、“修成正果”。

    據考證,1994年底,一位叫何昭劻的風水從業人員在《玄機》發表文章說“筆者連續兩年於世界各地傳播媒介公開貔貅招財法,都獲得極大的迴響,一直的成功個案多的不可勝數”。造型上,他把“天祿”和“辟邪”甚至漢代的鎮墓翼獸“雜交”到一起,從此,貔貅就在香港鍍金,升級為翅膀版。

    1995年,他繼續寫文章,並引用民間傳說貔貅只吃不拉,描述貔貅可以把食物消化成為香味,引誘小動物自投嘴邊,來鼓吹“貔貅3”跟錢的密切關係,獲得了金融界、娛樂界、博彩界、首飾屆的熱烈追捧。

    大家知道九幾年香港和內地的貧富差距,富人玩的東西自然很快就在改開不久的內地流行起來,並在大陸在地化,演化成各種傳說(比如和雲南、北京的關係等),甚至矇混過關進入“龍生九子”(其實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都是哪九種,我不標讀音很多人把正版的龍生九子的名字都念不下來)。

    何昭劻可能不是“貔貅3”之父,但他的包裝卻對“貔貅3”的流行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王琛發《貔貅拜物教:憑藉拜金趨勢興起的偽傳統》,載《宗教與民族》第七冊,2012年,p258

  • 4 # 千年以後我是仙

    貔貅被傳是龍王九太子,又名辟邪,天祿,百解。只食四面八方之財而不拉是招財進寶鎮宅避邪之神善,常被置於宅門兩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容量儲存手機當道,TF儲存卡會被淘汰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