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94215284248030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不聽話的學生,比較常見。首先要分析他們的家庭環境,不聽話的性格的根源。搞清楚他們的心理需求。然後,針對性的採用合適有效的方法。方法很多,用那種得看情況。比如,這個學生需要關愛,那就用關愛來教育他,糾正他的不好的行為習慣。學生的力量很大,他們自己下定決心改正,一定能改正。關鍵是要找到找準原因,學生的心理。歡迎共同探討交流,謝謝!

  • 2 # 蟲子317

    贊同華老師的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育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愛”。為什麼會提愛的教育呢,因為愛學生,才會去探究學生不聽話背後的故事,會透過學生的不聽話,讀懂學生要表達的意思。只有讀懂了學生,就找到問題的根源,那麼利用專業知識對症下藥,大多會藥到病除。當然,病也分急性和慢性,有時間長短的區別。

  • 3 # 伊沅二次方

    乖的孩子都是一個樣,不聽話的孩子,卻又大不相同。每個班上都會有乖孩子好學生,那自然也會有不聽話的學生,對於老師來說,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教育這些所謂不聽話的孩子。

    1. 用愛感化,用心交流

    對於班上調皮不聽話的孩子,老師平時要多花時間去觀察他們的一些行為。當它們出現調皮搗蛋,擾亂課堂紀律的時候,不要直接大吼大罵,可以課後把孩子找到辦公室來聽聽他調皮搗蛋的原因,讓他自己說說,這麼做給同學和班級帶來的危害。多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一般這型別的孩子都是服軟不服硬,因為他們的不聽話已經被家長和之前的老師罵得太多,如果問題能解決的話,出現在你面前的就應該是個乖孩子了。所以我們換個方式,客觀公平的去對待他們,走進他們的心裡,聽聽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很多孩子不聽話,叛逆調皮,只是想為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而已,其實是一種缺愛的表現。老師對這類學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好好了解,聯合家長一起配合教育,只有讓他對老師產生信任感和親切感,你對他的教育才會起作用,見效果。

    2.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

    教育工作者對於班上不聽話,調皮的孩子,要善於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並且把它放大。這類孩子由於行為習慣差,身上已經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籤。從內心來說,他們在學習上是極度不自信的。老師,可以透過觀察去發現他們的優點,比如講究衛生,講義氣,會唱歌等等。然後創設特定的環境,給他們機會去放大每一個優點。比如讓他當班上的勞動委員給全班同學說說,勞動的重要性。或者鼓勵他參加全校十佳歌手的比賽等,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找到自信,覺得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只要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做到最好。同樣的道理,在學習上,只要願意付出,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也能夠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總之,對於不聽話的孩子,老師應該多一份關心,鼓勵和寬容。有時候我們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就能夠贏得調皮學生的信任,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 4 # 三味聊教育

    所謂“不聽話",一般都有二個方面的特徵:

    一是:行為習慣差,缺乏紀律觀念和自我約束力;

    二是,學習成績差,缺乏端正的學習態度和上進心。

    通常情況下,二者互為前提,相互影響,形成惡性迴圈。

    對家長來說,家有“不聽話"的孩子,常常是憂慮、焦躁、氣憤,又無奈。

    對學校或老師而言,班有"不聽話"的學生,感受與家長一樣,好不了哪去。

    一方面,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深感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不聽話;另一方面,家長和老師在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或學生時,也越來越"無計可施"。

    一、"不聽話"學生通常是什麼心態?

    “三味”長期在普通農村初中任教,憑自己的經歷看,如果以家長和老師的要求來評判一個孩子的話,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不聽話”的學生比"聽話"的學生還要多!

    在"三味”所在地區的絕大多數普通農村初中,多少年來都是這樣:一個五、六十人的班級,如果能有一半學生順利升上普通高中,算是奇蹟;有10來人升入普通高中的,那是正常;僅3、5人升入普通高中的,不足為怪。

    因為全縣高中每年就招那麼5、6百人,除了縣重點班後,絕大部分普通初中學生看不到升學的希望。沒有希望,學生就沒有上進的動力。沒有了動力,老師的鞭策就成了多餘。

    其實,學生也很聰明,也有自知之明,從他剛進入班級時,他就已經心中有數:“我都排名到三、四十名之後了,老師別再騙我了,我再努力也上不了高中。白費力氣的事我不想幹!”

    升學無望,小學、初中這點知識也改變不了學生的命運。讀書沒意義,又必須被迫去讀。

    上學的日子不好過,"我再不幹點別的事,老師當我是病貓。”——這就是“不聽話”學生的普遍心理。

    二、對“不聽話"的學生,老師是如何從“無計可施”變成“有計難施”?

    有教育專家和學者曾毫不客氣地指出: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個觀念曾在教育界風摩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甚至還被經常引用到“師德師風”的教師培訓中。"三味"從沒全盤否定過它,至少有一半(後半句)是正確的。它特別強調我們應拿出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在教育學生上有所作為。

    這些道理我們老師都懂,而且也甘願付出。但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又不能不感嘆:

    現實常常令理想失望!

    “三味"曾遇到這樣一個班級:近60名學生,至少有一半的學生上課不聽講,睡覺現象普遍;有些學生課本也找不到;作業不認真且欠交嚴重;考試時,很多學生最多花幾分鐘時間亂寫完選擇題後,就睡覺……

    作為一名任課老師,我何償不想改變這個狀況。但是,其難度真的比理論上大多了,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這樣的班級,誰都會認為老師無能、沒責任心。

    首先,這些學生的基礎普遍太差。小升初時三科總分不足100分的,不下10人。老師再去幫他們補小學基礎很不現實,談何容易!何況他們差的不是一科,如果整體基礎上不來,學生對任何科的學習積極性都會受到制約。

    其次,學生長期以來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存在嚴重偏差。這項糾正工程不僅是複雜的、持久的,也是需要多方面協助的。一個班級涉及多個任課老師,也涉及多個家庭,不僅學生個性各異,老師和家長素質也不盡相同。可見,對學生的“糾錯”工作有多難。

    第三,教師對這些“不聽話"學生的"說教"教育方式,越來越變得蒼白無力。若在以前,“三味"經常可見老師在放學時留下一些不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不許吃飯,不許回家,這招很管用,但現在哪位老師敢用?過去學生上課睡覺,老師會將學生提上教室前面,站著聽課,可如今也沒幾個老師敢為?以前學生不完成作業會被罰抄,同樣,現在老師也不敢。

    總之,老師面對"不聽話"學生,即使有計也難施,最終還是"無計可施"。

    三、面對"不聽話"學生,我們老師究竟還能做些什麼?

    學生再不聽話,再難管,即使家長不管,老師卻不能不管。因為這是教師的工作職責所在!

    "三味"認為,我們老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應對:

    1、降低對"不聽話"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求。

    特別是對班級中那些學習基礎很差,自身又放棄了學習,且家長也不再在乎孩子學習的個別學生,老師不得不做出理智決斷,降低對他們的學習要求。否則,我們老師一廂情願的逼迫和強壓,反而容易引起學生在其他方面更強的抵制和逆反行為。

    2、將思想行為和安全教育,作為對“不聽話"學生教育的工作重點。

    教學成績差點,上級不會處分你,如果學生安全出了問題,任何老師也承擔不起責任。學生學習成績差點,不等於他就沒有了光明前途,但學生人身健康安全出了問題,學生的一生真就完了。作為老師,我們必須為學生的安全儘自己的職責。

    因此,在對待“不聽話"學生的教育上,事關學生安全的行為,我們老師決不可以妥協和懷揣僥倖心理。

    3、儘量多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去幹一些他所喜愛的有益的活動。

    若想讓學生在校安心,就必須讓學生在校有事可幹,而且能從中獲得樂趣和幸福感。

    大量事實證明,之所以那些“不聽話”的學生最終變成了“熊孩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不學習之後再找不到可乾的有意義的事。於是,幹“熊事"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他們獲得快感和成就感最便捷的選擇。

    因此,學校或老師可多開設一些興趣小組,如體育、文藝、書畫等,並經常開展培訓、比賽等活動,讓他們找回自己的價值。

    4、尊重而不歧視“不聽話"學生的人格尊嚴,才會讓良好教育效果成為可能。

    坦率地講,我們很多一線老師在對待“不聽話"學生上,多少存在不公平現象。比如,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犯錯時,往往選擇了原諒。雖然這點沒錯,但其他學生往往不會理解和認同。

    同樣,在我們實際教育工作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成功例子:有些老師或班主任十分重視班裡的“熊學生",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讓他們擔當班幹,管理班級,雖然成績是差點,但他有威信、有領導力和組織能力,甚至有體育、文藝等方面的特長。只要老師能器重他們,他們甘意為班集體肝腦塗地。

    結束語:

    總之,我們老師雖然不贊成“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但我們至少應相信,當我們老師付出了,且方法得當,那麼這些“不聽話"的學生,對我們老師的所作所為會留在他們的心裡。即使眼前不改變,就讓它在心裡慢慢發酵吧!

  • 5 # 吳偉2361

    師道尊嚴是老師們辛勤幹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也不是乞討來的,更不是祖傳的。

    加快中小學教學改革,構建“亦師亦友”的文明師生關係

    二十年前,年輕力壯的老師打了十三歲的弱小學生,二十年後年輕氣盛的“學生”暴力回敬了暮年的老師,詮釋“二十年河東,二十年河西”。有人支援老師,認為學生不聽話可以打;有人支援學生,認為老師暴打學生後,學生可以有樣學樣地打回去。法律說老師和學生都應該受到譴責和懲罰。

    “教不嚴,師之惰。”古人如是說,其中的“嚴”包括對學生的打與罵。“老師打學生是為學生好,學生應該感激涕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州官放火,百姓點燈。”但是,現代法律不認可古人的共識。打人犯法,老師如此,學生亦如此。

    師生如父子過時了,而師生如朋友應該是文明社會的標配,即“亦師亦友”是趨勢。老師怎麼做學生的朋友呢?顯然學生從師必須獲益,身心愉快。“極限施壓”的教學理念和形式很難成為“亦師亦友”的支撐,原因是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如果應試成績再上不去,“朋友”一定沒得做,“亦師亦友”成為笑談,師生矛盾會積累和遞增,“二十年後的悲劇”可能重演。

    中小學教學必須改革,用新理念和新形式替代“極限施壓”,幫助學生“智慧學習”,而不是“刷題記憶學習”。這樣“記憶”的痛苦就會緩解,應試效率和成績就會提高。學生高興了,家長高興了,社會高興了,快樂學習成為現實,“亦師亦友”還不成立嗎?學生成績好,就有成就感,就願意學習,他們一定會追著老師交“朋友”,尊敬老師,感謝老師,唯老師馬首是瞻。二十年後師生相聚,把酒言歡,這樣的影片放到網上,一個個好漢,一枚枚淑女,催人淚下。

    我們倡導中小學教學改革,推動教學新理念和新形式的實施,課堂上學習氣氛熱烈,應試成績節節攀升。誰是老師?誰是學生?都是老師,都是學生,“亦師亦友”,換了人間。

    創新改變了結果。

    有沒有被老師打過的學生嗎?請出來走走,為你們鼓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人如何練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