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紫氣東來
-
2 # 手機使用者6084820504
曹操在正史上和民間都是標準的奸雄,但是近些年來,隨著顛覆歷史的狂風大作,隨意顛倒黑白之風颳遍各大論壇,諸葛孔明,劉備都成了奸詐小人,反而曹操這樣的鐵板奸雄成了英雄,下面就用歷史史實來回答為何說曹操是亂世奸雄是歷史的定論,任何人都洗白不了。
與劉備在史書中多以善待百姓的形象出現不同,曹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詩句顯然是在作秀。因為這一幕幕悲慘景象有不少就是其親手造成的。從東漢宗室到孔融、楊修等一代文豪和華陀這樣的名醫,光史書記載的被曹操屠殺的有名有姓人士就不在少數。更別提“建安三年屠彭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五年坑官渡八萬人”《後漢書·袁紹傳》、“建安九年屠鄴城”《後漢書·孔融傳》等幾十條屠城和殺俘的記錄了。《後漢書·陶謙列傳》記載:曹操以為父報仇名義攻陷徐州時,“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
曹操的邪惡屠城記錄,光有歷史記載的,就至少有十多次,下面就是一些史實。
曹操第一次屠城:《三國志陶謙傳》記載:“初平四年,徵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此處 “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僅指陶謙軍被殺萬人,而不是民眾,隨後的 屠殺彭城,死的就不是這個數了,而南北朝史學家說死男女數萬一點都不奇怪,士兵在戰場上死多少那都不叫屠城,屠城是專指屠殺平民,蘇聯在二戰死了上千萬的軍人,卻沒有人說希特勒屠城,中國的抗日戰爭死了幾百萬軍人,但是大家都記住了日軍南京大屠殺。這是曹操第一次屠城,動機是報陶謙亂兵殺父之仇,這次屠城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的卻不止是彭城一地屠城,“興平元年春,自徐州還,初,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志在復讎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曹操第二次屠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三年,呂布復為袁術使高順攻劉備,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這次的屠城動機就相當的無恥,這時候陶謙已經死去,而且劉備已經被呂布打跑,劉備跑到曹操這邊來了,曹操帶著劉備東征徐州,就是想打垮呂布,而這次雖然艱難了一點,但最終剿滅呂布,而屠城就是東征呂布的第一仗,第二仗是在下邳城外和呂布騎兵野戰,活捉呂布部將成廉,呂布死守下邳,最後水灌下邳,呂布覆滅。
曹操第三次屠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趙衢、漢陽尹奉等討超,梟其妻子,超奔漢中。韓遂徙金城,入氐王千萬部,率羌、胡萬餘騎與夏侯淵戰,擊,大破之,遂走西平。淵與諸將攻興國,屠之。省安東、永陽郡。”這次的屠城者是夏侯淵,夏侯淵是曹操時代的西線軍團的總司令,又是曹操的族弟,和曹仁並稱左膀右臂,這最後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夏侯淵與眾將進攻興國,攻克後實施了屠城。撤銷了安東、永陽二郡的建制。為什麼要撤銷兩個郡的建制?因為沒有人了。有的人說了,夏侯淵乾的事情為什麼要記到曹操的頭上?我們再翻《三國志諸夏侯曹傳之夏侯淵傳》就沒有提屠城這個事情了,沒有提並不等於就沒有這個事,我們知道《三國志》的敘述方法,是紀傳體而不是編年體,一件事散落在好幾個人的傳記中,比如赤壁大戰,要看完魏書蜀書吳書才能明白全過程,各人起的什麼作用就記載在自己的傳記裡,其他的一略而過,這裡夏侯淵指揮的戰役,屠城卻記在曹操的頭上,我們只能有兩個理解:一是要麼曹操事先就有這個命令,二是要麼打下興國後,經請示曹操同意,然後再實施的屠城。
曹操第四次屠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初,隴西宋建自稱河首平漢王,聚眾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餘年。遣夏侯淵自興國討之。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最後一句翻譯過來就是“冬十月,曹軍屠城枹罕,斬殺宋建,涼州平定。”這次屠城事件發生於上一次的同一年,建安十九年,仍然是夏侯淵指揮的,也就是說夏侯淵再興國屠殺完以後,馬不停蹄拿下枹罕,接著屠城,在夏侯淵傳記裡這一戰仍然沒有提屠城,這筆賬陳壽指明是曹操派遣夏侯淵,很明確的是記在曹操頭上。
曹操第五次屠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翻譯過來就是:“冬天,宛城守將侯音等人反叛,劫持南陽太守,搶劫官吏和百姓,據守宛城。當初,曹仁因討伐關羽駐紮樊城,當月曹操就派曹仁兵圍宛城,第二年正月,曹仁屠城,斬殺侯音”,那麼《曹仁傳》是怎麼記載的呢?“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徵南將軍。”根本就沒有提屠城這回事,從夏侯淵的事情上,我們已經知道了,這筆賬仍然是記在曹操頭上。
《三國志諸夏侯曹傳之曹仁傳》記載:“河北既定,從圍壺關。令曰:“城拔,皆坑之。”連月不下。仁言於曰:“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將人自為守。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引日久;今頓兵堅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從之,城降。於是錄仁前後功,封都亭侯。”講的就是,曹操打敗袁紹後兵圍壺關,曹操下令:城破後,把城裡人全部活埋了。結果連續數月沒能攻下,曹仁說,圍攻城池必須給城裡的人一條逃生的出路,這樣才能讓對方有活下去的選擇餘地,而您登出告示說要將城裡的人全部活埋,他們當然會人人全力守城……曹操採納了曹仁的意見,取消了埋人的命令,壺關守軍就投降了,馬上封曹仁為都亭侯。從曹仁傳的記載中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陳壽作傳的時候要把屠城的暴行歸於曹操的頭上,實在是冤有頭債有主。
而類似的勸說,謀士們就更多了,在這僅舉《荀彧傳》一例:“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㈠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我就不翻譯了,講的是曹操二打徐州前,荀彧為他分析形勢,勸曹操先不要去打,因為你前面殺戮太重,徐州人必定死守。
夷人三族的事情,曹操乾的就更多了,父族、母族、妻族,一把隨便就是好幾百口子人,我們知道第一個被曹操夷三族的是張邈。
曹操在用人上的奸雄表現也尤為突出。
荀彧可謂是三國中頂級人才,完美型人物,他為統一北方作出了傑出貢獻,也為大漢朝廷推薦了大批忠良之士,曹操稱孤道寡僭越稱魏王,遭到荀彧等人的堅決反對,其實荀彧此舉不僅是為大漢、為百姓,也是為曹操著想,荀彧深謀遠慮,深知權臣易世天下必危的道理(王莽董卓如此,曹操也是如此,後來曹操後代被司馬氏幾乎屠殺殆盡,也是咎由自取,只可惜天下蒼生),曹操卻不惜才,不念舊情居然設計逼死不忘初心,忠誠使命的荀彧,荀彧死前把他所有的兵書、筆記、資料付之於一炬,然後服毒自殺,以死殉國。
比如殺崔琰,崔琰性格樸實,清廉貞潔,忠於國家,處世大公無私,崔琰以其高風亮節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望,受到曹操忌刻而誅殺,曹粉易中天評三國也不得不承認說這充分證明了曹操的奸雄本性。
誅孔融,孔融生前看穿曹操奸雄詭詐的本性逐漸暴露,愈發不能忍受,曹操非常忌憚。表面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他秉忠的議論,怕阻抗自己的不臣企圖,就以“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其全家。
誅名士毛玠、邊讓、婁圭、楊修、神醫華佗等等,曹操更沒有什麼顧慮了,華佗要特別提一下,歷史中曹操殺華佗與三國演義是完全不同的(並不是開顱醫治),真實原因是華佗因年老(八十多歲)要回家鄉替百姓看病,不願專侍曹操,而被曹操抓回來嚴刑拷打致死,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華佗死前含恨燒掉,導致一門領先世界1600年的醫學發明失傳。
神童周不疑,一個尚未成年的少年天才受到曹操的妒忌,僅因為怕曹丕難以駕馭被曹操派刺客暗殺,完全可以看出曹操害才妒才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諸如此類之事不勝列舉。
這許多被曹操殺害的人在當時都是名士有大才,都受到曹操毫不留情的堅決打壓殺害,這難道是唯才是舉?如同曹操打著“奉天子以令不臣”旗號一樣,不能以此就推論曹操是忠臣,“唯才是舉”與“奉天子以令不臣”(實則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充分暴露了曹操說一套做一套,陽奉陰違,忌賢妒才,唯我獨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奸雄本性。
歷史是需要重新認識,但是過度翻案就失去了歷史研究的意義,前人的著作都成了狗屎,歷史變成了婊子,任誰都可以作踐,就不是什麼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了。
-
3 # 泊圖泊途
有些朋友往往把小說《三國演義》,電視劇《三國演義》、《三國》等影視作品化作等號,認為其表達的意思一樣,就像題主所配圖就是新《三國》電視劇中的曹操。但是小說和影視劇有些區別,現在的影視劇難免會配合當代人的口味進行改編,編劇也會加上自己對當時歷史的理解。
(問題者配圖,《三國》曹操劇照)
曹操確實是個非常厲害的人,其手段堪稱一流,就像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前夕,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的牛A和袁紹的愚蠢分析的比較透徹。
“演義”中的劉備在十幾年前都不是這樣的口碑,當時人還是普遍喜歡劉備,或許追求的東西不一樣了,人們價值觀念有改變,再加上點評類節目更是叫曹操平反,相比後,劉備則顯得遜色一些。
奸說的是性格,雄說的是氣度、不矛盾。
首先就是他殺呂伯奢這件事,這就是書中早期對他奸的描繪,歷史上呂伯奢事件原因多種版本,說的不清楚。
曹操歷史上多次屠城,這雖然是特殊歷史時期的做法,但是也確實太過分了,還有就是他對荀彧的態度,自己多年的老搭檔,就死在了自己的“設計”中,你說他奸不奸?
還有,他對戰敗者的女眷的處理,很多都納入自己囊下,對了,他曾俘虜過劉備的妻子,後來怎麼樣了,史書中也未見詳細描述。
還有殺孔融這件事,就是因為他討厭孔融這種自命不凡的名族舉止,這一點看說曹操英雄顯然也不合適。
《三國演義》中曹操充滿了算計和腹黑,倒是和他奸雄的氣質吻合。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非常歷害的人,為何被稱為奸雄?
奸雄二字其實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史記也各說法不一,西晉285年,陳壽完成了三國志這一部名著,130年後由裴松之整理完善做注,才基本上完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個評價是許邵給的。
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興人,最當時最有名的鑑賞家,無論是誰一經品題,身價百倍增長,相當於大學以上學歷,從此就可進入上流社會,曹操求他做評,可這個許劭就是不願意,這個曹操不太好評,曹操可能威協許邵,許邵一急之下說出了,以上奸雄的定義。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也有(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之說,曹操主要是董卓進京,看曹操有才,表操為驍騎校尉,不願連夜逃離,路過好友呂伯奢家,聽見磨刀聲,曹操情急之下殺了他一家,事後才知是原來人家是磨刀殺豬招待他的,曹知情後很後悔,人死也不能復生,說了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裡很悽涼。說不出的知味。
到演義上就有差異,就變成,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意義大變,從此曹操名聲大壞一直傳至於今,加上出身在宦官家庭,所以,奸賊,奸雄,英雄全憑個人意會,看站在什麼立場分析,魯迅先生曾講過曹操英雄,個人認為特別是官渡以少勝多,打敗幾倍於自己的強敵袁紹,統一了北方,觀蒼海之豪氣應是大英雄所為,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