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N次接觸
-
2 # 堯天舜地
明治維新是日本政治經濟體制的綜合改革,而洋務運動則是單純經濟體制改革,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和裝置,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
兩者不是一個概念。
清朝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戊戌變法,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相對來說,經濟體制改革比較簡單,無非向西方抄作業就可以,引進他們的技術和裝置,發展自己的經濟。
而歷來政治體制改革幾乎都是舉步維艱,國與國之間國情不同,政治環境不同,這個不是簡單抄作業就能完成的。因為政改會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一涉及政改往往會引發既得利益集團的牴觸對抗。日本非常好的處理了這個問題,解決了那些世襲大名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心甘情願放棄手中的特權,之後日本在取得一定改革成果後,又以購買的方式,從大名手中收購土地,再以租賃或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平民,這樣又解決了土地問題。民間牴觸西方工業,甚至老百姓認為織布機的聲音可以吸走人的靈魂,無人敢開設工廠,開設了卻招不到工人,於是政府出面興辦工廠,皇后公主率先去工廠工作做示範,打消了人們的恐懼,工廠穩定之後再以低價出售給個人,這樣又陸續完成了日本民族工業的形成。
從結果看,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成功。迅速完成了從封建農業社會向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蛻變。是世界範圍內少數的幾個改革成功的案例之一。
清朝的洋務運動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功,第一家鋼廠,第一家兵工廠,第一家船廠,第一家紡紗織布廠等等等等都是在那個時期完成的。和明治維新不同,清朝始終沒有完成政治體制改革,光緒激進的政改措施,導致了大量既得利益集團的集體反抗,導致改革最終失敗。
綜合對比看,清朝的改革只是向西方學了個皮毛,表面上看類似西方工業文明瞭,實質上還是老樣子。而日本則是全方面學習西方,不僅學習經濟,還學習政治,是全方位學習西方。
不知道有人知不知道福澤諭吉這個人,正是他提出“脫亞入歐”,深入學習西方,帶領日本走向工業文明,並最終成為發達國家。今天,一萬日元上面的肖像就是福澤諭吉。
-
3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因為明治維新是自上而下徹底的改革,無論是社會制度還是政治制度那是全方面的改革,而清朝的洋務運動就是簡單的引進軍工裝置。如果說明治維新是從裡到外的改革,那洋務運動就是皮了一層洋務的外衣而已,內部其實還是滿清的獨裁統治。
就拿政治制度來說吧,日本依照歐美國家設立了議會,人家這議會可不是個樣子貨,而是實打實的可以對日本政府進行監督的。日本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得透過議會審議,日本政府的任何政策要符合日本新制定的憲法,日本以前的各個特權階層被廢除,從此以後日本老百姓都是日本國民。為什麼日本人願意為了購買軍艦而捐出自己的存款?甚至還有日本少女出賣身體將換來的錢捐出去,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國民,他們願意為這個國家付出自己的一切。
想想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工商業的發展,商人不再是低人一等的角色,商業經濟迅速發展,銀行成立了數千家。可以說,日本從根上廢除了封建制度,全面的學習歐美的社會制度,甚至就連日本天皇也開始穿起了西服。整個日本上下是恨不得把歐美的那一套全搬過來,也就是面板沒法換,不然日本人能把自己的黃面板也改成歐美的白面板。
而洋務運動呢?有牽扯到任何政治方面的改革嗎?有任何關於社會制度的改革嗎?都沒有,整個大清朝依然是滿清貴族的大清朝。哪怕是滿漢之間也被人為的分成兩個部分,滿清八旗子弟依然是整個社會的特權階層,滿城依然是漢人的禁區,想進都進不去。
洋務運動說白了就是買、買、買,買軍艦,買軍事教官,然後圍繞著軍事產品又購買各種生產廠,無論是江南製造局還是安慶軍械所都是為軍事目的而服務。別看軍隊讓洋人來負責訓練,但是整個軍事的制度依然沒有改變,只不過是將一直封建式軍隊的刀劍換成了槍炮而已。
這樣說吧,明治維新之後,對日本國民來說,日本是所有日本人的日本。而對清朝來說,大清國依然是滿清統治者的大清,與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所以洋務運動自然不可能成功,自然也就無法與明治維新相比了。
-
4 # 青巖談書
青巖來答
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公元1840年,古老的中國被英華人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不久之後,中國被迫與英、法、俄、美等西方列強簽訂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條約。同一時期的日本還處於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一樣的封閉、一樣的落後。好景不長。就在十幾年以後的1853年,一支只有4艘軍艦組成美國艦隊,同樣以武力敲開了日本的大門。(由於這4艘軍艦通身黑漆,歷史上稱其為“黑船來航”。)1854年3月12日,德川幕府被迫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條約》,承諾開放通商口岸、允許美國在日本設立領事館、給予最惠國待遇等。相比於清政府的屈辱求和,日本的待遇不算悲慘,但也好不到那裡去。18世紀的西方列強就像一群嗜血的蒼蠅,追逐著利益蜂擁而至。在其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德川幕府先後與英、法、俄、德等國簽訂了一系列類似的“和親”條約。軟弱無能的德川幕府,很快成為民眾發洩不滿的物件。1958年4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宣佈引退,15歲的睦仁即位,此即為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天皇。隨同明治一同登上歷史舞臺的還有“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歷時30餘年的明治維新就此拉開了序幕。於此同時,大清帝國在經歷太平天國、捻軍之亂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洗禮後,一批有識之士(如恭親王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似乎意識到危機,開始嘗試改新祖宗之法,史稱“洋務運動”。今天我們就以日本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一下民治維新為什麼能比“洋務運動”取得更大的成功?殖產興業(經濟)
相對於明治維新的大刀闊斧,大清朝的洋務運動可謂舉步維艱。
由於清朝統治下的中國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國內說的算的還是那些身居京城抽著大煙的皇親國戚。他們堅持“自強之道不待外求,祖宗之法不可變,洋人教導聽不得”的荒拗之言,百般阻撓“洋務運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被罵做“賣國賊”的李鴻章為求自保,只能緩慢推進軍工、鐵路、電報、造船、紡織等近代工業的發展。在對民間資本的利用與發展上,清政府一直採取壓制和控制的辦法。以“官辦”“官商督辦”“官商合辦”的形式將所有企業牢牢控制在國家手中。由政府委派官吏掌管企業,生產的產品也將優先供應給國家,剩餘的部分才投向市場。沒有私營企業競爭,像這種衙門式的企業,效率低下的簡直令人髮指。比如從美國購入一支步槍需要白銀10兩,而江南製造總局的造槍成本為25兩,而天津機器局更是需要40兩。就這還沒考慮質量問題。清政府對於推動“洋務運動”缺乏統一的佈局與規劃。各個企業分屬於不同的洋務集團,在某種程度上,這些企業已經成為官員的私有財產。比如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張之洞就基本處於敵對狀態,不要說互相協作,只要不在背地裡互相下絆子就阿彌陀佛了。文化開明(教育)
睦仁天皇執政以後提出“求知識於世界”的口號,在全國大力推行義務教育。1872年8月,文部省頒佈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重要改革法令《學制》。《學制》對日本教育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個,普及初等教育和發展師範教育,效仿西方教育模式開設數學、地理、物理、化學等課程;第二,改革中等教育發展成人教育,為工業發展提供大批初級、高階技術人才;第三,重點建設高等學府,培養自己的高階管理人才與科技人才。在《學制》頒發的30年後,日本的教育經費超過國民總收入的2.5%,國內擁有各大中小學校超過3萬所,其中以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為首的綜合大學與各類專科學校超過118所。小學入學率超過95%,國家基本掃除文盲。反觀中國當時的教育制度依然是傳統的私塾、科舉制度。
雖然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派”領袖建立了福建馬尾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堂、廣州水師學堂、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高等學府,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卻對於學習西方的所謂天文、地理、算數、機械等雕蟲小技不屑一顧。他們最高理想仍然是“參加科舉、入朝做官”,只有那些考取功名無望的人才會“屈尊”報考那些被大家看不起的西式學府。沒有先進的教育與高素質人口就難以邁入工業化。僅僅從教育方面看,中日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富國強兵(軍事)明治政府上臺以後,一致認為“強兵”乃是“富國之本”。在此期間,日本國家財政始終給予軍備與軍隊建設最大的支援。1873年,明治政府頒佈《徵兵令》,取消了原來武士階層的軍事特權,施行普遍兵役制。《徵兵令》規定,凡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須服兵役及預備役,以最大限度保證兵員供應。1882年,北韓爆發“壬午兵變”,日本在與大清的角力中敗下陣來。之後,日本陸軍在未來3年時間裡,將軍力擴充至28個步兵聯隊、7個野炮聯隊、7個騎兵大隊、7個工兵大隊、7個輜重兵大隊,從而形成了日本最早的7個常備師團。1884年,北韓“甲申政變”中,日軍的圖謀再次被清朝挫敗。為此,日軍再度改革軍制並建立起具備緊急應戰和快速反應的徵兵體制。到了甲午戰爭爆發時,日軍已經擁有現役兵力6.5萬人,二線兵力25.6萬人規模,軍隊裝備也已完成制式化、現代化。對於海軍的建設,明治政府一直是不惜重金。為了趕超北洋艦隊,日本天皇帶頭“一天少吃一頓飯”號召民眾為海軍購艦、造艦集資籌款。日本的海軍力量就是在全日本百姓的支援下一天天的壯大起來,直到成為亞洲第一。相對而言,大清朝在軍事上根本談不上改革,所採取的舉動根本屬於換湯不換藥。
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也只是一個拿白銀堆起來唬人的“樣子貨”。陸軍則更加不堪,作為正規軍的八旗與綠營,雖然號稱“百萬雄獅”,但在剿滅太平天國、捻軍時,早以成了“常敗將軍”。而真正負責保土安民的反而是各省自行招募的地方武裝,即所謂的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河南的嵩武軍、東北練軍等等。英國遠東情報處對於日本陸軍的評價非常高,稱其為“裝備精良、組織完善、行動迅速,服從命令,鬥志高昂,隨時能戰。”“如果與中國軍隊比較,其差距就像19世紀的文明軍隊和中世紀的軍隊一樣。”如果把危難中的國家比喻成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那麼洋務運動最多隻能算是做了一下表面文章,輸了點液、吃了點藥。藥力一過,頑疾照舊。而明治維新則無疑是大動干戈的外科手術,看起來痛苦不堪實則卻是脫胎換骨。用“破而後立”來形容日本的明治維新,應該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你們說呢?
回覆列表
日本民族單一,且有善於學習別國長處的優良傳統。在中國唐朝興盛時,日本人就派出了遣唐使向中國學習習,而且也奠定了日本後期文化、教育、農業等等的基礎。日本至今仍未放棄漢字。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開始,提出口號"文明開化"要全盤向西方學習,他們不像中國的洋務運動只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且美曰其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反對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當時中國仍處滿清異族統治,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將動搖滿族統治,中國社會即充滿階級矛盾又充滿了民族矛盾。
日本很快地強大起來,北洋水師卻遭到了全軍覆滅,同時也標誌著中國的洋務運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