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進士列表
本列表依年號羅列明朝科舉考試進士金榜。
洪武[編輯]
洪武年間共舉辦科考6次,發榜7次,共取一甲21名、二甲223名、三甲686名,合930名,平均每科取士155人。
建文[編輯]
建文年間共舉辦科考1次,共取一甲3名、二甲37名、三甲70名,合110名,平均每科取士110人。
永樂[編輯]
永樂年間共舉辦科考8次,共取一甲24名、二甲495名、三甲1310名,合1829名,平均每科取士228.625人。
洪熙[編輯]
洪熙年間未舉行科考。
宣德[編輯]
宣德年間共舉辦科考3次,共取一甲9名、二甲105名、三甲186名,合300名,平均每科取士100人。
正統[編輯]
正統年間共舉辦科考5次,共取一甲15名、二甲220名、三甲413名,合648名,平均每科取士129.6人。
景泰[編輯]
景泰年間共舉辦科考2次,共取一甲6名、二甲204名、三甲340名,合550名,平均每科取士275人。
天順[編輯]
天順年間共舉辦科考3次,共取一甲9名、二甲222名、三甲466名,合697名,平均每科取士232.333人。
成化[編輯]
成化年間共舉辦科考8次,共取一甲24名、二甲755名、三甲1670名,合2449名,平均每科取士306.125人。
弘治[編輯]
弘治年間共舉辦科考6次,共取一甲18名、二甲560名、三甲1216名,合1794名,平均每科取士299人。
正德[編輯]
正德年間共舉辦科考5次,共取一甲15名、二甲570名、三甲1168名,合1753名,平均每科取士350.6人。
嘉靖[編輯]
嘉靖年間共舉辦科考15次,共取一甲45名、二甲1407名、三甲3469名,合4921名,平均每科取士328.067人。
隆慶[編輯]
隆慶年間共舉辦科考2次,共取一甲6名、二甲154名、三甲639名,合799名,平均每科取士399.5人。
萬曆[編輯]
萬曆年間共舉辦科考16次,共取一甲48名、二甲985名、三甲4050名,合5083名,平均每科取士317.688人。
泰昌[編輯]
泰昌年間未舉行科考。
天啟[編輯]
天啟年間共舉辦科考2次,共取一甲6名、二甲134名、三甲569名,合707名,平均每科取士353.5人。
崇禎[編輯]
崇禎年間共舉辦科考6次,共取一甲18名、二甲383名、三甲1595名,合1996名,平均每科取士332.667人。
明朝進士列表
本列表依年號羅列明朝科舉考試進士金榜。
洪武[編輯]
洪武年間共舉辦科考6次,發榜7次,共取一甲21名、二甲223名、三甲686名,合930名,平均每科取士155人。
洪武四年辛亥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7名,三甲100名,共120名)次年,明太祖下旨停科舉,十二年後(即洪武十七年)方重新恢復。洪武十八年乙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07名,三甲362名,共472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4名,三甲78名,共95名)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2名,三甲16名,共31名)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31名,三甲66名,共100名)洪武三十年丁丑科殿試金榜(春榜一甲3名,二甲13名,三甲35名,共51名;夏榜一甲3名,二甲29名,三甲29名,共61名;合一甲6名,二甲42名,三甲64名,共112名)本科三月殿試,中進士者皆為南方士子。明太祖將試官治罪,自閱試卷,取中六十一人,皆為北方人,並於六月廷試,取韓克忠為狀元。故本科共發兩榜,世稱“春夏榜”,也稱“南北榜”。建文[編輯]
建文年間共舉辦科考1次,共取一甲3名、二甲37名、三甲70名,合110名,平均每科取士110人。
建文二年庚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37名,三甲70名,共110名)永樂[編輯]
永樂年間共舉辦科考8次,共取一甲24名、二甲495名、三甲1310名,合1829名,平均每科取士228.625人。
永樂二年甲申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3名,三甲374名,共470名)永樂四年丙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65名,三甲151名,共219名)永樂九年辛卯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32名,三甲49名,共84名)本科於永樂七年(己丑年)會試後,因成祖前往北京巡狩,至永樂九年(辛卯年)三月方舉行廷試,故本科亦稱己丑科。永樂十年壬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39名,三甲64名,共106名)永樂十三年乙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53名,共351名)自本科起,會試改在北京舉行。永樂十六年戊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5名,三甲172名,共250名)永樂十九年辛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49名,三甲149名,共201名)永樂二十二年甲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47名,三甲98名,共148名)洪熙[編輯]
洪熙年間未舉行科考。
宣德[編輯]
宣德年間共舉辦科考3次,共取一甲9名、二甲105名、三甲186名,合300名,平均每科取士100人。
宣德二年丁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35名,三甲63名,共101名)宣德五年庚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35名,三甲62名,共100名)宣德八年癸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35名,三甲61名,共99名)正統[編輯]
正統年間共舉辦科考5次,共取一甲15名、二甲220名、三甲413名,合648名,平均每科取士129.6人。
正統元年丙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35名,三甲62名,共100名)正統四年己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35名,三甲61名,共99名)正統七年壬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0名,三甲96名,共149名)正統十年乙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0名,三甲97名,共150名)正統十三年戊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0名,三甲97名,共150名)景泰[編輯]
景泰年間共舉辦科考2次,共取一甲6名、二甲204名、三甲340名,合550名,平均每科取士275人。
景泰二年辛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5名,三甲123名,共201名)景泰五年甲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29名,三甲217名,共349名)天順[編輯]
天順年間共舉辦科考3次,共取一甲9名、二甲222名、三甲466名,合697名,平均每科取士232.333人。
天順元年丁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7名,三甲194名,共294名)天順四年庚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0名,三甲103名,共156名)天順八年甲申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5名,三甲169名,共247名)天順七年(1463年)癸未科會試,因試場焚燬,改至當年八月舉行,殿試也推遲至次年(甲申)三月。故本科也稱癸未科。成化[編輯]
成化年間共舉辦科考8次,共取一甲24名、二甲755名、三甲1670名,合2449名,平均每科取士306.125人。
成化二年丙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8名,三甲252名,共353名)成化五年己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5名,三甲169名,共247名)成化八年壬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8名,三甲169名,共250名)成化十一年乙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02名,共300名)成化十四年戊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10名,三甲237名,共350名)成化十七年辛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00名,共298名)成化二十年甲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4名,三甲203名,共300名)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10名,三甲238名,共351名)弘治[編輯]
弘治年間共舉辦科考6次,共取一甲18名、二甲560名、三甲1216名,合1794名,平均每科取士299人。
弘治三年庚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05名,共298名)弘治六年癸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05名,共298名)弘治九年丙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00名,共298名)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02名,共300名)弘治十五年壬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199名,共297名)弘治十八年乙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05名,共303名)正德[編輯]
正德年間共舉辦科考5次,共取一甲15名、二甲570名、三甲1168名,合1753名,平均每科取士350.6人。
正德三年戊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15名,三甲231名,共349名)正德六年辛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15名,三甲231名,共349名)正德九年甲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15名,三甲258名,共376名)正德十二年丁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15名,三甲231名,共349名)正德十六年辛巳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10名,三甲217名,共330名)本科於正德十五年(庚辰)舉行會試後,因明武宗南巡,未及舉行殿試;次年二月,武宗駕崩,至世宗即位後方得舉行殿試。故本科也稱庚辰科。嘉靖[編輯]
嘉靖年間共舉辦科考15次,共取一甲45名、二甲1407名、三甲3469名,合4921名,平均每科取士328.067人。
嘉靖二年癸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42名,三甲265名,共410名)嘉靖五年丙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08名,共301名)嘉靖八年己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25名,共323名)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80名,三甲233名,共316名)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27名,共325名)嘉靖十七年戊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22名,共320名)嘉靖二十年辛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05名,共298名)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3名,三甲216名,共312名)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08名,共301名)嘉靖二十九年庚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22名,共350名)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105名,三甲295名,共403名)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03名,共296名)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85名,三甲215名,共296名)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85名,三甲211名,共299名)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14名,共394名)隆慶[編輯]
隆慶年間共舉辦科考2次,共取一甲6名、二甲154名、三甲639名,合799名,平均每科取士399.5人。
隆慶二年戊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23名,共403名)隆慶五年辛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16名,共396名)萬曆[編輯]
萬曆年間共舉辦科考16次,共取一甲48名、二甲985名、三甲4050名,合5083名,平均每科取士317.688人。
萬曆二年甲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0名,三甲226名,共299名)萬曆五年丁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1名,共301名)萬曆八年庚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2名,共302名)萬曆十一年癸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71名,共341名)萬曆十四年丙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81名,共351名)萬曆十七年己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77名,共347名)萬曆二十年壬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4名,共304名)萬曆二十三年乙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4名,共304名)萬曆二十六年戊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32名,共292名)萬曆二十九年辛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1名,共301名)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8名,共308名)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38名,共298名)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2名,共302名)萬曆四十一年癸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74名,共344名)萬曆四十四年丙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74名,共344名)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75名,共345名)泰昌[編輯]
泰昌年間未舉行科考。
天啟[編輯]
天啟年間共舉辦科考2次,共取一甲6名、二甲134名、三甲569名,合707名,平均每科取士353.5人。
天啟二年壬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29名,共409名)天啟五年乙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0名,共300名)崇禎[編輯]
崇禎年間共舉辦科考6次,共取一甲18名、二甲383名、三甲1595名,合1996名,平均每科取士332.667人。
崇禎元年戊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83名,共353名)崇禎四年辛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79名,共349名)崇禎七年甲戌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2名,共302名)崇禎十年丁丑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41名,共301名)崇禎十三年庚辰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36名,共296名)崇禎十五年壬午科賜特用出身金榜(263名)崇禎十六年癸未科殿試金榜(一甲3名,二甲78名,三甲314名,共39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