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莓愛音樂
-
2 # 茶小西
歌劇是一種音樂、舞蹈、戲劇的綜合藝術形式。從十六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的舞臺上,湧現出許許多多的作曲家,他們以自己的天才和勤奮,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豐富和發展了歌劇藝術,創作了大量的劇目,構成了歌劇藝術發展的燦爛長河。
歌劇的音樂風格不僅在義大利戲劇中已見端倪,就是在新教聖詠中,在義大利牧歌中,在法國浮雕歌謠中,甚至在帕勒斯特里那的創作中,也都提出了重視歌劇的要求,使歌劇有意識地追求一種新的表現方法——力量的表現方法。因此歌劇這種新的題材把音樂和戲劇綜合起來了,戲劇性的音樂——歌劇,就這樣開始了歷史的征程。
在十八世紀的義大利,正歌劇非常流行。正歌劇適合宮廷貴族的藝術趣味,相應的題材大多是希臘神話或歷史故事,在形式上注重華麗的演唱技巧,音樂包含序曲、詠歎調、有伴奏的宣敘調、重唱、合唱等。正歌劇不僅盛行於義大利,而且還流傳歐洲其他的國家,德國、奧地利和法國的作曲家也常常採用義大利作家的指令碼寫作正歌劇,用義大利語演唱。德國作曲家的正歌劇《李納爾多》取材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詩人塔索的敘事詩《耶路撒冷的得救》,由義大利人羅西尼寫作歌詞。在歌劇中,詠歎調是最能體現主人公性格和思想感情的聲樂讀唱曲,相當於話劇中的獨白。這個時期的歌劇是歌唱史發展中的又一次實質性變革,使歌劇向成熟完善的高階段邁進。
歌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早在古典音樂領域中,人們已經對歌劇發生興趣,充滿迷惑與好奇。其實欣賞歌劇並不難,只要在心態上做調整即可,最基本的就是了解人聲也是一種樂器,和交響樂團裡的每種樂器一樣,是作曲家選擇來表示某種藝術概念的媒介。歌劇的佈景不一定很華麗,但卻幽雅聶人。
歌劇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成長充滿了高貴、華麗的氣息、場面的宏偉、史詩性詠唱,鑽石般的人生,變化絢麗。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與發展無疑是人類文明中的瑰寶。音樂是流動的建築,而歌劇是這座建築中最輝煌的大廳,它的人聲與器樂的超完美結合,是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相信歌劇將會在更多欣賞者的支援下不斷髮展完善,音樂家為我們留下的歌劇藝術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回覆列表
美聲 起源於17和18世紀義大利的強調自如、純淨、平穩的發聲與靈活和準確的聲樂技巧的歌劇唱法。 按字義講,“bel canto”即優美的歌唱,併兼有美麗的歌曲的含義。它不僅是一種發聲方法,還代表著一種演唱風格,一種聲樂學派,因之通常又可譯作美聲唱法、美聲學派。 美聲歌唱不同於其他歌唱方法的特點之一,是它採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頭位置較低的發聲方法,因而產生了一種明亮、豐滿、鬆弛、圓潤,而又具有一種金屬色彩的、富於共鳴的音質;其次是它注重句法連貫,聲音靈活,剛柔兼備,以柔為主的演唱風格。 美聲歌唱的創始人G.卡奇尼在他的《新音樂》的序言中介紹了這種演唱方法。繼而18世紀的P.F.託西、G.曼奇尼,19世紀的F.蘭佩蒂、M.加西亞等又著書作了詳細闡述。美聲唱法在演唱技術上的特點如下: 呼吸 要求有飽滿的氣息支援和靈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因此,排斥啜泣時的鎖骨部位的呼吸法和胸式呼吸法,主張胸腹混合式的橫膈膜呼吸法。美聲歌唱的格言是“誰懂得呼吸和吐字,誰就懂得歌唱”。正確的呼吸方法是良好發聲的基礎。 起音 美聲學派把輕鬆、明亮、準確、圓潤的起音,看作是正確發聲的關鍵,是調整氣息及喉頭狀態以及集中共鳴的最基本的手段。起音分軟起音和硬起音兩種,初學者宜以練軟起音為主,跳音練習也是一種很有益的練習,它實際上是一系列的起音,有利於鍛鍊呼吸支援、喉頭的積極配合和集中聲音的共鳴。良好的起音應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在良好起音基礎上的演唱,可以使聲音有彈性,有持久力,節約聲帶和體力消耗,延長演唱壽命。 聲區 聲區的統一是美聲歌唱訓練中的試金石,美聲唱法取得聲區統一的主要方法是:強調唱好各聲區間的“過渡音”,就是唱上行音階時,要把前一個聲區的最後3個半音,唱得稍帶下一個聲區的特徵(即虛些、假些、暗些);唱下行音階時,較高聲區的最後下行的3個半音,要唱得稍具有較低聲區的特徵(即實些、真些、亮些)。這樣逐漸的量變的過渡就可避免由於從這一聲區到另一聲區的突變而產生的破裂音。 聲音的連貫 是氣息流暢和喉頭穩定、共鳴良好的反映,又是美聲歌唱的旋律線條優美動人的主要特點。破壞聲音連貫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起音不準確,濫用滑音;聲區不統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出現破裂音;呼吸控制不佳,氣息逼緊;母音的共鳴部位的不統一〔特別是“窄”母音(i,e)和“寬”母音(a,o,u)之間的不統一〕等,都影響聲音的連貫。聲音的連貫首先是母音間的連貫。用發子音的部位來唱母音(特別是在高聲區)是造成聲音不連貫、不統一或“白聲”的原因之一。 音量 美聲學派注重追求圓潤、明亮、優美而抒情的音質,它的格言是“追求音質,音量自然會來”。它十分重視在一個單音上漸強漸弱的控制能力的訓練,這不僅是訓練呼吸控制和音量變化的能力,而且還可使聲音鬆弛富有彈性,音色有多樣變化,以豐富藝術表現力和促使聲區的統一。聲音的漸強漸弱主要是依靠氣息來控制,也就是要用呼吸而不是用喉部肌肉來調整音量變化。用有氣息支援的輕聲來唱高音也是獲得“頭聲”的良好途徑之一。 靈活性 用快速的音階、琶音、跳音或裝飾音練習,或用花腔的華採段來訓練歌唱者聲音的彈性和靈活性,是美聲學派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可以促進聲音鬆弛而富青春活力,有利於延長演唱壽命。 音質 明亮、豐富、圓潤而又具有金屬色彩、富於共鳴的特殊音質,是美聲歌唱的特徵之一。 人們往往從音質上來檢驗學派的正統性。良好的音質是良好的聲帶閉合、適度的氣息衝擊、適度的喉的低位置、適度的軟顎提起,喉部及咽部肌肉積極但又不僵硬、不緊張的配合,正確的舌位,鬆弛的下巴和口型,自然而美好的歌唱心理狀態等因素的綜合的協調一致的產物。理想的音質是既明亮又圓潤,既結實又鬆弛,即所謂“又明又暗”。 微顫 歌唱中正常的微顫應是每秒鐘6~7次,過快或過慢都會破壞聲音的連貫或造成不悅耳的音質。過慢的微顫又稱聲音“搖晃”,是喉頭壓得過低,過份追求聲音的“深度”或洪大音量所致;過快的微顫又稱聲音“碎抖”(亦稱“羊聲”),是下頜肌肉緊張和過於追求明亮或甚至“白聲”所致。歌唱中微顫的快慢又與歌曲內容及情緒有關,激動時快些,寧靜時慢些、平穩些,它又是一種強有力的藝術表現手段。 4個世紀以來,美聲歌唱的演唱風格、演唱技巧隨著時代、作品的發展而發展,至今仍盛行不衰。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始於中國二十世紀30年代得到廣泛的流傳。開始叫流行歌曲唱法,後來稱通俗唱法。 其特點是聲音自然,近似說話,中聲區使用真聲,高聲區一般使用假聲。很少使用共鳴,故音量較小。演唱時必須藉助電聲擴音器,演出形式以獨唱為主,常配以舞蹈動作、追求聲音自然甜美。感情細膩真實。 通俗唱法聲音的主要特點是完全用真聲唱,接近生活語言,輕柔自然。強調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時有意藉助電聲的音響製造氣氛,所以很注意話筒的使用方法和電聲效果。 通俗唱法以青年為中心,可以說是:寫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聽。 古己有之的那種通俗唱法,並非我們目前所指的典型意義的通俗唱法。現代通俗唱法,有兩個重要的特性,一是它風格樣式國標化;二是它與現代高科技電子技術結合。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政治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文化上的禁錮被解除,國門大開,首先是港臺通俗音樂一擁而進,形成熱潮。這決不僅僅是因為年輕人在經濟上的獨立,而是由於流行音樂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意願。 同時,一大批通俗歌手不斷湧現,並風格各異,五彩繽紛。通俗歌曲從此也受到了國家和人民以及音樂界的極大關注和重視。 藝術分類五花八門,流派同樣千差萬別。很多時候我們有藝術上的錯覺,以為天下功夫盡出少林,少林的和尚一定比青城山上的道士功夫好,有誰想過福建不起眼的林家也會有驚世駭俗的《葵花寶典》呢?美聲音樂是音樂,通俗音樂算不算音樂?怎麼能一葉瞕目?境由心生,喜歡的就是好音樂,任何一種藝術做得好都能做出內涵。恩雅世人皆知,她的音樂應該歸於何類?空靈、飄忽,可她僅僅有流行與縹緲嗎?她的歌聲裡還有流浪與遷徙,像一種訴說,在不少歌裡她還顯出堅強不屈的凱爾特人的特質,這些你聽出來了嗎?是的,很多人聽到的總是她有如囈語的表達、如夢似幻的意境,久而久之就以為恩雅不過如此,一個模式而已。恩雅的首張專輯面世至今已整整20年,這20年變化的是她的聲線、她的狀態,不變的是她的純淨與堅持,還有驕傲。如果恩雅沒有內涵,她何以風行世界這麼久?你要是喜歡,她就是高雅的,流行的高雅。你不能因為有人用恩雅的歌聲做了某次燭光晚宴的背景音樂,就將之定為淺俗與小資。 演唱者Susanna Thomas(蘇珊娜·托馬斯)是一位演唱歌劇的女高音。在這張專輯裡,她以美聲與通俗的完美融合,將這些海的日記演譯得有如Teana之聲。整張專輯將人聲的美、器樂的美、以及海浪拍岸、海鷗輕鳴等自然音效融為一體,既營造出海的遼闊、秀美和夢幻的意境,也傾訴出人們對海洋母親的深深依戀. Andrea Bocelli 2006年的新專輯《Amore》釋出了 他在這張錄音中以美聲方式演唱的這些旋律通俗易懂卻富有內涵.這張專輯的可聽性和曲目質量則都要超過前作,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波切俐憑藉其Teana之聲及超越流行和古典的歌喉,就一次次讓我們刮目相看.正歌劇(opera seria)——盛行於十七世紀的題材重大嚴肅、音樂風格崇高華麗 講求歌唱技巧的歌劇。 歌唱芭蕾劇(opera-ballet)——十七、十八世紀盛行於法國的歌唱與舞蹈並重的體裁。 喜歌劇(opera buffa)——又稱“諧歌劇”,和正歌劇相對力的歌劇種類。 盛行於十八世紀。題材取自日常生活。音樂風格輕快幽默。 大歌劇(grand opera)——盛行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多采用歷史題材,具有史詩性 音樂風格華麗恢宏,場面較一般歌劇大,常常插入芭蕾舞。 輕歌劇(operetta)——又稱小歌劇,盛行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常常有對白, 音樂風格輕快幽默,有時又比較抒情。 樂劇(music drama)——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瓦格納對自己歌劇作品的稱謂。 他以此來表示他對樂隊以及戲劇、舞臺設計等因素的高度重視,強調歌劇的 “綜合藝術”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樣把歌唱放在首要位置。 音樂劇(musical comedy)——音樂劇,也稱作“音樂喜劇”。或者更確切地稱為 “美國音樂劇”。十九世紀末發源於美國百老匯(Broadway)。美國紐約的娛樂中心, 戲劇活動的重要陣地)。內容從輕鬆幽默的到嚴肅深刻的都有,但常常與現實生活 有密切的聯絡,音樂風格較為通俗,有時是融合了嚴肅和通俗音樂風格的混合體。 歌劇——清唱劇(opera-oratorio)——將歌劇和清唱劇(包括獨唱、合唱和樂隊的 一種古老的音樂體裁,與歌劇不用之處是靜態的表演方式——演員沒有戲劇性的動作, 並且以宗教題材為主要內容)題材混合而成的體裁,近代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對自己的作品《俄狄普斯王》的稱謂。 …… 除了以上的型別,還有巴羅克歌劇(Baroque Opera),古典主義歌劇(Classical Opera),浪漫主義歌劇(Romantic Opera),民族主義歌劇(Nationalist Opera), 真實主義歌劇(Verismo Opera),印象主義歌劇(Impressionistic Opera) 表現主義歌劇(Eepressionist Opera)等型別 在實際作品中,歌劇的型別常常是混合的,因此有些作品不能簡單的歸與某一種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