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傳統美食,你去品嚐,就覺得不外如此,並不那麼好吃。 首先排除偷工減料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呢?
2
回覆列表
  • 1 # 璇墨香盡

    這個 只能說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 物質生活水平提高 使我們對於吃的來說越來越挑剔 傳統美食說白了就是當時社會比較受大眾歡迎的食品 注意是當時而不是現在 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所以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 所謂的傳統美食並沒有什麼感覺了 只能說傳統美食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種文化遺產 是一種符號了 (說的不對勿噴 謝謝)

  • 2 # 逗比的人生666

    生活水平提高了,曾經只有到特定時間才能吃到的美食,現在什麼時候想吃,在哪都能吃到。吃的時候失去了原有的氛圍和心態。再加上嘴巴也越來越刁,對吃食也越來越挑剔。所以,不是美食的味道變得不行了,是吃的人的心態,吃的氛圍變了!

    這是這幾天朋友做的月餅,離中秋還有四個多月,因為想吃了,然後就做了吃了。傳統中秋佳節的標配變成了日常的小零嘴。

  • 3 # 啞巴美食家

    吃到覺得好吃的美食會有幸福感,幸福感的來源是味覺得到了滿足,很多傳統美食現在覺得不好吃了,無非就是因為它們已經無法給現在的人帶來足夠的味覺滿足了。

    我們先舉個例子來說,在很久很久之前糖在很多國家都是一種奢侈品,那個時候只有很富有的人家的小孩子才能有甜食吃,一些富庶的地區的飲食口味也是偏甜的,那個時候有一顆最簡單的甜味糖果吃就是十分幸福的事了,我想表達的很多傳統美食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

    再拿之前備受嫌棄的五仁月餅來說吧,在幾十年前那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因為那個時候物質沒有現在豐富,更沒有滿大街的各式甜點、糕點店鋪,正因為能獲得的太有限了,所以就倍加珍惜。如今我們的生活並不缺乏食物,新的食物也一直在出現,從幾年前的馬卡龍,再到前陣子的網紅“髒髒包”等等。

    很多傳統美食大多是為了節日誕生的,人們在團聚、歡慶的時刻才捨得製作那些在當時很珍貴的食物,所以當時的人們會覺得很美味。而當一切都唾手可得的時候,類似元宵、粽子這樣的食物變得家常,隨著物質的豐富、生活變得優渥,這些已經司空見慣的傳統美食就難以提供足夠的味覺滿足和幸福感了,現在這些節日裡的傳統美食更多的是人們的一種文化傳承、一種家的思念。

  • 4 # 蘭得自由

    今天談的傳統美食僅限北京,有時候帶外地朋友吃老北京的傳統美食,經常會在餐後收到如此評價:也不過如此嘛。我也就笑笑不說話了,姐花錢請你吃北京小吃,不領情就罷了,還說我們的小吃不過如此。好吧,接下來就盤點一下,他們口中不過如此的傳統小吃。

    1、豆汁兒焦圈

    豆汁色澤灰綠,通體就是正宗的泔水味道。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老北京的早餐就是豆汁焦圈,民間有個說法:不喝豆汁算不上北京人。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豆汁的味道,只有常喝的老北京人才能慢慢體會出其中的絕妙滋味。抿一口豆汁,咬一口焦圈,再來上點兒芥菜疙瘩絲,淋上花椒油、麻油或辣油。當然少數異地朋友也喜歡這樣的味道。要知道,這可是當年老佛爺的心頭愛!

    2、灌腸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分為兩種,一種為大灌腸, 另一種叫小灌腸。在吃的時候必須用牙籤扎著吃,深受北京人民的喜歡。

    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大腸灌製進澱粉、碎肉製成的,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灌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澱粉加上紅曲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灌腸講究用豬大腸中練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腸聞起來總有一股豬大腸的特殊味道。

    3、麵茶

    麵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

    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

    4、炒肝

    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

    5、麻豆腐

    麻豆腐和豆汁一樣,相傳早在明代初期就已成為北京城的專屬民間特產。

    炒麻豆腐要用羊油、黃醬加上黃豆芽或青豆芽以及雪裡蕻要炒至黏黏糊糊的,呈灰綠色,炒好後,將炸好的紅辣椒油潑在上邊即成,呈紅、綠、黃色,口感香醇味厚,酸鹹適口,別有風味。

    6、芥末墩兒

    北京傳統風味小菜。老北京失傳的點心和菜餚很多,但芥末墩兒依然儲存了下來。芥茉墩兒是地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講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兒。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吃得油膩,換換口味,芥茉墩最好不過了,清爽、利口。如果受不了芥末的辛辣,著實會敬而遠之。

  • 5 # 昆明吃喝玩樂生活圈

    馬上要到端午節了,鋪天蓋地都是粽子的資訊,一個超市要5月底還沒粽子賣,那就證明它跟不上時代。

    雖然弘揚傳統文化挺好,但講真,真的覺得粽子不過如此,就是米飯加肉或者豆沙、糖之類的包葦葉裡一蒸就完事兒,跟平時吃的飯糰也沒有多大的區別。

    可能對粽子的感覺一般是因為在我老家,端午節吃的不是粽子,而是草藥。

    小時候在電視裡看到別人吃粽子,覺得那肯定是世上最美的味道,因為我們縣裡雖然有賣的,但價格都貴,小時候窮,買不起,後來買得起了,覺得還是家鄉的草藥好吃。

    說到這裡,就安利一下老家的端午節吧。

    老家在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一個直接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地方,所以有很多習俗和觀念跟外面的很不一樣。

    說寧蒗大家可能不太不熟悉,但瀘沽湖很多人都不陌生。寧蒗便是瀘沽湖所在的縣,少數民族聚居地,一個窮到極致也美到極致的地方。

    這裡的端午節吃的就不是粽子,而是中草藥!

    治病嗎?不是!

    我們是當菜吃

    還沒到端午,大街上草藥市場已熱鬧非凡了。

    成百上千種草藥,從小生長在此,我也大半認不清。

    端午節當天更是人山藥海。

    但沒一個粽子。

    寧蒗是個多山的地方,氣候也極為奇葩,什麼寒帶、熱帶、亞熱帶都能在這裡尋到,地處偏遠山區,無任何工業汙染,因此,奇花異草也就遍地都是。

    中草藥的種類那自然就不用說了,可能專寫寧蒗的草藥也能寫本《本草綱目》了。

    不說別的,就說端午吃的這些吧,接下來的這些你都能認清,可能你就是民間李時珍了。下面的九張圖,表示,除了中間的土瓜外,別的都不認識。

    眼都看花,但依然分不清什麼是什麼。

    具體的吃法就是跟豬肉一起燉了吃。

    出鍋時滿屋飄香,藥香、肉香溢於言表。

    恨不得連最後的湯都全部喝掉。

    感興趣的端午可以去體驗一番。

    去了之後,可能你也覺得粽子不過如此了。

  • 6 # 樂爸烘焙

    雖然弘揚傳統文化挺好,但講真,真的覺得粽子不過如此,就是米飯加肉或者豆沙、糖之類的包葦葉裡一蒸就完事兒,跟平時吃的飯糰也沒有多大的區別。

    可能對粽子的感覺一般是因為在我老家,端午節吃的不是粽子,而是草藥。

    小時候在電視裡看到別人吃粽子,覺得那肯定是世上最美的味道,因為我們縣裡雖然有賣的,但價格都貴,小時候窮,買不起,後來買得起了,覺得還是家鄉的草藥好吃。

    說到這裡,就安利一下老家的端午節吧。

    老家在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一個直接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地方,所以有很多習俗和觀念跟外面的很不一樣。

    說寧蒗大家可能不太不熟悉,但瀘沽湖很多人都不陌生。寧蒗便是瀘沽湖所在的縣,少數民族聚居地,一個窮到極致也美到極致的地方。

    今天談的傳統美食僅限北京,有時候帶外地朋友吃老北京的傳統美食,經常會在餐後收到如此評價:也不過如此嘛。我也就笑笑不說話了,姐花錢請你吃北京小吃,不領情就罷了,還說我們的小吃不過如此。好吧,接下來就盤點一下,他們口中不過如此的傳統小吃。

    1、豆汁兒焦圈

    豆汁色澤灰綠,通體就是正宗的泔水味道。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老北京的早餐就是豆汁焦圈,民間有個說法:不喝豆汁算不上北京人。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豆汁的味道,只有常喝的老北京人才能慢慢體會出其中的絕妙滋味。抿一口豆汁,咬一口焦圈,再來上點兒芥菜疙瘩絲,淋上花椒油、麻油或辣油。當然少數異地朋友也喜歡這樣的味道。要知道,這可是當年老佛爺的心頭愛!

    2、灌腸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分為兩種,一種為大灌腸, 另一種叫小灌腸。在吃的時候必須用牙籤扎著吃,深受北京人民的喜歡。

    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大腸灌製進澱粉、碎肉製成的,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灌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澱粉加上紅曲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灌腸講究用豬大腸中練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腸聞起來總有一股豬大腸的特殊味道。

    3、麵茶

    麵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

    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

    4、炒肝

    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

    5、麻豆腐

    麻豆腐和豆汁一樣,相傳早在明代初期就已成為北京城的專屬民間特產。

    炒麻豆腐要用羊油、黃醬加上黃豆芽或青豆芽以及雪裡蕻要炒至黏黏糊糊的,呈灰綠色,炒好後,將炸好的紅辣椒油潑在上邊即成,呈紅、綠、黃色,口感香醇味厚,酸鹹適口,別有風味。

    6、芥末墩兒

    北京傳統風味小菜。老北京失傳的點心和菜餚很多,但芥末墩兒依然儲存了下來。芥茉墩兒是地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講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兒。

    但是,僅僅這個因素還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有人覺得傳統美食口味一般都原因,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人們會出現這樣的判斷呢?

    突然想到一個故事。

    話說朱元璋幼時家貧,經常吃不上一頓飽飯,父親為了不至於給他餓死,便送朱元璋去廟裡當了和尚。誰知廟裡和尚們等級森嚴,規矩頗多,小朱元璋除了天天干活之外仍是忍飢挨餓,無奈之下,只有去寺外化緣為生。

    說是化緣卻和乞討無異,況且偏逢末世,家家都無餘糧,朱元璋連著幾日粒米未進,早已餓得飢腸轆轆,舉步艱難了。

    也是命不該絕,路遇一富家辦喜事,掌灶廚子見到餓得奄奄一息瘦骨嶙峋的朱元璋,突發憐憫之心,趁主人不在,忙將殘羹剩飯和青菜豆腐燴在一起端給了快餓死的小乞丐。

    朱元璋餓得狠了,也來不及細看只顧得風捲殘雲般狼吞虎嚥,吃飽之後仍然意猶未盡,忙問廚子這是什麼菜,居然如此好吃。

    廚子也是個妙人,估計不忍小乞丐發覺因吃了別人剩飯而自慚形穢,便隨口就給安了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名號。

    珍珠指的是白色的米飯粒,翡翠既青菜,白玉就是豆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2002年韓日世界盃是最失敗的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