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哨兵小虎

    崤山小虎第149條回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京觀”、“坑殺”等詞。在戰爭中,死亡士兵的屍體多是由勝利一方來處置,或者名曰“打掃戰場”。

    下面,小虎就來談談從古到今,戰爭中死亡士兵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一、從春秋便有史載的“京觀”。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97年,楚軍在邲(今河南武陟東南)戰勝晉軍,大夫潘黨勸楚莊王曰:

    “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

    但是遭到了楚莊王的反對。後世西晉杜預注曰:

    “積屍封土其上,謂之京觀。”

    (“京觀”其實就是勝利者一方把戰敗者一方的屍體用堆積起來,築成“金字塔”,也就是積屍成臺,再用土封臺,用以表彰戰勝者的功績,其實是非常殘忍的一件事。)

    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上,“京觀”這種現象還是很多的。後世也曾多有出現,《三國志》、《舊唐書》、《元史·太祖記》等都有關於“京觀”的記載。

    現在在廣西鹿寨還有一處“京觀”摩崖。

    在南通還有一處紀念明軍抗倭的“京觀”,晚清最後一位狀元張騫出資建亭,以示紀念。

    二、古以有之的“坑殺”。

    最有名的要數“長平之戰”,戰國名將白起坑殺40萬趙軍,導致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也使得秦始皇能夠加速統一中國。

    而“焚書坑儒”,則是實實在在由秦始皇對文人的迫害,雖然有別於戰爭,但這種處裡戰敗方的手法卻也從此“名留青史”。

    三、屍體沉江。

    宋朝時有“崖山海戰”,抗戰時有日軍將我南京軍民“屍體塞江”。……

    勝利者一方把失敗者的屍體投進江河,曹操還有“投鞭斷流”的一說,只不過形容的兵多將廣而已。

    四、就地焚燒。

    從古到今,為了防止屍體導致瘟疫傳播,燒掉戰敗者的屍體是勝利者或者普通民眾的普遍作法。

    五、就地掩埋。

    這一般是對戰勝者方死亡的屍體才會有的待遇。條件好的還會有個墓碑,以示紀念,條件不好的就是亂葬崗。

    總之,戰爭是殘忍的,勝利者對待失敗者的方式也是多樣的。

    題外話:還記得志願軍忠烈回國的訊息嗎?讓我們緬懷先烈,感謝他們的犧牲為我們帶來的和平。

  • 2 # 武器裝備秀

    進攻作戰中,己方士兵的屍體,有條件的情況下會用運輸車拉到後方統一處理。換下殘破汙損的軍裝,穿上新軍裝。遺體一般血汙較多,大都會清理乾淨。最後一步是補全殘肢並上妝。戰場上沒有條件為所有士兵找到全部肢體,因此運回來的往往殘破不全。不管殘破成什麼樣子,都會盡量讓他們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走完最後一程。

    缺四肢的就用假肢補上,有的只剩頭部和四肢,這樣就需要用填充物做軀幹。還有很多頭部嚴重變形計程車兵,這就需要化妝師先填充成一個大致完整的頭部,然後再清理上妝。這個工作壓力很大,因為每天都要接收大量戰士的遺體,各種讓人不忍直視的慘狀會給這些工作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影響。

    最痛苦的是有些戰鬥中的戰士倒在了敵人的火力封鎖範圍內,等到花幾條人命把遺體搶回來之後,已經嚴重腐爛。很多情況下,前去背遺體計程車兵一把抓下去,遺體的胳膊連同皮肉一起掉下來,腐爛到根本沒法背。這時候只能儘量揹回來烈士的遺骨。

    在後方處理遺體雖然說相對比較安全,但仍有意外發生,戰事緊急的時候,無法按照最全的流程進行處理,只能簡單清理之後進行火化。忙中出錯的時候,經常出現戰士衣袋裡的手雷被一同放入火化爐,造成一定傷亡。

    儘管如此,戰場上讓戰友的遺體迴歸國土仍然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很多時候為了搶回一具遺體,又要多搭上幾條人命。但這是值得的,試想一下如果你看到戰友戰死之後,被隨意拋棄在戰場上,你還會拼命戰鬥嗎?

  • 3 # 迷彩派軍事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別的國家不太清楚,但是解放軍對待陣亡士兵的遺體,一般是想方設法帶走,然後再進行處理火化,然後埋葬在烈士陵園之內。如果是因為戰鬥激烈等原因沒有辦法帶走的,則是就地埋葬,然後坐上標記,等戰鬥勝利了再進行收斂。

    後面的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在抗美援朝時期比較常見,近年來志願軍烈士遺骸陸續歸國的事情就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點。而這是因為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部隊多是以運動戰為主,部隊機動性較大,所以根本無法處理大量的烈士遺體。在當時,有一部分烈士遺體經過處理之後,直接埋葬在北韓的烈士陵園之中。而團級以上或者一級戰鬥英雄的遺體,則是運輸回國內,安葬在烈士陵園之中的。

    到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期,由於中方主要是進行的陣地防禦任務,所以戰士在犧牲之後一般是送到後方進行處理,然後進行火化,最後埋葬在烈士陵園之內。對於參加出擊拔點任務犧牲的戰士,最後戰鬥結束時,不論如何也會帶到己方陣地上。然後經過處理後,在進行火化、然後安葬。曾經有過這樣的例子有的戰士為了帶回烈士的遺體,不幸被敵人的炮火擊中而犧牲。對於那些實在沒有辦法帶回遺體的,也會將烈士的遺骨帶回來。

    而烈士遺體在後方處理時也需要很大的考驗,因為有些遺體被帶回來時都是用袋子裝回來的——已經被炸稱碎塊。而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對其進行分辨,然後清理入殮……

  • 4 # 國平軍史

    戰爭,就是殺戮,是殘暴的武裝鬥爭,是國家、民族、集團、組織之間採取暴力手段,相互攻擊對方,以達成政治、經濟、領土等目標的軍事行為。

    由於戰爭是極端的行為,人類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有無法統計的人死於暴力,有戰爭,就有人員傷亡,這是無法避免的。

    通常發生戰爭時,必然有人戰死,那麼陣亡官兵的屍體該如何處置,許多人想到了“馬革裹屍還”,沒錯這確實是古代征戰將士死亡後,不忍自己的戰友拋屍荒野,所以遺體被套上裹屍布或動物皮囊做的袋子,送回本國或老家的一種方式,是己方對陣亡將士的尊重,以及對死者家屬的體恤。

    古時醫學不發達,大批將士戰死沙場,屍體倘若得不到及時處理,有暴發瘟疫之虞,所以“挖坑埋屍”,既能讓死者入土為安,又能避免瘟疫的集中爆發,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焚燒屍體”,這也是戰場上非常見的處理戰死官兵的一種方式,在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就常採取這種方式,將死者的骨灰放入壇內,送到國內家屬手中。

    “通知家屬認屍”,古時戰爭結束,會有專人負責清點名單,通知死者家屬,前來認領屍體,陣亡將士的屍體,就由家屬負責處理,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拋屍荒野”,事實上這稱不上是對屍體的處理,但此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當下的戰爭中,兵敗如山倒的一方,逃命都來不及,就沒有閒心來處理己方陣亡官兵的屍體了,這是客觀存在的。

    “築京觀”,就是將敵軍屍體堆積成類似於金字塔一樣的墳冢,是古時用來彰顯武功、震懾敵軍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其泯滅人性的做法確實讓人不寒而慄。

    東漢名將皇甫嵩為了鎮壓黃巾起義,用十萬敵軍人頭所築成“京觀”,讓皇甫嵩擁有了大屠夫的稱號;鄧艾滅蜀國後就築京觀;隋煬帝攻打高句麗失敗後,隋軍屍體被高句麗築京觀等,這些都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築京觀”。

  • 5 # 薩沙

    要看是什麼國家,也要看是什麼年代。

    在中越戰爭期間,犧牲的解放軍戰士的遺體,基本不惜一切代價帶回後方。

    即便在大戰中,一些戰士犧牲在越南領土上,也要用盡方法帶回。

    回到後方後,首先對遺體進行清洗,縫合。

    如果缺胳膊少腿的還需要用假肢,然後就是穿衣,化妝,拍照。

    進行簡單的儀式,敬菸敬酒,然後火化。

    摘錄一段吧:

    軍醫趙其法: 我在整容洗消組,搞醫的幹這事還頂得住,戰士們怕,給他們講,前方將士把生命都獻出來了,我們做點工作還怕什麼。洗消,用清水清洗,用新毛巾擦乾淨,把傷口縫合,傷口大的填塞,胸腹腔流出來的送回去。

    有的臭了,白天從陣上送不下來。戴口罩處理,防毒面具不行,好象隔絕了,從感情上對不起烈士。同志們乾得很認真,給穿褲頭,襯衣,鞋襪,新軍裝,解放帽,有領章帽徽。

    人軟的少,八小時就硬了,襯衣從後面剪開,套上去。烈士的鬍子不好刮,肉鬆,刮不下來,用手指繃緊刮。刮完打粉,描眉,口紅。多數睜著眼睛,給他合上。缺少肢體的補上去,移交下來的假腿,左右腿都有,長短能變,照完相包裹時再取開。胸腹腔炸壞的用棉花紗布填塞,用繃帶纏住。

    臉整不好就算了,儘量用石膏補,把臉用布遮起來。7月份,有個炮傷的胸腔腹腔炸開,彈片在身上一層,內腔臟器都出來了,捧著把腸子塞進去。我戴著口罩,吐了。把臟器復位,用棉花塞滿,裹緊。每次心情都很沉痛。

    民工和少數民族烈士不送這兒。在陵園埋葬。烈士的衣服、幹部穿幹部服,戰士穿戰士服,待遇不變,該咋辦就咋辦。最後用白布裹,一丈二三,豎著鋪,烈士也豎著放,兩邊卷,兩頭折過去,用白布條紮好。

  • 6 # 諸葛小徹

    戰爭自古以來都是充滿著鮮血和淚水的,死亡永遠伴隨在戰爭左右,那麼古往今來那些不幸戰死沙場的戰士們的遺體也就是屍體是怎麼處理的呢?在古代,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粗暴:挖個坑埋了,甚至還有出現將屍體堆起來外部覆土造臺以供統治者彰顯戰績這樣操作。但是現代的戰爭,屍體處理就會比較複雜了。海軍之前很多是海葬。陸軍將會接戰士遺體回家。

    在戰場上有資格打掃戰場的往往都是勝利者,而在古代為了避免出現瘟疫傳播,屍體往往是埋在地下的,甚至有時候戰俘太多也是直接坑殺也就是活埋了。而海軍方面,瘟疫問題更加致命,在小小的船上如果爆發瘟疫有可能上到船長下到水手全部染病,嚴重情況下可能造成全是死人的幽靈船出現。而且因為船上也沒法妥善保管屍體,所以這些屍體往往是直接海葬的,直到二戰美國的海軍也還在用海葬這個方法處理陣亡將士。

    而在陸軍,說實話敵人的大口徑火炮打下來往往連個全屍都沒了,這種找不到屍體或者屍體不完整認不出來的往往被記為失蹤。而有屍體的往往也不一定能回家在法國的諾曼底就有這樣的一個公墓,這個公墓內全是當初在諾曼底海灘陣亡的美軍士兵,這也是整個歐洲最大的一個美軍公墓。所以有時候士兵也會被安葬在異國他鄉。

    總而言之屍體的處理往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

  • 7 # 兵說

    戰爭總是避免不了傷亡。在冷兵器時代,一場大戰過後,往往橫屍遍野,如果戰勝的一方不去處理這些屍體,士兵屍體就會腐爛,從而滋生病毒爆發瘟疫,所以這時候戰勝方會處理這些屍體,他們通常選擇挖坑掩埋或者將屍體堆在一起然後一把火燒掉。

    士兵客死異鄉是算是最大的悲哀了,所以在遠方作戰計程車兵不幸戰死,戰友都會收其遺體,然後再拖人帶回家鄉,當然很多時候此舉並不現實,這時候只好將戰友的骨灰帶回去。在戰亂時期,其實士兵的骨灰能被帶回家鄉已經算是很好的待遇了,更多時候很多陣亡士兵都是被就地掩埋。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後期日軍傷亡越來越大,再加上資源緊缺,士兵骨灰都不能保證運回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改變了運輸標準,陣亡的普通士兵只能將手臂或者手指火化運回國,當日本兵的親人等著骨灰供奉,收到的卻是一小瓶指頭骨灰,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這也許就是侵略者的報應吧。

    如今無論是哪個國家,對己方士兵的遺體都是非常重視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都會將士兵遺體統一運輸到後方處理,運回來的遺體往往殘敗不堪,這時候就得考驗入殮師的技術了。總之,不管遺體殘敗成什麼樣,入殮師都會讓他們作為完整的人走完最後一程。

    誰也不願意看到戰友的屍體被隨意拋棄在戰場上,有時候士兵為了搶回一具戰友遺體,往往搭上更多人命,即使這樣,也很值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律流程是實質重於形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