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炒米視角

    這個問題以前回答《雍正王朝》裡“追比國庫欠款”的時候,也有很多粉絲問到過,我也解釋過。不過還有很多粉絲認為我寫錯字了,是“追逼”。

    的確“追比”裡面又“追逼”的意思,但它是一個特定的“專有名詞”。

    古代用於朝廷或者官府限令底下差役去辦理某件差事,並且約定相應完成的期限和完成程度,但是到了期限尚未完成的,官府可以加以如仗責、監禁等懲罰措施予以繼續追逼完成差事。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其實是學過這個詞的,只是很多人忘記了。

    在《聊齋志異》的《促織(蟋蟀)》裡有一段話。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於款。宰嚴限追比,旬餘,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

    其實從這段話裡就可以看出來,“追比”的結果是“10天內沒有交上合格的促織,被打了100杖,兩腿之間膿血都流出來了,這樣就更不能去抓促織了,只能想著自殺。”

    所以“追比”一定是官府行為,而且一定是帶有懲罰措施的官府行為。

    《雍正王朝》裡雖然用了“追比”一詞,表示了康熙的重視程度和嚴格措施,但是根本無法真正做到“追比”。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負責“追比國庫欠款”,實際上目的也是限期那些問戶部國庫借錢的人在一定期限內還清欠款。

    但是古人是“刑不上大夫”,所以針對欠款的人,的確很難用到懲罰措施。所以田文鏡在民間基層的那一套,就完全行不通了。反而是田文鏡被十阿哥當街差點打死,原因很簡單,田文鏡級別不夠,不但不能打十阿哥,反而他打田文鏡,田文鏡不能還手。

    不能打,那就只能羞辱斯文。所以老狀元欠一兩銀子,被田文鏡逼的差點上吊。最後這反而成為攻擊田文鏡的理由。

    最後康熙不得不自己出面收拾爛攤子,事實上從一開始他就意料到這個結局了。

  • 2 # 耕讀醬酒公社

    追字好理解,題主有疑惑的應該是這個“比”字,那是因為古代收租收稅是有個賬本的,多年延期不繳的也會有個賬本記著,追比就是比著這個賬本去要錢,要回賬本上不足的數,夠了才能銷賬,“比”是追的根據。

    PS:怎麼老有一些人不好好答題,大段大段的去複製引用,答不對題啊。

  • 3 # 人傑山嶺

    追比一詞,起源古代。舊時政府部門對於下級以時間限制,讓其完成一定任務,如破案、追繳、工程完工、徵兵、徵稅、徵糧等。如果下級不能於一定期限內完成,將受到懲罰,如杖責、監禁 等,處罰後還得繼續完成以上的任務,這就叫追比。

    《雍正王朝》中的追比國庫欠款一事,反映了有關辦案單位人員沒有完成預訂期限內的追款任務,應受到既定處罰,然後還不得不繼續辦案。國庫欠款事關重大,影響著統治階級的經濟來源,即使在今天,也同樣是大事。在古代若此案不能完成,恐怕烏紗帽是保不住了,搞不好得革職查

    這個事看起來挺倒黴的,費力不討好,還得捱打,擱誰誰來氣。但是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來說,擁有一套嚴格、法治、正規的官僚法制體系,是必須的。只有給下級單位以適當的較高壓力,才可能促成許多政令的推行與完成,雖說不近人情,但對古代的社會來說,這是不可或缺的。

  • 4 # 筆尖君子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每個字、每個詞都有其特殊含義,不是隨便亂使用的。上述所說“追比”更不是隨便亂用的,一旦用到“追比”這個詞,則說明事情情勢危急,不得不做。而對於《雍正王朝》為啥要用“追比”,我認為應當全面分析,不能片面只看一點。

    第一,何謂“追比”?必須理解弄清楚

    “追比”在古代指官府命令吏役辦事,如果不能按期限完成,就要受到一定懲罰。如果是朝廷直接下達“追比”命令,則說明情勢危急,事關重大,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

    第二,《雍正王朝》下達追比國庫欠款前的背景

    要想弄明白為啥用“追比”,首先得弄明白追比國庫欠款前的背景,即追比欠款的原因。當時康熙要對西北用兵和撥款賑災,不料發現國庫空虛,一兩銀子都沒有,朝廷不光沒有錢反而還欠著江南地方的錢,這讓康熙大為惱火。

    於是,經過一番詳查發現國庫的銀兩一部分被皇親國戚、阿哥們借走沒有還,一部分被地方官員貪汙沒有上繳稅銀。面對西北軍情緊急急需拿錢用兵和全國賑災,康熙一怒之下這才下令“追比”國庫欠款。

    第三,何人能堪此重任,追比欠款?

    康熙發現這一情況後,痛定思痛,覺得大清之患不在西北,而在於朝廷內部,是吏治出了問題,可當時康熙已經年老力衰,又加上常年忙於八子奪嫡和朋黨之爭消耗了康熙大部分精力,面對吏治腐敗康熙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寄希望於後世之君。

    康熙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讓老四雍親王胤禛辦理此事,藉此事也是對是否傳位於雍正做最後的考察,最終雍正不負所望,成功追回國庫欠款,為康熙晚年解決一大難題。

    經過仔細品讀不難發現,康熙下達“追比”命令,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想培養雍正,鍛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為傳位做最後的考察與鋪墊。

  • 5 # 阿塏侃史

    《雍正王朝》中,經常會提到“追比國庫欠款”的臺詞。那麼,國庫欠款為什麼用追比這個動詞呢?它究竟想準確地表達什麼意思呢?

    因為落下虧空,向國庫借款,這樣就產生了國庫欠款。

    國庫的銀子是為國家服務的,國家太平時節,庫銀就是個數字。而一旦國家到了賑災和用兵的時候,救急如救火,那庫銀就是災民口中的糧、士兵對敵時手中的刀,刻不容緩,否則會出大事的。

    國家沒庫銀,猶如家庭無存款,一旦遇到風險,就有亡國破家的危險。

    當時黃河發大水,需要賑災銀,國庫僅存銀不足五十萬兩,這才引發了胤禛清查戶部、追比國庫欠款。

    自古有“天災人禍”一說,說的是謹慎應對天災,否則,緊跟其後的就是人禍。

    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國庫欠款必須用“追比”一詞。

    先說說“追比”的追字,這個字多指行動的過程,在這裡用得很傳神。

    第一,追有補的意思,如追憶、追思。它表明從前存在事實,然後才追補從前。

    第二,追有緊跟的意思,如追兵、追逐。它表示在節奏上緊緊跟住不掉隊。

    第三,追有竭力探求的意思,如追尋。它表達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回到《雍正王朝》,胤禛一追,魏東亭就只能以死解脫了。

    好,追這個過程說完了,萬一追的結果不好怎麼辦?

    那就得“比”了。

    比字是個象形字,本意是緊靠、親近、比並的意思。

    在追比這個組詞裡,我倒是願意把它解釋成兩個匕首的“匕”。

    追不到怎麼辦?問題要解決,最終結果要達成,只能請匕首出馬了。一個不行上兩個,問你要錢還是要命?

    在《雍正王朝》,田文鏡追比欠款被老十給打了。

    碰上惡人,匕首還真不管用,我覺得應該上原子彈,得二個一齊上。如下圖:

    我就想問,用原子彈追帳,你們直接說行不行就完了。

    上文,純屬笑談。封建時代,官府限令吏役辦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打板子以示警懲,叫做追比。

  • 6 # 剪輯小建建

    其實,在中國古代,由於科技落後,辦案手段還是比較簡單粗暴的,而且破案率往往也比較的低下。但是很多官員為了能夠完成官府佈置下來的案件以及當地發生的特別影響老百姓民心的案件,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多數會把壓力給予那些辦差的衙役。這裡面當然就必須對衙役做出相應的限制,比如巡撫佈置的任務是7天結案,那麼到了縣衙手上,往往就會要求3天結案,如果沒有結案,那麼這些衙役就要挨板子吃苦頭。

    因此,像這種領導佈置任務,沒有按時完成要捱打的事情,就叫做追比。

    那麼我們反過來看雍正王朝這個電視劇,為什麼用追比。

    因為當時國庫是在太過空虛,治河、整軍、北疆平亂基本上拿不出錢來了。而這些錢並不是合理的花掉的,而是借給了那些官員。我們知道文官對於鑽制度空子往往是得心應手的。因此很多人並不缺錢,但是為了能夠免費給自己至點產業,就惡意的向國庫貸款。並且往往到了借債時辰,很多人又藉口沒錢故意拖欠。

    這對於整個大清來說是一個非常棘手的事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畢竟就連魏東亭這樣的和康熙一起長大親近之臣都牽涉其中。

    但是,國家財政日益艱難,很多地方要用銀子,卻眼巴巴的看著銀子追不回來。長此以往,大清國也就完了。但是康熙看到這些官員,有好處的時候都往上衝,一到要為國家分憂的時候,各個腰纏萬貫就是不肯出錢還哭窮。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這個任務,因此對於辦案人員的用詞,也就將追討改成了追比。意思是這個是務必在一定時間之內要完成的!

    給了辦案人員壓力,自然就能激發人們的鬥志,才能找到一個真正無所畏懼的人來擔此重任。

    這就是為什麼是追比不是追討的原因。

  • 7 # 史味人生

    《雍正王朝》編劇遣詞造句的能力實乃我輩之楷模,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會學習到很多詞彙。其中除了用到“自信人生一百年,會當縱橫九萬里”是引用自毛主席的“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詩句以外,還有“針扎不進,水潑不進”這類特別有時代意義的詞彙。

    今天就《雍正王朝》中兩個平常不怎麼用,但特別貼切的詞語來共同學習一下。

    追比

    雍劇中第二個事件就是“戶部欠款”一事,其中康熙在提到追繳的時候,用到了“追比”二字,這個“追比”在今天已經不用了,基本上就用“追繳”代替了,其實兩者的意思還是有差距的。“追比”二字本身有其很深的文化淵源。

    字典釋義:官府限令吏役辦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打板子以示警懲,叫做追比。

    追比有兩層意思:追是其一,追不成,則懲罰,謂之“追比”。而追繳只有一層意思,就落了下乘了。

    而“戶部欠款”一事,最終胤禛未完成任務,康熙也適當的予以懲罰,和“追比”二字相呼應,非常恰當。

    推幹就溼

    講真,在《雍正王朝》中除了那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格言以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成語:推幹就溼,克紹箕裘。

    康熙得知太子胤礽賣官之後,心灰意冷,來到上書房和張廷玉聊天,得知張廷玉的兒子已命在旦夕,只是在等候大限到來罷了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

    做父親難吶,推幹就溼、耗盡心血,看著他們平平安安成人難,教他們堂堂正正做人難,指望他們克紹箕裘、光大祖業就更難了。

    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想“推幹就溼”是什麼典故?什麼乾乾溼溼的,哪兒跟哪兒吶,查了字典之後,才如醍醐灌頂,欽佩不已。

    推幹就溼:父母在養育幼兒的時候,晚上孩子尿床,父母將孩子推到乾的地方,自己則將就著睡在孩子尿尿的地方,形容撫育孩子的艱辛。

    當然,現在嬰兒的各種保護措施做的很好,“推幹就溼”已經不成問題,但在過去幾千年間,“推幹就溼”的辛酸是每一位父母都有深刻體會的一幕。

    克紹箕裘:出自《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比喻能夠繼承祖輩的功業,和子承父業意義同。

    康熙面對胤礽的失德,幾十年教誨毀於一旦,說出這兩個詞實乃內心的真實寫照。只不過,編劇劉和平大師的功力太深,如果不去研究學習這兩個詞的意思,則不大能體會康熙此刻的心思,於觀劇也有影響。

    至於“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不患寡而患不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逢君之惡”等特別有內涵的臺詞,在本劇中不勝列舉,觀劇之餘,還能增長見識,這足以稱《雍正王朝》能成為經典之作的原因之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在聯合國大會上宣稱普京會向烏克蘭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