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南黔地蘭痴
-
2 # 塔什諾爾月歌
與生態系統多樣性有關的因素是自然環境的複雜程度。地球上從熱帶到寒帶,潮溼到乾旱多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多樣的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的多樣性受制於自然環境的優良程度,越溫暖溼潤的環境下動植物的基因變異被保留下來的可能性就越大。動植物就越多樣。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和珊瑚礁所以被稱為動植物基因寶庫。
-
3 # 無異
每種植物都有弱點,如果品種單一,一旦爆發大規模病蟲害,就會造成生態系統崩潰。植物遭殃,其他生物也會受牽連。
-
4 # 西窗閒讀
原因有這麼幾個:
1,久遠的時間跨度。最早的植物出現在大約三十億年以前。如此漫長的歲月,足夠植物基因的突變積累,形成如今不同種類的各種植物。
2,地殼運動。植物和其他物種一樣來自海洋。地殼運動令滄海變成山巒平原。這是植物走向陸地的重要因素。而陸地環境的複雜性遠勝海洋環境。原先在海洋環境中可以安然繁衍的菌類植物和藻類植物為了適應陸地新環境,發生進化。這一進化過程極為艱難。從二十五億年前繁盛無比的藻類過渡到陸地植物,進化成蕨類植物,大約花了二十億年,這麼長時間的努力令植物終於擺脫水域的束縛,首次登上大陸。從蕨類到石松類、真蕨類、種子蕨類形成沼澤森林大約花了一億四千萬年,而植物從對水域環境的半依賴過渡到完全脫離水域,產生裸子植物大約花了一億年。之後產生被子植物,一直延續至今。植物進駐陸地形成現在的種類規模,地殼運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地理環境隔離。由於走向陸地,地理環境的不同令即使同種同源的植物在“相忘於陸地”後彼此分開繁育,而不同環境對基因變異造成的影響經過幾億年後令原本同源同種的植物兄弟變得面目全非。這是植物種類繁多一個重要的因素。畢竟,一個在沙漠,一個在高山,這兩位植物弟兄的子孫後代只會越變越不同。期間火山爆發,冰川移動,板塊碰撞等各種大型的自然因素更是加劇了植物種類的分化。植物兄弟的子子孫孫如果能再見面早已經物是人非。這裡頭,基因的相互融合、組建新物種還有動物、風、河流等小範圍自然因素的作用。幾十億年,什麼事都會發生。就像一個人類家族,起源或許只是個木匠家庭,經過幾十數百代繁衍變化,這個家族的職業一定會包羅永珍。幾十億年,足夠植物完成各種種類的變異和品種擴充。
植物為什麼這麼多種類?其實總結就是三個詞: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宇宙給了地球一個相對長時間平和的孕育,沒有什麼宇宙災難對地球造成毀滅性打擊,所以包括植物在內的所有生物才得以繁衍生息。地利:地殼運動,板塊運動,足夠的水資源,令植物們能夠永遠保持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後備潛力,並在一系列地理環境變化過程中完成基因改良,適應力越來越強。人和:植物的生存競爭不像動物界那樣你死我活,不會一不小心就被滅了種。能滅植物種的只有大環境。所以除了生態環境導致的種群滅絕,絕大部分植物可以將種族延續幾億甚至十幾億年。比如松,柏,杉之類,已經有一億多年的種族傳承啦!蕨類植物更不用說。
-
5 # 島民小云的時空物畫
直接答案:這是宇宙生態多樣性的體現,就如同我們老祖宗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生,便是宇宙進化的方向。
地球也不例外,地球是一個生態系統非常多樣的一個整體。地球不可能只存在一種植物,因為地球上只要出現第一種植物,宇宙的“道”這種規律便會發生作用,這種植物必定在時間的長河裡發生變化,隨著地球環境氣候乃至一塵小風的吹動,慢慢發生改變,由“一”變“二”,再到三,再到萬物。
而且,地球植物的複雜生態性,也為生物的誕生創造了條件。複雜的植物系統,加上地球事宜的環境,孕育了複雜的生物系統,生物也是一樣,不可能只產生一種生物,這樣地球永遠沒法實現更高階的進化,孕育出人類,繼而誕生“意識”,宇宙也沒法實現從有形到無形的進化。
-
6 # 北京得明
植物,是無情物種類中的高檔次物種,檔次越高,適配環境的廣域度和深度就越高,而適配環境的多樣性也就決定了植物自身種類的多樣性。
-
7 # 裸猿的故事
因為植物的進化非常曲折,因此形成了種類複雜的眾多植物。
植物從海洋中誕生,最初只是各種藻類,它們至今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但隨著時間流逝,藻類在海洋中獲得了新的進化,從單細胞藻類變成多細胞的海帶之類的植物,然後植物適應了淡水,並最終登上了陸地,形成了如苔蘚,蕨類和石松類原始陸地植物,一直到後期更復雜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野草,是的,野草可是很晚近才進化出來的植物新形式,相當厲害。
圖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直到今天為止,植物學家也不清楚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種不同的植物,估計數量從200萬種到一億種不等。如此巨大的估計差異,就表明,我們對植物的認識還很不夠,同時也說明植物的種類的確複雜深奧。
不妨,讓我們簡單看一下,人類認識植物的歷史,我說的認識不是神農嘗百草那種認識,簡單的將植物分為,可食用,可藥用,可殺人這樣的認識,而是試圖系統地認識植物。長時期來人們把植物就簡單的分為樹,灌木,草,但這樣的分類實在是過於粗糙。
植物分類鼻祖最早嘗試對植物進行系統分類的先驅是一位古印度學者Sushrut,他還被譽為外科之父,他可能活躍於公元前800-公元前1000年之間,由於歷史過於悠久,印度那塊地方又不太平,現在已經很難完全確定他的生死年代了。但幸運的是,他的著作經歷各種磨難卻流傳到了後世。
圖示:印度醫學鼻祖Sushruta
作為醫生Sushrut並不滿足於植物的實用藥物功能,他還想系統地搞清楚植物的秘密,這種想法接近形而上學,中國古人說形而上者謂之道,他想追求的正是植物之道。他按照植物的兩大特徵對植物進行了分類,即是否開花,以及壽命長短,是一年生還是多年生。兩大特徵的組合,讓他輕鬆地將植物分為四大類,如:
————————————
不開花,一年生的短命植物
不開花,多年生的長命植物
開花,一年生的短命植物
開花,多年生的長命植物
————————————
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植物,許多草就屬於第三類植物,一年生的開花植物,當然也有開花同時多年生的草,而樹和灌木則通常是第四類植物,開花的同時還多年生。而不開花的植物通常是相對原始的植物,包括藻類、苔類、蘚類、蕨類等,它們中同樣有多年生和一年生,因此這個分類的確在某方面抓住了植物的一些關鍵特徵,尤其是開花還是不開花的確是植物進化上的大事件呢。
植物進化簡圖圖示:植物進化的簡單圖示。
這張圖上有五大類植物,從左到右分別為輪藻類、苔蘚類,這兩種植物沒有維管,必須生活在水中或者潮溼的地方。
圖示:維管的進化在植物界非常重要,讓植物獲得了相當的自由,讓它們可以征服許多環境,在那裡生存,也因此形成了植物異常複雜的多樣性。維管相當於動物的血管,是運輸水和營養的導管和篩管,這是顯微鏡發明後,人類對植物的認識提高了很大一個層次。
後三種植物擁有維管,可以在乾燥的地方上生存,它們是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蕨類植物是在陸地上最先獲得廣泛成功的植物,它們一度稱霸陸地,直到裸子和被子植物興起,將它們壓迫到某些邊緣地帶生存。
圖示:樹蕨。不是所有蕨類長得都像野草,也有長得像樹一般的蕨類植物呢。因為蕨類也是有維管的。
而在上述五大類植物中,只有種子植物是能開花的,我們吃的水果就屬於被子植物,它們的種子有果皮包裹,而吃的松子就是裸子植物,它沒有果皮進行包裹。
圖示:桃子的主要食用部分就是它的中果皮,而松子的食用部分則是種子本身。被子植物透過果皮來賄賂動物,讓動物幫它將種子帶到更遠的地方去,這一招讓被子植物繁榮昌盛。
裸子植物大約有一千種,但被子植物有名字都有304000種之多,通常認為被子植物的花才是真花,因此被子植物又被直接稱為開花植物。當然裸子植物的花算不算花,這個問題真的取決於你對花的認知。
圖示:裸子植物蘇鐵的花。書鐵的木質部分密度比水大,很重,因此被古人稱為鐵樹,它極難開花,因此鐵樹開花才成為低機率事件的代名詞。但在現代的培養條件下,鐵樹大多幾年就能開一次花,雖然依然沒有規律可言。但也並不需要幾十年才開花。
好了,關於植物我就先說這麼多,有興趣的話,不妨找一本植物分類學的書來看
回覆列表
植物是植物界各式生物的統稱,對於其範圍,在歷史上多有變動。在前林奈時代到林奈時代,除了現今所熟知的植物類群外,原核生物、真菌、藻類因不能主動運動或能進行光合作用等與植物類似的特性,也被劃分進植物界內。而根據恩斯特·海克爾、羅伯特·魏泰克、琳·馬古利斯、湯瑪斯·卡弗利爾-史密斯等生物學家的進一步研究,原核生物、真菌和部分藻類先後被排除出植物界。在近年來的系統發育和分類學研究中,普遍採用湯瑪斯·卡弗利爾-史密斯定義的植物界,將原始色素體生物視為與植物等同的概念。但仍有新的研究在挑戰這一觀點。據估計,植物界現存大約有450000個物種,根據邱園的統計,直至2017年,在維管植物中,381910個物種已被描述和命名,其中369000種被子植物,1110種裸子植物,1300種石松類植物,10500種鏈束植物(狹義蕨類植物)。與此同時,也不斷有新的物種被發現,例如在2016年,有1730種有胚植物被發現和命名。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是植物細胞主要的增殖方式,但無絲分裂在植物生長和發育中也有重要作用。有性生殖和世代交替是植物的重要特徵,但無性繁殖也是重要的繁殖方式。植物的共同祖先透過與藍藻內共生獲得了質體,並具備了光合作用的能力。絕大多數植物從祖先那裡繼承了這一結構及能力,但也有少數植物喪失了葉綠體這一結構和光合作用的能力,轉為營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主要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也是生物圈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是地球大部分生態系統的基礎。許多植物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作為食物、藥物、建築材料、紡織原料等,發揮著重要作用。以植物為研究物件的科學稱為植物學,是生物學的重要分支。植物廣泛分佈於各類生境中,包括全世界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大氣層的底部,隨著不同氣候區而有不同的種類和數量。甚至在沙漠、高原、極地等極端環境下也有植物的身影依照目前較廣泛接受的研究,植物(原始色素體生物)起源於16億年前的一次內共生事件,其中的質體、線粒體等結構,則可以追溯到更早存在的藍藻和好氧細菌。藍藻的歷史沒有定論,最早的可能記錄是超過35億年前的藍藻黏結堆砌而成的疊層石,但仍有爭議。在最晚16億年前,植物的最後共同祖先以藍藻為食,但在食物缺乏且Sunny充足的環境下,與藍藻共生,利用它們進行光合作用比將藍藻作為食物更有利於生存,因此植物的祖先與藍藻發生了內共生,並獲得了質體和光合作用的能力,而一種類似衣原體的生物(可能是軍團菌,包括引發軍團病的種類)則提供了將有機物轉運出質體的基因。傳統上認為有胚植物是最早的陸生植物,但近年來有研究指出,透過對古土壤的化學和地質學分析可以看出,早在10億年前就有陸生單細胞藻類。有胚植物起源於輪藻,最早產生於奧陶紀中期,傳統觀點認為其起源於海洋藻類,但也有研究指出其起源於陸生單細胞藻類;維管植物出現於志留紀時,且到了泥盆紀時已輻射並分佈在許多不同型別的陸地生態系統中;早期種子植物——種子蕨和科達樹出現於泥盆紀晚期並於石炭紀時開始分歧,之後經過二疊紀和三疊紀而有了更多的演化;被子植物是最後出現的植物類群,於侏羅紀時由古裸子植物中演化出來,並於白堊紀時迅速地分歧出許多物種,並一直繁盛至今,成為陸生植物的最優勢類群;現代裸子植物(稱為末端裸子植物)是與被子植物並列的獨立單系分支,並非被子植物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