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好公司

    WeWork在2016年曾暫停擴充套件,裁員7%。到2017年仍處於虧損狀態。根據公司在債券發行檔案資料,2017年虧損達9.33億美元,營收8.86億美元,債券被信用評級機構評為垃圾評級。

  • 2 # 深度靚號

    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認為共享經濟在國外是監管下的有序發展,本身是個好的事物。中國只是因為前幾年要經濟超車無序發展而變成了騙錢的行業。聰明人騙老百姓的手段而已。

    我認為共享經濟能否生存,主要還是商業模式。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否帶來高質量體驗。我覺得共享空間應該不只是物業空間的品牌打造,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增值服務,比如社交化管理,平臺式運營,個性化的服務等。

    我認為WeWork在2016年曾暫停擴充套件,裁員7%。到2017年仍處於虧損狀態。根據公司在債券發行檔案資料,2017年虧損達9.33億美元,營收8.86億美元,債券被信用評級機構評為垃圾評級。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沙漠狐457

    共享經濟能否發展下去要看前途。不是每種都有前途的。在資本的加持下,很多打著共享經濟的大騙子。這樣的專案是沒前途的。

  • 4 # 牛首山歡迎你

    我瞭解共享共享經濟的切身體會是從事共享單車開始的,至今共享單車已經家喻戶曉了,但是迅速發展的背後,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管理問題最嚴重,車輛經常被遺棄,車輛不能及時維護等。維護需要一個比較高的成本,所以需要企業解決這個難題。另一個方面是要從政府層面大力宣傳共享經濟對社會的好處,從全社會爭取更多的支援。不然就是出現大量的資源浪費。比如破舊單車堆積成山 。單車企業破產無人問津等不好的現象發生。儘管共享經濟出現了眾多問題,但是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它還是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只是沒有被正視。這裡面要從業和政府支援的角度做文章,廣東民眾也要參與進來,共同維護和支援這一新事物。對社會對個人都是有意義的。

  • 5 # 第一時間的速龍

    WeWork的跑馬圈地在全球都是高水平的,不像美團那麼Low,也難怪它能獲得孫正義的投資。

    本人的辦公室就是租賃的WeWork在北京開的第一個共創空間,遠洋·光華國際大廈7F,日常完全省去了行政部的編制,網管、工程、保潔、保安、綠植完全不佔用公司的預算。啤酒、茶、咖啡全免費、不限量。

    WeWork與國內物業管理理念完全不同。十點以後不停電梯、週末不停空調、衛生間保持得很乾淨、而且不像中國公司那樣事事處處都找你額外要錢。

    WeWork是一個網際網路軟體銷售載體平臺、真正的社群社交平臺、跨國的便捷辦公平臺,本人特意在途經慕尼黑考察了一把德國的WeWork,兩個字的體驗——牛逼!

    相信WeWork短期內能夠進入盈利,而且不是靠租金盈利。

    以上不是廣告。

  • 6 # 壹號股權

    可以持續,比較有市場空間

    WeWork是“共享辦公空間”的鼻祖,創立於2010年,目前估值搞過400億美金,名副其實的獨角獸,因為還未上市,所以財務資料並沒有太多可以查詢,根據他們自己公佈的2018年的財務資料可以知道,2018年公司應收為18億美金,虧損是20億美金,營收和虧損雙雙較上一年翻倍。這個說明毛利率水平並未得到提高。

    在弄明白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虧損之前,我們先想一想,為什麼營收只有18億美金的情況下,虧損了20億美金怎麼還能存活的?其背後最大的投資人是孫正義,孫正義的軟銀願景基金從2017年以來已經給公司提供了股權和可轉債、抵押貸款等總計100億美金的融資額,這些成為WeWork攻城略地的重要資金保障。

    對於虧損如此之大的,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公司一直在擴張,在用於房屋租賃方面投入比較大,每個辦公空間平均需要18個月才能招滿入住率。所以他們的解釋就是,因為持續擴張新的辦公空間,持續數學,而辦公空間需要18個月的時間來達到滿額入住的時間,所以回收週期比較長。

    那麼WeWork成立快10年了,他們的運營資料是怎麼樣的?據說目前已經在全球有40萬的企業會員,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三分之一的會員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這個資料和我們一般認為的只有自由職業者和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才會選擇共享辦公空間的認知是有區別的。企業員工上千的人公司也願意入住在他們的辦公空間。說明確實有獨到之處。

    但是這個可能也是我擔心的地方,為什麼?因為WeWork說到底是一家辦公租賃公司,統一租用辦公場地,經過統一的裝修風格,提供統一的服務,企業只需要拎包入住即可,這個聽起來和針對個人的住房租賃市場其實是有想通之處的。

    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剖析開來就是三個問題:使用者為什麼會選擇你?第二你的成本是多少?你的收入是哪裡來?

    自由職業者和創業團隊本身人員少,自己租賃辦公室成本反而高,所以他們有選擇這種共享辦公空間的理由。而千人以上的企業完全是可以自行來租賃辦公室的,為什麼要選擇WeWork?原因只有一個:入住WeWork的成本比自己租賃辦公室要划算,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要麼是WeWork能夠把成本做到更低,要麼是WeWork在貼錢做虧本生意。如果是前者,那麼WeWork就有了核心競爭力,如果是後者,那麼WeWork就難以持續,因為持續的虧損總歸有到頭的一天,而一旦你提價,那麼這些大企業就會自己租賃辦公室。

    WeWork沒有公開的財務資料,我們無法得到更細緻的財務資料做驗證分析,不過國內有優客工場在做同樣的事情,他的虧損卻遠沒有這麼顯著,WeWork為了開啟市場有補貼市場的動力也可以 理解,說到底是一個統一的二手辦公房東的生意,最大的好處就是,當你的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手裡有幾十萬企業會員在同一個平臺上,這些資料也許就可以做些其他的變現。

    一家集團公司如果集中採購辦公用品,或者辦公服務,或者裝修,都會有采購的優勢,那麼WeWork作為全球性的辦公空間,有幾十萬的企業辦公空間,這當中進行統一採購,溢價能力自然要強得多,所以,這種模式有其持續性。所以前端有統一採購溢價的優勢,後端有資料變現的想象力,這種模式有存在的必要性,只是虧損如此巨大肯定是另有原因,絕不僅僅是擴張的原因導致的。

    任何的優質服務都是需要成本付出的,如果要持續提供優質服務,那麼客戶就得願意接受你更高的價格,為你更高的價格埋單;或者你的能力在提供更優質服務的時候還能降低成本,所以你具有成本優勢。這是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根源。舉個極端的例子,現在有一家公司願意為三星級酒店的會員提供五星級的硬體和軟體服務,但是價格不變,會員自然願意去消費,消費者趨之若鶩,你的營收在迅速做大,但是你的虧損也在急速擴大,要麼你提價到五星級的價格水平,要麼你有能力把成本降低到三星級酒店的水平!WeWork是哪一種呢?

  • 7 # 今天的樂源

    WeWork是一家在美國成立近10年的公司,他們最開始的模式是把整棟商業樓租下來,然後二次裝修,做二房東再把房子租出去給使用者辦公用,看起來就是個二房東而已。但是近幾年大量的資方開始投資WeWork,包括高盛,軟銀等等。如果一個二房東都能得到眾多資方的青睞那一定是你的想法太侷限了,因為WeWork根本就不是個簡單的二房東,WeWork出租辦公室的收入一年只有8億美元左右,可是估值已經達到200億美元,你覺得這個共享辦公業務值200美元嗎。

    所以答案在這裡,共享辦公只是WeWork的手段,它其實是一家集投資與房地產信託和共享辦公為一體的公司。

    近水樓臺先得月,WeWork幾乎每天都在共享辦公空間裡找值得投的公司,從只有100家公司入駐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做,現在已經收購了90多個公司的股份,不但賺了這些公司的租金,還賺了這些公司成長的股權收益,其中已經有20多家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了。同時辦公空間規模越來越大,需要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多,那些在共享空間裡為其他企業提供服務的公司同樣會被WeWork購買股份。

    向陽花木易為春,WeWork還是一家房地產信託公司,它的品牌效應加上規模,找寫字樓的價格會低於平均價格,最開始的寫字樓都是租的,但是現在的寫字樓自有率可能超過了1/4。它的房子都是用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買的,計算出每個場地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符合美國REITs退出的標準後用REITs把租的寫字樓買下來。所以WeWork也在做資產的買賣。

    WeWork每次有了錢就是收購公司加買樓。所以WeWork本質上是一家集投資與房地產信託和共享辦公為一體的公司。“共享經濟”只是你看到的表象而已,人家的野心和買賣做的大著呢。

  • 8 # 海哥商業觀察

    共享辦公,長期看是整合平臺上的公司資源,但這些公司本身都處於風雨飄搖的萌芽階段;短期看,更像是做房地產的租金生意啊。

  • 9 # 獨立投資洞察

    WeWork是典型的Tech Bubble 2.0故事

    在過去五年中,WeWork試圖利用科技創業活動進行爆炸性增長(這是美聯儲驅動的股市泡沫的副產品):

    美國股市泡沫和科技創業泡沫的形成是因為美聯儲和其他央行將利率降至超低水平,並以數萬億美元的流動性充斥世界,以鼓勵大蕭條後的經濟復甦。當今流動性驅動的科技創業泡沫與20世紀20年代德國惡性通貨膨脹的早期階段(最初是流動性驅動的繁榮)之間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相似之處,當時新印刷的資金進入了最近形成的無數企業(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初創公司”)。這似乎是一種創新創業熱潮,但它只是推動紙張氾濫。

    有一本書叫《Dying of Money》很好地描述了這一現象:

    書中是這麼描述的——除了財富和貧困之外,其他特徵被繁榮所掩蓋,直到它自我毀滅之後才更容易被看到。僅僅是狂熱的活動(確實存在的)和真正的繁榮之間的區別,沒有失業,但是存在巨大的虛假就業 - 非生產性或無用追求的活動。整個行業,中間商的鏈條,以及一般經濟衣架的灌木叢都在崛起。幾乎任何型別的企業都可以賺錢。企業倒閉和破產變得很少。這種繁榮暫停了正常的自然選擇過程,否則就會剔除不必要的和無效的選擇。實際上,在通貨膨脹吹噓之後,所有這一切都消失了。

    我認為,今天的創業公司中很大一部分實際上是由於美聯儲和其他央行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以激進的貨幣刺激計劃扭曲金融市場和經濟所產生的錯誤訊號而存在的不良投資。

    如果用自由市場中正確的價格訊號表達這些需求,那麼在這個意義上的“錯誤”意味著對經濟的真實長期需求的觀點是錯誤的。任何市場都會出現隨機,孤立的企業家錯誤估計和錯誤投資(導致破產和業務失敗),但投資錯誤只能透過系統扭曲的價格訊號發生,並導致蕭條或衰退。奧地利人認為,由於自由市場中不必要的和適得其反的干預,扭曲了價格訊號以及誤導投資者和企業家,因此出現系統性投資錯誤對於奧地利人來說,價格是一個重要的資訊渠道,市場參與者透過該渠道傳達他們的需求並分配資源以適當地滿足這些需求。如果政府或銀行因不允許價格機制適當運作而扭曲,混淆或誤導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那麼不可持續的不良投資將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創業泡沫將不可避免地爆發,全球數以萬計的無利可圖的創業公司只能是關門大吉。像WeWork這樣的公司將會隨船而歸。如果WeWork在最好的時候出現了數十億美元的虧損,那麼想象一下當整個創業泡沫爆發時會發生什麼?!即使您不在創業領域投資或工作,它仍然會影響您和您的投資,因為美國創業泡沫是自大衰退以來經濟活動和就業創造的主要推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犁耕是什麼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