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未來的天空
衛國是周朝諸侯國,姬姓,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一帶。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貫徹周法,治國很成功,因此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衛侯和領導各諸侯出兵助周打敗犬戎,幫助周室東遷有功。升為公爵。武公時期衛國比較強盛,政治也很清明,為諸侯首領之一。
衛國在春秋初期國立還是可以的,但到春秋中後期及戰國 時,衛國一直都是以二流國家出現,為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州籲弒君之亂說起,衛莊公有子名完。立為太子。莊公還有個寵妾,生子州籲。莊公讓州籲負責管理軍務。大臣石碏勸諫,說庶子負責管理軍務,必然亂,莊公不聽。後莊公薨,太子完即位為桓公。即位二年,桓公以州籲驕奢而趕走他。州籲與鄭國的共叔段結交,收攏衛國流亡的人士,發兵攻打桓公且弒殺了桓公。州籲自立為衛國國君。州籲自立,而衛人不擁戴他,大臣石碏與陳侯共謀使大夫右宰醜進食,殺州籲。於是,迎立桓公弟晉,是為衛惠公。
到衛宣公時,衛宣公時衛國諸公子爭奪君位,導致繼承宣公的衛惠公剛登基3年就被趕走。8年後惠公復國,曾結集燕國攻打周天子惠王。惠公去世後,兒子衛懿公接替君位。懿公窮奢極欲,喜好仙鶴,不理朝政,驕奢淫逸的懿公被翟人入侵殺害,衛國差點亡國。衛人立先太子伋、黔牟之弟昭伯頑的兒子申當國君,是為戴公。戴公申即位一年而死,齊桓公立其弟毀為國君,是為文公。衛文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並遷都楚丘。文公去世,兒子衛成公即位。當初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導致成公三年晉滅衛,自己差點被毒死。成公到周,請周天子幫忙讓自己與晉文公修好 。衛成公回國,殺元咺,趕走了瑕。到衛獻公十八年因“皮冠射鴻”事件侮辱了卿大夫孫文子林父、甯惠子殖兩位重臣,獻公被孫、甯發兵趕走,立其定公弟秋為殤公。十二年後衛獻公在齊晉兩國的幫助下回國復辟,並誅殺甯喜。
· 靈公時立宋女南子為夫人,南子雖為女子,卻透過靈公而掌握 著衛國的實權。衛夫人南子與太子蒯聵交惡,太子蒯聵因謀殺衛夫人南子暴露出逃,靈公死後,南子要依靈公遺命而立郢為太子,郢不肯,於是立太子蒯聵的兒子輒為出公。太子蒯聵潛回衛國與大夫伯姬、孔悝趕走出公,立蒯聵為莊公。他是靈公子 、出公父,父子不顧名分爭奪君位,使衛更加弱小。趙國伐衛,莊公出逃,立襄公孫斑師(出公的同輩人)為國君。而齊國伐衛,抓了斑師,立靈公子起為衛國國君。後大臣石曼尃驅逐衛君起,起逃到齊國。而出公回國,再次掌權。出公薨,其叔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 ,是為悼公。悼公去世兒子衛敬公即位。敬公去世兒子衛昭公繼位。此時三晉強盛,衛國弱小,成為魏國的附屬 。到了成侯時期,因為國勢不如諸侯,於是貶號為侯。到了嗣君時期,衛國只剩下濮陽,而衛侯貶號為君。秦始皇滅六國,衛國因為弱小而得以儲存。秦二世貶衛君角為庶人。
可以看出從康叔立國到武公修德還都是治國 之君,廣受讚譽。但從州籲弒君、諸子之爭、文成之禍、皮冠射鴻、南子出公等事件衛國基本上都是在動盪中度過,對其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衛國卻奇蹟般地躲過無數次災難,很多人對此覺得難以理解。可能就像吳王的弟弟季札曾經周遊列國時以其遠見卓識得出的結論 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患。”
-
3 #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孔子著名的的“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言論出自衛國。
衛國在人們印象中一直是弱小的國家,人們熟知的孔子去衛國,衛靈公老婆南子和孔子同乘一車被弟子責備的事情。孔子為此急赤白臉地辯稱不是自己不莊重,而是衛靈公老婆太放肆。
孔子時代衛國已經非常弱小了。衛國強大主要在西周時期,東周各個諸侯甩掉了周天子以後,衛國就弱了。主要原因就在於衛國沒有革新的意識,只是遵循祖制,吃著老本。
西周分封特點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進行分封。
文王貢獻最大的兩個兒子周公、召公被分封為公,姜子牙被分封為公,這就是魯國、燕國、齊國。他們享有尊榮,封地也大。殷商後代,夏朝後代、舜的後代也分封為公,這是名譽而非實力,主要是彰顯周王朝仁義。
周文王其餘的兒子都分封為侯和伯,衛國的始祖康叔是周文王小兒子,本來姓姬,因為封在衛地,改姓衛,這種情況在春秋戰國很多。
嚴格地講,康叔治理家庭真不咋地,只是躺在祖業上吃老本,幾百年過去了,血緣關係日益淡薄,一輪輪的競爭一次次的淘汰,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下,守舊的衛國逐漸衰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4 # 君山話史
衛國是周代老牌諸侯國,在春秋初期,衛國的實力還不弱,算是一箇中等強國。三個原因導致衛國的衰落:其一,與鄭國曠日持久的戰爭;其二,內政的混亂;其三,赤狄的入侵。
以下我便略述衛國衰弱的過程。
第一,與鄭國曠日持久的戰爭進入春秋時代後,諸侯之間征伐便成家常便飯。此時衛國還是一箇中等強國,但是鄰國鄭國的崛起,逐漸成為衛國的眼中釘。
鄭國建國於西周末期,屬於年輕的諸侯,鄭武公、鄭莊公先後擔任朝廷卿士(相當於周朝的宰相),吞併鄶國、東虢國、戴國後,鄭國的勢力不斷擴張,這已威脅到衛國的安全。
作為一個老牌諸侯國,衛國察覺到鄭國咄咄逼人的氣焰。正好這個時候,鄭國爆發叔段之亂,叔段是鄭莊公的弟弟,叛亂失敗後,逃往共國(衛國的附庸國)。衛桓公以支援叔段為由,出兵入侵鄭國,開啟了衛國與鄭國的戰爭。
然而,衛桓公惹錯人了。鄭莊公可不是吃素的,很快就對衛國發動反擊,將戰火燒到衛國境內。衛桓公的弟弟州籲發動政變,殺兄篡位,為了轉移華人的注意力,他聯合宋、陳、蔡等幾個老牌諸侯,共同對抗鄭國。不久後,州籲的統治被華人推翻,鄭莊公乘衛國內亂之機,出兵偷襲衛國,大敗衛軍。
在之後一連串的戰爭中,衛國與鄭國交鋒,負多勝少。在著名的繻葛之戰中,衛國作為周桓王的小嘍囉,參與對鄭國的作戰,在戰鬥中,衛國的軍隊簡直不堪不擊。
在與鄭國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中,衛國由一個二流國家,淪為三流國家。
第二,衛國內亂不斷進入春秋後,弒君遊戲開始盛行。自驪山之變、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已喪失權威,沒有朝廷的約束後,諸侯國的陰謀家意識到黃金時代來臨,弒君奪權也不會遭到朝廷的報復。衛國就是個弒君重災區。
首先被弒的就是支援叔段、對抗鄭國的衛桓公。弒殺衛桓公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弟弟州籲。州籲好勇鬥狠,野心勃勃,公元前720年,他弒衛桓公自立。然而,君主寶座尚未坐暖,州籲便死於又一場政變。透過政變殺死衛桓公而上臺的州籲,被忠於衛桓公的老臣石碏設計捕殺。石碏殺死州籲後,立衛桓公的弟弟子晉為國君。
到了衛懿公時,衛國差點給亡國掉。衛懿公是個極為奇葩的君主,他荒唐侈靡,有個闢好,喜歡養鶴,還給這些鶴封了祿位。每當衛懿公出行,總要帶上鶴,讓鶴乘坐大夫專用的馬車。衛懿公只顧自己養鶴,並不顧國內百姓的疾苦,導致民怨沸騰,而他最後也死得很慘。
第三,赤狄入侵,衛國幾乎亡國公元前660年,赤狄侵衛國。
赤狄是春秋初期最強大的蠻夷,對華夏諸侯是巨大的威脅。赤狄軍隊來犯時,衛懿公命令軍隊出戰時,軍隊怨氣甚大,嚷嚷道:“派那些鶴地抵擋敵人吧,它們可比我們的待遇高,我們哪能打仗啊?”
國難當頭之時,衛國士兵這個時候才想起來責備衛懿公,這有點時機不對頭,抱著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殊不知這樣一來,造成的局面是全盤皆輸,所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衛懿公雖然荒淫侈靡,但還有點骨氣,親自迎戰赤狄,從這點看,尚有可憫之處。但是大家想想,衛軍計程車氣這麼低,如何能戰?戰鬥的結果是衛軍一敗塗地,衛懿公本人被赤狄人殺死,據說死得很慘,被狄人盡食其肉了。
緊接著,赤狄人對衛國進行大肆屠殺。這是春秋初期有記錄的最大規模屠殺,衛國都城以及周邊的城邑居民幾乎被殺殆盡,僥倖逃出的衛人一路向黃河岸邊奔去,河對岸的宋國伸出援助之手,宋桓公親自到黃河邊指揮救援。由於狄人追兵在後,不得不在夜晚時強行渡河,在宋人的幫助下,衛人總共有七百三十人渡過黃河。
除此之外,衛國的共邑與滕邑(此二地似乎未遭狄人屠殺)共四千餘人也陸續前來會合,經此一役,衛國的總人口只剩下五千人左右。
齊桓公得知這一事變後,派公子無虧率領三百輛戰車和三千名戰士趕來,幫助衛人戍守,防止狄人再次進攻。齊國還給衛國難民帶來了賑濟物品,包括車輛馬匹、牛、羊、豬、雞、狗各三百隻,還有重建房屋所需的材料等等。
在齊、宋的幫助下,衛國總算保了下來,不過已經是元氣大傷。儘管衛國一直延續到秦統一六國,但其存在已經邊緣化了。
回覆列表
衛國,是周初最為重要的諸侯封國之一,其始封君為衛康叔。康叔,名封,為武王、周公之少弟,其原封地在周之畿內,康。故稱為康叔。周公東征平定管蔡之亂,誅殺管叔及商紂之子武庚、流放了蔡叔。為統治殷商餘民,周公將康叔徙封至商墟故地,立為衛君,並告誡道:“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其時,武王、周公諸子又皆年少,而管叔、蔡叔等又助武庚為亂。因而,衛國分封較早,更在晉國之先,其封地又為殷商之核心區域,經濟發達,人口殷實,初封即為大國。康叔尤受周王室倚重,其後被舉為周之司寇,掌管周之刑法。而至周平王時期,衛武公以勤王有功,而被晉升為公。
但為何,周初如此顯要的諸侯封國,在春秋時期卻淪為二三流小國,而進入戰國時期更是淪為附庸呢?
其實,這最主要的原因要歸結於衛國的長期內亂。衛武公時期,衛國還是東方最有影響力的諸侯。但衛武公死後,其子衛莊公嗣位。衛國就因衛莊公寵愛庶子州籲而埋下動亂的禍源,衛莊公死後,州籲弒殺了其兄衛桓公。其後,衛國因陳國之力,而殺了州籲,擁立了衛桓公之弟晉為君,是為衛宣公。
而衛宣公卻是貪淫無德之主,宣公原寵愛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急子),便立為太子,而令右公子輔佐。在太子伋成年之際,右公子為太子伋娶齊僖公女為妻,而衛宣公見齊女甚美,便自納之,是為宣姜,而以他女為太子妻。
衛宣公與宣姜,生子壽、朔,而令左公子輔佐之。衛宣公因奪太子妻,便心惡太子,而欲廢之。宣姜及公子朔又時常在宣公面前讒毀太子,宣公便欲殺了太子為快。便派太子伋出使齊國而令盜賊於衛齊邊界殺之,公子壽聞得其謀,便密告太子伋,勸其毋行。而太子伋卻言道:忤逆父命而求生,不可。執意出使齊國。公子壽便盜走太子的滄旄,而先行抵達衛齊邊界,結果卻被盜賊所殺。而隨後,太子伋亦趕到,伏在公子壽的身上痛哭,便對盜賊說道:你們該殺的人是我。結果,太子伋亦被盜賊所殺。
公子朔不但除去了太子伋,還無意中除去了母兄公子壽,如願被衛宣公立為太子。但衛國之人皆恨公子朔之奸詐。衛宣公死後,公子朔嗣位,是為衛惠公。衛惠公被立四年,左、右公子怨恨惠公讒殺前太子伋,便起兵攻打惠公。惠公逃奔到齊國,衛國立太子伋之弟黔牟為君。
衛君黔牟被立八年,齊襄公(衛惠公之舅)率諸侯之兵伐衛,而納衛惠公,並誅殺左右公子,衛君黔牟出奔到周。惠公怨恨周王室容留黔牟,而公然與南燕國伐周。周惠王逃奔到溫,衛、燕立惠王之弟穨為王。四年之後,鄭國才復納惠王於周。又兩年之後,衛惠公去世,其子衛懿公嗣位。
衛懿公好鶴、淫樂奢侈、聚斂無度,遭到翟人的攻伐。史載:..懿公之立也,百姓大臣皆不服。自懿公父惠公朔之讒殺太子伋代立至於懿公,常欲敗之。衛懿公欲起兵抵抗翟人,卻發生兵亂,衛懿公不但被翟人所殺,就連屍體也被翟人所食殆盡。衛國賴齊桓公之力,才得以復國。但經此覆國之變後,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了二三流小國。
參考史籍:《左傳》、《史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