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憶影聽風
-
2 # 理木
《無人區》和《雪暴》這兩部電影都很好看,只能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看看喜歡哪部吧。
《雪暴》雖然掛著“森林警察”這樣似乎帶著主旋律風格的主題指向,但它本質上仍然烙印著影片編導崔斯韋的一些風格特徵。
實際上,“森林警察”這樣的正能量主題的強調,正可以看出編導崔斯韋的一種內心矛盾。
因為《雪暴》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把重心聚集到“森林警察”這個角度上來,它更多的注重於表現在一個封閉環境中的人性的徹底暴露問題。
如果剔除掉《雪暴》中的對“森林警察”這一身份的強調,可能更符合整個電影所要表達的帶著黑暗、陰森、險惡的主題意境。
但崔斯韋在《雪暴》高標起“森林警察”的主題定調,或許受到《無人區》拍攝後一直難以透過的前車之鑑的影響。
崔斯韋是《無人區》的編劇之一。他在該片的排名列於第三。《無人區》的編劇人員如下:述平、邢愛娜、崔斯韋、王紅衛、尚可、甯浩。
可以看出,《無人區》的編劇風格深刻地影響到了崔斯韋的《雪暴》這一部電影的創作。
崔斯韋與甯浩關係密切,導致他的電影也深刻地烙印上甯浩電影的風格。早在甯浩編導處女作影片《瘋狂的石頭》的時候,崔斯韋就參與了劇本與電影的創作。後來他參與編劇的影片還包括甯浩的《瘋狂的賽車》。
崔斯韋獨立編劇的影片有《鋼琴木馬》,而這部影片裡崔斯韋裡還掛著聯合導演的職銜。在這部帶著打鬥片風格的電影中,可以看到甯浩的一些電影元素,同樣也開啟了崔斯韋在《雪暴》中慣用的一些鏡頭技巧,如汽車衝撞這樣的動作模式。
而《雪暴》應該算作是崔斯韋獨立執導的處女作電影。
《雪暴》與《無人區》的相似度,其實比對一下,非常的驚人。
——首先兩片的封閉式的環境非常相似。兩片都設定出一個獨立的封閉的環境。《無人區》裡,在長達四百多公里的無人區裡,沒有外來的人員,從而給予影片裡的人物以肆意妄為的可能,也讓人性在一個失去束縛與壓束的空間裡得以擁有自由展演的機會,以達到電影所要強調的主題的目的。
而《雪暴》同樣設定了一個大雪封山的封閉環境,影片裡一直強調西伯利亞暴風雪將至,人員進山困難,形成了一個與外界割裂的真空環境,以此來達到電影所想表達的凸顯“社會真空”狀態下的人性的真實秘境。
——導致兩個環境里人物血拼的都是利益的博弈。《無人區》裡是價值百萬的珍貴動物鷹隼引發了一連串的逐利之爭,而《雪暴》則是金礦裡的丟失的黃金。有意思的是,甯浩的處女作電影《瘋狂的石頭》也是為追逐寶石的利益而展開了瘋狂的角逐,這一主題思路,一直在甯浩的創作團隊裡滾雪球般地轉個不停,到了《雪暴》裡,崔斯韋將它放大成“金塊”這個更具誘惑力的標的,並揭示了由此所帶來的人性的變異與裂變。
——人物粗暴的表達方式完全一樣。《無人區》裡,因為電影設計了一個人跡罕至的法律真空區,所以,影片裡的人物,都無視法律存在,直接用槍火為主體的暴力說話,一言不合,先開槍為強,而且開車撞人屢屢上演,成為電影裡的視覺特色。《雪暴》同樣如此,裡面的人物,毫無預兆地開槍制服對手,使得電影裡殺人如同兒戲。還有一些暴力細節,兩片也極其雷同。兩片中都有用汽油澆到人體上的情節,血腥味兩片不相上下。
——兩片的人物設定雷同。《無人區》與《雪暴》打造的封閉的環境中,都有正方、壞人及人性醜惡的當地人三組人員,而這三組人員的活動場地,在一個封閉環境裡不斷地移動、分合、碰撞,展開三扯篷的相互角逐。正反的力量,均使用了離間計,導致惡人之間的內部傾軋。兩片均以男人為主體,但都有一個女人的加盟,給影片帶來了一絲溫情。在《無人區》中,更秉承了女人是好人的理念,整個電影裡,律師在最後唯一找到的正能量意義,就是救助一個來歷不明的女人,併成為電影裡天經地義的正確的選擇,好像女人是封閉式環境裡,唯一代表價值的一個存在。相對而言,《雪暴》裡因為有森林警察這一視角的存在,影片的正能量指向比《無人區》來得更為政治正確一些,不像《無人區》的價值觀那般曖昧與含糊。
——對白臺詞一樣。《無人區》裡,惡人對律師說:“我們是一樣的人。”律師對此作了反駁,說:“我覺得我們還是不一樣,你不是人。”最後惡人也承認:“你是吃素的,我是吃肉的”。
這段臺詞,可以說是影片的核心主題定調,反映出正方與惡人之間的本質上的差異所在。在《雪暴》裡,也再現這樣的比對,影片裡的廖凡扮演的惡人老大,面色猙獰地對女醫生說:我們是一樣的人。而女醫生則斷然拒絕了這樣的認定:我們是不一樣的人。
——兩片的漏洞都如出一轍。《雪暴》裡的最大的不可信的地方,就是總是偷襲成功,很多鏡頭裡,我們都可以看到,角色會被身邊突然出現的對手襲擊,其實在雪落荒原寂無聲的自然環境下,身邊的風吹草動必定會引來人物的警覺,但電影裡卻對此視而不見,嚴重違背了真實合理性。這固然會給影片帶來驚聲尖叫,但卻讓影片失卻了應有的真實感。《無人區》裡也有這樣的情況,往往在突然之間,就發生撞車、毆打,毫無先兆,在天曠地遠的西部地區,竟然如此高密度地發生碰撞,也給人一種不可思議之感。可見兩部電影為了追求視覺效果的驚奇,故意讓人物處於失聰狀態,效果卻給人一種不可信的感覺。
《雪暴》作為崔斯韋的處女作導演作品,還是顯示出他有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但也可以看出,導演處理鏡頭時,往往難以產生一所呵成的力度,鏡頭不夠連貫及鏡頭跳切,都給整體敘事的酣暢帶來了負面影響。但總體來說,導演注重視覺效果的努力,還是給予了電影一種宏大的氣勢與地老天荒的震撼力。尤其是整個電影一直置於大雪將至的自然壓力的掌控之下,更給電影貫穿了一種內在的緊張感。
而電影最大的問題,是編劇崔斯韋在導演作品的時候,卻沒有給予人物更多的符合真實情境的流暢的對話,電影裡的對話風格,過分沉吟,人物都是一字一吟地道出臺詞,使得人物的對白相當的生冷,很多應該有的反應情境,人物卻處於面無表情的狀態。這與好萊塢警匪片人物一直處於對白與動作交相推動的表現方式相比,顯得過度單調,這使得影片裡的人物塑造不夠清晰,很多人物都難以捕捉到他們的鮮明的個性。
而在人物設定上,電影裡雖然與《無人區》一樣,採用了分分合合的方式,讓人物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時聚時散,給予他們在各個空間時間點上充分對撞的機會,但是如此眾多的人物所帶來的無法兼顧的問題卻很突出。人物的命運,不是讓他們自己在空間裡呈現出來,而是由編導人為地操縱他們,會給人一種不可信的感覺。比如,老大與手下在避難點相會的時候,一言不合,互殺對方,就缺少充足的鋪墊因為大難當頭,他們之間即使有矛盾,也不會立刻翻臉不認人。
尤其是影片開始的時候,名為曉松的警察過早地被打死,後來的戲份一點沒有參與感,讓電影警察這條衝突線顯得異常的單薄。如果電影重新設計一下,讓曉松不死,最後在王警官命懸一線的時候,再次來到衝突交織點,在這裡讓他們以情敵的身份卻把生的權利讓給對方,從而展演一出更為激烈的情感衝突戲,可能會使電影的情節架構更為發育充分一些。現在電影裡王警察與女醫生之間的愛情線索完全處於一種順理成章的自由發展階段,沒有一種外來情敵勢力的爭奪與考驗,也造成了這一段情感線索缺乏內在力度。
現在我們恰恰可以看到,整個電影裡的三組人物即警察、匪幫、當地人之間的內在衝突,都顯得較為粗疏。警察三角戀關係,過早地拆掉了一角,致使衝突銳減。匪幫之間的矛盾衝突也沒有深入地進行刻畫。而當地人的人性惡,在電影裡也是帶著固定的概念化的標籤,與《無人區》裡當地人不問情由的窮兇極惡的概念化、妖魔化的設定如出一轍。
這也使得《雪暴》與《無人區》都帶著同樣的毛病,就是電影表達了人性惡在一個失去社會制約的空間裡,如入無人之境地兇猛爆發,但這樣的電影,很難說能夠具有觸動人心的力量,在這樣的電影裡,觀眾只是承擔了一種冷眼旁觀的角度,而卻不會去融入到電影所提供的情境中,獲得情感的互動。
相比之下,《復仇者聯盟4》裡,雖然也是一場針對惡人的聯手行動,但影片裡塑造了英雄們的精神世界與情感空間,所以,這樣一部打打殺殺的影片,面對著,《復仇者聯盟4》的長驅直入敗下陣來,就不僅僅是技術方面的差距,最本質的關鍵還是情感方式稍遜一籌。
-
3 # 小清影視
反觀《雪暴》從口碑到票房都很慘淡,可能和《復聯4》同檔期也是一部分原因吧。個人感覺從沒看過如此無聊的槍戰戲,整個影片太形式主義,結構鬆散故事沒有說服力,問答環節導演自己都說不出想表達什麼。瞎折騰浪費演員。兩星全給演員真的太辛苦全程雪地打滾。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無人區》太棒了,導演刻畫了人們對於物質的貪婪追求,將時間,道德以及一切都進行利益化,在挑戰道德底線的同時。引起了觀眾最為專注的思考。故事的起源在於一場車禍,而律師潘肖透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將原本有罪的多布傑為他證明了他的“清白”,因為利益,潘肖一次次地放棄道德底線,律師的職位使得他可以隨意地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甚至完全凌駕於法律之上。當多布傑被宣佈無罪釋放時,潘肖一心只想拿回屬於他的錢,他被多布傑問到是否知道他是有意製造車禍時,潘肖只是輕蔑地搖了搖頭,說那不在他的服務範圍之內。此外,這場血腥的殺戮也有另一重原因,鷹隼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卻被鷹販子一次次捕殺與交易,鷹隼對於他們來說同樣意味著物質,財富。而影片中,鷹販子為了鷹隼卻可以漠視人的生命。潘肖在夜巴黎的遭遇同樣令人捧腹,但在逗笑的背後,反映出的也是人們對於金錢和利益的渴求,貪心的老闆娘認錢不認人,黑心的加油點老闆有著自己“捆綁營銷”的經營策略。舞女嬌嬌的輕薄外表下卻有著悲慘的命運,她因為貪圖兩萬塊錢的彩禮被賣到荒野般的無人區,讓人在輕視之餘引發了對她的同情,同樣的,又一次使觀眾陷入有關物質的深思。
除此之外,《無人區》同樣有所彰顯的是有關人性的探討,並且是基於多個角度的,刻畫了一起關於人性的轉變,並在影片的最後突出這一重點,使其與獸性相對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觀眾對於人性的認識。影片開頭講述了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由猴子演變而來,並且具有了猴子身上所沒有的本領與人性。聯絡到電影中,漠視生命的多布傑與多次救人的潘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潘肖身上的人性光輝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從開始的利慾薰心變得有情有義,導演也對這種改變做出了特別的點明,潘肖剛到無人區最討厭與動物接觸,尤其是馬,那時的他眼中只有利益,忘記了自己也是由一隻猴子轉變而來,到後來潘肖騎著馬去救嬌嬌時,導演採用的仰拍鏡頭特意刻畫出其身上人性的光輝和真善美。由此可以見的是導演對於情節安排的嫻熟。當多布傑一次次的提出與潘肖交個朋友時,潘肖說出了他們並不是一類人,因為多布傑根本就不是人。的確如此,反映在多布傑身上的是一種人性的缺失,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獸性,已喪失良知的多布傑心狠手辣,正如同寓言故事中不會用火的猴子一樣,而最終結果證明潘肖是對的,他和多布傑的不同在於他會用火。
甯浩拍攝的《無人區》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導演本身的情感內容,完成了人性的多維度探討。他並未採用華麗的敘事手段以及能給觀眾造成視聽衝擊的配置,他只是簡單地用了他的故事打動觀眾的心。一場關於人性的轉變和自我價值的沉澱無一不在熱切地觸發觀眾的情感,當許正如那一則寓言故事一樣。人和動物的區別僅僅在於人有動物所沒有的本領和人身上特有的人性。
影片裡最大的惡人就是鷹販和黑店老闆,他們相當於萬惡的毒販和姦商,為了錢可以出賣靈魂和肉體,是真正毫無人性的野獸,是無人區裡最兇惡的存在。
無人區的確產生出了無人性的野獸,所以無人區需要法律,需要正義,需要博愛,這是人的看法。但無人區就不應該來人,沒有人帶來的罪惡的慾望,無人區的動物們可以按照自然法則繼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