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說連環畫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透頂,昏君治國、外戚干政、宦官亂政。此時此刻“黃巾軍”因形勢而產生。漢朝廷對於興起的“黃巾軍”也非常頭疼,所以啟用皇甫嵩、朱儁、盧植等對農民軍進行殘酷鎮壓。作為正規軍和農民軍征戰的過程中,戰事紛繁雜亂,但是作為三國演義起初中的袁紹、曹操、劉備、董卓逐步呈現。

    這個過程中雖然動亂,但大英雄和小人物都表現出他該有的家國情懷。心懷天下,看著格外讓人震撼。東漢末年的張飛看見劉備長嘆,此時他雖然只是一介布衣,但言談舉止中表現出了該有的愛國情懷。

    劉備在這個亂世中也滿懷一腔熱血,當他碰見關羽張飛的時候,3人意氣風發,目的就是要成就一番事業。這種滿含信心的行動,足可讓人振奮。

    《三國演義》這部書是一部歷史小說,但他的主線是圍繞著劉關張三兄弟展開的。從開始3兄弟有想法,在那個將身份的年代,劉備身份符合,劉關張想法一致,所以他們桃園三結義,將想法落實到了行動上。這是創業的起初階段。

    他們創業的起初並不是順風順水,但是心存正義感,鞭打督郵,更讓喜歡他們的人,難以割捨這本書。這本書褒劉情節明顯,卻因為作者這種偏愛和讀者心理相一致,更加受到推崇。

    關羽溫酒斬殺華雄,由起初被袁紹看不起,但實力驗證出關羽的英勇。

    曹操這個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但作為一個梟雄,他獻刀欲殺董卓,對關羽的才能也非常珍惜,這無形中減少了大家對曹操惡的淡化。

    三英戰呂布,兄弟三人何其威風!

    千里走單騎,掛印封金,關羽忠勇的一面得到充分體現。

    曹操雖然收到關羽辭別的信,不捨,但放行,彰顯出曹操的大氣。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中,劉備一直東奔西走,後來因為徐庶才稍微穩住陣腳,但徐庶被曹操弄走了,因為劉備對徐庶的重視,徐庶回馬推薦了諸葛亮。

    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逐步劉備由起初的創業,逐步走上了鼎盛之路。火燒博望坡、攜民過江、舌戰群儒、火燒赤壁,聯吳抗曹。

    諸葛亮何等的意氣風發。

    如果說三國演義我們看慣了他們的意氣風發,就一直希望他們不要老,不要失敗。如果我們將他們作為了心中的偶像,希望他們永遠青春永駐,但是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要從鼎盛走向衰落。

    蜀國建立,此時的關羽守著荊州,隨著時間的流失,關羽老的,他也需要捶背,也經常腰疼,也白鬚滿臉,這無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模樣了。

    如果刮骨療傷能夠看出關羽的忍耐力非常,不如說我們從容顏上看見那個昔日關羽漸行漸遠。

    英雄逐漸落幕,壯心不死,但起身難擋。

    如果說大意失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是悲傷的開始,不如說透過關羽之死,我們見證出劉備是否是假仁假義之人。

    關羽之死,劉備悲憤異常,雖然諸葛亮多次勸慰,仍然阻擋不住劉備復仇的決心,在兄弟面前,這個曾經說過:“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人,用自己的行動,展示出了寧要兄弟不要江山的另一種義氣。這種氣概絕不是裝出來的。

    坐了江山之後的劉備,沒有忘記桃園三結義,他對關羽的感情由此可見一般。從此處開始,故事開始悲傷起來。所以關羽之死,是三國演義悲傷的開始,從這一刻,我們看見的早不是激情洋溢,而是另一種感情。

    張飛豹頭環眼,面如潤鐵,黑中透亮,亮中透黑。頦下扎裡扎沙一部黑 鋼髯,猶如鋼針,恰似鐵線。頭戴鑌鐵盔,二龍鬥寶,朱纓飄灑,上嵌八寶雲羅傘蓋,花冠雲長。身披鎖子大葉連環甲,內襯皂 羅袍。足蹬虎頭戰靴,跨下馬,萬里煙雲獸,手使丈八蛇矛。正在橋頭之上,咬牙切齒,捶胸憤恨。大罵,曹操聽真,呔!今有 你家張三爺在此,爾或攻,或戰或進或退或爭或鬥。不攻不戰不進不退不爭不鬥,爾乃匹夫之輩。大喊一聲,曹兵嚇退。大喊 二 聲,順水橫流。大喊三聲,把當陽橋嚇斷。那個人呢?當他知道關羽之死,悲傷異常,暴打手下人,結果被報復,也死了。

    伐吳失敗,火燒連營,劉備的模樣已足夠令人心疼。

    作為為兄弟報仇的踐行者,劉備失敗死於白帝城,他遺囑諸葛亮,希望他輔導太子,我們以後看見的不再是意氣風發的諸葛亮。

    我們看見的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寧知不可為而為之。哪裡有高興起來的理由。

    甚至蜀國被攻破,諸葛家族、關羽家族受到侵害,作為鄧艾父子慘死。姜維也被殺。

    歷史的車輪向前,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司馬家族又逼迫曹氏退位,這個手法很相似。一個輪迴開始總是從創業、功成名就到最後衰敗。從頂點下來,走下坡路的時候,當然是悲傷大於歡樂。況且這部明顯以劉關張兄弟為主要線索的小說,這個線索也展示出了這兄弟的大半生。

  • 2 # 老羊說文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用明代文學家成慎這首《臨江仙》來形容三國是再貼切不過的,否則這首詞也不會成為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

    奸險狡詐的曹操,善良仁義的劉備,精明智慧的孫權……如果說《三國演義》在說事,倒不如說它在寫人,羅貫中用他渾厚的筆力書寫著一個又一個豐滿的人物,讓他們從歷史大潮中脫穎而出,形象變的愈發豐滿有趣各具特色,並且流傳千古。

    可是,風雲變化,英雄末路,一個個人物從精神抖擻到垂垂老矣,溘然長逝,代表了一個時的結束。在讀者的閱讀中已陪伴了這些人物的一生,更在惋惜他們的天賦才情,自然悲切蒼涼。

  • 3 # 桃花源文學藝術

    前期轟轟轟烈烈,主要是英雄輩出,皆強將,從弱小走向強大,後期英雄漸去,後續力量跟不上,由其是蜀做為漢祚代表,卻最早被滅,下場悽慘,故有此說耳。

  • 4 # 大布施

    首先我們要知道《三國演義》是演義,就好像我們在現代的穿越架空類小說一樣。雖然寫實手法,但還是有很多演義的成分在裡面。也就是說,有很多內容是根據歷史來杜撰的,並不是真實的歷史。如果想檢視真實的歷史,還是需要看《三國志》等真正的歷史材料。

    至於有政權頻繁交替,是因為東漢末年群雄並立。金庸老爺子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麼換句話來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鬥!對於男人,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這兩種事情都是讓人迷戀的毒藥!

    關於《三國演義》中各種紛爭,是男人征服天下,滿足個人慾望的舞臺;是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戰場。在這一場天下大局中,有贏就會有敗。在場演義中,讓人著迷的是那一個個英雄式的人物,如呂布、趙雲、關羽等等,也有算盡天下的臥龍鳳雛等等,更有如曹操一樣的一代梟雄。每個人物都刻畫的異常豐滿,讓人感覺栩栩如生,更加痴迷。

    只是到了後期,我們看過了這些英雄,他們的生老病死,再去看政權的交替,不免就會有一種悲涼。

    這是種將軍不免百戰死的悲涼,

    是桃園結義先後離世的悲涼,

    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涼,

    是機關算盡太聰明的悲涼,

    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悲涼,

    是父子、手足相殘的悲涼,

    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涼……

    人生如棋,世事如棋,而乾坤莫測。風流人物,終究雨打風吹去。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不禁讓我想起宋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5 # 石匠秦人

    後期蒼諒主要來自北閥失敗,與劉備東吳大報仇,剛腹自用,一意孤行,至火燒七百里連營,劉備懇至永安宮,三分天下結束。作者傾倒劉備,認為其是皇家血統,甚是同情,而感劉備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亦哀。之傷感!!所以覺得劉備悲涼。睹物思人爾!!!謝謝謝

  • 6 # 雪舞風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我感覺是那一批主要的英雄要麼年老,要麼去世造成的。

    因為我覺得三國主要是在寫那一批英雄人物的平生經歷。比如著重描寫的蜀國五虎將,劉備諸葛亮等。他們等人是故事的主角,當他們年老體衰,死的死,殘的殘。我們作為看客被裡面的意境氛圍帶動而過分的投入書裡,代入那些角色裡面,體會他們的“英雄末路”自然而然的感覺到很蒼涼。比如三國前期也有很多人離世,政權破裂,但是主角們年輕氣盛,意氣風發的,我們感覺的就是那一股朝氣。

  • 7 # 心吾700

    《三國演義》後期給人的蒼涼感,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頂盛,衰敗以致滅亡的過程。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傳遞給讀者的藝術效果。

  • 8 # 掌心記

    作為上小學起就喜歡三國故事的老三國迷,記得那時候能收集一整套《三國演義》的小人書是最大的夢想。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破舊的繁體字小說《三國演義》,如獲至寶,拿來並讀,許多繁體字不認識只能結合上下文去猜讀,但仍然是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看罷《三國演義》,其實最覺得精彩的是劉關張在世,也就是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的那些故事,隨著英雄的離去,特別是三國中期諸葛亮的去世,真有“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的那種蒼涼感。諸葛亮去世後,直至三國歸晉,天下一統這段歷史,就沒有細看下去的興趣了。

    所以題主能有如此感受的,說明你已經入情入戲了,絕對是個老三國迷,因為掌心就有這樣的感受。下面我就試著分析這種蒼涼感的原因。

    一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不可否認,許多人小時候都是以好人、壞人來認識世界的,我們三國迷當然也不例。不得不承認,羅貫中《三國演義》以遵劉抑曹的創作主基調,成功地主導了我們的立場。

    當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一個個為是匡扶漢室,義薄雲天,結果天不佑劉,遇到一個不爭氣的阿斗,將劉備等人打拼一命的江山給玩丟了,真是怒其不爭,世事難料。特別是三國後期,這個司馬懿太可恨了,象個牛皮糖一樣貼著諸葛亮,硬是把諸葛亮給消耗死了,六出祁山,五伐中原,功敗垂成,此等情景不由得不突生蒼涼。

    真是:“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

    二是英雄遠去空餘恨。

    少時讀三國,讀的英雄氣,讀的是豪傑夢。《三國演義》的確寫得太精彩,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一個個在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甚至連張遼、徐晃、樂進、呂布、周瑜、太史慈都是覺得可親可敬,他們在屬於他們的那個時代雄姿英發,馳騁縱橫,揮灑著英雄氣。

    可是英雄也是遲暮的時候,轉瞬間,一個個英雄的離去,或壯志未酬,戰死沙場;或大意失荊州,空餘悔恨;或擺脫不了歲月的風霜,病死老去,等等,不一而足,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只留下一聲歷史的嘆息。

    三是曲終人散多蒼涼。

    繁華落盡,曲終人散,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爭什麼是與非、爭什麼成與敗,爭什麼功與名,爭什麼利與䘵,最後都歸於歷史的一瞬間。

    一曲彈盡,聽曲的人紛紛散去,人生聚聚散散,就如同在一夢中,只不過有的人還在曲中意猶未盡。

    一場好戲,悲過喜過,勝過,敗過,興過,亡過,到頭來都只不過是歷史過客,是非任由後人評說。

    劉備奮鬥一生,結果興亡不過二世;曹操一世英明,未曾想到司馬懿卻是掘墓人;曹丕逼漢獻帝交出了皇位,沒想到這一幕在自己孫子那輩同樣上演。讀來這些歷史的一幕幕,不由得心有慼慼,平添萬千感慨。

    這種人生況味,這種蒼涼,也真只有楊慎的那首《臨江仙》來寄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詩歌是哪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