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寒雅芙

    心理健康者的特徵是:

    1.瞭解自我的現狀和特點,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2.能有意識地駕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為,把握自己的命運。

    3.不受無意識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他人的支配。

    4.有獨立和自主的需要。

    5.能專注於工作,獻身於事業。

    6.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7.關心別人,具有給予愛和接受愛的能力。

    8.注重現在的體驗,不注重過去的不幸或創傷,也不沉適於所渴望的未來。

    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看法有不同的理解,上面是其中的一種看法。一般心理健不健康沒有明顯的界線。如果你沒有異常低迷長久而執繼的負面情志反應,心理是健康的,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人都有正常的情志反應,因為人類是情感動物,有感、受、行、識的體驗,在體驗過程中一定有產生喜、怒、哀、怨、恨、妒、悲等各種情緒。只要你保持良好的心態,正確看待人生中的得與失、成與敗、愛與恨,並學會適當地發洩情緒,不長期壓抑自己,你便可以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 2 # 考拉讀書會

    關於心理健康標準,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統一的標準。因為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通常是動態變化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標準。因此,心理健康的標準具有相對性。中國心理學家郭念鋒於1986年在《臨床心理學概論》一書中提出評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個標準,得到了心理學界的較多認可。

    一、週期節律性

    二、意識水平

    三、暗示性

    四、心理活動強度

    五、心理活動耐受力

    六、心理康復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八、自信心

    九、社會交往

    十、環境適應能力

    心理學關注病態的心理,很少關注健康的人心理,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不到5%,10-20%的人一生都有過病理性的心理不健康的狀態,剩下的人都是處於亞健康狀態。

    真正健康的人,真的很少,遇到困境和災難依舊保持樂觀積極向上,奉獻自我的人,我那麼多年就只知道一個人,那就胡歌了。即使是當下健康的人,在過去某個時段也經歷過亞健康的狀態。如果一個人長期不注意個人心理保健,不注意亞健康心理調適,就會向病態心理發展,嚴重的時候就會威脅到個人基本生活和他人的安全。

    所以每天學點心理學,學會思考,學會總結,學會提問,很重要,不要喝過多的心靈雞湯。我每天安靜寫點很少有人喜歡讀的學院心理學,前三年都主要寫基礎的心理學,後三年寫超心理和心理治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們。

  • 3 # 酷炫腦科學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時不時會感到格外焦慮或者抑鬱。雖然不好受,但這些情緒一般都不會發展到影響我們正常日常生活的地步。我們身邊也不乏成天嚷嚷著自己有強迫症的人,就因為 ta 出門總要反覆檢查門到底有沒有上好鎖。也有人成天憂心忡忡,恐怖發生什麼天災人禍就一命嗚呼了......

    非黑即白的分水嶺

    實際上,從正常人身上非常輕微的表現到精神病人中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嚴重症狀,這之間的變化是連續的,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分立。換句話說,我們只是在精神異常的路上走得或近或遠罷了。

    不過也有例外,幻覺(看到或者聽到不真實的東西)和妄想(產生不符合現實的想法)這類症狀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尤其突出的,一般不會出現在正常人身上。在以往的診斷中,是一旦出現幻覺和妄想了就是精神病。然而,近幾年精神病學家發現,在幻覺和非幻覺,妄想和非妄想之間,也可能與情緒障礙一樣,非黑即白的分水嶺並不存在。精神異常漸變這一概念的出現,可能意味著傳統精神疾病非黑即白的診斷和治療,可能需要全面重建。

    2013年,來自荷蘭的精神病學家 Jim van Os 和來自紐西蘭的 Richard Linscott 的元分析綜述研究發現,雖然精神分裂症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僅有 0.4% ,但幻覺和妄想在一般正常人中的發生率卻高達7.5%。換句話說,每15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曾經看見或聽見過不存在的東西,或者有著或有過完全不符合現實的妄想。但要注意,這些人都還是社會人群中正常的一份子。

    幻覺和妄想在英文中統稱為psychosis,中文翻譯則為思覺失調。

    2016年7月,美國精神病學雜誌JAMA Psychiatry上刊登了澳洲昆士蘭大學 John McGrath及其團隊對18個國家的31261個成年人,橫跨2001年到2009年的研究成果。這是至今為止最詳盡的人口統計學調查。在排除了藥物或者睡眠的因素後,McGrath 的研究發現還有 5.8% 的正常人有過出現幻覺或者妄想的經歷,其中有過幻覺體驗的人是有妄想體驗的人的 4 倍。McGrath 的研究涉及樣本大,人口分佈範圍廣,結果十分具有說服力。他們的結果再次為“精神異常不是非黑即白的分類,而是分佈在廣泛人群中的不同程度的體驗”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在曾經出現幻覺和妄想的普通人中,約1/3只發生過一次這些體驗;另外的1/3一發生過2-5次;而剩下的那1/3的人有過超過6次甚至是100次的幻覺或妄想經歷。這些正常人的思覺失調經歷通常具有偶發性並會轉瞬即逝,但這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會頻繁出現幻覺和妄想。

    抑鬱、焦慮症以及其他一系列其他心理和生理壓力疾病發作時,也會可能會伴隨著幻覺和妄想。在有著嚴重思覺失調嚴重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有人會“感覺”暗中有人在盯著自己,或是“聽見”人們在說自己壞話,有人還會“聽到”自己腦子裡有個聲音在說“你真沒用”或這個聲音能操縱自己做事並且難以擺脫。

    良性幻覺

    與前面這些令人脊背發涼幻覺描述相比,一位72歲帕金森病(神經疾病,運動障礙為主)患者反覆出現的良性幻覺則十分有趣。在這位患者晚上和妻子睡覺時,他常常看到一個美麗的小姐溜進他們的臥室,然後一絲不掛地躺到他和妻子中間。他的醫生問這位患者:如果你碰這位小姐,她會消失嗎?老人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不能碰啦!一動我老婆就醒了!

    另一個良性的例子是,一位我訪問過帕金森病患者也經常出現幻覺。這位老人當時已是93歲的高齡,有帕金森病和輕微痴呆。老人談到自己經常可以感到自己死去的妻子出現在身邊。若是周圍沒人,他就會和她聊天。在晚上睡覺時,他常常覺得妻子抱著自己。老人說很喜歡他的幻覺並拒絕治療幻覺症狀。

    現在我們知道,類似的幻覺和妄想在正常人中也會出現。珍妮沒有精神分裂症,但她會出現幻覺。“我可以感覺到馬克在房間裡,並且他就站在我身後。馬克是我的初戀,我自從十幾歲之後就再也沒見過他。但是在我的一生中,他都會在我的幻覺中出現引領我。我時常會瞥見他站在牆角,對我決定去英國做個記者表示肯定和支援。”珍妮描述到,每每在幻覺中,馬克總能給她提供人生的意見。他就是她自己人生的嚮導。珍妮認為是她的童年經歷以及她母親的精神健康問題令得她發展出思覺失調,心理學家也告訴珍妮,她的幻覺經歷確實可能是因為童年時期缺乏生活指引和外界足夠的心理支援形成的。因此,珍妮只能內化自己的支援需求,幻想出一個人來給予她相應的支援。

    精神症狀在人群中由輕微到嚴重的連續存在的新認知,是否意味著多年貼在精神病人身上的異類標籤是時候摘下了呢?

    參考文獻

    [1] Simon Makin,The Schizophrenia Spectrum,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November/December 2015

    [2] Jim van Os, Introduction: The Extended Psychosis Phenotype—Relationship With Schizophrenia and With Ultrahigh Risk Status for Psychosis, Schizophr Bull. 2012 Mar.

    [3] Jim van Os, The Dynamics of Subthreshold Psychopathology: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m J Psychiatry 170:7, July 2013

  • 4 # 夢之覺

    深有感觸的是,性格與心理健康沒什麼直接關係;而心態與心理健康有密切關係!

    有人說,內向孤獨者心裡就不健康,可是事實恰好相反,內向孤獨的人反而心理非常健康,他們獨立,自主,能夠與自己相處融洽,享受自我的境界…孤獨的人是內心強大的人!而看上去笑容燦爛的人卻是抑鬱症患者,難道他們的笑是假的嗎?誰能體會到他們內心的恐懼和焦慮,脆弱和無助!如果他們的內心和外表一樣開朗活潑,又怎會讓抑鬱找上門!所以自我心態的調整應該才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

    生命本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完善和提升的過程,讓生命變得精彩是我們對生命負責的態度!

    真正健康的人有著Sunny的心態和健壯的身體;有著相對嚴謹的風格和思考習慣;他們不是沒有煩惱,也不是沒有煩心事,他們有著比別人更多更難解決的問題…但他們絕不會讓煩惱佔據自己太多時間,而且轉換消極思想的能力很大!所以,健康的人有著健康的目標,健康的人是真正快樂的人!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健康的科學,豐富知識的同時也健康了我們的心靈,經常清掃心靈“垃圾”對我們的健康成長非常有利!學會感恩,享受施予的快樂,改變自己的心境,建立正確的觀點,相信有了愛生活就變得更有意義了…!

  • 5 # 心理諮詢師孫老師

    第一個問題我看大家回答的差不多了,我就不做重複,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其實,心理問題和感冒發燒一樣,只不過這個感冒發燒是心理上的,不是身體上的,即便再身體健康的人,也會有小病小痛的,心理也是,再健康的人,遇到重大問題,也會需要心理諮詢,所以,這個健康不是絕對意義的,沒必要糾結這個。

  • 6 # 飛鳥和詩

    沒有一個人是完全意義上的心理健康的,在當今高強高壓的工作環境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沾了一點心理上的小問題,但是他並不一定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所以人們只要和它們和平相處就好了。

    沒有一點心理問題的人是神,是佛,可是在這婆娑世界誰又能保證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沒有一點情緒呢?只要這些情緒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就把它當作平凡生活的點綴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這個聚散世界,人總會受到各種各樣情緒的困擾,無法做一個真正的超脫之人,不如就做一個平凡之人,學會調整自己,讓自己少受情緒的困擾就已經是了不起的人了。

    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心理健康的的人。有的只是善於駕馭自己情緒的人,活的相對智慧明朗的人。

    願我們的生活有明月清風相伴。

  • 7 # 七骰哥哥

    從心理機能上劃分,性格可分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從心理活動傾向上性格可劃分為內傾型和外傾型,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根據性格來判斷一個人是夠健康。

    美國心理學家鮑爾指出,健康是人們身體、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覺良好,活力充沛的狀態。

    如今,健康的概念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醫學模式,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的範疇和概念中必然而重要的組成部分。

    心理健康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不斷調整、變化、發展和完善的動態過程。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是少數,而且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人有狀態好的時候,也有不好的時候,有的心理疾病也是完全可以被治療的。大多數人的狀態是心理亞健康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季穿搭單品,基礎款必備有推薦的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