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哥説史
-
2 # 健康快樂
除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年三十。也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按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們要換上紅色的新衣服,女孩子要紮上紅頭繩。男孩子要放鞭炮.。家家戶戶門上帖著紅色的對聯。..在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紅紅火火喜氣洋洋又迎來了新的一年。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不僅僅是將除夕與元日當時宋代的風俗記錄在案,同時也展示了唐宋時期民間除夕辭舊迎新的畫面。
之所以在除夕晚上,家家團聚,帖對聯,放鞭炮,穿紅衣服…。是因為來自一個民間傳說,也可以說是一個故事。也可能是一個沒有文獻記截的古代流傳下來的除夕典故。
《年獸》傳說中大約在西晉時期,有一怪獸,四足四腳,有點象獅子。稱之為"年"獸。平時隱居山林,因冬天大雪紛飛.大地覆蓋缺少食物。“年”獸就到附近的村莊撲食。模樣醜陋,來勢兇猛。傷害人畜。人們毫無辦法,只有緊閉門戶。所以每到臘月年底,人們扶老攜幼外出躲避“年"獸。這一年底,村民在外逃路上,偶遇一少年。問明情況,少年向村民施一方法,多砍些竹子,家家門上掛上紅布條。“年"獸就不敢來了 。年獸怕紅怕火光。這孩子大概是上天派來的吧,村民們半.信半疑回到了村子裡,除夕之夜村民們照著孩子的話,門上掛上了紅布條,夜幕降臨,不敢入睡。村民們就在空地上堆起了竹子,點燃用來取暖。午夜時分,忽聽一聲震天巨吼,“年"獸到來,大家趕緊往火堆裡扔竹子,劈劈怕怕一陣響聲,火光沖天,瞬間照亮了村莊,一片紅色。嚇得"年"獸大叫一聲,逃之夭夭。
因為“年”獸未死,還在山林裡,所以後每年的臘月三十,為了防止“年”獸的到來,村民們都守著竹火,不敢入睡,劈劈怕怕的爆竹聲響徹天空,一直到天亮,新的一年開始。
一年一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到過“年"獸。卻流傳下來這個傳說,大年三十過除夕的傳說。一代一代的傳說,一代一代的演繹。大約從西晉開始,經過各個朝代至今,這個除夕夜家家團聚,帖對聯,穿紅襖,放鞭炮,守歲等待午夜的 鐘聲…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過除夕的習俗。正象詩人王安石所作(元曰)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傳說中的典故,無法查詢文獻記案。只作為一個美麗的神化故事吧。春節將至,祝大家春節快樂!
-
3 # 海鏡清
對除夕的來歷,最早進行研究的是一位我們都很熟悉的人物——周處。沒錯,就是那位年輕時候討人嫌,與老虎、蛟(鱷魚)一起被鄉民稱為“三害”的西晉名臣周處。
他在改邪歸正之後,專心做學問,寫了一本《風土記》,對於端午、七夕、重陽等等民俗節日,都有重要記敘。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陽等等習俗,所依據的便是這一部《風土記》。
《風土記》第一次提到了“除夕”這個詞,記述了除夕大年夜當時的民間習俗,可以說和後代一模一樣,可見除夕至少在西晉已經定型:
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同時《風土記》中還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的記載。也和現在民間關於“過年”的故事大同小異。
而根據現代民俗專家考證,“除夕”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秦相呂不韋擔任總編的《呂氏春秋·季冬》記載:“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
東漢的學者高誘對這一點註解到:“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周禮》‘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楯,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鬼’,此之謂也。”
也就是說,“逐除”源於西周驅疫鬼的習俗,而把逐除放在年三十來搞,至少是在東漢之前就已經固定下來了。
-
4 # 我有我的歷史觀
樓主這個提問是不是提得不夠妥當?如果你只是問:“除夕”的典故出自哪個年代?我只能告訴你:不知道!但是,你如果這樣問:“除夕”的來歷有什麼典故?最早的記載出自哪個年代?我倒是瞭解一些。
《風土記》————
中國晉代名人周處所著。此書是記述地方風俗的名著,是迄今為止中國較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也是宜興歷史上第一部記錄地方風物的書籍。此書對於端午、七夕、重陽等民俗節日,都有重要記敘。
據《大中華文化知識寶庫》等史料記載:“除夕”源自“先秦時期”的“逐除”,而把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稱為“除夕”的中國最早文獻資料,就是周處的《風土記》了。
但這僅是“文字記載”的最早,至於“除夕”的典故出自哪個朝代,則沒有記載,也無法記載。因為“除夕”來源於民間傳說,開始時人們只是口口相傳,並沒有準確的文字記錄。既然是民間傳說,故事的真實性也無從考證。只是人們把這個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而關於“除夕”的傳說,各地又有不同的版本。我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個大家接受度最高的關於“除夕”的傳說。
話說遠古時期有一惡獸——“夕”,(有些地方稱“年”或“歲”)四足四角,軀體龐大。平時隱居山林,但到了冬天,大雪覆蓋地面,山上無以覓食。“夕”便會在臘月底這一天走出山林,竄到村莊裡撲食人類。因其脾氣暴躁,兇猛異常。人們根本招架不住,只得選擇逃避,於是扶老攜幼,紛紛逃往村後的竹林。
又到了“夕”下山食人的時候了,人們還是象往年一樣逃往竹林。這一年,有一個經過村莊的少年餓昏在路旁。一個好心的老奶奶救醒了他,並讓他一起去竹林避“夕”。
由於竹林極冷,大家砍下竹子,烤火聊天。少年問:“在家尚且躲避不了,這竹林沒門沒鎖的,又沒有壕溝作為阻隔,夕不是照樣可以來竹林食人嗎?”眾人告訴他: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感覺“夕”不敢進竹林似的,有時還會象是受了驚嚇一樣跑開。好象這片竹林就是“鎮夕法寶”一樣。少年不信。
聊著聊著,又見“夕”來了。村民一下子惶恐起來。有道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年從未見過“夕”,見大家這麼害怕,就想看看“夕”到底是啥凶煞模樣。於是出了竹林。說也奇怪,“夕”並沒有撲向他,反而象害怕他似的,掉頭就跑了。
於是“夕”去了另一個方向,準備向村民進攻。大家渾身哆嗦,不知所措。這時,碰巧火堆中發出“啪”的一聲巨響,可能是某一根竹子正好燒到了竹節上,緊接著又連續有竹子燒到竹節而爆裂的“噼啪”聲。“夕”象是受到了巨大的驚嚇,轉身跑得老遠,當晚沒有回來,天亮後人們又回到了自己的家裡。
少年很聰明,路上在思忖;他也沒做什麼呀!怎麼全村的人都怕“夕”成那樣了,而“夕”見到我卻逃開呢?聯想到他自己穿的衣服與眾不同,是紅色的,非常扎眼。而另一個方向的村民也沒做什麼呀!而且也沒有一個人與他一樣穿紅色的衣服或褲子呀!他想到”夕”開始時並沒有害怕,還準備向村民進攻,進攻與逃跑的時間節點,剛好是竹子燃到竹節的時候。於是,他斷定了“夕”害怕的原因:“夕”害怕紅色和巨大的響聲。於是乎,他想到了震懾“夕”的法寶。
又到了臘月的最後一天,村民又準備往村後的竹林逃避。少年為了答謝村民的救命之恩,要將想到的“絕技”教給村民。
他告訴村民:不要往竹林逃避了,只需從竹林砍來竹子,並且門的兩側掛上紅色布條。人們開始不相信,但想到上次的神奇經歷,至今還大惑不解,心裡解讀為:這少年恐怕是天庭降神下來救助咱們的吧?於是半信半疑,但還是按照他所說的去做了。
這時“夕”又來了,看到村民都在家裡,而沒有去竹林。心裡可高興了。心想:這次不用擔心竹林的什麼又是紅色又發出巨大“吼聲”的“怪物”了。於是大搖大擺地進村了。心想這一次可以安安靜靜地飽餐一頓了。
這時少年讓人們點燃竹子。這一次村民已有所準備,大量的竹子燃燒了起來,竹子爆裂的聲音震天山響,此起彼伏,湮沒了整個村莊。“夕”象是嚇破了膽,掉頭一路狂奔。當晚再也沒有回來,象是消失了一樣。
人們覺得這個辦法很湊效。於是,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村民就從竹林砍來竹子燃燒,並在門的兩側掛上紅色布條。慢慢地,這一習俗就被傳承了下來。
為了比較全面地回答“除夕”的習俗,有必要闡釋一下與這個“驅夕”典故相關的習俗:
除夕——因為這一天是“夕”下山禍害人類的日子,更是人們成功驅除惡獸——“夕”的日子,於是人們便將這一天稱為“除夕”。
年關——“夕”是每到臘月最後一天出來食人,算準了“夕”肆虐的日期,百姓就把這可怕的一夜當作“關口”,於是人們習慣地把這一天叫做“年關”。
年夜飯——由於人們最初對這種“驅夕”的方法,心裡還沒有譜,將信將疑,既然是“吉凶未卜”,不如好好款待自己,有一種“死了面朝天,沒死又過年”的心態,也不枉在人世間走了一遭。於是大辦特辦,殺豬宰羊。一家老小團聚在一起,吃一餐最豐盛的。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年夜飯”。
當然,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各地所認定的標誌性的具有“年味”的食物也不同。現在北方大多推崇“餃子”;而南方偏好“年糕”。
光年——那時候,對這種“驅夕”的方法,心裡面還是有些打鼓,生怕“夕”又從房間某一處竄出來,於是每個房間都點著燈火。不管是客廳還是臥室,廚房還是衛生間,都燈火通明,通宵不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光年”。
當然,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除夕之夜早已不是舊時那樣的濃郁的迷信色彩,只是作為舊歲新春的時間交換節點,作為辭舊迎新的意義。人們的心情也不再是那種擔驚受怕,而是喜氣洋洋,歡樂吉祥的氣氛。
不僅過年的意義和過年的心情不一樣,記念和慶祝的形式也一步步逐漸演變。燒竹子演變成放鞭炮,更有現在的放煙花;門的兩側掛紅布也改成了貼兩張紅紙,後來人們又在紅紙上寫上兩句甜舊迎新、歡樂祥瑞、憧憬未來的對聯,這就成了我們現在的“春聯”;人們也不再是“龜縮”在家裡害怕“夕”了,而是互相“串門”,走親訪友,近幾年還時興旅遊了;也不再是“閒聊壯膽”,而是親朋好友湊在一起,進行各種有意義的文娛活動。幾十年來的“春節聯歡晚會”更是百姓精神食糧的一道大餐。
上面已經講過,關於“除夕”的傳說,許多地方有不同的版本,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習俗。比如:有些地方有貼“桃符”的習俗;還有相當多的地方有貼“門神”的習俗,唐朝以前,人們貼的是神話故事中的把守“鬼域”的“鬱壘”和“神荼”;唐朝以後,人們普通將“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武將當作“門神”;還有些地方有“貼窗花”的習俗;還有些地方有“掛燈籠”的習俗………
由於這些習俗沒有本文中的民間傳說的大家的認可度高,習俗流傳的範圍也沒有本文所敘述的故事廣,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接受了這些習俗,在這裡就不一一陳述了。
回覆列表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最後一天的晚上,也是大年初一的前夜。除夕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除夕主要是除掉一種叫做年的猛獸。
年,又叫夕、歲,它生性兇殘,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村民們發現年獸害怕燒碎竹節的爆炸聲,於是便利用這種方法除掉年,而年出現的這一晚也被稱為年關,在年關將近時,大家還會提前做好晚飯,躲在家裡吃“年夜飯”,並且還要在吃飯前供祭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人們便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避免年獸再次來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除夕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有燃放爆竹、貼春聯、掛燈籠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