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它短暫的王朝,比如秦朝隋朝,至少斷送在下一代。新潮只不過長達十四年。
11
回覆列表
  • 1 # 那年今夕

    1.首先,題主的“新潮”應為“新朝”,意欲為全新王朝之意。而這個全新王朝是相對於漢王朝而言的。王莽也即為新朝唯一皇帝。

    2.王莽為西漢王朝官員之時為天下士子公認“聖人”。禮賢下士,兄友弟恭。甚至,為維護國家法度可親手處死自己作奸犯科的親兒子。受儒家影響近百年的西漢末期,對此人在未稱帝之前的道德評價是非常高的。然而,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使你是“聖人”,也不可輕易取皇帝之位代之。

    因此,在王莽把孺子嬰廢黜自己當皇帝那一刻起。他的道德“聖人”形象在世人眼裡已經徹底崩塌。

    3.改革超之過急,超前的思想是好的,但不符合實際情況。結果,在實行的過程之中招到幾乎所有中上層人士反對,而在當時,中上層人的思想就代表民心。所以,隨著赤眉,綠林軍一起,天下各地響應。

    4.政令朝令夕改,在位十四年,每半年政策不一樣。沒有一個長效機制。結果,官員不知道應該做什麼,百姓更不知道怎麼辦了。

    5.天災應變能力差,結果導致流民聚集。最終形成強大的赤眉,綠林,銅馬等武裝。

    6.輕敵,南陽一戰。50萬大軍被3萬人殲滅,也意味著新朝政權的完結。

    7.用人錯誤,對劉氏宗親處理不當。拉攏也好,血腥鎮壓也罷。並沒有好的一個處理方式。結果連心腹太師都改名劉秀想取而代之。

    8.對外族輕視,隨意給外族改名。結果,沒有親善的外援。

  • 2 # 無法回頭

    王莽篡漢建立了新朝,但是僅短短十六年的時間就被劉秀乘虛而入拉下了歷史舞臺。究其原因有客觀方面的,也有主觀方面的。

    客觀方面原因首先西漢末年人口自然增長速度加快,而土地固定,這樣人口與土地之間的矛盾激化,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遭到了嚴重破壞。

    其次王莽新朝時趕上嚴重的自然災害,黃河決口改道形成了嚴重的水患,大量耕地被毀,加重了人口和土地之間的矛盾。同時伴隨水患而來的是旱災、蟲災等自然災害,加重了新朝的負擔,產生了大量的流民,也就產生了大量的赤眉、綠林,也就產生了起義。

    主觀方面首先王莽儒家思想為根本,其把問題總是理想化,西漢末年社會退步王莽取代後各項改革勢在必行,然後其改革只注重改革的措施而忽視了當時社會實際。其次王莽本人優柔寡斷,新朝的改革多次更改條令,遇到困難就中斷無法堅持下去。王莽疑心也重,不願意相信別人,不善於任用人才去參與改革,自己對於經濟壓根不懂,這樣改革必然不得成功。

    西漢社會的種種矛盾到了王莽的新朝時依然沒有改變,甚至比以前更壞,加上劉秀的乘虛而入,王莽勢必順應不了時代的要求而被淘汰。

  • 3 # 漢之遺風

    王莽代漢在當時稱的上天命所歸,他也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的民選皇帝,可以說王莽代漢時其聲望名聲堪比聖人周公。

    但是王莽代漢後所實行的政治制度名為新,實則復古,加上其末能解決西漢後期以來的社會矛盾,反而還加劇了社會矛盾,所以兩相對比人們反而更思念漢朝了,再加上其實施的均田等政策,得罪了從西漢後期漸漸做大的地主豪強,事實上王莽的新朝也確實是被地主豪強推翻了。

    劉秀建立的東漢本質就是地主豪強的天下,在劉秀晚年想解決豪強作大問題,結果他起兵的河北群盜蜂起。

    可以說從東漢開始了長達近千年的世家統治

  • 4 # 風雪夜歸人80456

    公元8年,王莽平定了天下,他改元初始。當年臘月初一自立為帝,改國號新,西漢滅,新朝立。他即位後,對國家政治經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王莽改制。

    他主要改革了中央及地方的官制,修改了大量的地名,並禁止奴隸買賣。其次實行王田制和幣制改革。再者還強制無業遊民進行勞動改造,實行對外擴張和民族壓迫等一些政策。

    王莽登基後重用的是嫡系及溜鬚拍馬之人。導致腐敗無能,百姓苦難。他的新政也觸及了權貴的利益而很難施行,百姓得不到好處,權貴們也憎恨他。再加上連年天災及宮庭內鬥最終致使新朝快速走向了滅亡。

  • 5 # 願月神與你同在

    首先他是個篡位者,而且是在劉家還有相當的實力是他篡位了,名不正言不順必然引來傳統舊勢力特別是劉家和其既得利益群體的反擊,這沒有很高明的政治手段時強大的軍力很難擺的平,後來各地劉家的作反。

    其次對於胡人的態度,逼人家獻出土地湊什麼四海,給人家隨便改名稱甚至降級把王降成侯,人家當初臣服於你一是你強大的實力,其次跟著你打算弄點好處的,現在不但沒有好處還要倒找?還要受到羞辱,人家能幹?各地的少數民族的叛亂,消耗了新朝大量的軍力和物力,朝廷入不敷出只能加稅老百姓受苦自然要造反。

    當然談王莽不能不談他的改革。不是每次改革都是帶來社會的進步富強的,一個衰敗的社會如果不改革大概能苟延殘喘的多活兩年,改革不當是加快這個政權覆滅,如同保守療法和開顱療法一樣。王莽採取了一系列所謂的惠民政策,必然是從舊貴族等既得利益者手裡奪取,必然得罪一批既得利益者,而惠民政策理論上是不錯但是具體落實起來都是問題,有時百姓沒有獲得什麼利益變成了一批人斂財的新手段,猶如卡扎菲在利比亞採取的住房制度和醫療制度一樣,老百姓不感謝你,貴族怨恨你,天下太平還好,可是大量用兵加劇了內部矛盾的爆發。

  • 6 # 歸去來兮Roc

    先來看看西漢末年

    西漢末期人口眾多,土地兼併嚴重,富者有萬頃良田,窮者無立錐之地,加之天災人禍,民生凋敝。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漢室失德,上天不再眷顧漢朝,所以急需要大德之人救萬民於水火。出生名門大族的王莽是聞名天下的儒學大家,精通古文經學,同時,他極具人格魅力,待人溫和又嚴於律己,人們相信他是天命所歸。漢哀帝早逝,王莽受命於太后,代天子之職,推行改革。後來發現許多政策無法推進下去,遂稱帝,希望以天子的權威將改革進行到底。

    這裡要說一下西漢的儒家學說。漢武帝時期,經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裡的“儒術”指的是“經學”,除了繼承孔子學說以外,還融合了法家、墨家、陰陽家的一些觀點,是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因其用小篆書寫的,故稱為“今文經學”,是西漢官方的正統學說。與之對應的是“古文經學”,主要流傳在貴族和世家階層,其核心內容是崇周公而抑孔子,在政治上是一種平衡力量。西漢末年民生凋敝,導致人們開始懷疑今文經學的正確性,促使了古文經學的發展。

    再來說說“王莽新政”

    王莽認為天下要恢復"周禮“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后,企圖透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分為兩個方面:首先,將天下田改為“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奴婢改稱為“私屬”,王田與私屬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幣制,改官制和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

    改革的初衷是美好的,目的上是消除土地兼併,加強中央財政。但由於很多政策只求名目復古,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觸犯了大地主階層的利益。同時,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透過嚴刑峻法強制推行。使得社會各階層民眾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盪。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逐步失去了民心。

    王莽通讀古籍,發現書上說上古時期中國有“四海”,因此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而後強制移民,將觸犯法令獲罪之徒全部充邊。他又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西域諸國、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造成了無謂的征伐。以現在的觀點來看“王莽新政”東漢學者班固在《漢書》中將王莽定為篡位者,後世史學家一般都沿用了這種說法。Roc(本人)認為,王莽不是一個野心家,他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一直在追尋夢中的烏托邦,也試圖塑造一個理想世界,但他缺少實現夢想的才幹,也沒有看透社會本質的眼光。跟許多短命的王朝一樣,王莽僥倖開創了新朝卻無守成之能,帶著他的新朝飛蛾撲火般的走向了末路,同他嚮往的周朝一樣成為歷史。馬爾薩斯理論中指出:資源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當人口到了一定的規模後就會出現資源短缺。在古代帝制社會中,當王朝發展到頂峰之後就會出現各種社會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農業經濟受限於土地,而適合耕種的土地永遠是有限的,這是固有矛盾。實際上唯有發展工商業才能有出路,但在當時的歷史視野下,大多數王朝都是重農抑商,將人口固定在土地上。當人口增多時,必然會發生暴亂。這是歷史的必然。以上為我的觀點,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 7 # 歷史學渣

    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孺子嬰為安定公,代漢自立,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至地皇4年(公元23年),新朝覆滅,綠林軍擁立劉玄為更始帝恢復漢朝國號。新朝國祚15年,歷一帝而亡。

    關於王莽新朝的滅亡原因,史學界有各種見解

    翦伯贊先生認為,新莽的滅亡,與王莽推行暴力政策導致農民大“暴亂”有關;錢穆先生認為,新朝亡於王莽“不通政情,故遂以求治者致敗”;呂思勉先生認為“莽末之亂,自以法禁煩苛,吏不能治盜,莽又不能用兵,遂至星星之火,終於燎草耳。”

    我認為王莽的新朝是在“天災”和“人禍”的雙重作用在走向滅亡的。

    一、天災

    在王莽統治時期正值世界範圍內的火山頻繁爆發,造成了氣候變冷,水旱災害嚴重,導致糧食產量下降。新朝關於自然災害的記錄頗多,天鳳元年(公元14年),“四月,隕霜,殺草木,海瀕尤甚”;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天鳳四年(公元17年),“是歲八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鬥……鑄鬥日,大寒,百官人馬有凍死者”;地皇元年(公元20年)九月,“是月,大雨,六十餘日”;地皇二年(公元21年),“秋,隕霜殺菽,關東大飢,蝗”。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在王莽統治時期,糧食減產嚴重,谷價昂貴,饑民滿地,“常苦枯旱,亡有平歲,谷賈翔貴”。嚴重的饑荒,產生大量流民,爆發農民起義,盜賊群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此新朝的滅亡的一大誘因。

    二、人禍

    王莽改制是新朝速滅的直接原因。王莽上位伊始就展開改革,但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政策過於理想化,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改制,在經濟上實行了王田、私屬制、五均、賒貸、六筦和幣制改革。採用井田制,廢除土地私有制,損害了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地主、豪強紛紛起兵,導致地方動亂,土地改制實行三年後即停止;五均、賒貸、六筦就是把鹽、鐵、酒、貨幣、山林川澤等收歸國有以控制經濟,增加國庫收入,實際上是弱民強國;幣制改革則更加混亂,新朝短短十五年間就進行了4次幣制改革,讓新朝的經濟混亂,加速了人民破產。“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

    在處理民族關係上,王莽隨意給外族改卑名,還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西域諸國、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造成了無謂的征伐。

    總體上說,王莽改制,雖然目的是要解決社會危機,維護其統治,但改革措施太理想化,脫離了社會實際,既觸動了豪強地主、富商大賈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給廣大下層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改革的失敗也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使新朝成為社會各個集團、各個階層反抗的主要物件。

    王莽的新朝就是在這樣“天災”和“人禍”的共同作用下快速走向了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寫好趙之謙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