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蘇故事匯
-
2 # l思維與智慧l
前兩天我回答了《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價值和關係,今天又看到這個問題,做為從軍21年的退役軍人,看到這些有關兵書的問題,就想談談自己的看法,下面我就《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經典運用說一說。
一、《孫子兵法》及其運用。《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末期的孫武所著,是世界上最早、最有影響力的軍事理論鉅著,被尊稱為“兵家聖典”。內容涉及戰爭規律、政治外交等方面,從古至今,被許多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視為治國治軍的法寶,運用非常廣泛。經典事例很多,可以說春秋以後政治、軍事、外交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其影響。今天,就說一下它的重要軍事思想”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和”不戰而屈人之兵“,可以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幾乎是國家與國家鬥爭的核心戰略思想。例如:戰國時期張儀計屈四國,堪稱”伐謀“的典範。七國爭雄,蘇秦合縱,張儀連橫,二人穿梭於七國之間,鬥智鬥謀,最終張儀透過外交手段與六國連橫,不僅破了合縱,而且個個擊破,最終幫助秦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二、《三十六計》及其運用。《三十六計》是明末清初,在總結歷代戰爭經驗的基礎上所著的兵書,目前作者尚無定論,透過形象生動的計名,真實有趣的事件來闡述各種計謀。因其成書較晚,其影響力遠不及《孫子兵法》。該書本身就是總結歷代經典戰例所著,所以《三十六計》原文中所述事例就是經典。例如大家熟知的“圍魏救趙”、“趁火打劫”、“暗渡陳倉”等等。
三、《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在現代的運用。《孫子兵法》雖為兩千多年的兵書,但其總結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規律,及其軍事戰略思想,對現在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三十六計》所 闡述的計謀,在各種鬥爭和交往中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這兩本書都是我們的先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我們要汲取其精華,做一個能參善謀、聰慧機智的人。
-
3 # 司文郎中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就想到了淝水之戰,因為這場戰役同時蘊含了《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智慧。
淝水之戰簡介:新興大國與偏安舊霸之戰淝水戰役有一個大背景,那就是前秦自西晉滅亡後短暫統一了北方,秦宣昭帝苻堅決定揮師南下,挾一統北方之威滅亡東晉,完成統一中國的壯舉。
在這之前,秦晉已經爆發多次戰鬥,其中公元378年至379年的襄陽之戰尤其值得注意。因此此戰秦軍不但一舉攻克襄陽,還迫降了晉軍守將朱序,此人將在淝水之戰中發揮大作用。
公元383年,前秦兵分多路,調集數十萬大軍南下徵晉,東晉名將謝安奉命率北府兵數萬人迎擊。幾次次要的戰鬥後,兩軍主力在淝水駐紮對峙。
苻堅決定招降謝安,於是派隨軍出征的東晉降將朱序去晉營說服謝安。沒想到朱序見到謝安後,將秦軍虛實全盤托出,並表示自己可以在晉軍渡河的時候在秦軍中製造混亂。謝安大喜,隨即約定和朱序裡應外合。
十二月,謝安率軍渡河尋求與秦軍的戰略決戰。秦軍中有人主張在河畔迎擊,但苻堅認為趁晉軍渡河渡到一半時攻擊最為合適,於是下令軍隊後撤。朱序趁機大喊“秦軍敗了!”不明所以的秦軍士兵誤以為全軍真的潰,紛紛逃命。謝安則抓住時機,迅速渡河追擊,最終大敗秦軍。
計謀的運用:上兵伐謀和渾水摸魚《孫子兵法·謀攻》有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認為用兵最最一流的選擇是用計謀擊敗敵人,用硬實力硬碰硬一樣的“攻城”之法是不可取的。同樣,《三十六計》中也有“渾水摸魚”之計,也就是“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大意就是趁敵人混亂羸弱時出擊。淝水之戰就是這兩種計謀(渾水摸魚之計更加具體)的結合。
前秦的統一是脆弱的。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居統治地位的氐族人口遠遠少於漢族等其他民族,這本身就是十分危險的(這也是清朝一直提防漢人的原因)。加之前秦的征服以武力為主,缺乏後續的仁政、文教等整合民族、加強國家認同感的措施,所以前秦軍隊也並不是板上釘釘的一塊兒,這就給了謝安在不想打仗的秦軍士兵中製造混亂的機會。當秦軍陷入“陰亂”“無主”的狀態後,晉軍一鼓作氣,大破強敵。
“草木皆兵”這個詞就來自於《晉書》對淝水之戰中苻堅的狀態的描寫。這說明此時秦軍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緊張甚至恐慌心理,朱序抓住這一點,及時大呼“前秦敗了”,徹底擊垮秦軍本就不堅定的心理防線,可謂將“上兵伐謀”的“謀”運用到了極致。
結語事實上,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有不少運用《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十分精彩的案例,這裡筆者也只能列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在千百年的流傳中,這兩部書蘊含的智慧早已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你有使用這些計謀的經歷嗎?
-
4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吧。
《孫子兵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總共十三篇,被譽為“兵學聖經”,亦是哲學、智慧、心法的大成學說。孫子兵法不但在中國古代戰爭中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而且在現代中外戰爭中也有很多的應用。
除此之外,《孫子兵法》提出關於決定戰爭勝負的幾個要素是“道、天、地、將、法”,這也直接說明了戰爭是綜合了多種因素的集合體,並不是只有某一方面的優勢就必定贏得勝利。
孫子兵法中的《始計篇》完美的詮釋了一場決定性戰爭(諾曼底登陸)孫子兵法中說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孫子認為“詭道”是戰爭指導的根本法則,是戰爭藝術的核心靈魂。如果前面所說的“道,天,地,將,法”是對戰鬥雙方的制勝條件的對比,那麼“詭道”二字就是針對戰爭的各種情況變化所採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詭道”一是講究欺騙誤導,二是講究靈活多變。當然靈活多變是“詭道”的深層內涵,欺騙是它的表觀概念。
1944年6月,盟軍為了製造主攻方面不是諾曼底的假象,不惜成本的進行了戰略欺騙,比如製造假電報,透漏出盟軍的統帥部在肯特郡的假象,故意洩漏的情報使德軍相信主攻方向是加萊而不是諾曼底;甚至故意將一名英國軍官的屍體漂到了海對面,德軍從他身上搜出來的檔案顯示了盟軍要向加萊主攻。
同時為了欺騙德軍統帥隆美爾,英華人甚至找了一個跟蒙哥馬利元帥非常想像的英華人出現在北非,給德人造成的印象就是英國主力還在非洲戰場。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德軍相信盟軍是在加萊登陸,而且英華人沒有大量的兵力來完成登陸。
這一切的動作讓德軍始終認為盟軍的主攻方向是加萊,當盟軍在諾曼底地區登陸時德華人還以為這不過是盟軍的牽制性佯攻,過了一段時才發現他們上當了,但為時已晚。
由此可見盟軍的戰略欺騙行為是多麼的成功和有效。
-
5 # 快意爆料
一:背水一戰,孫子兵法中說處於死地而後生,破釜沉舟,不留後路的決心。逼入絕境之後奮力殺敵,一決雌雄。這在36計中可以稱之為敵戰計《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稱為李代桃疆的範例。
二:四面楚歌,孫子兵法中,叫做《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利用情感,削弱敵人鬥志陷入困境導致敵人失敗。兵強者, 攻其將;兵智者,伐其情;將弱 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 相保也。這就是36計中的美人計,應該改一個字,應該叫《昧人計》。利用敵人的盲區,製造情緒過激,失去戰鬥力,使己方達到致勝的目的。美人計並不僅僅只限於利用一個美女胚子,使敵人崩潰無知。
三:著名的陳橋兵變,在孫子兵法中叫做亂而取之,用36計的一句話叫做隔岸觀火。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四:著名的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著名的一計,此記名也是出自於此。龐娟從魏國揮師北上圍困趙國邯鄲城,趙國求救於齊國。經過孫臏分析求救於齊國。經過孫臏分析,如果直接向趙國進軍進行解救。會處於不利主動態勢。乘魏國大梁兵少不足進行圍困,趙國邯鄲自然就會解除圍困。孫臏出兵魏國大梁攻打虛張聲勢,必然向龐娟求救,龐娟回援心急,在途中又可設伏 ,龐娟又不能戀戰,等回到魏國大梁得知。孫臏兵少將寡又恨之入骨有乘機追趕。順便又設計了增兵減灶的假象迷惑魏軍,設計射殺了魏軍大將龐娟,這一仗打的也是心理戰。 在孫子兵法中,叫做《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畫地而守之,先奪其所愛乖其所之也》。未戰而妙算,勝者,算得多耶。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你不算乎。
五:岳飛巧是離間計,利用敵方間諜。除去大齊皇帝劉豫。是岳飛輝煌的一大功。孫子兵法說,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由此可以看出岳飛已經用間諜相當成熟。
五:三國中草船借箭是存疑的。張巡在歸德府對抗叛變敵軍,巧施了草人借箭智慧。符合三十六計中渾水摸魚,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嚮晦入宴息。在孫子兵法中叫做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戰勝不過奇正。
-
6 # 達琳的精神家園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法與智慧的結晶,書中的計謀被廣泛運用,內容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康熙使用“瞞天過海”康熙帝幼年繼位,朝中事務長期由索尼、鰲拜、遏必隆、蘇克沙哈四位重臣把持。鰲拜漸漸露出獠牙,圈地、竊權、排除異己、羅織黨羽,不把皇上放在眼裡。
面對權傾朝野的鰲拜,康熙帝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他只能暫時忍受屈辱,尋找機會。漸漸地,康熙想到了“瞞天過海”的計策。
在與鰲拜見面時,康熙總是表現得畢恭畢敬,然後暗中培養出一批可以擒拿鰲拜的少年侍衛。為了不讓鰲拜察覺,康熙裝作貪玩的樣子,把侍衛們偽裝成陪自己練摔跤的玩伴,讓鰲拜放鬆了警惕。
鰲拜稱病不上朝時,康熙恭敬地去他家裡探望;面對鰲拜日益跋扈的行為,也只是裝作不知,依然扮演那個年輕又弱小的“傀儡皇帝”。
見鰲拜被自己的行為麻痺,康熙先用各種理由將他的黨羽們派往外地,削弱了鰲拜在京城的勢力。然後,又派自己的親信掌管了各大機要之處。鰲拜被康熙瞞住,毫不知情。
康熙帝見時機成熟,就以上朝議事為由召見鰲拜,將他引入設下埋伏的宮殿中。鰲拜入宮後,康熙帝一聲令下,少年侍衛們一擁而上,鬥了幾個回合後,最終將鰲拜生擒。
大臣們經過審訊,列出了鰲拜的三十條罪狀,按律請斬。但康熙帝念及鰲拜對大清的功勞,免除死罪,將他關押。而後,康熙又迅速清除了鰲拜的黨羽,將實權握在了自己手中。
兵法曰:“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瞞天過海”這一計,是用對方堅信不疑的假象,來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從而在暗中達成目標。
-
7 # 小傷聊史
齊國孫臏圍魏救趙打敗魏國龐涓
秦遠交近攻統一天下
韓信暗度陳倉打敗章邯
十常侍關門捉賊殺死何進
王允美人計除掉董卓
曹操釜底抽薪打敗袁紹
孫劉連環計打敗曹操
司馬懿假痴不癲幹掉曹爽
-
8 # 使用者楊楨楠
中國的《孫子兵法》是關於戰爭的學說,《三十六計》是計謀在戰爭中的運用,所以與之相對應運用它的時代必然是戰爭、動亂的時代了。這樣的時期無疑是:三國時期。成功運用《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謀略最多。
回覆列表
我所知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應該是薛仁貴徵遼時所使用的一招瞞天過海。
具體是說唐太宗御駕親征率領30多萬精兵強將平定東遼的時候,到了海邊以後唐太宗怎麼也不願意上船過海。大臣和當時的將軍們都是無計可施,這時候薛仁貴就想到了一招。
薛仁貴偷偷的命令士兵在海邊建了一艘大船,把船建成一座城堡的樣子,正趕上海邊大霧,薛仁貴命令士兵打扮成百姓的樣子在船上走動。這唐太宗看到改變突然出現一座城也很是好奇,就讓大臣們陪同一起上了船。
船上街坊,集市應有盡有。唐太宗一路觀賞玩耍不知不覺船已經過海靠岸。
這次薛仁貴就用了瞞天過海之計,這裡的天就是指的皇帝唐太宗。
三十六計是孫子兵法的一個總結,學以致用才是根本。古人趙括自認為熟讀兵法最後還是淪為一個紙上談兵的笑柄。所以,很多經典戰役中都有所以兵法的縮影。
只要善於舉一反三勤于思考,孫子兵法不僅可以用於戰爭,官場,商場,就是普通的生活都可以用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