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斗酒聽竹1

    每當進入農曆二月的時候,就有一種看似大雁形狀的饅頭(饃)出現在安徽阜陽市的大街小巷,阜陽人稱之為“老雁饃”。進入農曆二月以後,初二和正月十六時候,阜陽一帶的媳婦女兒們回孃家時,都會帶上一對老雁饃,送給自己的父母,老雁饃身上排上很多小小的大雁,表示女兒出嫁後沒有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流傳在皖北地區的一種風俗,保留至今。隨著時間的演變,麵粉質的老雁饃,變成了西點麵包房做的麵包老雁饃,因為原來老雁饃形體較大,一天吃不完,現在的阜陽老雁饃形體稍微改小,特別是麵包老雁饃大受歡迎。原本吃饅頭不多的,或者只有到吃飯的時候才吃老雁饃的主力軍——孩子們,發現麵包老雁饃隨時可以食用,市場需求反而有所增加。隨著市場品牌意識的加強,各種字號商標的註冊,和各式各樣包裝盒的出現,也讓阜陽這一民俗產品,走向了阜陽市以外。材質的改進,使得老雁饃這一民俗煥發了新的活力,也為皖北春節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 2 # 95133閒雲野鶴

    我家鄉過年的風俗,年前要包棕子,做臘肉,做香腸,貼門神,貼對聯。農村除夕那天,要殺雞敬菩薩,除夕前要磨湯圓粉。除夕天要團年(吃過年飯),要給小孩子發壓歲錢,要守歲。大年初一,早′飯是吃掛麵,中午吃湯圓。初一這天大人小孩都要穿一身新衣服,銜上要耍龍燈,大年初二開始走親戚拜年。要過元宵節。

  • 3 # 走近東北老屯子

    老屯子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前,各家要殺年豬。豬是自家養的,至少是一年以上的三四百斤的。殺豬了,要請屯裡屯親的老親少友來吃一頓,灌血腸,片白肉,酸菜粉條等是必不可少的。遠道的親戚還得住上三兩天。坐在燒的熱乎乎的火炕上,嘮家常。

    二十三小年這天,要吃餃子。一般也是從這天往後,開始包凍餃子了。幾家約好了排了時間,今天你家明天他家串換著包餃子。此起彼伏的剁酸菜餡子的聲音,在屯子裡響了起來。

    二十五掃房土,這一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掃去屋子裡的塵土。

    二十七殺年雞,準備過年的好吃好喝。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上午貼了春聯,過了晌午,鞭炮噼啪響起,除夕的這頓飯,一大家子人團團圍坐,看著電視,舉杯祝福長輩身體健康,後輩成才,家業興旺。

    大年初一開始,走親訪友拜年。東北大地雖然是白雪覆蓋,滴水成冰,走街串巷的大秧歌,卻扭得紅紅火火。過年的喜慶,掛在人們的臉上,洋溢在人們的心裡。

  • 4 # 剪紙摺紙趣手工

    春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過春節也稱為過年。筆者老家在山東章丘,此地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有“小泉城”之美譽。

    到了臘月初八,老家叫“過臘八”,人們熬製粘稠的“臘八粥”,用來表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臘月二十三為辭灶日,叫“過小年”。這一天人們要在鍋灶前貼新灶王爺像,供奉麥芽糖,以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家家戶戶開始清掃房屋,置辦年貨。

    記得年貨主要在明水大集採購,現場一派繁忙景象,購物者人滿為患水洩不通,擠滿各個攤位,人車混雜人流如織人聲鼎沸,好一派熱鬧的景象買年畫。公社書店與縣裡的書店牆上和書架上方都掛滿了年畫,小孩子也買幾本小人書回家交換著看。

    臨近過年,人們開始蒸饃饃,饅頭形狀也各式各樣,也有用雕花模子扣出的金魚和蝴蝶,或者用紅顏色在大饅頭上點上紅點,以烘托年味兒。當然也少不了打酥鍋、炸麻葉、炸藕盒、炸魚、炸松肉。農村這時則開始做豆腐、攤煎餅,一派喜氣洋洋。

    年根底下,要在院門及屋門要貼迎新春聯和年畫,剪窗花,貼福字,紅紅的窗花貼在明淨的玻璃上,帶來新年的希望和吉祥。

    當夜色降臨時,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年中最為隆重的一餐“年夜飯”。有的家庭這一天還要燃紙點香叩首並呼喚親人的稱謂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一般過了初一就可以把“親人”送走了。吃完團圓飯,全家人團坐在一起包餃子,午夜前不能入睡,謂之“守歲”。

    四更或五更時分,全家人要一起吃餃子,俗稱“五更餃子”,取其諧音,也稱“更歲交子”,在半夜舊歲剛過已交新年子時吃它,象徵辭舊迎新。除夕之夜,喜慶中帶著一絲神秘。門外鞭炮聲響成一片,歡樂祥和氣氛籠罩著春節中的老家。

    過年的娛樂專案,過年讓孩子們最開心的事除了看扮玩的就是玩燈籠、看禮花和放鞭炮。一到晚上孩子們便將點上蠟燭的燈籠打到街上去,專門找黑暗的地方看看誰的燈籠最亮最好看。

    鞭炮是過年的必需品,每家都要買上幾掛到年五更放,“嘣嘣窮氣”。小孩子們買來後不捨得一次放完,拆開後一個一個地放。我最喜歡聽的是“二踢腳”的響聲。點燃最下部的信子後只聽“咚”的一聲“二踢腳”直衝雲宵,緊接著“噠”的一聲在天空中炸響。至今一聽到“咚”“噠”兩聲“二踢腳”的響聲就會讓我回想起童年時過年的情景。

    這樣的過年習俗讓人回味!這樣的過年的娛樂專案讓人懷念!

  • 5 # 石徑斜

    在我們農村老家,過年是非常隆重的。一進入臘月,就開始忙碌了。

    首先忙碌的肯定是準備過年的食物。剛進入臘月,由於離過年還早,所以準備的食物一般是容易存放的東西。比如粉條,曬乾的海貨,生的瓜子等等。每逢集市,都要買一點,等到臘月二十左右,這些乾貨基本上就準備得差不多了,後面的十天就要準備肉、魚、青菜等新鮮的貨物了。

    臘月二十一是大掃除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忙碌一天,把家裡裡裡外外收拾一遍,以乾淨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臘月二十五這一天自己做豆腐,也要忙活整整一天。先磨好豆漿,然後燒開水,把豆漿中的豆渣過濾出來,最後再放上滷水點成豆腐。自己做的豆腐香軟可口,比集市上買的強多了。

    臘月二十六開始蒸饅頭,年糕,豆沙包等,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過年蒸的饅頭不但要好看,還要好吃,上面插上大棗,裡面放上花生,栗子等等。我們家因為人口多,過年都回老家,所以這兩天格外忙碌熱鬧,家裡一直飄著香噴噴,熱騰騰的氣味,這就是真正過年的氣味。

    除夕這一天是貼春聯的日子,早飯過後,大家就開始忙碌起來。男人們和孩子們開始用鏟子等清除舊的春聯,女人們則用麵粉熬漿糊。等這一切準備就緒,半個上午差不多就過去了,大家開始貼春聯。門上,牆上,水缸上,豬圈旁邊,家裡家外煥然一新。我們這裡有個規矩,貼春聯的時間是不能超過中午十二點的,所以上午大家都得抓緊貼上。

    從進入臘月開始就忙年,到貼完春聯算是忙完了,接下來就是全家團圓,共同準備年夜飯了。我們這裡的年夜飯必須是白米飯,吃飯時要留出第一碗米飯到正月初三。凌晨吃餃子,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這就是我們老家農村過年的風俗,忙碌,充實又熱鬧。

  • 6 # 杞人微生活

    一年又一年,時間真快,轉眼就要過年。我的家鄉新泰,按老皇曆同北方大多農村地區都差不多,從進入臘月年味漸濃,醃過臘八蒜,過了小年,差不多天天忙活: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豬醃肉;二十七,趕年集;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年三十,貼對聯;大年初一吃餃子,沒外人;初二的面,親戚串;正月十五吃元霄。這樣才算過完年。

    時過境遷,社會在發展,生活節奏也變快,好多習俗也逐步簡化。有些只留在了記憶中,但是請家堂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請家堂,即:在過年的時候,將去世的祖宗請回家,與家人一起過年。看似封建迷信,其實這種儀式是對過世之人的一種尊敬,也是健在之人的一種精神寄託。

    請家堂儀式一般分三步:一是迎家堂,二是守家堂,三是送家堂。

    一、迎家堂。年三十下午老早就開始請家堂,一般是要在本家最長最大的家裡的正堂屋,擺上家堂桌子,然後就把傳下來的寫有過世之人的裝裱很好的摺子,也叫牌位,擺在桌子最裡面的中央,再在桌子的左右兩邊擺上兩把椅子,以備給來磕頭的老人坐用。然後再在桌上擺上供品,雞、魚、肉、豆腐、青菜。酒杯、筷子是必不可少的。

    提前去村裡小賣部買一包火紙,拿100元新鈔在上面打上印子,3,5張對摺,一摞打好後裝進塑膠袋裡等上墳的時候拿上。

    差不多時候,隔壁的大爺叔叔哥哥就會來叫。

    整個家族的男丁集體去上墳。拿了火紙,鞭炮,挑一根竹竿,往村外的集體墓田進發。

    來到村子的集體墓田,燒紙,放鞭炮。臨了,最大的長輩會說:″都回家過年吧。″這樣就把家堂請回了家。

    二、守家堂。家裡人開始準備晚飯,所有家裡的人圍坐在老人身邊,開始在一起包餃子,喝酒,吃團圓飯。這時候一家人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年三十的晚上是大人孩子都不睡覺的,俗稱“熬五更”,這叫守家堂,現在就是看春晚。

    年初一要到村裡家庭關係比較近的本家和親戚家裡去拜年,也要給他們請回來的過世之人磕頭,以示尊敬。

    三、送家堂。年初二下午送家堂。一家子開始送來自己買的紙和鞭炮,湊 齊了,男女老少一起湧向祖墳方向的村邊。送家堂以前還要準備酒、菜和飯,以備“家堂”路上享用。送的時候主事人把摺子擺在最前面,擺上供菜,點著紙香,鳴放鞭炮,一般要幾十分鐘,等到紙香燒完了,主事人把水桶裡的水潑在一側(傳說,過世之人來的時候是騎馬來的,所以臨走也要把他們騎的馬兒飲好),然後一起跪下磕頭,送家堂儀式結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也在不斷進步,一個個鄉村大舞臺的修建為農村人的娛樂提供了場所,大年初一,村裡的鄉親們跳廣場舞丶踩高蹺、滑旱船,像往常一樣打太極拳,娛樂活動多種多樣。

    進入新時代,與時俱進。有的過年習俗淡化了,有的傳承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娛樂活動也越來越有文化味了。

  • 7 # 踏月而來抱花眠

    春節是華人最重視的節日了,這個節日不是一天兩天,我們稱之為“過年”。老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也就是說過了臘月初八就是拉開了過年的序幕。

    和別的節日一樣,“吃”在過年裡佔有主要的地位。平常不捨得買不捨吃的食物,在過年期間那是敞開了肚皮吃!小時候聽的最多的就是大人許諾“到年下了給你買好吃的”。

    盼望著的年終於來了!貼對聯、掛紅燈、包餃子、買新衣、放鞭炮,還有最開心的就是“放寒假”,哇!不用每天早起上學,不用凍的手不聽使喚還要寫作業,太幸福了有木有?

    北方人的過年因為天氣寒冷,食物不容易變質,所以要準備很多很多的“年貨”。雞鴨魚肉當然必不可少,就是平原地區沒有的海鮮山珍,過年時也多多少少買上一些嚐個稀罕。

    還有平常的主食饅頭,過年也要翻著花樣的做。肉包菜包不能缺,把紅豆、紅棗、紅糖、豇豆等等做成餡子,外面再用白麵包好蒸的“豆饅頭”才是過年的主角。

    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會把饅頭做得像藝術品,孩子們最喜歡用白麵蒸制的刺蝟、小馬、牛、雞等等各種動物形象的饅頭,他們不為吃,就是為了看著好看,咬一口,嗬!把“牛頭”吃掉了!小時候誰家也沒冰箱,蒸好的饅頭,放進大缸裡,和燉好的肉一樣擺在院子裡,零下十度的氣溫就是天然的大冰箱。

    過年的娛樂活動裡,敲鑼打鼓是最受歡迎的集體遊戲。直徑一米的大鼓,放在專門焊制的鐵架子裡,下面裝上小輪子,推著滿村子敲。與之配合的樂器是喇叭、笙、鑼和小鼓。笙要請專業的樂師演奏,喇叭,我們方言叫為“笛子”,不是那種帶眼兒竹笛,就是口細肚子大的“喇叭”。

    走親戚也是過年的主要活動,我小時候也最喜歡走親戚。因為去姥姥、大姨、姑姑、舅舅、表叔家,還有也不知道該叫啥長輩的家裡,不僅兜裡能被揣滿了好吃的,還有壓歲錢可以拿。除了被問作業以外,過年是最開心最幸福的記憶了。

    大概到正月十五,年就過完了,學校也快開學了,幾乎所有的小夥伴都在瘋狂的“趕作業”,整個寒假都光顧著玩兒了,誰也沒把作業當回事兒。而為了慶祝過年最後的狂歡,我們村還有一個盛大的放煙花晚會。

    村裡的能人用竹子紮成馬、牛、飛機、輪船、大炮、腳踏車等等造型,外面用五彩繽紛的紙糊上,再往上面綁各種煙花爆竹,白天放在街上供人欣賞,等晚上挨個點燃,在噼裡叭啦、電光火爆之間,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堡壘之夜》國服即將推出,會取代《絕地求生》的地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