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三輝彩墨寄語
-
2 # 古典藝術品
第一,孫臏龐涓無義妒能賢,讒語酷刑雙腿殘。
第二,田單,火牛陷陣萬人驚,壯志沖天戰鼓鳴。
第三,樂毅是燕國名將,得燕昭王重用。當時齊國十分強大,與秦國東西對立,大有吞併天下的氣勢。
樂毅聯合秦、趙、魏、韓等國一起伐齊,自己親率燕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僅剩莒、即墨二城。
第四,白起的處女戰,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江漢縱橫吞洞庭——伐楚,攻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斬首數十萬。長平之戰,坑殺俘虜四十萬。
第五,趙奢在國境駐紮十幾天,使秦軍誤以為趙軍不會加入戰爭,放鬆了警惕,然後突然起兵,急行軍趕到閼於,搶佔制高點,居高臨下,大破秦軍,使秦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趙奢因此名揚天下!
第六,李牧,趙國名將,守長城,大破匈奴,使匈奴十幾年不敢侵犯邊疆。秦國大舉攻趙,李牧以少勝多。
第七,廉頗,趙國名將。年輕時就名揚天下。因大破齊軍,官拜上卿。長平之戰時,他堅守不出,欲以持久戰拖垮秦軍。趙王中了秦國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他,結果大敗,損失四十萬大軍。
第八,吳起,楚悼王任命他為令尹(宰相),改革變法,使楚國迅速強盛起來,但是遭到楚國貴族的強烈反對!楚悼王不幸病死,貴族們殺進王宮,亂箭射死了吳起,變法失敗!吳起體恤士卒,親自為傷兵吸膿,所以手下將士在戰場上無不拼命撕殺。平心而論,吳起是良將的典範!
-
3 # 風情漸漸依舊
春秋時期更多的是戰爭禮儀,要師出有名,光明正大,講究規則,友誼第一,戰爭第二,一直到泓水之戰以後貴族戰爭禮儀退出了時代潮流,而計謀詭詐之術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春秋末戰國初的背景下,列國進入了兼併滅國戰爭,開始應用更多的計謀,因此也誕生了諸多軍事家,戰略家。
如果說軍事戰略不能說一下,在古今中外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的孫子兵法,讓後世很多軍事家深得其益,孫武春秋時期齊華人,偉大的軍事理論家、軍事學理論的重要奠基人。公元前506年,孫武隨吳王聯合蔡,唐兩國擊敗楚國,攻佔楚國的都城。之後吳王北伐齊晉,孫武更是起了不可忽視的力量,他的知己知彼和上兵伐謀軍事思想成為了軍事謀略的基礎。孫武著孫子十三篇,更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的源頭及世界的軍事學的經典,孫武后來被人們譽為“兵聖”。孫武是中華軍事理論的締造者第一人。
說到孫武不得不提下伍子胥,吳國大夫、軍事家,智勇雙全,吳王多次問其治國安邦之策,伍子胥提出先立城廓,加強守備,廣積糧和充實兵庫的主張,深得吳王賞識而委以重任。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主持了伐楚的戰爭,大破楚軍並攻入楚國國都郢城。公元前484年,伍子胥帶兵滅掉越國,俘虜越王勾踐。在當時,孫武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閭經國治軍,並提出了以破楚為首務,繼而南服越國,爾後進圖中原的稱霸的可行性步驟。伍子胥和孫武齊名,是吳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關鍵性人物。
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著名的軍事家先軫。在晉國曾輔佐晉文公,晉襄公兩位霸主,屢出奇策,並指揮城濮之戰、打敗強大的秦楚兩國,採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破的戰法,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成就了晉國中原霸主的地位,崤之戰最為歷史第一場伏擊戰,對於戰爭基本改變了約期陣列而戰形式,先軫善於接受前人經驗並加以創新,能夠運用多樣化謀略,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略戰術,對軍事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將外交因素納入戰略範疇,並開了兵者詭道的先河。
在春秋戰國秦末漢初戰爭頻繁的時代,兵家名將紛紛亮相歷史舞臺,講下不被重視並與白起、韓信、諸葛亮、孫武、吳起等兵家風雲人物齊名的司馬穣苴,春秋末期齊華人是中國承上啟下早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曾領兵戰勝晉、燕,被齊景公封為掌管軍事的大司馬,後人尊稱為司馬穣苴。其人很有才能,長於謀劃,且熟知兵法,文能服眾,武能威敵,執法如山,軍紀嚴明,司馬穣苴撰寫著名兵書“司馬法”論述的範圍極為廣泛,基本涉及了軍事的各個方面,儲存了古代用兵與治兵的原則,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師禮儀、兵器、徽章、賞罰、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中國古代戰爭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也是早期兵法理論的繼承和總結,歷來為兵家所重視。
-
4 # 散落君
春秋不同於戰國,領軍的將領基本上是宰相。所以沒有特別以軍事才能而著稱的將領。而且,大都著名的戰鬥,都是霸主老大哥帶領一群小弟去群毆對手。
以春秋五霸為例,齊桓公時,統帥齊軍的是管仲,我們很難說管仲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左傳》記載中,齊國每次打仗,大都帶齊陳、蔡、鄭等國家,如著名的伐楚之役。
而晉文公時也是一樣,城濮之戰時,統帥三軍的是先軫,先軫是跟著晉文公逃亡的貴公子。先軫可以說是個軍事家了,他運用了“退避三舍”,兵法中的以退為進。
楚莊王時,和中原老牌霸主爆發了泌之戰,統帥孫叔敖,這也是一場群毆戰。秦穆公時的百里奚,宋襄王時由襄王親自領兵。
可以看出,春秋的戰鬥,運用謀略的地方很少,大都是靠國力。國富民強,就能勝。
-
5 # 讓生活變得有趣
晉國的戰神先軫。他曾隨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回國後先後輔佐晉文公、晉襄公兩位霸主,屢出奇策,並以中軍主將的身份指揮城濮之戰、崤之戰,打敗強大的楚國和秦國,為此後的晉國百年霸業打下了重要基礎。
-
6 # 邱楚機國學
春秋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週滅亡前和二週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二週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
孫武(約前535—?),即以《孫子兵法》傳世的孫子,史稱“兵聖”,論起歷朝名將軍事影響,毫無疑問首推孫武,非但影響華人兩千多年,且其思想已經超越軍事領域成為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
吳起前412年,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魯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吳起妻子是齊華人,穆公疑。吳起渴望功成名就,於是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吳起投奔楚國後,楚悼王任命吳起為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擔任令尹後的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充套件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
曹劌(約前684年)春秋魯華人,因《左傳》之《曹劌論戰》成名,“一鼓作氣、二鼓氣弱、三鼓氣衰”的典故即源於此。
趙襄子(?—前425年),春秋晉國後期,實權掌握在趙、韓、魏和智氏四家之手,以智氏最大。前455年,韓、魏、智聯手攻趙,趙襄子獨力支撐,又說服韓、魏倒戈,終取得“晉陽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孫臏(?—前316年),齊國軍事家,“知彼知已,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殆”,此名言就出自他之口,另外“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的故事皆聞名中外。前354年和前341年,在與魏國大將龐涓的戰鬥中,分別取得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使戰國初期的超級強國魏國從此雄風不再。
趙武靈王(約前340—前295年),趙國國君,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實現富國強兵的戰略,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樂毅(生卒年不詳),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諸葛亮年輕時的志向就是“文成管仲,武比樂毅”,可見樂毅在古代武將中的地位之高。公元前284年,身為趙華人的樂毅被燕國拜為上將後,指揮五國聯軍伐齊,連破70餘座城池,使齊國只餘下兩座城市。
田單(生卒年不詳),齊國將領,齊國七十城失守後處於滅亡邊緣,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據守孤城即墨5年後,憑藉“火牛陣”擊敗燕軍,並由防禦轉向反攻最後收復國土。
趙奢(生卒年不詳),公元前279年趙奢指揮“閼與之戰”擊敗強大秦軍。趙奢還有識人的本領,他經常與兒子趙括談論兵法往往處於下風,時人皆以為趙括軍事才能極佳,但趙奢卻留下遺言其子難堪大任,結果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果然喪師辱國。
白起(?—前258年),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全殲韓魏聯軍、攻陷楚都郢都、以及公元前的260年的長平之戰,皆其傑作,可以說白起的戰功奠定了秦朝統一江山的基礎。只可嘆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國俘虜太過殘忍了,因此白起最後被秦王逼迫自殺也可謂是報應了。
廉頗(前327—前243年),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將相和”、“負荊請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等典故,都是對老將廉頗的高度讚賞,據說在其一生中的戰鬥中,幾乎百戰百勝,在各國中有著崇高的威望。
魏無忌(?—前243年),魏國軍事家,史稱信陵君。信陵君先是“竊符救趙”挽救了趙國,後又於前247年組織各國合縱擊敗強秦,顯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留有《魏公子兵法》一書
李牧(?—前229年),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據守趙國北方邊境,以抗擊匈奴而成名。在秦滅趙之戰過程中,趙國因中反間計殺了李牧而導致亡國。
王翦(生卒年不詳),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繼白起以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連年征戰中,趙、魏、楚、齊、燕等五國皆由其父子率軍所滅。王翦指揮戰役中最有名的一戰是滅楚之戰。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秦國兼併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自榆中(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佔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章邯(?—前205年),秦末大將。率秦軍屢次擊敗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又於前208年在“定陶大戰”中擊敗項梁,無奈難以挽救秦朝滅亡的命運,在鉅鹿之戰後投降項羽,又敗於劉邦大軍而自殺
回覆列表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當時,齊愍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勝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充套件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號,仍歸稱王。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是齊愍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愍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
樂毅回來彙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
齊愍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愍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參見濟西之戰)。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不能獨立滅齊,反對長驅直入。樂毅則認為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堅持率燕軍乘勝追擊。 率軍追擊,果然令齊國大亂失度,齊愍王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