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爭
-
2 # 林默之健龍達人
這個題目有些大。不同的書體,成熟在不同時代。總體來說,篆隸草真行五體,在魏晉時基本完備。但是各書體成熟輝煌時代不同。
篆書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收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
秦朝秦始王統一文字,以李斯小篆為正統文字。歷代篆書也相當可觀,歷代都有高手為其代表人物。
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於碑銘篆額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
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甦,但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蕩然無存。
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鬥豔,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隸書
秦朝就有隸書,但漢隸為隸書成熟時代。後來仍有不斷的發展和改變。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草書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說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許慎 在《敘》裡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型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字文斷碑》、《古詩四首》,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線,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因此,草書起於漢,成熟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後代也都有不同的草書名家出現。
楷書
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這裡的楷書實際上是指王次仲所創的八分書,而不是現代所謂的楷書。
一般來說,真正意義上的楷書,以鍾繇為祖,二王楷書亦以鍾繇楷書為範。唐楷為楷書最繁榮期,史上楷書四大家有三位是唐朝的。唐朝還有虞世南、褚遂良等楷書高手。
行書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據張懷瓘《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字型。清宋曹雲:“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後簡易 相間而行,如雲行流水,穠纖間出,非真非草,離方遁圓,乃楷隸之捷也。 務須結字小疏,映帶安雅,筋力老健,風骨灑落。字雖不連氣候相通,墨縱 有餘肥瘠相稱。徐行緩步,令有規矩;左顧右盼,毋乖節目。運用不宜太遲, 遲則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則窘步失勢。”
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採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係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行書是書法界最無論書法大家還是普羅大眾最喜歡的書體之一。從“天下第一行書”的王右軍的《蘭亭序》,“天下第二行書”顏魯公的《祭侄文稿》到“天下第三行書”蘇東坡的《寒食帖》這些排名就可知道,大家多麼喜歡行書。行書的魅力在於既好認,好看,又靈動。米芾的行書,深受大家喜歡,也在於此。
行書的產生到鼎盛發展至今,本人以為,行書頂峰時期在宋朝。宋書四大家的行書,都很精妙。
-
3 # 狂喜淡墨a
書法中的演變到哪一朝代最成熟?什麼歷史條件形成的?
漢代的隸書,晉形成今草,行書,楷書,唐完備楷法,狂草。
漢代的隸書起著中國文字的主要作用,承接秦篆引領章草今草行書楷書。特別是東漢末年的張芝,由隸變章草發展相連的今草。
晉代的亂世,各民族的融合,形成了文化交融,另外晉代的玄學運動,特別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韻,成就了書法不單單是實用性,同時具有了欣賞性,情性表現的書法景觀,成為文人書法的開端。
至唐代,更加完備了楷書,呈現了許多楷書景象。嚴謹的方塊字,擁有了法度整飭。
從而在嚴謹的楷書以外,出現了張旭懷素狂草氣象。在此狂草境界與楷則法性,唐代達及承接晉法而創造了輝煌的書墨。
書法漸漸成為規範,書論也有了一定的基礎,
最後是清代發掘了碑帖,發展了篆隸。此間應運而生了碑帖共存的成熟期。
-
4 # 金牌書法精講
書法在隋唐時期發展到了最好也最成熟,其原因是:
從581年,北周的楊堅奪取帝位,建立隋朝,定都長安。6後來李淵稱帝,建立唐朝,經歷了290年,後梁太祖朱溫稱帝,唐朝結束,從此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在這個史階段中,書法得到了全面高速的發展,從而達到最成熟。隋唐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之所以能夠呈現蓬勃發展的面貌,這與當時的經濟、政治以及帝王的喜好等都有著莫大的關係,同時書法藝術本身的日益精進,和普及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國家的統一安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生活安定的情況下更注重個人的精神追求,於是更有學習的情趣。同時國家的統一促進了南北文化和書風的不斷交流與融合,使得書法藝術朝著南方文人的書法方向發展。這就使人們在審美態度上達成一致,從而更有利於書法的發展。
其次,統治者的大力提倡與重視,尤其是帝王自身對書法的熱愛與追捧,使得上行下效,從而引領書法的發展,也給書法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皇室的推崇影響力是巨大的。隋煬帝曾經建造“妙楷臺”以聚藏古代書家墨跡,唐高祖接收了隋內府的法書名畫,又加以充實。最值得一提的帝王就是唐太宗,它對書法的熱愛兒乎達到痴迷的地步,他的這種喜好已經超出了個人的範圍,而是站在政治需要和文化政策的層面來看待書法。唐太宗崇尚晉代王羲之的書法,確立了其書法歷史上的地位。他高價收購王羲之書法真跡290幅,不僅自己臨摹學習,還讓朝野諸臣,王公太子等都一起學習。《王羲之論傳》就是由他親自撰寫的,他的引領作用使得唐朝的書法家人才輩出,同時他開館辦學,推廣提倡向傳統學習的認真精神,開啟了“唐書尚法”的新格局,形成了唐初楷書“書貴瘦硬方近神”的新潮流。武則天書法造詣也極高,曾在內庭設習藝館倡導人們學習書法。唐玄宗擅長八分章草,豐偉英特,扭轉時風,掀起具有盛唐氣象的書學風潮。
再次,就是政治制度的出臺推動了書法的迅速發展。朝廷開設書法學校,專門教育書法學習,並且在科舉中實行“明書”一科,使得書法成為評定人才的標準之一,這就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學習書法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唐太宗專設書學博士官職,下令太子及諸王天天臨書寫字。還開設弘文館,詔令五品以上京官進館學書,使書法地位進一步提高。書法教育的作用使藝術不斷傳承,對書法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最後,書法在隋唐成為人們普遍學習的藝術,書法人才不斷湧現。由於不同書家書寫手法的不同,書法藝術本身不斷地精進,書家們紛紛博採眾長,創造出自己的個性風格。初唐時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他們的書法風格各不相同,但是總體上來說法度嚴謹,道力遒勁,但依然受二王楷書風尚所影響。盛唐之後,書法有了突破性進。李邕改變王羲之的筆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張旭、懷素大膽革新,以縱逸豪放之風致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其他的書法家也各自進行創新,推動書法的發展。後來顏真卿出現,他“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成為書法史上極具影響的書法革新家。他綜合前人的書法成就,創造出一種端莊雄強、厚健寬博的藝術風格,展現出博大精深、恢弘壯偉的盛唐氣象。到了中晚唐時期,柳公權再變楷法,風格轉為瘦勁挺秀,清朗俊美。
-
5 # 書法有云
書法中書體的演變到哪一朝代最為成熟?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我說話比較直,有不到之處理解下。我先確定下提問者的問題有個不周到的地方,書法中書體的演變到哪一朝代最為成熟?此處的書體應該改為“字型”為好。
1、字型,是指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體字。
其中,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秦篆)。大篆又包含著: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等;草書包含著:狂草、大草、今草等;行書包含著:行楷、行草。
2、書體,是專指某一人寫的字,其書寫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且書寫特點已經形成系統化。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楷書四大家:歐體(初唐時期歐陽詢所書)、顏體(中唐時期顏真卿所書)、柳體(晚唐時期柳公權所書)、趙體(元代初期趙孟頫所書)。
因此,提問中的第一個問題應該為“書法中字型的演變到哪一朝代最為成熟?”。
3、字型的演變順序:
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六國古文---秦篆(小篆)---漢隸---魏晉草書、楷書、行書。
如上,到魏晉時期字型的演變已經算演變結束,至於後來的唐楷只是書寫規章法則的完善,跟魏晉字型結構相比已經差異不大了。
4、字型的演變規律
字型的演變基本上為“刪繁就簡”,符合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而成的。
總之,字型的演變在魏晉時期就基本成熟了,其形成符合了“刪繁就簡”的文字發展規律,也符合社會的文化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
-
6 # 御閎紫砂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漢字的表意性及其獨特的結構,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前提條件。書法字型的發展以篆、隸、草、楷、行為順序。
.一、書法藝術的產生
產生於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筆畫均為單線條,瘦挺有力,時露鋒芒。佈局多為縱行,行款錯落,大小變化,疏密有致。這些最早的漢字遺蹟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章法、結字三要素。尤其是從甲骨文的結字看,已體現出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現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基礎,標誌著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商周時期出現的金文或稱“鐘鼎文”,整齊且筆畫粗壯,起筆、收筆及運轉比甲骨文圓潤,曲直變化豐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長,每字的大小勻稱,各部分講究呼應與配合。《毛公鼎》、《散氏盤》是其代表作。從金文遺蹟看,書法的藝術性已逐漸豐富起來。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盪,各諸侯國在不同的藝術追求下,朝著各自的審美趨向發展,形成了書法藝術絢爛多彩的局面。如果說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終是沿著刀刻、鑿鑄道路發展;那麼,春秋戰國時期,毛筆開始在書法上廣泛應用。毛筆表現力豐富,特別是內蘊的筆法技巧,構成了以後中國書法的重要要素──書者的情性、審美趣味、用筆技巧等。從尚存的這一時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結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規律性,筆畫遒勁凝重,結構茂密渾厚。“石鼓文”開始向小篆轉化。它不僅是以後秦統一文字的基礎,而且對後代的書法風格影響極大。
二、書法藝術的發展
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車同軌,書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為官方文字。文字的統一,為書法藝術的成熟奠定了基礎。從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長、筆畫多為孤線、結構複雜的特點,作為官方文字不便速寫。於是,結構較為簡單、筆畫把圓轉成方折、便於迅速書寫的隸書應運而生。關於隸書的產生,唐代書法家張懷瓘《書斷》說:“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獄,在獄中整理隸書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讚賞,赦免其罪並封為御史。此為傳聞,雖不足為信,但是,秦代隸書出現已成定論,只是秦代隸書還多有篆意。到了漢代,隸書逐漸佔據統治地位,成為官方標準字型,並且進入了定型化時期。漢代隸書筆畫平直,結構簡便,頓挫明顯,尤其是碑刻,精妙絕倫。同時,為了字的方整和書寫便利,隸書把用作偏旁的獨體字規定特殊的形態,例如“刀”做右旁時則寫成“刂”,使隸書較篆書易記、易寫,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從用筆到結字所形成的風格,顯得既莊重嚴整,又變化多姿。這種字型,上承篆書和古隸,下啟楷書,用筆通行草。所以隸書在書法藝術上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
人們在使用文字時,總是希望文字好認一些,寫得簡便一些,尤其在事務急迫繁忙之時更是如此。同時,在由篆到隸的演化中,由於毛筆快寫和筆法發展的緣故,草書便產生了。唐代張懷瓘《書斷》中說:“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這一時期草書含隸意較多,筆畫往往還帶有波磔,字與字之間無牽掛,稱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書譜》中說:“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者之間行書存焉。”即隸法解體後,寫得近於謹嚴些的就成了真書(楷書),寫得近於奔肆些的就成了草書,介乎真、草之間的就是行書。至此,漢字的幾種書寫形式均已產生,寫字也不僅僅在於實用,美感和享受也成為發展的動力,書法藝術進入成熟時期。
三、書法藝術的成熟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發展中,書法藝術形成如下特點:其一,草、楷、行各體已完全成熟,中國書法的技法體系基本形成。後世的技法在此基礎上雖有所豐富和變化,但不再有本質突破。三國時期漢字書寫發展為真書階段,真書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書體,一般認為它是漢字發展史上的正體,是“楷模”,因此一直流傳至今。其字方筆直勢漸占主導地位,橫筆儘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筆勢,撇捺亦不向上挑出並縮短長度。鍾繇被尊稱為“楷法之祖”。東晉王羲之,正、行、草各體皆精,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是這一時期的精品。其二,書法走向完全自覺的階段,書法在社會各階層普遍成為一種有意識的欣賞物件。史載:師宜曾在酒店壁上作書,觀者紛至,致使酒店興隆。其三,文人有意識地追求書法之美,把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實踐活動,並在技法功夫、審美風貌上孜孜以求。書法藝術上出現了貼與碑兩種不同的風格,呈現出婉麗風流和雄奇樸拙的書法藝術境界,尤其是楷書和行書,已達到成熟階段。西晉末年黃河流域戰亂,大批文人薈萃江東。美麗富饒的江南風光,使書法家們在藝術上更講求遒潤婉媚。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博大氣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態,在書法藝術上體現為灑脫奔逸、恢宏寬博的氣勢。唐代書法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楷書,今天仍有“學習楷法從唐入手”的說法。其代表作有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和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它們或壯美森嚴,剛正厚重,體現鬱郁盛唐氣象;或骨力勁健、均勻而瘦硬,體現書者“心正則筆正”的書法意念。有唐一代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全盛時期。
四、書法藝術進入個性化時代宋以後,字型已無大的建樹和突破,僅在原有基礎上融入自己的風格,以發揮個性為主。宋代由於政治環境相對寬鬆,統治者重文輕武,書法成為文人普遍愛好的一項藝術,隨意揮灑的行書尤為盛行。著名的是宋四家:蘇東坡的書法書卷氣極濃,給人以超脫世俗之感;黃庭堅的書法體勢異常開張,以特別緊密或特別疏鬆作巧妙對比,在豪宕中不時露出韻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儻不羈,以頓挫為含蓄,結構矯側練達,神采淋漓;蔡襄的書法也有新意。元代書家、畫家集於一身者居多,書家不事丹青尤可,畫家則決不可不習書法。中國畫有題跋文款即始於元代,這對後世的書法繪畫藝術的影響極為深遠。明初幾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愛書法。國家設有中書科,凡能書者,授官中書舍人,在內閣中辦理文書。但是,明人書法基本上為元代書法的延續,沒有大的突破。清代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書壇漸成“帖學”和“碑學”二水分流的局面,導致了書法流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清初四大家:汪士宏、何焯、陳亦禧、姜宸英,他們專以帖學取勝,在當時的士大夫文人中影響很大,不少還是宮廷書家。同時由於他們過多的沾染館閣習氣,終不免走下坡路。遊弋於碑帖之間的書家如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有詩、書、畫三絕之美譽,書初學歐,染館閣習氣,後仿黃山谷,又受石濤隸書影響,揉入畫蘭、竹之筆意,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現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徵。但是,清代書家們將中國書法藝術兩大傳統較完整地開發出來,對中國近現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傳承作用。如: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的《廣義舟雙楫》是碑學的重要理論著作,對碑學及碑學理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回覆列表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大致如下
一、大篆演變為小篆和隸書
大篆產生於戰國晚期,通行於秦代至西漢前期,是秦統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書體的總稱。狹義講,大篆可視為中國文字的源頭。
小篆由大篆演變而來。秦統一六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秦相李斯牽頭,針對晉系、齊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開了一場蔚為壯觀的漢字規範化、標準化工作,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統一文字書體,即小篆,也稱秦篆。大篆和小篆統稱為篆書。
在一些非正式場合,因為書寫速度的需要,大篆中部分圓轉彎曲的筆畫,變為平直波磔形狀,隸書應運而生。隸書萌芽於戰國晚期,東漢時期達到頂峰。隸書同樣由大篆演變而來,並非在小篆之後。如果說代表官方的小篆,是中國古文字的終結,那麼,產生於民間的秦隸,則是中國今文字的鼻祖。
二、隸書演變為章草,進而發展為今草和狂草
草即草率,草書可簡單理解為漢字的草率寫法。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是草書的最大特點。按發展先後,草書可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形成於西漢中期,東漢時廣泛流傳。章草直接從隸書的草率寫法演變而來,但還未完全從隸書中脫離出來,還具有很強的隸書意味。草書經東漢張芝的進一步發展,大約魏晉時期,章草擺脫隸書痕跡,筆畫連帶增多,形成今草。唐代,草書得到迅猛發展,張旭、懷素將草書推向巔峰,因書寫風格狂放不羈,故稱為狂草。
三、行書和楷書
行書分為行草和行楷,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書體,萌生於東漢後期,成熟於魏晉。因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影響,加之兼具適用性和藝術性的特點,使得行書在其它書體彼消此漲中保持長青不衰。廣義理解,楷書包括小篆和隸書。一般認為,楷書即橫平豎直的方塊漢字,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魏晉楷書:以“鐘王”為代表,風格秀麗、端莊、典雅、流美。
2.碑刻楷書:以魏碑為代表,風格壯美、雄強、拙樸、剛健。
3.唐代楷書:以“歐、顏、柳”等為代表,法度嚴謹、風格多樣、蔚為壯觀。其中,顏體經活字印刷術發展,演變為今天的宋體字。
漢字或者說中國書法的發展歷史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書體演變也在錯綜交叉中進行,其傳承脈絡是清晰可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