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鬼說
-
2 # z山海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一個沒有機構設定、沒有品級的官銜,也就是,沒有辦公衙門官署的官員職務,但是,權力很大,相當於宰相!
古代中央政府,春秋戰國至秦漢,設有宰相或丞相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位高權重,尾大不掉,遇有幼主或皇帝能力弱一些,則形成宰相掌控朝政,臣強君弱,本末倒置,威脅皇權。
如漢末曹操任丞相,掌握中央政府,“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未登帝位,勢力中天,形成強大曹氏集團勢力,終致其子曹丕代漢建魏;亦有以相職篡奪皇位,王莽既是以任“宰衡”之職奪取漢皇位建立“新”朝的。
大唐建立後,汲取前朝歷史教訓,不設獨掌朝政宰相之職,皇帝親理政務,設定中書、門下、尚書省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政府架構,三省首長協助皇帝綜理政務,分散原宰相權力為三省首長共同掌握,三省首長,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尚書省左右僕射既為實際宰相,三省首長為正三品職級。
如此實行,皇帝感到三省首長權力還是太大,唐太宗李世民時始,設定“同中書門下三品”官員,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為三品官,意為授予同樣權力。
後又設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職,平章事意為“評議辨別”,引申為“決斷處理”,共同參予政務,增加實際宰相職數,在門下省、後改中書省辦公議事、處理政務,進一步分散宰相職權。
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員,都是原有本身職務的官員,有本官的品級,有低於三品、亦有高於三品的,有自己的辦公衙門,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虛銜,但是,參予政務,起到實際宰相的作用和權力,所以,人們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看作是宰相之職,倍受尊崇。
自唐朝實行不設宰相職務,設定虛銜、不定額數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宰相職務制度,以後歷朝歷代多沿襲。
僅供參考。
-
3 # 青年史學家
就這個問題來講,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一個類似於宰相的官職。一般來講,宰相的官職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自漢以來,關於宰相一職的名稱多有不同,到了唐代稱宰相,不過其名稱和職能可以說也不固定,變化比較多。最初,唐代沿襲隋朝制度,以三省的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其可以說在行使宰相的職能。之後,因為唐太宗曾經擔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諱,於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但是這些官職在選擇授予物件時比較謹慎。
到了唐太宗時,杜淹擔任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擔任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實際上行使者宰相之職能。貞觀八年,僕射李靖因病辭職,但是仍舊三兩日前往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的說法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在其後,李績擔任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其地位與侍中、中書令相同,‘同三品’的說法大概在這個時候出現。
到了高宗之後,擔任宰相的人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樣的稱謂,即使是品高也是這樣稱謂。其後官名也發生過幾次變化,但是張文瓘任職時,為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同三品’入銜,同三品的說法就從這裡出現了。再到永淳元年,因為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平章事’入銜,這個稱謂就在這裡開始被沿用。之後,終唐以後一直在使用。
-
4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三省六部制是在西漢以來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礎上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最早創立於隋朝。它是隨著隋朝科舉制度一同誕生的。
隋初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虛職,沒有實權。五省包括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五省之中,秘書省(掌管圖書典籍)、內侍省(掌侍皇帝,管理宮廷事務,一般由宦官兼任)位置較輕,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即後來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長官為尚書。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代表著皇權政治的真正崛起,成為後世封建王朝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
唐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中書、門下二省為政務中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自高宗起,實際擔任宰相者,有時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稱呼,簡稱"同平章事"。
五代十國時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是宰相職位,但實權卻掌握在樞密使手中。同平章事(即宰相)的實權被剝奪而名存實亡。
宋初,宰相的官職繼續沿用唐制,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國歷史上的大改革家王安石就曾兩度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
5 # 耕讀186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應該不是官職是差事。這是唐朝以後的宰相差事。凡有此差事者,史書都稱宰相。在三省六部制下,協助皇帝辦理事務的差事。最早叫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後來去掉三品之名。
尚書檯、中書省、門下省為宮內三省。在此之前三省首腦為宰相,後因三省首腦權力過大,各朝並不常設,特別是尚書令不常設。所以宰相之差,由尚書省左右僕射和中書門下二省首腦擔任,同時還有六部尚書或副二充任宰相之差,而之些官員基本是低於三品,所以最早這個差事叫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有銜者就是宰相。以後此事為常例去掉了三品就成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平章直譯就是秘書,用現在官職更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機要秘書,掌典機要。有此差事者多數不是三品,絕大多數品秩低於三品。
-
6 # 傅斯鴻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早只是一個臨時的差遣,是唐太宗李世民專門為唐朝的戰神李靖設立的。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擔任尚書右僕射剛滿四年的李靖以足疾辭任。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李靖這是恐懼盈滿,知足而退。因此,表面上同意李靖辭去宰相之職。但是又給李靖加封特進,讓他在足疾稍好時,兩三日到中書、門下兩省平章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名就是從這裡得來。
這個官雖然是個臨時官,但卻是一個權力極大的官,是比宰相權力還大的官。唐朝中央機構稱為三省六部。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的最高長官為中書令,次官為中書侍郎,負責為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的最高長官為門下侍中,次官為門下侍郎,負責稽核政令。尚書省的最高長官為尚書令,次官為尚書左右僕射,負責執行政令,由於李世民曾擔任過尚書令,因此尚書令就不再設,左右僕射同為尚書省長官。
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左右僕射,這是唐朝明確的四位宰相,並且各司一職。然而,從李靖開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了臨時宰相,且中書門下兩省的政事都可參與,這樣一來,臨時宰相的權力實際上超越了正式宰相,並且朝廷還不用給臨時宰相發工資,這樣一來就極大的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此後,唐太宗又給大將李勣加了同中書門下三品,規定了這一臨時宰相與正式宰相為同一品級,這樣一來,唐朝的宰相一下子就變得不值錢了,皇帝可以任意提拔自己的人擔任這樣的臨時宰相,以至於在安史之亂之後,中書令,侍中,僕射都成了勳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正式的宰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官職在宋朝也一直沿用,成為皇帝平衡宰相權力的一個法寶。只不過宋朝的實權看派遣,因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往往也成為了一種象徵。例如王安石罷相之後,正式的官爵仍然是荊國公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江寧府。也就是頂著國公的爵位,拿著宰相的工資,幹著江寧通判的活兒。
-
7 # 夢傑少
一種特加官職,意思是可以同參國事,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大臣擔當,唐代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為宰相,因官高權重,不常設定,選任其他官員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簡稱"同平章事
-
8 # 南朝居士
唐朝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分別是中書令、侍中、尚書令,李世民當過尚書令,之後就沒有人做過這個官了,尚書左右僕射為長官。
而這三省中,尚書省屬於執行機構,而中書省、門下省是決策機構,誰主決策誰才是最大,所以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長官又是最大的。
這樣,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長官又容易威脅皇權了,皇帝就想個方法,那就是加銜,比如,你是一個四五品的官,皇帝看中你了,給你個加銜,“同中書門下三品”,你就是宰相了,因為唐朝宰相就是三品的官,而實際上宰相就邊緣化了,這樣的人不會威脅皇權,因為皇帝一個不高興了,取消你的加銜,你就回去做你的小官。
後來康熙就是這樣玩的,給你加個“南書房行走”,雍正價格“軍機大臣”,都是這個意思。
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就是宰相了。
另,還要參知政事這個加銜也是宰相、
掌握出令權的中書省和掌握政令稽核的門下省不時因政見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
有鑑於此,唐太宗遂決定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合署辦公,其辦公地點稱為政事堂,最早設置於門下省,後遷往中書省。
其後,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議事,並以本官加帶“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亦為宰相。
-
9 # 朝暮九歌
最早是唐太宗時期開始用的一種官職
上圖就是唐朝時期的政府制度
而最初“同平章事”是唐太宗設立的一個除開門下、尚書、中書(這三省長官就是宰相)外的一個官職,因為這個位置的人官階較低,但卻擁有可以參與朝政機密的資格。所以期初叫“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同三品是因為三省長官都是正三品官,所以無論是“同中書門下三品”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是表明這個位置的人同三省長官享受一樣的權力和待遇。
特點同三品和同平章事都屬於差遣性質,本身並無品秩,所以任這個職位的一定還有兼職官銜。
發展一直到唐高宗時期,“同平章事”已經成為了實際擔任宰相者。
再到宋代,宋太祖削弱相權,此時的“同平章事”只管行政。
一直到南宋時期,除了宋孝宗時期以外,不再設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此,“同平章事”一職,就此結束。
總結“同平章事”在唐朝大部分時期基本可以等同於宰相,宋朝時而是時而不是,最終也是在宋結束。
-
10 # xiakewang
唐朝三省六部制,即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最高長官都為宰相。但宰相不是官名而是制度!唐朝不以一、二品授與官員,所以宰相也僅三品,這是因為李世民在登基前:當過天策將軍(一品)、尚書令(二品)。尚書令也沒人敢當,只能以左右僕射代之。後來,為限制宰相權力,李世民建政事堂,三省長官只有入政事堂辦公方有實權!尚書令下轄六部,權力很大,到高宗時,為限制其權力,下令尚書僕射只有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方為實權宰相!皇權與相權永遠處於矛盾中!直到朱元璋廢三省建內閣,宰相制度才消亡!
回覆列表
隋文帝正式建立“三省六部制”以來,隋朝和唐朝初年的中央最高權力機構便是“三省(中書、門下、尚書)”。中書省負責起草檔案,門下省負責稽核,尚書省負責執行,而六部以及大部分行政機構歸尚書省管轄。就是皇帝也不能繞開三省的程式釋出命令,三省的長官就是宰相。
由於什麼命令文書都要走“三省”程式,這影響了朝廷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皇帝對三省長官的權勢也有些顧忌。所以從唐朝貞觀時期開始,本來只是宰相開會議事的政事堂逐漸發展為凌駕於“三省”之上的權力機構。
而除了三省長官之外,皇帝還特別挑選一些大臣進入政事堂參加宰相會議,一起處理宰相的工作,這些大臣就被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由於“同平章事”參加宰相會議,處理宰相才能處理的工作,自然也就成了宰相。
第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靖
打個比方的話,“政事堂”就是“宰相委員會”,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和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就是“宰相委員會”的正副主席(尚書省長官後來成為虛職),那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宰相委員會”的委員,雖然地位可能略遜於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但依然是掌握大權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