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朵朵佬爺
-
2 # 韶華傾夢
答:其一,酒醉亂行。劉邦是以亭長的身份,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押送徒役,本身就是一件難事,搞不好掉頭是小,連自家人的性命都會被搭上。在劉邦押送這些徒役到半途時,已經被多數人逃脫了。因此,這時就算劉邦成功的把剩下的徒役押送到驪山,人數也不對賬,到時候查下來照樣會遭殃。
所以,劉邦在一次停下來休息的時候,當著眾人的面喝了不少酒,於是趁著酒醉的機會,解放了這些徒役,讓他們各自跑掉。這樣一來,等他醒過來後,也只能說醉酒亂事。
其二,少數打不過多數。劉邦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跟隨押送徒役的官兵本身就比徒役少。這押送還不到半途,就有人趁機逃脫了,那些剩下的人肯定也不想白白去驪山丟掉性命,到最後肯定會產生暴動。一旦這些徒役暴動起來,劉邦和那些官兵根本敵不過這些人。既然管又管不了,打又打不過,為何不保留自家性命,又順水推舟的釋放這些徒役呢!
其三,遊俠的仗義。劉邦是一個不好讀書,不事生產的人,他嚮往的是遊俠般自由自在,行俠仗義。因此,他廣交朋友,到處遊玩,結識了不少人。當他以泗水亭亭長的身份押送這些徒役時,必定會有大半部分人是認識的。畢竟當時徵調徒役,要麼是之前的六國遺民,要麼就是從當地的每村每戶裡徵調一個人。
所以,當劉邦押送這些人時,途中並沒有過多的刁難。再加上不時的有人逃掉,本身又看不慣秦朝行事的霸道作風,以及壓榨百姓。因此,他趁喝酒之時,把這些人全放了,而自己也跟著亡命去了。
其四,審時度勢,通權達變。能從一個小小的遊俠,到泗水亭亭長,然後再到大漢皇帝,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在做泗水亭亭長期間,就結識了不少官員,有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這樣一個無拘無束,又雄心壯志的人,肯定不會滿足於生活現狀。他透過結時的那些秦朝官員,瞭解到了秦朝的不少政策,也透過自己的雙眼看到了有多少人對秦始皇不滿,有多少六國後代想復國報仇。所以,劉邦清楚秦朝的統治必定不會安穩,而自己只需要靜待時機,趁勢而起。
因此,當這些徒役開始逃掉時,他並沒有過多的阻止,最後甚至釋放他們。這樣一方面是任務根本完成不了;二是藉機奪取這些人好感,博取民心。
總而言之,一個能從無到有,開過定邦的大漢皇帝,不會蠢到連時事現狀都看不清的。他的每一步舉動,只是為後面的揭竿而起打下基礎罷了!
-
3 # 歷史的陪伴者
劉邦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的第一要素是會籠絡人心,懂得為自己造勢。劉邦釋放犯人有以下原因:
第一、他負責押送的犯人確實有人在半道逃跑的情況。而朝廷的律法又非常苛刻,不能如數的押送到咸陽,在當時是嚴重違法行為,是要受到嚴厲的懲罰。故而,劉邦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全部放了,自己一個逃跑目標就沒有那麼大。
第二、其實,劉邦早看出來秦朝已經不行了,而且當時又有農民起義。反正秦朝也支撐不住了,何不自己也參加起義。起義是需要充足的理由,自己又是朝廷的官員,雖然只是小小的亭長,畢竟還是朝廷的人。何不趁著犯人逃亡自己也跟著造反了,回到咸陽也會受到嚴重的懲罰。那就反吧!於是就把手頭的犯人也全部放了,願意造反的人留下,不願意的請自行離去。
第三、劉邦放掉犯人,目的就是為自己爭一個好名聲。讓這些犯人幫自己宣傳自己的仁義的名聲,為自己將來籠絡人心做好鋪墊。所有,他放犯人是出於政治考慮。
-
4 # 酒鬼王一杯
一,起因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封建帝王,堪稱千古第一帝。他即位即建陵墓,修了近四十年,死了兒子還繼續給他建陵近兩年;他想長生不老,相信生死輪迴,天下永遠是他坐。於是便有了小派出所所長劉邦押送勞工即徒役去為他修建陵園工程。我年青時有過連續八年農閒修建東荊河河堤的經歷,徒役就是白白做事沒報酬,不去還得罰,要以錢代工。
二,結果
秦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法治森嚴,稍有不慎,即被砍頭。劉邦不能接期按人數完成任務,必死無疑。徒役明知建地宮是白乾,本不願去,又誤了日期,結果是跑了大半。
三,人性
跑一個是死,跑兩個也是死,遲到還是死,看來小派出所長的差使實不好乾,贏政他媽的只顧自己享受,完全不顧老子們死活,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本來我早就不想幹了,自己也要跑。
四,個性
劉邦能當皇帝,是因為他是一個流氓。說好聽點是能屈能伸有格局,說不好聽是厚臉皮心狠手辣。完全沒有人格與道德底線。這樣的人左右逢源,為了自己的理想能聽忠言,為了自己的江山利益,不惜殺光自己的事業夥伴,並斬草除根。能大膽用人,又捨得分錢。項羽剛愎自用自高自大太有個性,劉邦是無個性的個性。
綜上所述,劉邦私放徒役,有大部分都跑掉不好交差的原因,更多成分是因為他有遠大理想與抱負,放走的徒役能被我所用豈不美哉,跟我走跟我幹豈不快哉,我劉邦註定要成大事,區區徒役還不入我法眼,我要把全天下有用之人都被我所用。
這個問題,就回答這些,感謝閱讀。
-
5 # 浮沉的歷史
總所周知,秦王朝的徭役是十分頻繁的,因此作為泗水亭長的劉邦被沛縣縣令多次選中擔任送役徒的任務。並且劉邦多次到過咸陽,在觀看到秦始皇的遊行隊伍時感慨道:“嗟乎,大丈夫但是如此!”擁有豐富運送徭役經驗的劉邦,卻在最後一次送役徒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逃亡的事件,以至於劉邦做出了釋放了全部的役徒,隱於芒、碭山區。那麼,劉邦作出這個這些都是為什麼呢?
誠如上面所說的,劉邦是一個擁有豐富送輸役徒經驗的人,按理來說說是不會出現役徒大量逃亡的情況的。但是這一次卻出現了“徒多道亡”的情況,這其中的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役徒不堪忍受頻繁的徭役,即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逃亡。二、劉邦此時已經心生反叛的想法,故意放跑一些人為後來的全體釋放鋪墊。顯然後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在管理嚴格的徭役隊伍中,劉邦手下的役徒逃跑的可能性是很低的。而且根據此時的天下大師和後來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也是十分符合劉邦是在籌劃一次叛變,而不是一次簡簡單單的因役徒逃亡而被迫擅自釋放役徒的違法事件。劉邦之所以有了反叛的想法是受到了當時天下形勢的影響,此時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已經死亡,剛即位的秦二世胡亥的統治十分不穩定,六國的復國勢力也在蠢蠢欲動。所以劉邦想要組織起自己的力量,就必須要拉攏手下的那些役徒,也就出現了所謂的因役徒逃亡而無法交差,最終釋放役徒的事情。
劉邦在選擇釋放役徒後,不出所料這些人都留在了劉邦的身邊。因為他們已經違反了秦法,按照秦法應該問斬,所以他們已經無法老家。除了跟隨劉邦,已經沒有其他的第二條退路了,所以劉邦的目的也就達成了。在之後的秦末反秦浪潮中,劉邦憑藉這些人組成的武裝力量在沛縣也豎起來了反秦的大旗。
-
6 # 藺MG
高祖劉邦在秦朝以亭長(現在的縣公安局長)的身份押送役徒去麵山,很多役徒在半路上逃 走了。劉邦一看估計等到了驪山,手下的役徒也就會都逃光了,還不如現在把他 們都放走,所以當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招呼大家一起飲酒,然後趁 著夜色把剩下的役徒都給放了。
結果有十幾個沒走,表示要跟著劉老大混,於是這些人就是劉邦拉起的第一批隊伍。
-
7 # 我來讀歷史
自古以來,一些造反的百姓們叛亂的原因基本上都是被上級給逼的,因為他們在自己家裡生活得好好的,即使家裡不富裕,但是由於在自身的環境中已經相處了很長的時間,所以也能慢慢的適應。除非是這些人被逼到了絕境,否則一些普通的百姓是不會選擇造反的。而劉邦就是這樣一個被逼著去造反的人。
劉邦本來所在的沛縣雖然管理的很嚴,但是也算是每年的收成比較好,所以也不用擔心吃不飽的生活問題,再加上他在沛縣之中也比較有聲望,也有一群跟著他好吃好喝的兄弟,如果不是後來遇到了被砍頭的事情,他也不會帶領一群也想要反抗的兄弟們造反的。而劉邦是因為什麼想要造反呢?這就要從劉邦的早期開始講起了。
當年劉邦在沛縣之中還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不過他的這個職位確實不高,因為他自己的家裡也很貧窮,但是遇到一些大事情,上級還是會找到他的。比如當時秦始皇在建立了他的國家之後,他開始對國家實行了很強的法治,並且強迫大量的壯丁去驪山為他修建長城。但是對於這些已經經歷過很多年戰亂,終於等到國家統一的百姓們來說,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再次與家人分離。然而如果去驪山的話,那麼他們不僅很多年都不會回來,甚至都有可能死在那裡,所以沒有人想去。
後來是劉邦和當時沛縣上面的大人蕭何一起努力,才湊夠了300個人,而且其中還有許多罪犯,他們不聽話,而且還一直反抗,想要逃走。然而上級給劉邦頒發的命令是必須在一定的期限內到達驪山,如果他們要是拖延了一天,那麼按照法律來說,劉邦的人頭就別想要了。但是劉邦他們以前都是在沛縣居住,沒有很多出過遠門,然而去驪山的路非常的遙遠,所以最後導致了他們在路上繞了一大圈,卻回到了原點。
最後劉邦他們算算時間,雖然現在還沒有到達驪山,但是卻已經延誤好長時間了。這時劉邦面對他的這些兄弟們,感慨說,看來即使他們到了目的地也只能死了。於是劉邦便萌發了造反的心思,他任由自己手下的兄弟們將徭役給殺死,然後對那群本來應該被帶到驪山的百姓們說,如果他們想跟自己走的話,那麼就跟劉邦混。於是後來一群百姓跟劉邦逃走了,也就有了後來劉邦造反的事情。
而小編看來,劉邦在這整個造反的過程之中,都是處於被動的狀態。因為即使他之前生活的狀態並不好,但是他一直都是服從上級的指令,從來都沒有想過造反的心思。但是這一次不同,他們面臨著生與死的抉擇,而特別是這些普通的百姓們,他們更是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沒有那麼的珍貴。所以劉邦覺得,反正去驪山是死,造反也是死,那為什麼不為自己謀一條生路的?
-
8 # 梨叔說史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就在於,他時時刻刻都會將所遇到的事實現利益最大化,讓更多的人得到益處,更能讓他得到好處。這也是蕭何、樊噲等人對他死心踏地的原因。正是這種為人處世之道,讓劉邦很受大家的歡迎。哪怕他去酒店混吃混喝,每次都賒賬,酒店老闆也願意。因為劉邦每次來的那天,生意就出其的好。這主要是劉邦的好人緣。好人緣,就是得人心。這說明劉邦很會做人。
劉邦作為亭長,押送徒役,本來就是一件苦差事。而且由於秦朝殘暴,天下苦秦久矣。這些徒役知道去參加勞役的結果是死路一條。正是如此,才有了徒役不時有逃跑的情景。去了鐵定是死,逃跑了反而還有生還的機會。秦朝刑法嚴酷,就是逃跑了一人,劉邦也會受到牽連,說不定劉邦自己就會成為徒役。劉邦當時轉念一想,與其如此,不如放大家一條生路,讓眾人擁戴我,說不定趁各路起義如火如荼之機,興許還能打出一片天下。做一個草頭皇帝,混混皇帝的日子,死了也光彩。劉邦說幹就幹,於是,他就大膽放了徒役。由於,劉邦在路上對徒役照顧有加,不苛刻他們,這也是一些徒役能夠逃跑成功的原因。眾徒役感劉邦大恩,而且知道自己獨自逃跑,很有可能會是死路一條,倒不如大家團結一致,說不定還有一條活路。
於是劉邦得到了人心,成為了他們的老大。雖然實力小,但是非常團結。最重要的是,他的仁義之名傳遍了天下。
回覆列表
劉邦這個人,雖有許多壞毛病,但有一條,是他成功的關鍵,那就親民。劉邦,嚴格地說,開始就是一個平頭百姓,雖然是個亭長,但非官非吏。他的朋友,都是平頭百姓。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追隨劉邦,並非劉邦有不世之才,而是劉邦心裡裝著這幫朋友,心裡有老百姓。釋放徒役,就是為了給他們一條生命,畢竟,不是人人都想造反的,劉邦全憑自覺。在低潮時,有人退去,無可厚非。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實行的也是親民政策,廢除了秦朝嚴刑峻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透過文景之治,漢朝深入人心,我們至今還稱為“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