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涯琴韻
-
2 # 5A情感大師
一個是劉邦不和項羽一樣,即使他戰敗了,還會保持微笑,根本不怕江東父老的恥笑,面子對他來說不值錢。
從劉邦幾次被項羽打的丟盔卸甲,尤其是彭城一戰,幾十萬大軍被項羽率的三萬精兵徹底打垮,劉邦狼狽逃命,甚至把親生兒子女兒都要推下車。對於劉邦來說,什麼都不是事,只要活著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所以,即使劉邦只剩下孤家寡人,他回江東後會重整旗鼓的。
二個是劉邦的心理素質強大,起義前在沛縣他就是個混混,騙吃騙喝騙女人。從他起義開始,一直是很弱小的,一直受到打壓,幾次差點喪命,所以,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劉邦的性格是逆商很強的。反觀項羽,貴族出身,成長很順利,武藝超群,能力非凡,從沒有經歷過大的挫折,逆商不夠。
三個是劉邦有強大的號召力,他的政策很受老百姓的擁戴,性格沒有項羽那麼殘暴,老百姓大多數會擁護他東山再起的。
-
3 # 劉一千五
讀了點史書,如果當時被四面楚歌的是劉邦,劉邦突圍成功後一定要回去重整旗鼓再幹。
成就大業的人就要險皮比城牆厚,心比墨還黑,骨頭比綱鐵硬,身心比牛皮韌,所以才能應付外部困難重重的險惡世界,求得生存的同時,成就制定好了的目標。
沛公,武安君,漢王,在秦在楚,勝少敗多。但劉邦硬是帶著沛縣集團走出來而且壯大了。楚漢之時,項羽乘勢攻擊劉邦,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諸侯都以為項羽要幹勝,都朝項羽大旗下跑。劉邦一看,想都不想,照樣幹自己該乾的,結果由弱而強,由小變大,性格也韌如牛皮,不與項羽爭一城一地。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逃,比如,彭城之戰,惶惶不可終日地隻身而逃,滎陽之困,讓紀信假扮誑項羽。這些遠比垓下慘烈,他都過來了,這垓下的困境於劉邦又算得了什麼。
所以,劉邦必定重振旗鼓,再戰,根本就不會束手就擒,或者.自殺了事。
-
4 # 比兔子跑得還快
這不是現成的嘛!
劉邦被項羽圍困,日暮途窮過好幾次,被迫投降,當然是假投降過,紀信代他去死的。後來又被匈奴圍困過。
劉邦絕不會自殺的,他會想辦法東山再起。這個說好聽的,叫百折不撓,說難聽點,叫耍流氓。
無論如何,劉邦是不會自殺的
-
5 # 起起落落快樂
劉邦會逃回江東重頭在來,不過有可能回不去的,在四面被圍想要突出重圍很難的。我想劉邦 他失敗多少次了,可是沒有一次是像項羽這樣大的危機,因為他很狡猾的,他處事圓滑,很會專營的,好多危機就是他的這些本事在面對項羽強大軍隊能生存而且打敗的。他和項羽不同,他不追求勝敗,不計較名聲,不把自己的榮譽看到很重,他可以偷生,可以忍辱,可以被鄙視,可以被辱罵,但是能承受這些一是為了生存,因為他原來就是個平頭百姓,不像項羽是豪門貴族,他知道生存的艱難,為了生存他可以什麼不怕的,何況還可以爭天下,這可是一個天大的好事,他是不會像項羽那樣做的,項羽沒有得天下的野心,他只是想為他的家族復仇,做個故鄉的王的一個人。劉邦不同他要的就是天下,說到底就是更好的生存。只要不死一切都可以有的。當然他也許會想活著做個平頭百姓,但是項羽是不肯的?所以他只能拿起武器,籠絡人心,發覺人才,在一次韜光養輝,等待時機,在圖霸天下。不過這時能不能有這個機會很難說的。項羽會不追過江東把他趕盡殺絕嗎?會讓他在有踹氣的機會嗎?不會的。回過頭來看項羽,他逃會江東他真的能夠東山在起嗎?我覺得很難的。因為劉邦的幾十萬大軍不是吃素的。他肯定會窮追猛打,直到項羽死為止的。要知道韓信是什麼人。他是兵聖呀。項羽不是他的對手。原來項羽能夠和韓信過手是因為他手上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而韓信是用幾萬新兵打敗了趙國。還有齊國的。這樣的人,他項羽做不到的。
-
6 # 大道亦可至簡
劉邦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能屈能伸,不會放過任何一絲求生和翻盤的機會!也正是因為具備了這樣的素質,才會在於項羽的爭霸中一次次被打倒後又一次次強勢崛起。後來身陷白登山之圍,劉邦的表現正好詮釋可他這一“打不死的小強”的品質!
所以,劉邦和項羽角色互換而“四面楚歌”,他一定會設法突圍,力圖東山再起!
-
7 # 橘子陳皮
在烏江邊,項羽是有機會逃脫,回到他的江東重整旗鼓的,但他選擇了放棄,他自殺了。他自殺的理由也很簡單“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在他看來,自己的失敗是不可饒恕的。
不得不說,項羽是個極為好面子的人,否則在鴻門宴的時候劉邦就死了,後來也不會同意與劉邦劃江而治,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所以從性格上判斷,項羽過於剛強,他的自殺符合他的性格。
那如果是劉邦到了這種絕境他會不會自殺呢?答案是絕對不會!
劉邦不可能自殺,他一定是不顧一切的逃回自己的根據地,重整旗鼓。這就和劉邦一直以來的性格有關了。
我們都知道,劉邦自小就不是什麼好人,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放在今天就是一個地痞流氓,在當時也是被長輩們所看不起的。後來當了亭長,亭長也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官職了。整天也就是遊手好閒混日子,整天騙吃騙喝。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呂公來到沛縣,家裡舉行宴會,當時蕭何就定了規矩:賀禮少於一千錢的人,一律坐在堂下。這麼大的熱鬧怎麼能少得了劉邦呢,劉邦來了以後大聲喊著:“我出賀禮一萬。”一聽這個,負責傳信的當然要謹慎對待了,劉邦就這麼大搖大擺的坐到了堂上,在整個宴會期間也沒有一絲心虛,高談闊論,沒想到就這麼讓呂公看上了,把自己女兒許配給了他,呂公說是自己會相面,見劉邦氣度不凡,必是成大事者,當然了,呂公的想法也不是我們現代人能琢磨明白的了。但從這裡可以看出劉邦從來都是一個無賴形象。
再就是從劉邦造反後了,起初的劉邦也是順風順水,直到劉邦打進關中,滅了秦朝,這時的劉邦引起了項羽的不滿,鴻門宴上,劉邦一再保證,完全丟掉了一個集團首領的尊嚴,這才漸漸讓項羽放下了戒心,劉邦得以全身而退。
後來的楚漢爭霸中,前期的劉邦也是被項羽打得節節敗退,在彭城之戰中更是敗得一敗塗地,帶著十幾個騎兵就跑了,為了跑的更快甚至把自己孩子都一腳踹下了馬車,而如此狼狽也沒有讓劉邦失去鬥志。
從這些例子來看,如果在垓下被逼的是劉邦,劉邦就可以毫無心理負擔的逃回江東。劉邦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可以為了天下忍氣吞聲,可以不顧顏面,甚至可以丟下老婆孩子,所以對於劉邦來說,面子都只是一時的,在他心中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天下。
-
8 # 事業宏圖
我希望你現實一點,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就假設當時項羽和他剩下的部隊渡過烏江,你覺的劉邦會放過項羽嗎?
曾經項羽把劉邦打的四散奔逃,劉邦為了快速逃命把自己的孩子都給踹下車。那次失敗以後劉邦意志消沉,想找個地方就此藏起來,可又一想知道以項羽的性格,項羽是不會放過自己的,所以劉邦決定和項羽死磕到底。
你明白了吧。
-
9 # 漢史趣聞
劉邦是個打不死的小強,若是他面臨四面楚歌的話,只要他沒死,他就會捲土重來的。
可以說這種情況,劉邦在和項羽對峙的時候,發生過好幾次,一次是彭城大戰,劉邦失敗了,他僅帶著司機夏侯嬰跑路了,他那些謀士像張良,酈食其這些人都沒來得及帶,可見其逃跑的時候有多狼狽。
劉邦跑回去之後,並沒有尋死覓活,自刎芒碭山。
他先是重整旗鼓,收集殘兵敗將,然後在去和項羽爭霸天下。
因為劉邦沒有放棄,張良和酈食其打聽到他的下落後又來追隨他了。
就是經過這一次的災難,劉邦明白和項羽有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要打。索性他就在滎陽這個地方和項羽打起了持久戰。
這一時期,他策反了英布。讓彭越在項羽後方打游擊戰,目的是削弱項羽對自己的用兵強度。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還不是項羽的對手,他被項羽打的幾乎是全軍覆沒,這是劉邦第二次被項羽打的徹底失敗了,可是劉邦又沒有放棄,他去北方戰場上,把韓信的軍隊給調來了。
劉邦有了軍隊之後,繼續和項羽作戰。之後,陳平使用離間計,離間了范增和項羽的關係,然後范增被迫逼走還鄉。
項羽沒有了范增這個智囊,劉邦漸漸的在戰場上取得了優勢,最後合彭越、英布、韓信等人的兵力在垓下打敗了項羽。
所以說劉邦就是打不死的小強,只要命在,他就能再戰五百年。
-
10 # 東吳周郎
這要從兩方面角度來揣測分析:人物性格,以及當時的形勢。
1、從人物性格來分析
↑劉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
劉邦會不會像項羽那樣寧願慷慨自刎,也不肯過江東呢?答案很明顯——不會!
劉邦這個人,實在是足夠靈活,足夠圓滑,足夠現實。他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道理,並且用他的一生實踐了這樣的價值觀。
不同於朱元璋李世民,劉邦的創業史充滿了失敗,逃亡,屈辱甚至委曲求全,但對他來說,只有能夠活下去,失敗屈辱都不是事兒,心可大著呢。
劉邦早年曾經以亭長身份,押著一批犯人去驪山服役,途中不少犯人逃脫,這在當時,秦律規定犯人逃脫,押解者一律死罪,劉邦見狀,乾脆釋放了所有犯人,然後跑進深山老林躲避去了,有不少犯人感激劉邦,願意跟隨,這些人也成為劉邦未來起兵的一份力量。
↑劉邦經歷了無數失敗,卻是打不死的小強↑
後來劉邦遇到鴻門宴,對項羽俯首稱臣,成功逃脫;彭城之戰,劉邦損失了二十萬的軍隊,睢水中的屍體甚至堵塞了江流,可劉邦大難不死,仍然逃脫,逃亡路上甚至不惜把親生子女扔下馬車,以求減輕馬車負擔,更快的跑路。
所以,當劉邦遇到四面楚歌,他會怎麼抉擇呢?答案很明顯,他肯定想方設法坐上烏江亭長給他備好的船,溜到江東再說其他。
2、從當時的形勢來分析
劉邦會不會走到“四面楚歌”的絕境呢?要知道項羽是眾叛親離,疏遠了自己的謀臣大將,才落得“四面楚歌”的絕境,那麼劉邦呢,坐擁蕭何,張良,陳平,韓信等能人異士,會不會淪落到這樣的境地。
↑彭城之戰,劉邦幾乎輸光了所有家當↑
其實他自己一生的經歷中就遭遇了兩次不遜於“四面楚歌”絕境的經歷:一次是彭城之戰,這場戰役是項羽的巔峰之作,把劉邦漢軍打的簡直崩潰了,項羽率領精兵三萬,長途奔襲突然殺到彭城,早晨發動攻擊,到了中午打完吃飯,漢軍被殲十萬人,項羽又馬不停蹄追擊逃亡的漢軍,漢軍不得已被逼入睢水,淹死十餘萬,這一場戰役,可比垓下之戰,然而劉邦拍拍屁股逃掉了,耐心等待東山再起。
↑白登之圍給了劉邦沉重的打擊↑
另一場絕境般的經歷,就是“白登之圍”,當時劉邦已經登上人生巔峰,比項羽當年的“西楚霸王”威風多了,而且白登之圍之前的一系列戰役,漢軍都是高奏凱歌,可突然遭到了匈奴的突襲和包圍,幾乎身陷死地,劉邦內心之驚恐悲愴,可想而知。
然而劉邦卻成功走出了這個絕境,一是靠陳平等謀士出力,另一個原因則是劉邦提前就佈局讓周勃率領漢軍步兵主力作為後援,這一安排相當高明。
反觀項羽呢,和周圍的文武諸臣離心離德,到死嘴硬,對部下宣稱“失敗乃是天意,不是我作戰不力”。隨後在面對兵敗困境時,意氣用事,拒絕渡江,完全不具備絕境翻盤的能力。
雖然項羽“生為人傑,死為鬼雄”,可是死了還能做什麼呢?
↑自刎烏江,符合項羽一貫的性格↑
總而言之,從人物性格上分析,劉邦身臨項羽的“四面楚歌”絕境時,他肯定會選擇回到江東重整旗鼓,而且,他也有能力重整旗鼓,再和老對手較量一場,不死不休!
回覆列表
你的問題好奇怪哦,我又不是那個朝代的人,又沒有參與那場戰爭,又不是劉邦或劉邦的部屬,更不是劉邦肚子裡的那條蛔蟲。像劉邦這種表面忠厚,內心奸詐的人,我怎麼知到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哦?如果他的想法這麼容易給人猜到他就不是劉邦了,他也做不了皇帝了,你說是吧?不過透過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的性格和作派進行對比,我們會從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