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蘇東坡在密州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39歲的蘇軾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知州。

    在宋代,密州(今山東諸城)和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州相比,可以算是一個荒蠻之地。雖然拉近了和弟弟蘇轍的距離,但初到密州的時候,蘇軾的情緒還是很低落的。他到任後,沒能和弟弟見上面,滿腹的苦悶無人可以訴說,就化作了一首《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驛站的孤燈,早晨的寒霜,顛沛憂勞的東坡孤身一人,扶著馬鞍,任往事在心中翻騰。想當年,他們兄弟二人來到京城,就像陸機、陸雲一樣青春年少,自以為憑著筆頭千字,胸中萬卷,治國安邦,又有何難?可沒想到如今不僅沒能施展抱負,反而在顛沛流離中虛度歲月。

    蘇軾到任的這一年,正趕上北方大旱,蝗災氾濫。密州的悽慘程度遠遠超出他的想象,“蝗旱相仍,盜賊漸熾。”(《密州謝上表》)“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超然臺記》)

    失意和苦悶的心情,眼前局面的困難,使得一向曠達的蘇軾也一度陷入了無助和痛苦之中。他不由得想起了已經逝去的結髮妻子王弗。王弗聰明賢惠,和他的感情極好,但天不假年,僅僅27歲便離他而去。如今,愛妻辭世已整整十年,對她的思念不可遏止地湧上了心頭。於是,就有了那首著名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伴隨著心中的悲痛,蘇軾開始處理政事。

    他上書朝廷,報告了蝗災災情,請求豁免秋稅。他採用了從農夫野老中得來的辦法,組織民眾用火燒、用泥深埋,堅決剷除蝗蟲,並且動用倉米來獎勵捕蝗的人。他還親自加入到捕蝗救災的勞動中,終於使得“蝗不復生矣”。針對旱災和隨之而來的洪災,他興修了水利,疏浚了河道。他對盜賊產生的根源做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到了熙寧八年(1075年)十月,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蝗旱相仍”的災情基本杜絕,“盜賊漸熾”的局面也大為改觀,密州呈現出了穩定富庶的局面。

    在蘇軾為自己的治理成果感到高興的同時,朝中也傳來了好訊息:呂惠卿罷相,司馬光、蘇軾等人再次得到了舉薦。

    蘇軾的心情終於變好了,豪情再次溢滿胸懷。以前深埋心底的想法又浮現了出來,他渴望得到朝廷的召喚,渴望能在更高的平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這年十月,他去常山祭謝求雨成功,歸途中和隨行人員進行圍獵後,留下了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闋所寫的狩獵場面氣勢恢宏,但只是一個鋪墊,重點是要引出詞的下闋。“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西漢時期,魏尚擔任雲中太守時,被奸臣所害,罷免了職務。後來漢文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派馮唐去雲中恢復了魏尚的職務。魏尚重新鎮守雲中,終成一代名將。這時的蘇軾,顯然也在盼望著朝廷能派來“馮唐”,同時也在向朝廷保證,如果重用自己,自己定能“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種思想,在詩歌《祭常山回小獵》中,表現得更突出:“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但是,朝堂上的新舊黨爭愈演愈烈,蘇軾雖屢經舉薦,卻沒能等到徵他回朝的詔書。

    慢慢地,蘇軾適應了在密州的生活。履職之餘,習慣性地寄情山水。常山、盧山、障日山、馬耳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同時也有許多詩作流傳開來。

    熙寧九年(1076年)八月,京城傳來訊息,蘇軾將遷任汝州知州。汝州緊鄰汴梁,地理位置和重要程度都比密州強了許多。蘇軾自然心情不錯,所以在這一年的中秋節,寫下了一曲流傳最廣的中秋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水調歌頭》前有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然後寫了這首詞。在詞裡,“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詞裡的天上和人間,我們自然會想到朝廷和地方,而他表現出來的那種雖然懷才不遇,但也能隨遇而安的超然思想,也正是由多年的坎坷仕途所得出的人生哲理。

    不久後,蘇軾離開了密州,他由知汝州改為知河中府,很快又改知徐州。

    蘇軾在密州的兩年多時間裡,政績卓著,和當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在《超然臺記》裡說:“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蘇軾在密州創作了許多流傳後世的詩詞歌賦,而密州也給予了蘇軾別樣的人生體驗。蘇軾在密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同樣,密州在蘇軾的心中,也有著無法忘懷的記憶。

  • 2 # 東方無疾

    1074年,時年38歲的蘇軾從杭州通判的任上改到山東密州任太守(知州),密州即今山東諸城。

    密州是一個小山城,地理位置偏僻落後,人煙稀少,剛到任的時候,蘇軾很不習慣,畢竟剛從繁華的天堂“杭州”過來,兩相比較之下,高低立現。剛到密州的第一個元宵節,蘇軾作了一首《蝶戀花-密州上元》,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密州元宵節的冷清與杭州的熱鬧繁華形成巨大反差,這也從側面看出蘇軾內心的失落。

    密州城小事情也不多,蘇軾能發揮行政才幹的空間也不大,在這兩三年的期間,讓後人印象的政績工程就是他引以為豪的“超然臺”了,名字是蘇轍起的,並且幫忙寫了一首《超然臺賦》,蘇軾自己也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望江南·超然臺作 》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當然,因為公事較少,蘇軾有比較多的閒暇時間用於創作,很多首流傳後世的詞作也是在這期間寫下的,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我們所熟悉的《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每到中秋我們都會念兩句的,哈哈。

    蘇軾這首詞簡直就是“催淚彈”……

    https://www.toutiao.com/i6550090197059502599/

    其他的如《江城子 密州出獵》也是很出名,“老夫聊發少年狂,左青龍,右白虎”,哈哈哈……

    還有一首值得一讀的是蘇軾在1076年底即將離開密州時寫的《江城子 前瞻馬耳九仙山》,最後一句叫當地老百姓不要忘了他:莫忘使君歌笑處,垂柳下,矮槐前。哈哈哈

    其他的還有十來首,但相較於以上幾首,名氣沒那麼大。

  • 3 # 手機使用者飛翔的水

    發來的提問真是很多,說李白,說杜甫,又說蘇軾與元稹……中國古代文人總是有著說不盡的話題。即使來回轉圈說,仍然讓人有未盡之感。這便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環宇之內絕無二家!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蘇軾是中華文化史上最為燦爛的明星,也是對後世影響最為深刻的文化巨擘。清初詩評家葉夑《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蘇軾詩詞清新豪邁,氣象萬千。

    密州(今山東諸城)是蘇軾人生中的重要一站。其在密州時期的作品光彩奪目,有數篇可為是千古絕唱。這是他,也是密州的榮光!且來梳理一下~宋熙寧七年(1074)蘇軾按照官場制度,在杭州任上三年已滿,該換地方了。他以弟蘇轍在濟南為由,求為東州太守。五月受命移知密州。秋末去杭赴密州。熙寧十年(1077)調徐州任知州,。算來,在密州整呆了兩年。簡說為政,到任後,遇蝗災旱災,地方不寧,盜匪橫行。蘇軾領民抗災,並上書朝廷免除賦稅。自說是"兩年飲泉水",為官清正廉潔,愛民有加,也深受愛戴。朝廷黨爭嚴重,他屬保守派。對新法執行不積極,認為要"漸變、徐更、議之"。他從來就不是一個政治家,在政治上糊塗幼稚。這也是後來發生"烏臺詩案",連貶黃州、惠州、詹州,一生坎坷的緣由。但是作為朝廷命官,他始終是勤政愛民,頗有政績的。至今杭州還有他興修水利,疏浚河湖的蘇堤在發揮著作用。在徐州知州任上,抗擊大洪水,立有不世之功。這些暫且打住,我們還是來重點談他的文學創作吧。

    蘇軾在密州期間,有資料講他寫有數百篇詩詞,留存的有209篇。如若把蘇軾的所有名篇分類的話,按文學水準,按社會影響力看,在密州的作品佔前三有一篇,佔前五的有一篇,前十的有二篇(以上只是粗略的劃分,仁智見解不同)。看具體作品:(一)《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苕溪漁隱從話》評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此詞文字優美,感情豐富,有出世入世的浪漫,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是人們千百年來根植於心的瑰寶,每至中秋必唱此詞!名列三甲名至實歸。(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是,塵滿面,鬂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是一首悼亡詞,是作者悼念亡妻王弗的至情之作。1054年十六歲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軾。進士之家的閨秀,知書達禮,會作詩,成了詩人的賢內助。無奈紅顏薄命,年僅二十七卒於汴京。全詞讀後,撕心裂肺,有種難以言表的哀傷重重壓在心頭。人世間唯有兩愛(愛國、愛情)最能打動人。此詞對思念的傾訴,語言平實而真摯,甚至讓人感到凝重。全詞以夢境為中心,虛實相替,細細品味盡是血淚。據說以詞悼亡,此詞為首創。唐元稹的悼亡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悼亡詩的極品。蘇軾的悼亡詞是詞的極品。此詞的社會影響力和感染力堪稱絕世。將此詞列為蘇詞前五不為過。(三)《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超然臺在密州北城上,因年久戰火而破敗。蘇軾到密州一年後,‘稍葺而新之’。並由蘇轍名之曰‘超然’,蘇軾作賦《超然臺記》。此詞為雙調望江南。"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是寫景名句。全篇白描手法,寫作技巧高妙。上聯七字句散體,下聯七字句對仗工整。全篇情景交融,思鄉情感濃郁。既有失意苦悶,也有超然物外的詩酒趁年華的灑脫。詞與賦均是蘇軾的重要作品,可列前十。另外,《江城子》密州出獵,粗狂豪邁,意氣風發;《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一詞,有憶初入仕時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感慨。這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

    密州是蘇東坡生命中的主要節點之一,作品也輝煌奪目。撂筆,不耽誤大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給孩子喝什麼湯營養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