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東方未明888369

    我並不同意所謂“分析”詩歌的意境,因為,詩歌的好壞本不可以分析出來。上中學時,老師經常把一些著名的文章拿來,逐字逐句的分析,告訴我們這個用詞多麼好,那個句子表達了作者多麼偉大的情懷,分析完還不忘總結中心思想。經過這麼一折騰,再好的文章在我心裡也變成一堆沒有生氣的碎片,毫無美感可言。就好像一位美女,你愣是將她肢解為零散的器官,再告訴我每個器官長得多完美,我除了感到噁心,實在不會有更多的興趣。美女是要看的,那些原本並不完美的器官組合在一起卻可能是一副完美的畫面。

    我想詩歌也是如此,遣詞造句固然重要,但這些詞句終究是為整體意境服務的,如同一幅畫,單看區域性也許是一堆雜亂無章的筆法,但放遠看卻是美不勝收。所以,詩歌的意境並不是可以分析出來的,而是要用心去體會。詩歌就是用文字作為畫筆,勾畫的一副美麗的圖畫,我們在欣賞的時候,要透過那些文字描繪去還原詩人眼中的畫面,並將自己置身其中去體味作者當時的心境。詩歌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它能透過畫面的塑造引起我們的共鳴,要想對詩人所表達的意境充分了解,不僅要有畫面感,更要善於利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和作者共振。

    舉個簡單的例子。蘇軾有首《賀新郎》,其中一句非常打動我: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敲竹。第一次讀到這句時覺得這個畫面很美,一個純潔的美女在安靜的睡覺,卻被微風敲打竹林的聲音吵醒,很唯美的感覺,但這句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卻無法體會。後來,我遇到自己的女神,一個下午都焦急的守在電話旁等待女神的來電,很久以後,電話終於響了,傳來的卻是陌生的聲音,那一刻失望、落寞完全籠罩了我的心,這一瞬間我才真正理解“又卻是,風敲竹”是怎樣的寂寞。透過這件事我也明白了,詩歌的意境是要我們置身其中,將自己想象成局中人才能真正理解的,這當然也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

    所以,我一直覺得所謂名句一定可以打動一些人,但不可能打動所有人,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心境、性格都不相同。如果有些詩句的意境你不理解,這沒什麼,等等看,也許過兩年你就懂了。即使永遠不懂也沒關係,這首詩可能本不屬於你,讀讀別的詩,總有一款適合你。

  • 2 # 閒雲野鶴七零後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詩歌的形式和體裁,然後還有詩歌的分類。

    從形式上說,古詩流傳至今已有很多形式,如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等等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從體裁來說,古詩有五言或七言絕句,或歌行,樂府等,現代詩則有自由詩和散文詩等,門類亦是繁雜。

    但無論古詩或現代詩歌,它都是詩人內心的終極表達,一定有它的內涵和意境,有其表達的思想和感情。否則,就只是無病呻吟的流水帳了。

    那麼如何分析詩歌的意境呢?雖說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理解和見識有層次,有差異。但我認為,只要理解作者所處的年代,作者的生平及性格,作者的創作背景,那麼就能做到求同存異,對詩歌的意境作出大致相當的解讀。

    例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朝發白帝城》吧!這首詩之前我也解讀過,但是他名氣大,詩作無人不曉,有代表性。原詩內容如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背景是"安史之亂"之後,李白因站錯隊,投靠永王失敗之後,被判有罪流放夜郎。可能詩仙名氣大朋友多,〈據說是高適保他〉?,免了流放之罪。此詩是從四川返回安徽途經三峽時所作。

    李白的性格眾所周知,浪漫真摯,狂放不羈。寫作手法極盡誇張之能事,但往住一氣呵成,天生的才情橫溢,自然而不雕琢。比如首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上從奉節(白帝城所在地)一天就到了荊州,我的天!不說他坐的小木艇,就算現在遊船也辦不到啊!下一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是說船快,頃刻之間穿過了長江三峽。全詩讀完給人節奏明快,風光雄奇的印象,表達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也有那種否極泰來,劫後餘生的小確幸。

  • 3 # xu寶海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在詩歌中,透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同時也包括作者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境,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詩學和美學術語,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意境,指藝術創造特別是詩歌創造所達到的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玩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藝術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意境,是中國文藝美學的一個重要範疇,無論是古典詩歌還是現代詩歌,只要是詩歌藝術的精品,無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們在閱讀和欣賞古典詩歌作品時,要透過語言的媒介,進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領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首先,應該弄清楚什麼是意境。王昌齡在《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這裡所說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觀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觀的感情之境,“意境”則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高度融合,是優秀詩歌作品必須達到的一種藝術境界。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與“境”(景)的主要特點和關係,因為所有的詩詞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內容,所有好的詩詞中的“情”和“景”都達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礎,“情”、“意”才是主導。“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並不等同於生活中自然形態的“景”,它既是喚醒詩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種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創造的“景”,所以,總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情上的激動。因此,我們在欣賞古典詩詞時一定要領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第三,要弄清楚詩歌意境構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觸景生情,情隨境生  詩人事先沒有某種情意,因遇到某種物境,觸發了某種情意,於是借對物境的描寫,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出來。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好一幅江南豔麗的水鄉風景圖宛然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作者選取了富有江南特點和春意的景物(鶯啼、綠、紅、水村、風、寺廟、樓臺、煙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精確描繪,使人身臨其境——宛然置身於迷濛煙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極大的感染。然而它不僅是一幅歌頌春光的寫景圖,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諷今之中,給予信佛的統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達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之境界。(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詩人原有某種強烈的感情,在接觸物境時,把這種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對物境的描寫,把它抒發出來,於是客觀的物象帶上了主觀情感。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濺淚”、“鳥驚心”明顯帶有詩人“感時”、“恨別”的主觀色彩。遭遇“鳥語花香”,在平常的情況下人們定會抒發喜悅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家人離散的處境下,杜甫見花開流淚,聞鳥語驚心,花香鳥語這種美好的景物,此時卻勾起了詩人痛苦的情懷。詩人以主觀感染客觀,統一客觀,達到了意與境的統一,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此,“意”與“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隨境生,還是移情入境,總之要在一首詩中和諧、完美,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方能夠成好詩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不失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範,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發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渾然一體了。難怪聞一多稱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再如歐陽修的閨怨詞《蝶戀花》中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二句,意境曲折,層層深入而渾然一體,前人評價頗高。該詞中閨中怨婦借暮春景象,感嘆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

  • 4 # 夢賢

    如何分析詩歌的意境?

    所謂意境,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詩歌意境先要找準詩中的物象、意象,然後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用詞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悽愴等,再聯絡背景概括出詩歌的主旨,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如 曹操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從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這些景物,突出了詩的特點。

    寫景雄奇壯美,氣勢恢弘;

    抒情奔騰震盪,磅礴千鈞;

    文辭渲染誇張,振奮激昂。

    創作出一種雄奇闊大的意境。

    又如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詩人將“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廣闊無垠的物象淋漓盡致地渲染。

    寫景蒼茫遼遠,峻拔蕭疏;

    抒情豪邁雄健,慷慨悲涼;

    文辭古樸遒勁,慘烈悠長。

    營造出雄偉壯闊而又蒼涼悲壯的意境。

    再如號稱“詩佛”的王維晚年的田園山水 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的手法細膩,“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蓮”,這些意象,無不給人帶來清新之感,空靈、清新、談泊靜謐的意境已定,情自然也在其中,表現作者一種遠塵避世的淡泊情緒。

    總之分析詩歌意境,要注意物象的特點,同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定能分析出詩歌的意境。

  • 5 # 滄浪有話說

    詩歌的意境,除了文字方面所展示的表象。個人認為,更多應該從詩人當時的處境、心情方面考慮。比如,孟浩然的《春曉》,從字面看,描寫了作者舒適慵懶的心情,但是,結合孟浩然的生平,因為遲遲未能入仕,這首詩是否也反映了詩人的一種傷感?

    孟浩然,雖然是盛唐著名詩人,但仕途不佳。有的說年輕時就喜歡玩,家裡條件好,對功名不感興趣;有的說這哥們有考試暈場的毛病。我更相信後者,因為“學而優則仕”是讀書人的嚮往,更何況有了科舉。即便嘴上說無意仕途的,哪個不是想靠著名氣走捷徑?畢竟有大家是不喜歡命題作文的!看唐詩三百首,名家的應試詩只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另外兩個入選的是錢起和祖詠,不為大多數人熟識。所以,大家願走其他途徑,畢竟,那大名氣,考不上覺得丟人現眼呢!那時,也有和咱們當今高考類似的推薦。孟夫子也想走推薦這條道,於是託人推薦到唐玄宗那裡。唐玄宗也聞其名久,也想做個順水人情。等見了面,唐玄宗問他:最近有啥大作啊?孟同學張口就來: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人唐玄宗氣的,你這傢伙,誰棄你了?誰疏你了?咱有規定,主要靠考試,這推薦咱也不能太多是不是?那對別人也不公平啊?得了,你回去繼續抱怨去吧!於是,孟夫子這仕途夢碎了。您說他心裡能得勁?

    想到被風雨打落的春花,是不是有花未開滿就隕落的憂傷,從而道出自己年華將老的失落?

    其實,也許有的文字是作者信手拈來,只是我們後人在妄加揣測罷了!正如莊子的子非魚一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乒乓球初學者練習從搓攻開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