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貓百態

    晚年時期,齊桓公逐漸變得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飲酒作樂,生活極其奢華糜爛,不聽管仲生前勸告,重用奸佞小人易丫、開方等人

  • 2 # 彼岸歷史

    晚年齊桓公的昏聵,展現出的其實是權力失去監督和管控時的可怕後果。

    從這一角度來說,齊桓公和管仲的關係可以這樣比喻:齊桓公是權力,管仲就是籠子;齊桓公是Mustang,管仲就是韁繩;齊桓公是繪圖筆,管仲就是規矩……前者一旦失去後者的約束,形勢將完全失控。

    作為春秋第一霸,齊桓公從來不是一個明君,他私德一般(好色、貪玩、嗜吃)、能力平庸(既無治國的宏觀設想,又無理政的具體辦法)。但是,他卻具有後世無數帝王所無法比擬的優點:大度、開明、聽得進意見、容得下人。單以對管仲的使用為例,首先,管仲作為曾經謀殺過他的敵對勢力,他卻能盡釋前嫌,讓其從囚犯一步到首相;其次,當他發現管仲確實有真本事時,立馬就給予了百分之百的信任和百分之百的放權,所有事務一任管仲,自己躲進後宮吃喝玩樂聽彙報——這幾乎就是現代“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前身——結果是齊國大治,齊桓公“躺著”成為春秋五霸第一人。

    前面說過,齊桓公本人從私德來說,根本就不符合後世關於“明君”的要求,單是“好色”這一條就能被理學家們的口水給淹死。而且因為喜歡玩,他身邊有著名的“三小”:易牙、豎刁、公子開方,此三人對齊桓公可謂是無原則的“忠心耿耿”,一個把自己兒子煮了給齊桓公吃,一個為了貼身伺候進行了自宮,還有一個甚至直接放棄了衛國王位的繼承權。對於這三個“佞臣”,管仲在的時候還能進行有效管控,讓他們的足跡僅限於齊桓公身邊。等管仲一死,後面的接班人無論是隰朋還是鮑叔牙,都不具備管仲那種直接約束齊桓公的策略和權威,結果幾個人就像是脫韁的Mustang,一路狂奔,直到把齊桓公甚至整個齊國都帶進了懸崖。

    齊桓公的一生,一直在管仲恰到好處的約束中在昏、明之間遊走,等管仲一死規矩一去,人性中“惡”的一面立即就讓他跑偏了。

  • 3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我們知道,齊桓公在彌留之際,他的五位公子爭權奪位,以致其被權臣和公子軟禁,後來更是死後多天,連蛆蟲都到處亂爬,一直爬到宮外,才有人給他安葬。但是作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是最早稱霸的齊桓公為什麼他的晚年會變得昏庸,落下了如此下場呢?

    善靠賢臣

    當然,歷史上的齊桓公雖然不是一個昏君,但是也不像是一位十分有主見的君主,觀其一生,他十分依賴他身邊的賢臣。他有很強的私慾,也很有私心,但是他和昏君們不同的是,他在身邊有人的時候懂得節制,也對身邊的人十分放心,會大膽用他們,而不會有猜疑,這也導致齊桓公在身邊一群賢臣,尤其是管仲的扶持下,其前半生可謂是意氣風發。這其實是有例子的:齊桓公晚年竟想吃人肉,一個叫易牙的人竟然殺子而烹,齊桓公竟認為易牙愛自己勝過愛自己的骨肉。達到了不見易牙,開方,堅刁這三個小人,便食之無味,夜不能寐的地步

    賢臣去世,無人約束

    齊桓公因為有管仲的約束,一直都不怎麼敢放飛自己,真正按自己心思行事,直到桓公四十一年,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 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是的,此時的齊桓公還是很聽管仲話的,畢竟這個老搭檔陪了自己那麼久,還是很信任的

    後來管仲去世,齊桓公在這時失控了,他就像一個被控制了好多年的小孩子一樣,突然失去了控制,徹底放飛了自我。

    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後來桓公病重,這三個奸佞小人掌握了朝廷大權。此時他們不再唯桓公馬首是瞻,而是挾群公子作亂,把桓公幽禁在冷宮,門前築起了一道高牆,斷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絡,連飯也不許送,桓公靠著屋簷流下的雨水苟延殘喘。沒人送水送飯,齊桓公這個一代雄傑竟被活活餓死

    總結

    齊桓公是有能力的,他有權謀,計策,善納人言,但是他的內心同樣也有的很強的慾望,當他的老朋友,老搭檔,那些賢臣們在的時候,他會忌憚他們,也有著他們的約束,所以齊桓公走得非常的順暢,但或許是過於順暢,所以在他的老朋友們都去世了之後,只有他還活著的齊桓公卻沒有了那麼多的顧忌,也容易被身邊小人入讒言了。

  • 4 # 林城—布衣

    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的第一個霸主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晚年昏聵、作用奸佞,終至國亂身死,且死無葬身之地。一代雄主,何以如此呢?

    生於憂患

    姜小白即位前,曾為避國亂逃亡列國,嚐盡民間疾苦。所以,即位稱王后,知道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富國強兵。

    賢臣輔佐

    桓公即位後,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在管仲輔佐下,桓公對內改革,對外“尊王攘夷”,成就霸業、名震天下。

    寵信小人

    管仲病逝後,桓公志得意滿,開始沉迷於享樂。寵信易牙、開方、豎刁等奸邪小人,易牙為邀寵,不惜“烹殺其子”。

    死於國亂

    安於享樂的桓公漸漸失去了對國家的有效控制。一次桓公患病,五公子奪位,國家陷於混亂。桓公被易牙等軟禁,終至病餓而死。且死後,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無人收斂。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5 # 睡前讀書

    談到了齊桓公,我們先來看看齊桓公一生的豐功偉績。

    齊桓公心胸寬大(管仲差點射死他)重用管夷吾(齊桓公不許華人稱管夷吾名字)先滅掉譚,遂兩國。衛國被戎侵擾,齊桓公親自去救,救後不收衛國好處。燕國被北方外族攻擊,齊桓公親帥大軍征討,攻下大片土地,全部給燕國。(燕君感激涕零,一直送到齊國境內,齊桓公說自古諸侯想送,不出境外,於是齊桓公把燕君送到之地割割燕國。燕人取名燕留,感激齊桓公。自此燕國成為北方大國)天下各華人民無不感激齊桓公。

    在政治上整頓行政機構,使得齊國更加緊密。聽從管仲建議寓兵於農,自此齊國軍隊不僅增多,而且增強。經濟上再次聽管仲建議相地而不衰徵。齊國在齊桓公的治理下,變得異常強大,這時齊桓公也老了,也倦怠了。這其實也很正常,玄宗晚年也倦怠了覺得天下無事了。漢武帝也是如此。齊桓公在管仲,鮑叔牙等賢臣死後,重新迎回易牙,豎刁等奸臣。(這些人一個為齊桓公殺子,一個自宮,一個拋棄國家君位)換做是你估計也感動的不得了吧。如此一來不親近那些奸臣的忠義大臣都被趕走,朝堂也就亂了。

  • 6 # 壹壹若塵

    齊桓公年輕時是條龍,騰躍升空,縱橫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老年,被聲色犬馬軟化得褪盡龍鱗,變成一條僵臥的大蟲,任奸佞小人擺佈欺侮,結局非常悲慘。

    稱霸之路:

    晉平公問於叔向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識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向對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縫,賓胥無善純緣,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

    晉平公的時代比齊桓公晚100多年,叔向是他手底下有名的賢臣,君臣二人探討的就是齊桓公稱霸的原因。

    晉平公問叔向,齊桓公能稱霸天下,是靠君王的力量,還是靠大臣的力量。叔向回答:就好比做衣服,管仲善於裁剪,隰朋善於縫製,賓胥無善於修飾衣服的邊角,桓公只是等衣服做好了,接過來穿上就是了,所以齊國的稱霸是靠大臣的力量。

    孔夫子也有一句話:“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當然,齊桓公絕不是一個庸庸碌碌之君,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有識人之明和用人之量。他先是重用了鮑叔牙,經鮑叔牙引薦,又重用了管仲,對管仲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更為難得的是,管仲曾是他的政敵,帶人伏擊過他,幾乎把他射死,他能夠不計前嫌任管仲為相,足見齊桓公寬宏大度能容人的雅量。

    而且,齊桓公手下不光有一個管仲,而是有一個各有所長的決策團隊: 鮑叔牙負責廣開言路,隰朋管外交,賓胥無管刑律,甯戚管農事,王子成父管統兵作戰,管仲則負責統籌大局。有了這樣一群賢臣的輔佐,齊桓公的稱霸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管仲之死: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有一篇《管仲論》,裡面說到:“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威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這裡的威公,就是指齊桓公,稱威公是為了避諱當時皇帝的名諱。

    這篇文章指出了很重要的一點,後來齊國的內亂和齊桓公的悲慘下場,管仲要負很大的責任。

    管仲去世時已經79 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由於有管仲的才幹獨撐大局,齊桓公把國政委於管仲一身,自己樂得做一個太平逍遙國君,終日沉溺於享樂之中。

    在管仲晚年,搞亂齊國的三個奸人已經來到齊桓公身邊,整天獻媚取悅齊桓公,變著法的哄他高興,使齊桓公優哉遊哉,渾渾噩噩,不知老之將至。當時這三個人之所以沒有為非作歹、興風作浪,是因為有管仲的存在,足以起到震懾作用。以當時管仲的權力和威望,完全有能力清除這三個奸人,可是管仲卻沒有這樣做,因而給齊國後來的內亂留下了隱患。

    更重要的是管仲當政四十多年,晚年沒有培養繼任者。管仲死後,隰朋、鮑叔牙相繼接任相位,但他們和管仲年齡相差無幾,很快都相繼去世,以至於齊桓公無人可用,讓那三個奸人鑽了空子。

    奸臣之禍:

    搞亂齊國的三個人是豎刁、易牙、開方,他們身上都有各自的奇葩之處,管仲臨終前就告誡齊桓公,這三個人的行為脫離人性,肯定不是什麼好人。可惜當時的齊桓公已經被矇蔽了雙眼,根本聽不進管仲的忠告。

    豎刁原本是齊桓公的僕人,但桓公身邊僕從眾多,要想引起桓公注意出人頭地,不是那麼容易的,豎刁揮刀自宮,自願當了桓公身邊的太監。

    易牙是一名廚子,廚藝高超,深得桓公歡心。有一次桓公說,天下的美味都嚐遍了,就是沒吃過人肉,不知人肉是什麼滋味。易牙為了討桓公歡心,把自己四歲的兒子殺了,做了一碗人肉湯獻給了齊桓公。

    開方原是衛國太子,本有機會繼承大位成為一方諸侯,可是看到齊國強大,自願留下來做了齊桓公的近臣,在齊國一呆就是十幾年,父母去世也不肯回國奔喪。

    愛自己、愛孩子、愛父母,這些都是最基本的人性。一個人為了取悅他人,竟然敢於揮刀自宮,這種人有多可怕?一個人為了取悅他人,竟然能殺掉自己的兒子,這種人有多狠心?一個人為了取悅他人,竟然把父母完全拋在一邊,這種人有多無情?

    因而管仲在臨終前說這三個人“非人情,不可近”,就是說他們的所作所為完全脫離了人性,不能和這種人走得太近。可齊桓公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三個人是因為太愛自己了,才做出了異乎尋常的舉動。

    管仲死後不久,齊國發生了“五公子爭立”的內亂,這三個奸佞小人各自選邊站,在宮廷裡翻雲覆雨。他們利用近臣的身份,把桓公囚禁在冷宮,並在外面築起高牆,齊桓公經常吃不上飯,最後被活活餓死。桓公死後67天才得以下葬,以至於桓公身上的屍蟲沿著牆壁爬出窗外。

    齊桓公臨死前,終於知道了三個奸邪小人“對他的愛”是怎麼回事,可惜是為時已晚!

    嗨!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在危機重重中,立志發憤圖強走向成功;功成名就後,在歌舞昇平中消磨了意志,最後走向衰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頌草莓古詩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