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孟子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為何罵墨子和楊子是禽獸?堂堂儒家大師,怎會有辱斯文?

    鄙人今獻拙文一篇,對此作詳細解析。   

    墨子、楊子和孟子三人,大致生活在戰國中前期,是同一時代的人物:楊子年齡稍長於孟子,墨子又稍年長於楊子。   

    此三子,墨子最為年長。但孟子卻言: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為何將楊子在前,而墨子在後?

    這顯然不是依據年齡。而是在當時的儒、楊、墨三大顯學中,楊家學派的影響大於墨家學派。之後也是如此順序——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在《呂氏春秋》中,儒家思想達六十餘篇。楊家也有十餘篇。而墨家只有三五篇。

    但在最後,孟子卻將楊墨循序倒置——無父(墨子)無君(楊子),是禽獸也。   

    《孟子》一書,之所以如此行文,是有意為之。在儒家經典《六德》中,認為可以“為父絕君”,但絕不能“為君絕父。”顯然,孟子所罵的物件主要是無父的墨子,而非無君的楊子。

    有一則與此雖不同,但卻可類比的例子:韓愈在《張中丞後序》中,稱“兩家子弟才智下,不明二公之志。”此言中的兩家子弟是指張巡和徐遠的後人。韓愈作此文的起因是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張巡和徐遠及其後人被朝廷嘉獎。而張巡的後人卻稱張巡是戰死的,而徐遠是被俘之後才死的,進而詆譭徐遠。韓愈奮而作此文,批“兩家弟子才智下”。這顯然是特指張巡之後,而非徐遠之後。   

    觸類旁通,孟子所罵是針對墨子,而非楊子。只所以如此言之,是為行文對仗。若如此,不僅符合儒家思想,楊墨順序突然倒置也顯得更加合乎邏輯。   

    為解救萬民於亂世而勞碌奔波的墨子,為何會被孟子視為無父的禽獸呢?

    鄙人就進一步解析。   

    在主觀上,墨子並不反對孝道的,甚至繼承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墨子-兼愛》有曰:“為君不惠、為臣不忠,為父不慈、為子不孝,此天下之害也。”   

    又曰:“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兼愛不可不行也。”   

    但在客觀上,墨家思想卻與儒家提倡的孝道背離。   

    在《墨子·魯問》中,有一則案例:

    魯人之子學於墨子,其子在幫助它國守城時戰死。遭受喪子之痛,並將孤獨終老的魯人責備墨子。而墨子卻認為:墨家精神就是為了天下人而獻身。你兒子現在是“學成矣”。   

    魯人生子養子,卻在幫別國守城時戰死,子未報父母養育之恩,可謂未盡孝道。   

    在《韓非子·五蠹》中,有一則孔子賞賜魯國逃兵的故事:   

    魯人隨國君作戰,三戰皆背。仲尼問其故。答曰:“吾有老父,身死莫養之。”仲尼以為孝,舉薦其為高官。韓非對此怒斥道: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儒家的民本位與法家的君本位;儒家的孝與法家的忠,在此勢如水火。   

    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的區別在這兩則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人與禽獸之別,是禽獸只有慈愛,而沒有孝愛。而人既有慈愛,又有孝愛。這是客觀事實,也是孟子為何罵墨子是禽獸的依據和原因。   

    由上可知,孟子罵墨子是禽獸,並非捏造事實,對墨子進行人身攻擊。而是不同學說和思想的碰撞。而與孟子相比,墨子的弟子在《墨子》一書中捏造事實,詆譭孔子指示白公勝作亂(孔子一生與白公勝素未謀面)。可謂小人之舉,在今天則看來毀謗罪,可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雖然罵墨子是禽獸,但孟子依然是坦蕩蕩的君子和仰俯無愧於於天地的大丈夫。而孟子心中的墨子不符合儒家的孝道,這也絲毫不能減損墨子之偉大。在先秦時代,他依然是舉世公認的與孔子並稱的聖人。

  • 2 # 黃向軍哲學聊齋

    墨家與楊朱,是兩個極端理想主義,都是作為真正儒家的孟子不能認同的。

    墨家強調做好人,而且要做最好的好人。似乎這與儒家一致,恰巧,儒家最最不能認同的,就是盲目地做好人。因為,所謂好人兩種可能性:其一,你做社會認同的好人,其二,你做自以為是的好人。

    對於第一種好人,如果世道敗壞,社會認同的好人,恰恰是惡勢力的幫兇,例如積極向希特勒靠攏的德國百姓,這種那個時代認同的的積極分子,是真正的好人嗎?如果一句“被矇蔽的群眾”就能矇混過關嗎?再例如,侵華戰爭中的日本民眾,他們積極愛國,恰恰是他們國家機器鐵蹄的幫兇。所以,儒家反對盲目去做社會認同的好人,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個時代是否有道,這個不是誰都能搞明白的,但是,你自己認同不認同,這是你自己的事情。結果一,對於你所認同的時代,就算時代錯了,那也是你自己認同的,那麼好,坦誠承擔自己同流合汙的後果就是,最起碼不是因為社會認同你才選擇,這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例如,大哲學家海德格爾認同希特勒的統治,戰後對他清算,他自己也認賬。結果二,如果你不認同時代,但是卻架不住時代的裹挾,那麼好,是你自己沒有堅持住本心,你沒有選擇拒絕。所以綜合結果一與二,儒家認為,不能盲目做社會認同的好人。

    對於第二種好人,你自以為是的好人,還是不要太自以為是的好。那些鋤強扶弱所謂好人,確實實施了自己心中的正義,但是,自己心中的正義,就是社會時代的真正正義嗎?例如,法國大革命,很多自告奮勇的巴黎市民,根據你家的親戚是不是官員,就能把你送上斷頭臺,這種人人喝彩的正義,是真正的正義嗎?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就是這麼送命的。

    總之,不做壞人,這才是儒家完全不同於墨家的地方。墨家倡導的做好人,其實是培養了社會暴力的潛在幫兇,或者是製造了社會動盪的根源。只認自己的道理,不給別人留活路,這種強勢的社會道德模範,是迫害心靈多樣性的根本,孟子當然不能忍。

    為什麼不認同楊朱?楊朱講把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並不是簡單地自私,其實是堅持遵從自我為中心的生命原則。這種原則當然是非常棒的尊重個性與自我的理想,但是,這種原則割裂了人生的現實,把理想凌駕於現實之上,表面上似乎特真我,其實,自絕於現實的自我,怎麼可能真正發展真我呢。

    總之,墨家與楊朱,是兩個極端理想主義方向,要麼盲目融入社會,要麼盲目拒絕社會,這對內在的本真心靈,都是殘忍的事實上的毒害,孟子是不認同的。

  • 3 # 好玩的國學

    孟子為什麼不地道地罵楊朱和墨子?

    孟子一生以傳承光大孔子思想為己任,自孔子去世之後,儒家學派鬧分裂,一下子變成八派,大家各自為戰,讓儒家學派逐漸失去了顯學的地位,導致儒家在戰國思想市場所佔的份額急劇減少,這讓孟子憂心忡忡。

    自春秋到戰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原來以禮為中心的社會秩序被打破,赤裸裸的利益和血淋淋的掠奪成為社會的通行證。戰國又是一個士人崛起的時代,始終懷抱衝破階層天花板理想的知識分子們,再也不甘寂寞,紛紛出來遊說諸侯,諸子百家蜂起遊說之風流行。為突出自己打擊別人,各家學派互相辯難,開啟了一個用舌頭好勇鬥狠的辯論的時代。

    儒家在思想市場份額的減少,帶來的是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的強勢崛起。楊朱學派強調個體自由和權利意識,提倡“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人人管好自己天下自然和諧,這種思想在那個生命如蓬草朝不保夕的時代,相當有誘惑力。墨家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思想為核心,提倡我為人人的博愛精神,要求人們把愛如天女散花一般撒向全世界,我愛人人,則人人愛我,這在被壓迫階層的老百姓中,很受歡迎。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的影響力強勢上升,“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但楊朱學派的“為我”和墨家學派的“兼愛”,與儒家思想的“仁”的“愛有差等”的原則格格不入,在孟子看來,這就是和儒家對著幹,這就是找孟子的麻煩。

    我們首先來看,孟子為什麼要罵楊朱學派。

    楊子,名朱,又叫陽生,戰國時期魏華人,有人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屬於道家一派的隱士。他主張“為我”的人生哲學,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當做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孟子在批駁楊朱時,認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按此推斷,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為了天下的大利,都不肯從自己身上取一根毛。其實孟子這是不厚道地斷章取義,其實楊朱的意思是說,人人管好自己,不去找政府的麻煩,這就是一個理想社會。楊朱的本意不是自私,而是自治。

    但楊朱的“利己主義”,在邏輯上必然引來目無尊上的無政府主義,這就是拆當權者的臺,就是破壞了儒家強調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所以孟子要痛罵楊朱學派,以至於把楊朱學派給罵沒了。

    孟子對墨子的意見更大。因為在孟子看來,墨子就是個叛徒!墨家本來是儒家弟子,離開儒家做了叛徒,還好意思來指責儒家,這叫欺師滅祖。孟子認為,墨家的“兼愛”,動搖了儒家的“仁愛”的原則。儒家的“仁者愛人”,主張“愛有差等”,一個人的愛是有限的,不可能平等分配到每個人身上,愛有先後順序和輕重緩急,人當以孝悌為本,先愛自己的父母兄弟,然後再愛朋友上級天下人。而墨家卻是十足的理想主義者,要把愛平等地給天下每一個人,這就意味著,墨家愛自己的父母與愛天下人是一樣的,這種理想的空洞的愛,其實就是不愛,不愛父母就是禽獸。孝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原則,事死重於事生,孝的重要表現就是厚葬,而墨家偏偏主張薄葬,這也是和儒家主張的人倫道德過不去。

    所以,雄辯的孟子就對墨家和楊朱學派猛烈開火,甚至說人家是無君無父的禽獸,這就是孟子的不地道之處了!

  • 4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答題(*^▽^*)

    我們知道,孔孟之道宣講的是十五個字“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是五個字我們都不陌生,如果化繁為簡的話,這十五個字可以歸結為一個詞:雞湯。

    孔孟之道標榜的儒家學說在後世朱熹那裡得到了登峰造極的提煉:存天理,滅人慾。

    其實這時候儒家學說已經圖窮匕見:反人性。

    回到本題目。孟子一輩子死磕楊朱和墨子,就是因為在孟子看來,楊朱代表的道家和墨子代表的墨家分了他兩杯羹,讓他很不爽。

    楊朱本人是位隱士,他創立的楊朱學派卻是客觀現實的闡述了人本的發展意義,對各學派都有影響啟發,直到今天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還可以用楊朱學派思想進行闡述,如節制情慾,講究養生之道,防止疾病的發生都仍赫然在目。孟子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這其中酸溜溜的味道何其濃烈!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及後世滿清搞“四庫全書”,嬴政和乾隆這倆蠢貨犯下了生孩子沒有小吉吉的錯誤這兩大中華文明的慘劇導致文化層斷裂,我們現在看不到楊朱本人的著述,連他的具體生平和籍貫都難以蠡清。

    現在所知的其言論事蹟只能在 《孟子》、 《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一瞥。

    儘管如此,我們仍可以知道,楊朱學說的主旨是從個人本位出發,提倡“貴己”、“為我”、“輕物重生”,視個人感官的主觀意願為首要的先決條件,而孟子宣揚的“仁政”則提倡“仁者愛人”,以華麗空洞的教條為準繩挾制人民思想為君王所用。

    戰國時期,儒家已然式微,楊朱學說因為提倡個人主義,承認人性是道德基礎而受到人們的認同和擁護,而墨家學說的“兼愛非攻”也因為符合底層民眾的心理訴求也大行其道。

    在當時,楊朱學說和墨家學說成為“顯學”,而儒家儘管在後世成為“獨尊儒術”,但在戰國當時其實是籍籍無名的存在,所以說孟子就對當時樹大招風的楊朱和墨子恨得牙根癢癢,幾乎要將楊朱和墨子食肉寢皮的地步!

    像也難怪,當初孟子的師尊孔老二,也就是因為少正卯將孔門弟子吸引到其門下聽課,而被孔子誅殺,暴屍示眾三個月之久的。

    學術爭端用國家機器的手段,將論敵搞死,這個是孔子終生唯一的汙點,而孟子無法調動國家機器,也就只能口誅筆伐,過過嘴癮了吧。

  • 5 # 李白與徐霞客

    這個問題是兩個問題。

    第一是:為什麼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為什麼當時會有這個情況出現。

    第二是孟子為啥一輩子都在罵他們。

    分別回答,一問題原因是,此時距離孔子時代已經百年,天下局勢大變,已經進入戰國兼併大亂時代,大國互相混戰兼併小國,在這種普天之下都是弱肉強食局面下,現實主義和利益至上成為國君們不得已的選擇,而躲避戰爭保全性命成為中下層人民的期盼,所以楊朱和墨家學說在當時大行其道,儒家則已經全面沒落。

    楊朱提倡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聽起來超級自私自利一個小人,其實他本意是在諷刺那種口蜜腹劍打著為了天下蒼生為你好然後實際是為自己好的偽君子,他認為亂世之中,每個人都能真正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天下自然就好了,有點像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當時很多人認為楊朱說的有道理,大家幾畝地一間房老婆孩子熱炕頭做好自己的事不是很好嗎?幹嘛要那麼多討厭的政客合縱連橫打著為蒼生的幌子,鬧得大家雞犬不寧?所以楊朱學說屬於現實主義實用主義,也比較貼合自然的人性,所以大行其道。

    墨子代表的階層是廣大的貧苦人,他提倡包括兼愛非攻,建立了墨家行會,自己是第一代頭目叫鉅子,這是啥你們知道麼,就是幫會的起源,進幫會就是兄弟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非常符合貧苦人民需要結夥自保不受欺負的心態,他提倡簡樸的生活符合窮人的現實,提倡薄葬反對儒家繁文縟節浪費錢,這也符合窮人的現實,活人都吃不飽哪有閒錢厚葬死人?且到處幫人義務守城,目的是消彌戰爭,這些都受到當時亂世最底層人民擁護。

    所以,這兩個學派在當時天下大亂形勢下,符合當時大眾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心態,成為主流學說,才有上面第一個問題。

    第二,孟子為啥一直在罵他們,這可不是個人恩怨,而是不同人群不同思想的自然碰撞,這個世界還有一些人,他們就是覺得,人除了滿足最低階的吃飽穿暖和生存,還應該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否則就與禽獸區別不大,這類人代表就是儒家,儒家思想發源於周公所製作的周禮,認為禮儀和教化是人能夠超越禽獸,走向更高精神境界的途徑,所以提倡仁義禮智信,希望人人都是謙謙君子,在家尊老愛幼,在外仁義忠勇,這樣才是人應該過的日子,才是文明美好的人間,所以孔子孟子不遺餘力的到處宣揚這種思想,希望更多人都能修身齊家,這樣社會將變的文明和諧美好,所以,楊朱和墨子的學說顯然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孟子不喜歡他們是很正常的。

  • 6 # 藝術的眼鏡

    從世俗或者功利的眼光來看,孟子他老人家是為了爭奪信徒或者說蹭熱點、碰瓷式營銷,畢竟他自己都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但是從他的言行來看,又不像是這種人。所以根底來講還是觀念的衝突。

    關於孟子與楊墨的分歧所在,其他的回答已經說得很多了。這裡面既有理念的不同,也有實現方式的不一樣。孟子走的是孔子那條路,傳食於諸侯,走的是上層路線;而楊墨走的是群眾路線,草根大V,更能滿足大眾的需求,畢竟戰爭年代,就像我們所知道幾大宗教所興起的緣由。

    但是對於楊墨二人孟子的厭惡程度也不一樣,孟子說: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相比楊朱更討厭墨子一些,又謂之“楊近墨遠”。漢代儒生趙歧在註釋《孟子》的時候說道:“墨翟之道兼愛,無親疏之別,最為違禮。楊朱之道為己愛身,雖違禮,尚得不敢毀傷之義。”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孟子罵楊墨,還是要落在一個“禮”字上。

    世間最難調和的矛盾莫過於思想的衝突,認知的相悖。你看什葉派和遜尼派同屬於伊斯蘭教尚且爆發了幾千年的戰火至今仍未停息,何況是認知處於對立面的孟子與楊墨呢。所以儒雅如他也會罵楊墨罵的這麼難聽也就可以理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易建聯成CBA歷史得分王,看到自己記錄被超越的朱芳雨在替補席縱情大笑,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