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再再影視
-
2 # 三觀糾正器
我自己讀書有心得,這個心得已經過了十多年了。到現在也沒改動過。我覺得思考得還算可以,不需要在補充了。唯獨補充的也只是語言的描述。
莊子書中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涯就是岸邊。這句話說白了,就是一對矛盾,不禁讓人思考在有死的一生中如何追求永恆的真理。或者說追求無窮盡的知識。
我是覺得,追求窮盡的知識倒是不可能的,但是掌握一些知識還是可能的,或者是說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相當的水準還是可能的。
無論是翻看季羨林的自傳還是錢鍾書的治學筆記,又或者是看錢偉長的學習經歷,還有華羅庚的求學過程,無一不是勤奮。聰明是一定的,但是如果僅僅歸功於聰明,這是不公平的。實際上對於外人來說,如果你談話之間能夠準確背誦相當數量的文獻,自然也可以歸為博學之類。簡單來說,也就是博聞強記而已。
不過博聞強記只不過是個概況語。如果一個人博聞強記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成為一名學者。不過要成為智者,在我看來具備三種能力。這也是我判定一個人是不是智者的標準。
首先,要具備學習的能力。
我說的這三個能力都是藉助人才能成立的,並不是單純的實體物件。因此具備學習的能力重點還是人本身,並不是學習的客觀知識。如果談論不能回到人本身而變成一個非人的他物,這不是我語言的所指。
我這指的學習能力的心態是要自始至終,是不二的。只為學而學。並且能將知識舉一反三,融匯貫通。這並不是我擅長某一個學科,或者說我擅長某個理論並且只在理論上突破。中國古代多講學以致用,並不怎麼講經世致用。我有個言論,就是講理論要走在實踐之前。但是這並不是隔離兩者的關係。而是我的思維是那些實踐總是在驗證我所學的理論的。這裡的我是可以推廣的。並不特指。
比如理論力學知識,由此在實踐基礎上發展出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等。這些發展出來的力學又可能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課。這些後續的力學在實踐中並不是靜止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否定又否定的過程。人在工作中不斷重新認識那些理論模型,在實踐中又加深了對那些理論的認識。當然這個認識並不是單一的,這些理論力學的模型可能又在經濟學上給予啟發和應用。人們常常說不忘初心,大概也就是不忘追去知識的最初態度。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如果問一個人讀書為了什麼,給的結論是顏如玉、黃金屋和千鍾粟。這其實是另有它求。讀書只不過是一種手段。不能做到手段和目的統一。既然目標和手段並不是同一的,自然心有雜念。說到這裡,我想說個題外話。
清華的顏寧教授去普林斯頓做教授。如果你從為學來看,這也沒什麼。不過是從一個工作平臺換了另外一個工作平臺。清華雖然是國內最好的學校,不過誰都知道普林斯頓的科研平臺更好。不過這裡面牽扯了太多其他的因素。比如中美兩國的政治。科學家是有國界的。內行看門道。她這一去,美國的科學家立即就可以知道中國的科研水平了。甚至還能推敲中國的國家戰略部署。如果單從科學網這個氛圍看,實際上還是有高考科舉的那種心態。其實人們內心中覺得如果清華的教授能去普林斯頓去教書,這本身說明國家的科研水平在提高。這種心態固然是好,不過這樣認為很容易讓人解讀成我在一個平臺有限的環境下做了一些成績,得不到滿足,然後去了一個更高的平臺。
此平臺非彼平臺,自己國內的平臺在高也比不過別人家的,還是人家的平臺更有吸引力。到別人家去就是為別人家服務了。由此就開始引發科技和倫理的爭論了。我說這個只是想說還是儘量迴歸學習本身。而不是那種高考的心態。
第二,是要有歷史的觀念。
歷史的觀念既有時間上的,也有空間上的。
不過這個說起來太繁瑣。為了不使我想表達的意思自相矛盾,簡答的說就是回到事實本身。其實任何一個結論和觀點都是歷史特定的產物。在現在看起來是謬論的東西可能在歷史上是偉大的真理。現在認為是真理的知識可能以後就變成錯誤了。流行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美,可能符合特定的審美觀。可是現在的人往往不自覺的認為自己是歷史的終結者。因為結論都要站在一個永恆客觀的基點上。
我要說的是持這種態度的人多半會不自覺的陷入主觀的境地。最明顯的是科學家們。在哲學的派系中認為科學是最客觀的真理的幾乎都是科學家。比如數學,完全的數字和邏輯運算。還有好多學理工科的學生給我也滔滔不絕的辯論過,甚至還諷刺過哲學以及文科,認為那都是無知。不過這哲學界這個觀點早就被批判過。因為科學是最先假定一個理論的。這個理論的前提就是認為這是真理。實際上這本身就是主觀假定出的東西。但是這個假定的系統並不是不變的。比如數學。數學最開始的系統是自然數系統。但是自然數系統隨著人們的認識不適合了,就開始了函式的運算系統。也就是用一個抽象的理論模型透過一定的模式去解釋另外一套系統。自然數的直接描述不適合了。
可能隨著認識的發展,函式的系統也不合適了。人們會創造更高階的描述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函式系統也是歷史的。雖然當前都在用,並不能認為這就絕對是準確的不變的真理。歷史的東西都要還原到歷史去看。只有你能完全借用別人的眼光看別人所看的世界而不是你用自己的眼光看別人所看的世界的時候,才是歷史的觀念。
第三個能力,我認為是翻譯的能力。
翻譯一般認為是語言轉譯,比如漢語翻譯成英語。不過我這裡指得是意譯。當然這個意譯在這所指的意思也比較寬泛。簡單說來語言或者思維的能指和所指的轉譯和釋讀。
比如說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葉秀山在一個著作的前言或後記裡就提到了,他算是弄明白了,這個定義可以對指定理。我們讀那繞口的文獻語言,能不能轉譯成自己能理解的並且正確理解作者的原意的語言,這就是我說的這個能力。這個想法是我從東西交流的思想得來的。就比如義大利歌劇的聲部,實際上就是中國戲劇的行當生旦淨末醜轉過去的。
我想了想,這個好比微分和積分啊。兩個各成系統,都可以獨立發展。看似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實際上可能說的是同一件事。如果你侷限在期間就只能是隻緣身在此山中了。
此外,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如何聯結這隔閡式的交流。因為每個人的背景不一樣,知識儲備不一樣,講一件事中間經歷了很多人的轉述,每個人都添加了個人的理解。這會和最初的表述完全不一樣。另外,每個人的表述是相當繁瑣的,也會給讀者來誤解和障礙,如何消除這些障礙,透過這些混淆,透過這些散亂的資訊,我們能有的放矢,能自己甄別那些是有用的資訊,忽略那些無關的資訊,正確揮舞奧卡姆刺刀,用一雙慧眼將千頭萬緒的文獻統一起來,重新建立最開始的文獻所說的意思。 或者透過文獻就能揣測文獻作者的知識背景和所要表達的事情。就好比別人教孔子一首琴曲,並不告知作者是誰。
孔子就靠彈奏曲子,感受曲子中包含的胸懷和想法,推出作者是誰一樣。
-
3 # 許願城英漢教學群
我認為人的一生需要下面的技能。
第一點就是生存的技能。我們不管到哪個地方面臨什麼樣的困境,也不管是面臨什麼樣的順境,我們都要能夠好好的生存下去。
在一個人的少年時期,就應該學會做飯買菜,炒菜。現在很多人聽起來都感到很可笑,現在叫外賣不是非常方便嗎?實際上,有些時候我們動手比較外賣還要快,而且自己做的,又衛生又省錢,還有到菜市場買菜,挑菜,討價還價的那種樂趣。如果我們能夠做的一手好菜,在朋友圈中,我們就會成為一箇中心。當我們組織家庭的時候,我們也會因為我們的手藝在家庭中受到尊重和愛戴。
在我們年少的時候,由於生長在農村,我們進入深山老林時,我們只帶一包鹽,不帶一顆糧食,不帶一油,但是我們在那裡生活十天都不會捱餓的。因為我們知道在深山老林中什麼東西能吃,更知道到什麼地方去找這些能吃的。
所以,當我們這些擁有這樣的技能的人進入城市,我們就感到我們甚至比一些城裡人生活的還要得心應手。
我們更需要的就是學習的技能,我們所說的學習不一定就是說學習數理化英語語文。我們說的是學習一切我們不會的東西。
比如說現在我打字的時候,我的印表機打不了怎麼辦呢?去找師傅嗎?現在已經中午吃飯或午休。如果我們是崇尚學習的人,我們可以馬上到網路去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說不定在下一秒我的印表機就修好了。就在剛剛,我的一臺聯想電腦明明加滿了墨粉但是卻不能打了,於是我就問度娘了。上面有很多熱心腸的人教我們怎麼清零。我用幾分鐘時間就學會了。現在我的印表機又能用了。
最後,我們必須要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有些人為什麼能夠成為一群人的中心,也能成為另一群人的中心?而另一個人呢?卻沒人願意跟他說話。這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溝通能力的問題。所謂溝通能力,就是跟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的能力。有一次,一個美華人到我們這裡來旅遊,他是第一次來的,他問我華人最喜歡談論什麼話題?我們恰好同齡,都是40多歲,我說在這個年紀談論孩子,那肯定是大家都樂意的。後來我們真的就就這個話題談了幾個鐘頭。告別的時候他還送了我一本書。
我認白人生有這三種技能,闖蕩江湖不會是難事。
下面是我們在山上的生活的一種技能,就是取蜂蜜,看見沒有?還可以吧?我們絕對不會像熊大熊二那樣把蜂蜜一鍋端,我們知道哪些蜂蜜可以取,哪些不要取。這是更大的技能。
-
4 # 陳松4696
人的一生至少需要以下幾種基本技能
1.生存技能,我們活在人世間,就要想辦法讓自己活下來的意識,18歲之前可以靠父母提供,18歲以後就要靠自己,比如以前在農村種菜、摘水稻,自給自足;現在可以找工作上班、做生意等養活自己
2.與人交流的技能,因為我們是人類社會,每天都要面對不同性格的人,所以要培養自己說話的方式、技巧,避免與人發生矛盾,影響自己的各方面發展
3.處理各種問題的技能,人在社會上,突發事件無奇不有,如果你不具有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這樣一旦發生了,受害的必然是自己
其他的技能就在比基礎延伸!
-
5 # 麓山瀟瀟子
第一個需要的技能當然是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 現在的世界充滿著機遇,可以說人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已經不是太困難的事情了,就算你沒有任何的技能,也基本可以保證生存。
第二個就是如何在這個世界舒舒服服的生活,生存和生活我相信大家都很明白它們之間的區別,生活的質量也有高低之分,評價標準在於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但是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有的人看中精神層面,雖然腰纏萬貫,但是精神抑鬱,有的人看中物質,每天為錢財忙碌,看個人的選擇。要想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那就需要自己去學習額外的知識,去做額外的事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為了我們長達後的生活,我們努力去社會上交際,也是為了生活
-
6 # 浩然之氣40
謝邀!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做為現代人,除各自的專業領域外,普遍應掌握的技能應該有:1.日常生活所必須的技能,如穿衣合體,飲食合理,睡眠正常,衛生清潔,駕駛技能,使用電腦等;2.適合自己的運動專案,如游泳,打球,健身等;3.常用的法律法規,文藝鑑賞基礎知識,各種宗教常識,簡單的中醫養生文化等;4.社會交往能力,旅遊常識,合作能力等;5.安全常識,避險常識,基本救護技能;6.情緒控制疏導能力,獨處能力等等。總之,活到老,學到老。技不壓身,技能越多,應對各種變化的能力越強,從容有度,處變不驚。
-
7 # 花椰菜菜籽
烹飪......
餓不著自己,還能餵飽別人。烹飪學院畢業後可以選擇去當廚師或者自己開店,選擇餘地大。而且逢年過節的都能在家裡露一手,是終身受益的技能。
回覆列表
首先處在這個資訊時代,當然全能型人才,是最比較器重和得到大家的認可。其次多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多抽時間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