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當然是逐步建立的。

    世家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奴隸制崩潰,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取代,地方上的強宗大族逐步出現,基本壟斷鄉鎮農村。

    秦末西漢初期,傳統貴族階層消亡,西漢政權迫切需要官員協助管理國家,因此出現官學選才制與察舉徵辟制。

    世家豪強崛起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宗族勢力依靠控制土地,進而控制人口,再經營工商高利貸而逐步掌握地方經濟。控制經濟之後,自然借財富而控制書籍。

    商周記載文字的鼎:

    昂貴的羊皮書: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

    最便宜的竹簡木牘,其實也並不便宜:

    書籍是非電子時代唯一記載文字的載體。不管是昂貴的絹帛,還是便宜的竹簡木牘,都不是寒門地主或者普通農民能夠擁有的——東方朔因為自己讀書12萬字就敢於藐視漢武帝,原因也就在這裡。

    沒有書,不識字,顯然不能讀官學,當然也不能被察舉徵辟。文盲的寒門地主子弟只能擔任不入流小吏,仕途就被互相推薦互相察舉的強宗大族所壟斷,進而形成世家。

    所以,世家是集學閥、官員、財主、商人、高利貸主、奴隸主為一體的統治階級。經歷東漢的發展,世家膨脹到進可攻伐天下,退可拒守州郡的龐大怪物,三國幾乎每一場戰役與每一個諸侯後面,都是世家在操縱。

    因為曹操沒有獲得統一,自身被世家所滲透乾淨,所以,曹丕需要得到世家的支援才能完成篡漢過程,九品官人法應運而生。

    陳群:

    最初,九品官人法還有其先進意義,但就如察舉徵辟制一樣,九品官人法很快成為世家壟斷仕途的法寶——各郡設中正官,以中央政權高階官員擔任本郡中正,負責甄別本郡士子,按九品進行評價,令其擁有出仕資格。

    門閥制度因此正式形成。

    門,是門第。閥,是閥閱。

    以所謂祖先在曹魏及西晉時期官職作為門第高低,用家族功績與經歷決定初始官職。

    高門大姓互相婚姻,各劃小圈子,拒絕其他中小世家參加進來。

    因為牢固掌握中正官,利於政治交換,高門子弟年輕輕就能得到上中、上下的評價,以七品官起仕,20年就可晉升四品甚至三品宰相,從而始終壟斷高階職務。而中小世家與寒門子弟哪怕才能出眾,也不過一箇中中的評價,以九品出仕,到老晉升五品都很難。

    這就是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王敦:

    因為東晉皇室勢力單薄,依靠王庾桓謝為首的南渡世家支援才穩定局勢,所以出現弱勢皇帝與強勢門閥的共治格局。比如王敦兩次造反都沒有令弟弟王導有任何問題,反而依舊是“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 2 # 賀拔嶽

    東晉時代的門閥政治緣於司馬氏及北方士族衣冠南渡江南,扶持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在琅琊王氏,王導、王敦及諸多北來士家大族的認同下,彼此間形成了相互依存,抱團取暖,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生態。

    門閥政治實質就是士家大族與君王共享了治國的權力,是皇權式微的表現。它的源頭來自於東漢時代崛起的豪族勢力。至魏晉時期由於推行了九品官人法之制,使得這些士家大族掌握了更多的政治資源,皇帝對國家的統治依賴於這些世族的支援。

    由於陳群提倡的九品中正制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士家大族的推崇,其中正之職都是由這些士族高門把持,人物的品評,官員的任免都是這些大世族們說了算,他們之間又透過姻親結成了一個高高在上的貴族圈子,就算是帝王也不敢輕易觸碰他們的利益。漸漸的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變態社會。

  • 3 # 歷史淘沙

    門閥制度政治其實在西晉就已經很成熟了,“上品無寒士”最早就是形容西晉的九品中正制的。雖然九品中正制直接導致了門閥政治的興盛,但是卻不是門閥制度的興起的原因。

    門閥制度最早興起於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的宗法制,但是西周時期分封制盛行,諸侯國的諸侯是當時主要的政治力量。宗法制培養出來的人才,只能作為諸侯的附庸力量參與到政治中去。

    到了西周滅亡之後,分封制逐漸走向滅亡,諸侯國為了變得更強,開始任用大量的人才參與到政治中去,這些人在諸侯國中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形成諸侯國中重要的政治力量,這份力量也是後來門閥制度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形成門閥制度的主要組成力量計程車族,還在地方上努力的兼併土地。

    經過秦滅六國之後,分封制徹底覆滅,大部分的貴族階級也被消滅。此時經過長時間發展計程車族階級,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但是好景不長,西漢從劉邦時期開始就大力打壓豪強,士族階級首當其衝,力量受到削弱。後來雖然力度有所降低,但是和統治階級的關係也是相互利用。

    東漢時期這種情況開始出現轉機,為了鎮壓國內的人民起義,朝廷和這些豪強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他們越來越多的參與到了政治中去,官也越當越大,門閥政治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並且大放異彩。

    到了三國時期,魏晉採取了九品中正制的選人做官的方法,進一步強化了門閥制度,門閥政治也最終成型。雖然在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一直扮演者重要角色,直到唐朝才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4 # 致守仁

    門閥要源起於東漢立國。

    劉秀稱帝一統天下世家大族的支援功不可沒,因此劉秀稱帝后對這些世家大族格外照顧。不僅如此,漢代的舉孝廉制也是門閥制度的溫床。

    舉孝廉本意是為國選才,但是選擇權都被地方牢牢掌握在手裡。請託舞弊之風盛行,有實力的地方大族更容易被推薦。

    為什麼漢初校尉楊喜的家族能連綿不絕上千年,就是因為他身為赤泉侯,他的家族掌握了封地大多數舉孝廉的機會。所以他的族人當官的越來越多,他的家族也越來越大,馬太效應。

    到了東漢末年戰亂年間,曹操為了發掘人材,擺脫世家大族對朝廷的影響,主張唯才是舉的理念,不論出身,有材就行。

    但是曹操死後,世家大族的代表人曹丕繼位,曹操的理念也就付之東流了。九品中正制的出臺更是鞏固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九品中正制是先在各郡推舉出一名大中正,然後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再由這些人根據朝廷發的人材評價表來對人材進行評價。

    本來這沒什麼毛病,但是關鍵在於這個大中正必須是品德高尚且在中央人職的官員,簡單說就是世家大族的人,就算他出身貧寒,但是他一但當了官那也就成世家大族了。而且為了他的仕途考慮,那些根基深厚的世族子弟他不可能不照顧。總之只要是選人那就有操作空間,久而久之上品就被世家大族壟斷了。

  • 5 # 使用者4684103484

    東晉門閥的產生要從東漢談起,東漢政府非常崇尚儒家思想,經學發達。當時對四書五經的闡釋研究出現若干老師大儒,學習經學的學子各有師承。當時學術的傳授很保守,輕易不傳給外人,多傳給兒子,如孔氏(孔子之後)、伏氏(伏生之後)、桓氏,都以累世經學著名。所以經學的獨家傳授,政府又以經學選拔人才,就造就了累世公卿。

    當時孔氏一門七代卿相牧守出了五十三人,列侯七人。桓氏一家三代,做了五個帝王的老師。後來這樣的累世公卿越來越多,如弘農楊氏四世為太尉,袁氏四世三公。這種士大夫的傳襲勢力造就了所謂的“門第”,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已經有了南北朝世族的雛形。但仍然不算嚴格,寒門出身的人也還能做上高官。

    到曹操當政的時候,曹操出身閹宦之家,被人輕視,所以仇視名門望族,到他得志的時候就摧殘這些士族,比如殺孔融、滅袁紹、誅楊修,狠狠的打擊了孔氏、袁氏、孔氏等大族勢力。

    但是到了曹丕的時候,推行九品中正制,造就了一批新世族。九品中正制是一種新的選拔人才的機制,不能說不好,但發展到後來,卻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因為這種人為的品選,不能避免徇私舞弊的現象。世家大族佔盡優勢,完全操控這種選舉,自然不會落入下品。

    再到後來,司馬氏維護門閥,世族復興。司馬氏掌握了曹魏政權,倚重的賈充、王沈、裴秀等人都是貴族世家。司馬炎篡位後,世族就漸漸成為了政治社會的特殊階級。

    即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世家大族的勢力仍然強大。司馬睿在江南建國也完全有賴於世家大族的擁護,當時甚至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世家大族與皇室共同分享權力,這就造就了“門閥政治”。到這時候,世族與寒門之間等級森嚴,即使同是王氏一門,也有清溪王氏與烏衣王氏的區別。士族是不與寒門為伍的,通婚更是被認為是駭人聽聞的事。

    這就是東晉門閥政治的形成。

  • 6 # 榮耀歷史

    門閥,號稱中國最後的貴族,曾影響歷史700餘年,那麼它是如何誕生,如何壯大,又是如何消亡的?它對朝堂的影響到底體現在何處?

    1、政治門閥的誕生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推行舊制,搞得天下大亂,各地揭竿而起,劉秀就是其中一員。

    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但是到他這一代,已經非常沒落了,父親死後他作為孤兒寄養在叔父家,但是窮小子最終奪得了天下,依靠的就是世族的支援。

    首先娶了陰麗華,得到了南陽豪族陰家的支援,到了河北之後又娶了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獲得了他的支援,而幫助他打天下的鄧禹等人都是世族子弟。

    劉秀得到天下之後,為了報答世族,給予了他們較大的政治權利,這些世族也逐漸轉變為政治門閥。

    2、政治門閥的發展

    劉秀締造了政治門閥,東漢的選官制度給了門閥生長的沃土。

    東漢選官制度有3種,分別是察舉、徵辟、任子。

    察舉,就是舉孝廉,由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薦品行兼備的人才,中央給予相應的官制;

    徵辟,像中央的大官,地方的一把手等都有權利任命下屬幕僚;

    任子,顧名思義,根據父輩的官職給兒子授予相應的官職。

    這三種選官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容易形成政治上的依附關係,造成門生故吏橫行,簡單一點說,如果朝中沒人,基本很難當官。這就讓早期擁有政治資源的門閥產生了更大的集聚效應,到了東漢末年,四世三公的袁氏、楊氏都是一呼百應。

    3、政治門閥的巔峰

    東晉時期,門閥政治達到巔峰,明顯的例子就是”王與馬”共天下!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曹丕開始實施的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將天下沒有當官的人評為九等,評等的人叫中正,通常都是門閥子弟,那麼被評為上等的多是門閥子弟,造成了他們對高層官職的壟斷。

    第二個原因是東晉南渡,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王氏等南渡門閥的幫助下建立了東晉,作為回報,門閥子弟也大量位居高位,整個東晉的政治都是在王氏、謝氏、桓氏等輪流執政下。

    4、政治門閥的陣痛與衰亡

    進入隋唐之後,天下一統,皇權大振,威脅皇權的門閥就成了皇帝想要取締的物件。

    隋唐廢黜了九品中正制,社會主流恢復到”依靠父輩的餘蔭出仕”,雖然沒有徹底消除門閥的影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門閥影響,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如果連續幾代不做官的話,這個門閥就會很快消亡,比如說東晉時期的王氏、謝氏就泯滅眾人。

    另外隋煬帝創立了科舉制度,給底層人民一個上升的通道,為皇帝提供多樣的人才,減輕門閥對朝堂的控制。

    但是這些措施都只是降低了門閥的影響,讓朝堂之上高官中門閥子弟的比例由東晉時期的75%降到55%左右,真正摧毀門閥的是唐末戰亂。

    唐末的戰亂與東漢末年、南北朝時期、隋朝末年的戰亂不同,最後的勝利者不是門閥。

    東漢末年戰亂,勝利者曹魏、晉朝都是門閥代表;隋末戰亂勝利者李唐也是門閥代表,但是唐末戰亂勝利者朱溫卻是軍閥代表,而且後面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是節度使開國,他們對門閥不感冒,甚至出現了“白馬驛之禍”等屠殺門閥子弟的慘案。

    經過連續60年無法在朝堂施加政治影響,門閥們逐漸凋零,再加上戰亂導致門閥存在的經濟基礎得到破壞,宋朝建立之後又完善並大力推行科舉制度,門閥徹底消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敢是我致勝的魔杖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