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朝聖路上的80年代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魏晉)→草書(唐宋)

    【簡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

    4、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5、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6、楷書

    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型。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7、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的國際影響

    1、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

    儘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佔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對北韓(南韓)文字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響著北韓,因此北韓把本民族文字稱諺文(非正式文字)。諺文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南韓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但是20世紀前卻並沒有得到大範圍應用。實際上,早起時期的南韓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

    3、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

    賈湖刻符——雙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莊橋墳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書——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書(秦)——楷書(三國)——草書(漢)——行書(漢)

  • 2 # 吉祥如意鄭先生

    漢字作為我們華人的母語,對我們的中華文化的傳承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華夏文明的演變也是漢字的發展演變史。我們今天應用的漢字並不是它最初的模樣,而是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而來的,跟隨門道君看看它經歷了多少次變化吧。

    漢字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商代)-金文(西周)-篆書{大篆-小篆}(西周-秦代)-楷書(東漢)草書(漢代)-行書(東漢末年),我們今天所通用的漢字手寫正體字便是東漢時期楷書。

    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出現在商朝,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金文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

    篆書

    篆書可以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形成於西周時代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小篆

    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始於東漢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型端正,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型。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草書為書法家所常用。

    行書

    行書作品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漢字由象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

  • 3 # 走馬於瀵

    文字的源頭是碼子。碼子是從八卦中衍生出來的。隨著碼子的傳播,所到之處便有了文字。至於秦來個書同文!(圖一為碼子)

  • 4 # 女見

    華夏文字的範疇比漢字更廣,包括漢字的祖先在內。

    華夏文字起源多元,一類有在甘肅一帶發現的彩陶上的刻符符號;另一類就是在河南賈湖一帶發現的甲骨上的刻符符號。這些很可能都是漢字系統形成前的雛形之一。

    據考古學、遺傳學方面的研究表示,語言的誕生距今已有幾十萬年,而真正的漢字系統形成距今僅約5000年。十幾萬年的時光,在漢字形成以前,真的無法想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何等的景象,那些刻畫的符號就這樣一步步為後代華夏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漢字的演變也是眾所周知了,先是古文 :從商朝的會意字“金文”、商代的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周朝的大篆、戰國時期的小篆。

    到了秦朝,秦國以外的國家還是以古字為主,圖畫性強,因形狀的不穩定性,不利於識別。

    在秦統一六國後,開始大力推行以小篆為書寫體的文字改革。自此,標準文字範本登上歷史舞臺!

    沒過多久,更為簡便的新書體—隸書,它的特點是有方折筆畫。

    漢朝以後,楷書登臺。

    到了宋朝,發明了印刷,方方正正的印刷體- -宋體淡入大眾視野。

    與此同時,為手寫方便,草書、行書的書法藝術應運而生。

    新中國成立後,文字改革的簡化運動開展,繁體字演變成簡體字,極大程度方便了書寫。

  • 5 # 仰望802315

    據中國的古代文獻、考古與宗教信仰來看,咱華夏的文字演變史與歷史一樣既神秘又古老。

    之前我跟大家一樣以為賈湖刻符就是我們最早的文字的原始模型,也以為甲古文是我們最早的成熟文字,但當我閱讀完道教經典中的《說三元八會六書之法》時才知道,華夏的文字史並不始於賈湖刻文也不始於倉頡造字,而是始於更遙遠的年代,始於一個龍鳳呈祥的年代,只是這個年代的文字不掌握在一般民眾的手裡,它們掌握在玄聖的手裡,這些文字是用來記載天文的。現在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經典看看,我們的文字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經》曰:“篆者,撰也。撰集雲書,謂之雲篆。此即三元八會之文,八龍雲篆之章,皆是天文,三元八會是例也。雲篆明光,則五符五勝之例也。八會本文,凡一千一百九字。其篇真文合六百六十八字,是三才之元根,生天立地,開化人神,萬物之由。”關於此,《諸天內音經》還有這麼一段記錄:“忽有天書,字方一丈,自然見空。其上文彩煥爛,八角垂芒,精光亂眼,不可得看。天真皇人曰:斯文尊妙,不譬於常,是故開大有之始,而閉天光明,以寶其道而尊其文。其字宛奧,非凡書之體,蓋貴其妙象而隱其至真也。”從這兩段引文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我們古代的雲書,主要是玄聖們用來教化修真之眾的,且當時的玄聖們還保留了上輪文明的高科技,那顯在天中之文顯然用的是我們如今也有的全息技術。圖一應該就是古代之雲書。

    繼三元八會之文的雲書之後又出現了龍鳳之文,謂之龍書。這些文字可以從我們很多古文物上面找到,如下圖二、三、四、五,這四圖中的文物都來自三星堆,其上面所刻之文就是龍鳳之文,即龍書,只是我們現在看不懂,畢競它們也是玄聖們用來述記天文的。所以三星堆文明其實是有文字的,它應與大量歷史文獻中所敘述的神奇的崑崙文明同源。只是這些文字雖然依然出現在炎黃時代但其表達的文明跟雲書一樣並不屬於這個時代,而是屬於伏羲氏之前的年代,但那個年代在一場大劫難中消逝,但其文化卻傳承記錄下來了,但能認識這些龍文的只是極少數玄聖。而我們的道教文化就緣於這消逝的上輪高等文明,這也是我們的道文化對如今的我們來說如此深奧難懂的原因。

    而真正屬於三星堆時代的文字是黃帝大臣倉頡所造之字。《經》曰:“軒轅之時倉頡傍龍鳳之勢採鳥跡為古文,以代結繩,即古體也。”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當時華夏大地曾經有傳承過雲書與龍書,但它們不屬於那個時代,它只屬於玄聖記述天文所用,真正屬於百姓的文字始於倉頡所造之鳥跡,但是其字型依然有傍龍鳳之勢,也就是說倉頡之字有自巳的靈感但其根是龍書,是從龍書演變而來,如下圖六,這也是從三星堆裡面發掘出來的,看上去確實有龍飛鳳舞之勢也有鳥之跡。

    既然倉頡已開了今世之人造字之先河,那自然隨著歷史演變與民族分化,華夏大地上便先後出現了不同文體的各種象形文字。比如圖七中的甲骨文,圖八中之草書,圖九中的的蝌蚪文,還有蟲書、內書、鬼書甚等等。而現在我們沿用下來的是大篆的變體,而大篆是周朝時史 籀演變倉頡之古體所得,後又經秦時程邈又變大篆為小篆,再經素後盱陽變小篆為隸書。

    我們現在用的文字從古至今總共起經歷了六輪變革。先後分別為雲書、龍書、倉頡之鳥書、大篆、小篆、隸書。

    經雲:“此六文或今字同古,或古字同今,符彩交加,共成一法,合為一用,故同異無定也。”又云:“符者,通取雲物星辰之霧;書者,別析音向銓量之旨;圖者,畫取靈變之狀。然符中有書,書中有圖,形聲並用。”

    以上就是咱們華夏文字的演化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關於夏朝歷史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