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夜的眷戀

    朱元璋一生收養了20多名義子,朱元璋收養他們的初衷難道是同情他們的遭遇,有著菩薩救世搬的好心腸嗎?不不不,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目的,培養自己的親信黨羽,建立自己的領導班子。

    朱元璋專挑那些吃不上飯,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孩子做義子,就對他們灌輸為自己賣命的思想。因為朱元璋知道一個人連飯都吃不上的時候就連命都顧不上了,自己救了他們,就是們的天,就是他們的再生父母!他自己不也是有著同樣的遭遇,才走上造反的道路。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義子會甘心為他賣命的原因,為了更好的拉攏人心,朱元璋便賜“朱”性給那些義子。

    大明建國後,朱元璋便不再需要這些義子了,老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就是為了世世代代留意在朱家子孫手裡。而義子再怎麼親,始終都是別人家的,而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可沒有打斷骨頭連著筋血濃於水之說。出於帝王心術,朱元璋便把義子們的“朱”性改為本來的姓氏。防止藩鎮割據,危害統治!

  • 2 # 魔方歷史觀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確實收過義子,明朝的開國功臣沐英就是朱元璋的義子,在朱元璋最初收養沐英的時候,曾讓沐英隨朱元璋姓“朱”,但是後來,朱元璋又讓沐英把姓改回去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朱元璋又是為什麼這麼做呢?

    說法一:是一種恩賜

    在《皇明世說新語》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說的就是沐英的姓氏,當時的沐英還叫著朱英這個名字,朱元璋有一次就問朱英,問他是誰的孩子,朱英聽了之後,便回答道:“我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與皇后的養育之恩。”

    朱英這麼回答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他八歲時就被朱元璋和馬皇后收養,從小便是在朱元璋身邊長大,而朱元璋在聽了朱英的回答之後,就對朱英說:“你是咱的養子,現在你不能再隨著咱姓朱了,既然你說是深沐皇恩長大,那麼就賜你姓沐吧。”

    說法二:朱元璋是有意為之

    沐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就隨著朱元璋四處征戰,軍功赫赫,朱元璋也十分的器重沐英,在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的親生孩子在一些方面,也都比不了沐英這個義子。

    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

    建立明朝之後,天下已經是朱元璋自家的天下,這個時候朱元璋就要考慮一件事,就是皇室的傳承,他有著自己的親生孩子,但是也有著如沐英這樣的義子,而且沐英還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本身就有著他的威望。

    一個有著朱元璋義子身份,而且姓朱,再加上自身的威望,那麼這個人或者說他的後代很有可能會對朱家皇位構成威脅,但是沐英是朱元璋養大的,而且他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所以朱元璋不能因為自己的這種顧忌就翻臉不認人,只能透過其他的一些方式來消除自己的顧忌,讓沐英改姓就是這樣的一個方式。

    始命複姓。移鎮建寧,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結語

    這兩種說法,不管是哪一種,都突出了一個意思,就是沐英不能再姓朱。而朱元璋讓沐英改回原姓,最主要是為了朱家天下的考慮,畢竟義子只是義子,朱元璋與他並沒有血緣關係,而且朱元璋有著自己的親生子嗣。

    雖然沐英本人對朱元璋是忠心的,而且朱元璋也非常器重沐英,但是為了明朝朱家天下的傳承,朱元璋只能採取一些措施,來維護自家血緣的傳承。

  • 3 # 疑今察古幾復

    朱元璋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收留了許多的孤兒,交給馬皇后撫養,認為義子,並且賜姓朱氏,認真培養。其實目的很明顯,這些義子在朱元璋征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都戰死沙場,而留存的也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改為原姓,被派往各地或者征戰四方。

    朱元璋一生收了義子二十多個,都是在他們沒有成年的時候收留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孤苦伶仃的孤兒,收留他們的原因就是看中了他們的資質,方便日後為己所用。

    “以為將帥之儲備,或為監軍,皆看中其忠誠度。”

    這二十多個義子中,李文忠、沐英、平安、何文輝等人最為世人所熟知,他們都隨朱元璋四處征戰,為大明的基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沐英

    著名的雲南沐府就是沐英這一支及其後代,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藍玉,沐英征戰雲南,雲南叛亂平息後,沐英就此留在了雲南。

    沐英是眾多義子中,既驍勇善戰又忠貞無比的佼佼者,所以朱元璋留他在雲南鎮守,還曾在沐英回京述職時和他說:“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沐英從小是孤兒,被朱元璋收養後,得馬皇后照顧,和朱元璋一家感情十分深厚,太子朱標死時,沐英大哭不止,後來馬皇后死時,沐英哭到吐血,沒過多久就去世了。沐英去世後,朱元璋讓其葬回京師,並且侑享太廟,這讓沐英的後人十分感激,其世代鎮守雲南,沐府人為大明守雲南270年。

    據說朱元璋在讓沐英恢復原姓時,詢問沐英是誰的孩子,沐英一直堅持稱是皇上和皇后的孩子,並說:“沐陛下母后聖恩如天地。”因此朱元璋賜其沐姓,這就是沐英名字的由來。

    李文忠

    李文忠對於朱元璋來說是特殊的,既是義子又是外甥,李文忠是朱元璋親姐姐(後追封為曹國公主)的兒子。在母親死後,生活十分拮据的李文忠和父親一起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收李文忠為義子,改姓朱。

    朱元璋對李文忠是十分用心的,專門請老師教導李文忠。李文忠19歲時,就讓其率軍領戰,而李文忠也不負所望,馳騁沙場的李文忠在征討元軍的過程中戰功顯赫。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讓其主持大都督府,掌管國子監。

    朱元璋在義子們有了功名後,就會讓他們恢復原姓,獨自生活。不能否認,朱元璋在收養他們時,有因為惻隱之心的原因,可不可忽略的原因是,朱元璋在反元的征戰中沒有絲毫的根基,也沒有強大的援助,收養義子這種籠絡人心的手段能讓其建立十分牢固的勢力集團。

    而朱元璋是十分看重血統的人,在其與嫡妻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太子朱標死後,竟然直接跳過其他諸多兒子直接傳位給朱標的兒子,孫子朱允炆就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講究正統。而這些朱姓的義子在朱元璋百年之後,難保是對皇位隱藏的威脅,為了孫子能穩坐帝位不惜晚年清算開國功臣的朱元璋是不會留下如此大的隱患的。

    朱元璋的內心想法是,功名利祿都可以給你,你幫我打江山,我給你榮華富貴,但也只能僅此而已。

  • 4 # 別酒流年

    歷史上,各路豪傑為了籠絡人心,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廣施金錢的,有封官許願的,也有劉備那樣摔孩子的,甚至有中正司令那樣四處結交把兄弟的。

    但是最高明的我認為還是朱元璋的收義子,就好比《隋唐演義》裡面的靠山王楊林,依靠收的十三個義子,成為了隋朝舉足輕重的勢力。

    要說朱元璋可比楊林狠多了,在打江山的過程中,朱元璋收了二十多個義子。這二十多個義子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中,朱元璋最為著名的義子有沐英、李文忠、何文輝、徐司馬、平安等人。

    這裡咱們重點說說沐英和李文忠,二人比較有代表性。

    沐英

    沐英,早年父母雙亡,無名無姓,後被朱元璋收留,賜名朱文英。《明史·黔寧王沐英世家》記載沐英又名朱周舍,可能是小名。

    沐英一生跟隨朱元璋。明朝建立後,沐英西討吐蕃,南攻雲南,鎮壓土司叛軍,威震西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配享太廟。此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明末。

    沐英的姓名由來,據明朝人李紹文在《皇明世說新語》中記載:有一次朱元璋問朱文英(即沐英):“你究竟是誰的兒子?”沐英回答是皇上的孩子。朱元璋反覆地問,沐英就是這一句話,隨後朱元璋才說明他的來歷。沐英感動得哭了,說“沐陛下母后聖恩如天地”,朱元璋因這句話,賜他姓沐,從文英名中取一字叫“英”。

    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兒子,父親李貞。

    李文忠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還沒有子嗣,於是按照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排行賜名朱文忠(朱元璋所有義子全部為朱文X)。

    朱元璋收養李文忠後,盡心培養,教之以文化和軍事。李文忠成年後隨朱元璋征戰沙場,在圍攻張士誠中表現尤其顯眼。

    明建立後,李文忠以義子和外甥雙重身份,封為曹國公,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榮譽之至,無人能比。

    此外,在史書中留下姓名的朱元璋義子還有朱文剛(柴舍)、朱文遜、金剛奴、真章等人。

    朱元璋微末起身,見到的孤兒多了,為什麼單單收養沐英等人呢?是朱元璋看到了這些人身上的潛質,認為他們有培養前途。當時就有人形容朱元璋收義子行為是“以為將帥之儲備,或為監軍,皆看中其忠誠度”。

    相對於兄弟情、上下級關係,朱元璋更看重父子情,因此廣收義子並重點培養任用。

    當然,這是創業階段。大明朝根基穩定之後,朱元璋就要考慮接班人問題了。

    從立朱標為接班人,朱標死後摒棄其他兒子而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接班人能看出朱元璋十分看重血統。此時義子多了反而成為羈絆,畢竟面對至高利益,父子情也不是牢不可破的。例如呂布和丁原,呂布和董卓。

    因此在其養子有了功名後,朱元璋就讓他們獨立生活,恢復原姓,這既顯示了朱元璋的恩惠,也杜絕了他們的非分之想。

  • 5 # 歷史課課代表

    面對如此問法,我也不可能給人家朱皇帝一棒子打死吧?自古以來,“帝王多為生性多疑之類,帝王之疑,當屬天下最疑。”這句話說的是真心不錯,朱元璋能夠從“朝為乞丐郎”步步逆襲為“暮登天子堂”的這個極為艱難的過程,如果說朱元璋不具備生性多疑,那恐怕沒人會相信。簡簡單單就拿朱元璋一統天下的這個過程來說,“心胸寬廣和生性多疑”二者不可能只有其一,二者兼有才是朱元璋脫穎而出、贏得天下的必要條件。

    題目中將朱元璋讓義子從國姓(朱姓)改回原姓的事件拿了出來,我想朱元璋一生擁有那麼多義子,不可能全部是基於其心胸寬廣,亦不可能全部是基於生性多疑,簡單而言,也是兩者兼有吧!至於朱元璋為何讓苦心栽培成大成人的義子們改回自己的本姓,其實我們不應該從一個身為人父的角度上來思考,更應該從身為皇帝的角度上來衡量。

    其一:無事不登三寶殿,閒來不會改國姓

    朱元璋在未正式建立大明之前,曾經有史料記載收留了高達測20多名義子,且這20.多人之中都有一個極為相似的特徵——不是孤兒、便為乞丐。當時想著朱元璋收留這麼多義子可能是出於慈悲之懷吧,再加上這些人都同朱元璋童年一般,均為可憐落魄之人。這20多人選擇跟隨朱元璋的命運多舛、結局不一。其中大部分人都死於跟隨朱元璋的連年征戰當中,這也算是他們對朱元璋收養他們的一種報答吧,但是有些出類拔萃之人便有幸從戰爭中倖存而下,比如李文忠、沐英等。朱元璋在大明建立之後,便急忙要求這些倖存之人改掉朱姓,恢復本來之姓。在這些義子看來,朱元璋此舉極為善良,改回本姓那便意味著可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地光宗耀祖了。實則朱元璋極有可能是籠絡人心之舉,為的就是讓這些人更加感受皇恩浩蕩,更加為明朝賣力。

    其二:改姓本質還是維護統治,鞏固政權

    也許有讀者會說,改回本姓和明朝統治有什麼關係?難道不姓朱的人就都是明朝統治的威脅了?話倒不是完全不是講的,眾所周知,朱元璋生前極其看重太子朱標,在奠基明朝下一任帝王的準備工作中,為兒子朱標清除掉政敵便是朱元璋的正經事,為此朱元璋不惜殺掉開國功臣和那些無辜者們。眼中的這些義子相對來說,不論是對朱元璋,還是對明朝,都是忠心耿耿的一批,但是朱元璋活時如此,那麼死後呢?所以說,朱元璋讓義子改姓之說,也許是間接地為愛子朱標清除政敵的做法。畢竟朱姓皇子那麼多,最終起兵造反,也都是朱姓的大旗。

    在猜想之中,也許朱元璋讓義子改回本姓的原因,就是特別單純地讓他們認祖歸宗呢?畢竟一生跟著朱姓走,似乎不太符合古代“大國小家”之傳統觀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朴槿惠將迎命運大宣判,卻在監獄安靜地看起漫畫,只是淡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