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指南驛站

    博士論文通常有不少專業名詞、統計資料和理論模型,如果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難免會看不懂。然而,在允許差異化、個性化的致謝部分,博士們可以自由地進行感情表達。不論是感謝師長家人,還是感謝戀人,亦或感謝給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說博士論文的正文主要是在“說理”,致謝的部分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沒有華麗的文字,只有簡單樸素的話語,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來的述說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透過黃國平的博士論文致謝部分的走紅,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寒門子弟人生的悲苦、命運的多舛和求學的不易。面對種種苦難,他沒有被擊倒,而是用難能可貴的拼勁和堅韌堅持了下來。

    寒門子弟的求學之路,不僅面臨著生活上的困頓,還承受著精神上的壓力與痛苦。“一直盼著走出大山”的黃國平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正是對讀書有篤定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的堅持“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同樣是博士,有人求學道路輕鬆而暢通,有人則是艱辛而坎坷。實際上,“博士論文走紅”只是一個縮影,在黃國平背後,還有不少像他一樣的寒門子弟,為了“飛得更高”,他們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也承受了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與悲苦。

    “梅花香自苦寒來”,有了信仰和堅持,寒門子弟終究迎來了破繭成蝶的那一刻。在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化階段走向大眾化、普及化階段過渡到今天,寒門貴子之“貴”並不侷限於他們現在的職位有多高,而是在於他們身上擁有的寶貴的精神力量——沒有怨天尤人、指責命運不公,沒有因為現實的擠壓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終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始終葆有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善意和讓世界變的更加美好的嚮往與追求,哪怕身處困境也理想之火不滅、赤子之心不失、奮鬥之志不移。

  • 2 # 劉立夫

    別小看博士論文致謝部分,雖不佔分數,但導師會看,評委也會看。一篇博士論文一般規定十萬字左右,評委最關心的是標題丶目錄丶摘要,然後是後記或致謝。黃國平把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寫出來,是最自然的的流露,雖然不會影響評分,但會感動社會。有過苦其心志勞共筋骨刻苦銘心的經歷,這樣的的人會珍惜眼前的一切,論文不會寫不好。它最直接的的影響是整個社會,讓社會和教育主管部分重視寒窗學子的不易,應該有更多的政策傾斜,幫助那些出身貧寒的學生成材。

  • 3 # 園歌

    我看了好幾遍《致謝》,甚為感動。

    從農村、大山裡走出來的寒門子弟,能勵志成才報效祖國,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古有顏回之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後有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這些史學教育著我們,不管環境有多惡劣,生活有多艱辛,崇尚修齊治平的抱負和理想不能丟。有過相同的經歷,一些感悟不得不共鳴:

    一是,真心希望天下有學,不因客觀原因而夭折了希望之星,未來人才。

    二是,正向激勵莘莘學子,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努力成為國之棟樑。

    三是,推動社會援學助學,社會應更多地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讓其健康快樂成長。

    四是,完善社會託底機制,別讓求學中的孩子們過多過早來承受不能承受之痛。

    五是,常懷感恩勿需怨天,時代造就人才,時勢成就英雄。走過風雨的人,更能堅定人生信念。

  • 4 # 夕陽下的火燒雲

    社會飛速發展,時代交替變更,階級分化越來越明顯,有的人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而有的人從一落地就註定今生悲慘的命運。華人的隱忍,吃苦耐勞,堅協不撥,付出了不一定有收穫,努力不一定希望,多少在努力後,堅持後,看不到那一絲絲希望的曙光而絕望!成年人的壓力,悲傷不是我們

    能想像和承受的,夢想誰都有,可惜實現的又有幾個?風華正茂的時候誰又不想煮酒論英雄?可惜我們大多數人都為了生計苦苦掙扎在這個社會,不是我改變了社會,而是我融入到了社會。因為博士堅持下來,走出大山,成為社會棟樑之材,他的堅持!他的努力!他的付出!他的感恩!觸動了大眾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如果我能堅持,我能努力,我能付出,今天的我們又是怎樣的光景!努力吧!奮鬥吧!不枉活這一世!

  • 5 # 迷糊的小淘氣包

    《致謝》一文在網路爆火,引發網友熱議本身就是有意義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大家對知識改變命運,努力改變人生總是充滿極大的熱望。

    黃國平努力才能得到別人眼裡稀鬆平常的東西,因為稀鬆平常就不努力了嗎?你努力了不一定有好結果,但是不努力連結果都不會有。黃國平被命運之手拋撒在山坳裡,在泥濘中前行,卻成為了最倔強和閃亮的種子,這件事本身不就很勵志嗎?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了。困難對於弱者是苦難,但是對黃國平來說,卻是成才的契機。我一直覺得天時地利人和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太重要了,像黃國平這樣努力改變的人也定不在少數,但能像他這樣一路披荊斬棘,改變階層的人卻是少數。所以說他是幸運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會擁有他這樣的幸運。

    從他的文字裡可以讀到一個農村孩子的質樸和感恩。他很坦率真誠,很平靜地道出了自己這一路的僕僕風塵。從文字中也讀出了一份堅韌和執著。心裡有夢的人,總能拼出一條出路。

    我們會感動,感動於努力不會被辜負;我們會感動,感動於命運再不濟,也不過如此;我們會感動,感動於有夢想是多麼幸福;我們會感動,感動於誰還不是一身泥濘,奮勇前行。所以,不要怕,有人比你更艱難也沒有放棄靠近光,成為光。

  • 6 # 夥伴說當下

    認真回答每一個問題,我是夥伴,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讀過黃國平博士《致謝》的人,能夠感動得流淚,首先說明主人公的遭遇實在太悲慘了,讓人心酸,讓人同情,更多的是為他自強不息,堅韌頑強,堅定的理想和信念,不向生活屈服的毅力和決心,披荊斬棘,樂觀拼博的精神所感動,更多是欣慰的眼淚,功夫不負有心人,經歷過黑暗歲月的洗禮,最終衝破重重陰霾,終於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他的身上,成功的演繹了一個悲慘少年,懷揣著追求美好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成功逆襲,改變自己命運的事蹟,滿滿的正能量,是現在的年輕人都應該學習的榜樣,當天看到這篇文章,晚上就給上五年級的孩子讀了一遍,不知是年齡小,理解不了還是怎樣,他並不是很在意,但我真的希望他能夠用心去聽,早日懂得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還有部分人會流淚,我覺得是在他身上找到了共鳴,聯想到了曾經的自己,一路走來,有故事的人不止主人公一人,多少人,懷揣著夢想,背井離鄉,忍飢挨餓,人前受辱,只為這碎銀幾兩,在社會中打拼,才換來今天的生活,生活的不易,只有自己最清楚,每個故事未必相同,但每個故事都絕對的精彩,只有經歷過風吹雨打,小樹才會長大成才,只有經歷過生活的洗禮,人生才會更加的精彩,有意義!

  • 7 # 蕭武

    但這句話又是個現實的問題,出身這麼困難的家庭,還能堅持讀到博士,這種事兒以前其實不少見。看看八九十年代畢業的博士的致謝,就會發現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會說自己以前多麼多麼困難,家裡多窮,自己經歷多大的困難,才能熬到今天。

    所以,在二十年前的博士論文致謝詞裡寫自己經歷了多大的困難,以前多麼不容易,這種話在其他人看來就是套話,沒什麼好感動的,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而現在黃博士還能感動這麼多人,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他這個出身,在今天還能堅持讀書到博士畢業,已經很少了。

    拿我自己來說吧。2002年畢業的時候,我最著急的就是趕緊找個工作,養家餬口。因為家裡已經很困難了,必須要我來替家裡多分擔一些,讓家裡人的日子稍微好過一些。雖然那時候其實我對學術很有興趣,也想讀研,甚至讀博,但我知道,我沒這個條件,我得趕緊工作,改善家裡的生活了。

    工作了幾年之後,因為也不順利,對學術的興趣也沒有減少太多,所以也想過要不要回頭去再讀研、讀博,但一想到脫產,沒有收入,不僅自己日子難過,家裡人又要回到十年前那種困難的生活,就還是忍了,繼續在社會上熬著,繼續工作,養家餬口吧。誰讓咱就出自這麼個家庭呢?

    所以,那時候村裡有個堂弟大學畢業後找工作不順利,就想著要不要再繼續讀個研究生。村裡那時候還沒有人讀過研究生,所以我在村裡聽到的評價是,這孩子讀書讀傻了,父母在農村這麼辛苦供你讀書,就盼著你畢業了能趕緊有所回報,結果你讀完大學還要讀研究生,想過父母嗎?

    我們這種狀態,其實是相當一部分人的狀態。不少人不是因為沒有讀書的天賦,不是因為學習不好,而是純粹因為家庭條件困難,不得不早早的做別的事去了,放棄了繼續讀書。有的人是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有的人是熬到大學畢業,就趕緊出去工作,賺錢養家去了,沒有機會繼續讀研讀博了。

    簡單算一下,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研究生三年,博士短則三年,長則五年,也就是說,讀到大學畢業是16年,讀到博士畢業,短則22年,長一點的話就要24年。從一個人6歲上學開始算起,到博士畢業的時候,基本上就是28到30歲了。而這個時候,父母基本上都老了。別人的父母已經在含飴弄孫,而你才剛要開始工作,還不一定能有能力反哺家裡人。

    所以,現在像黃博士這個出身的孩子,大多數人其實要麼在中學階段就被淘汰掉了,只能中學畢業就早早的去長三角、珠三角打工,要麼就是大學畢業了在城市裡苦苦煎熬,只求能在城市裡站穩腳跟,很少有人能堅持到讀完博士了。因為從讀研到讀博的這段時間,不僅是自己吃苦受累,而且是要全家人都受到影響的。

    陳寅恪有個說法,像文史哲這種專業,因為是無用之學,讀了不好找工作,也無助於發家致富,所以窮人的孩子最好不好來讀,因為你讀了也很難有什麼成就,還得是像他這樣的官宦世家的子弟來學,才能真正做研究。他這個說法,現在其實已經不侷限於文史哲專業了,而是做研究的人,可能慢慢都要中產以上家庭才行了。

  • 8 # 大有bamboo

    黃博士的成長曆程可謂艱辛,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而是選擇堅持。他追著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堅持的意義,夢想終將開花結果,給予了我們向上的力量。願我們努力前行,歸來仍少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衛青是不是自小當奴隸時就已經愛上平陽公主了?